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下午五點過十分,米蘭德准時來敲門了。他等了五秒鐘才在門縫里露出那張瘦長的臉說: “我想我要走了,可以嗎?” 其實沒有規定要這么做,但他每天行禮如儀。不過他早上上班時,倒不會來這么一套。 “當然囉。”貝克說,“再見。”頓一下,他又加一句:“今天辛苦了。” 馬丁·貝克留在辦公室里,傾听這繁忙的一天逐漸沉寂下來。先是電話鈴聲不再響起,接著打字机停了,然后是嘈雜的談話聲消失了,最后連走廊里的腳步聲也不复可聞。 五點三十分他才打電話回家。 “要等你吃晚飯嗎?” “不了,你們先吃。” “你會很晚嗎?” “不知道,有可能。” “你已經好几天沒看看你的孩子了。” 毫無疑問,他九個小時前才剛見過孩子們,而她也知道這一點。 “馬丁?” “嗯” “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對勁嗎?” “不,沒什么,有很多事情要做。” “就這樣嗎?” “是啊!” 她馬上又回到老樣子,關怀的時刻已逝,她那些老掉牙的話又出籠了,而且沒有貝克插嘴的份。他保持耐性地听著,直到听見她“喀”的一聲挂了電話。頓時他覺得如釋重負,仿佛她已离他數千里之遙。他們之間最后一次真正的交談,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 他皺起眉頭歎口气,望著桌上的文件。那些東西每一份都与羅絲安娜有關,至少有關她最后几天的行蹤記錄,他很确定這一點,但那也不過是些廢話。 把這些東西再讀一遍似乎毫無意義,但他還是得這么做,而且愈快愈好。 他伸手去拿煙,但煙盒已空,只好把它丟入字紙簍中,再從外套口袋里另拿一包。過去几周來他的吸煙量暴增兩倍,他也察覺了,是他的皮夾和他的喉嚨告訴他的。這回好像他的儲備糧也用完了,因為他只從口袋中找到一件難以辨認的東西。 原來是張明信片,在莫塔拉的小店里買的,是一張從伯倫夏特上空俯望運河閘門的照片。照片中的背景是湖及防波堤,前景有兩個人正打開水閘讓一艘客輪通過。這明顯是一張舊照片,因為那艘客輪已經不存在了,船名叫“阿司翠雅號”,早已被解体多年。 但是,這照片是夏天照的,使貝克忽然憶起野外新鮮的花草香。 馬丁·貝克打開抽屜拿出放大鏡。這東西像個大瓢子,手把上還裝了個電池,當他按下按鈕時,就會有個小燈泡照明目標物。這張照片很清晰,所以貝克能看到船長站在船橋上,以及几個乘客倚靠在欄杆旁。前甲板上堆放著貨物,而這又證明了照片是很久以前拍的。 當柯柏用拳頭猛敲門板,并隨即走進來后,貝克才把目光稍稍移向左邊。 “哈囉,嚇到你了嗎?” “是啊,嚇死了。” 貝克回答時,覺得心髒似乎少跳了一下。 “你還沒回過家嗎?” “有啊,我正在三樓坐著啃雞塊呢!” “對了,什么時候發薪水?” “大概明天吧,我希望。” 柯柏整個人垮在椅子上。他們靜靜地坐了一會儿,柯柏開口了: “又是敗興而返?那家伙嘴很硬,你也拿他沒辦法?” “不是他干的。” “你百分之百确定嗎?” “沒有。” “你的‘直覺’嗎?” “沒錯!” “對我而言那就夠了。仔細想想就可發覺,畢竟,誘拐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和殺死一個成熟的女人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如此。” “而且她絕不會找個小痞子上床,至少卡夫卡寄來的證詞強調這一點。” “是的。”馬丁·貝克頷首同意,“她沒那么饑不擇食。” “莫塔拉那家伙怎么說?很失望吧?” “艾柏格嗎?多少有一點吧!但他很固執,還是認定是那小子干的。對了,米蘭德怎么說?” “沒說什么。這小子我打受訓時就認識了,惟一能令他沮喪的事,就是香煙配給的問題。” 柯柏拿出一本黑色封面的筆記本,一頁一頁仔細翻閱著。 “你不在時,我把每件相關事項又查了一遍,并且做出一份摘要。” “所以?” “比方說,我問了自己一個哈瑪明天會問我們的問題:我們對這案子了解多少了?” “你怎么回答呢?” “等一等,還是你來回答好了。先問,我們有多了解羅絲安娜·麥格羅?” “一點點,這還得謝謝卡夫卡。” “沒錯,我甚至可以大膽地說,和她有關的每一件大事,我們都已知道。再問,我們對這件謀殺案本身了解多少?” “除了人之外,背景已掌握。我們已概略知道謀殺如何發生及何時發生。” “我們确知在哪儿發生的嗎?” 貝克用手指敲著桌面,敲了好一會儿之后說: “知道,在‘黛安娜號’上的A7號艙房。” “根据遺留血跡的血型判斷,很有可能,但是沒有人證。” “是沒有,但是我們确定。”馬丁·貝克很快地回答。 “好吧,我們可以假設有人證。但是什么時候發生的?” “在七月四日晚上,天黑之后。一定是在八點結束的晚餐之后,想必是在九點到午夜之間吧!” “怎么說呢?是的,因為我們有驗尸報告。我們還可以假設,是她自愿寬衣解帶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到生命威脅,不過這不像她的為人。” “是不像。” “所以最后這個重要的問題是,對這個罪犯我們了解多少?” 二十秒鐘后,柯柏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嫌疑犯是個虐待狂兼性變態。” “嫌犯是個男人。”馬丁·貝克加了一句。 “是,應該是,而且很強壯。羅絲安娜·麥格羅顯然不是摔下船淹死的。” “我們知道他是‘黛安娜號’上的一員。” “嗯,如果我們先前的推論都正确的話。” “而他如果不是乘客,就是船員。” “我們真的能确定嗎?” 室內一片靜寂,只見貝克用指尖輕輕撥著頭發。最后他說: “應該是。” “一定是嗎?” “确定!” “好吧,就算是。但是,我們既不知道嫌犯的長相,也不知道他的國籍;我們沒有指紋,或任何他与此案有關的線索;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否早就認識羅絲安娜·麥格羅,更別提他從哪儿上船,哪儿上岸,或是現在到哪儿找他了。” 現在柯柏一臉嚴肅。 “我們他媽的知道這么少。馬丁,”他說,“我們真的那么确定羅絲安娜·麥格羅小姐沒有在哥市堡安全上岸?那么确定她不是上岸后才遭人殺害的?搞不好真有人知道她這一路的行程,殺了她后再運回莫塔拉棄尸呢?” “我考慮過這些情況,但都不合理,事情應該不是你說的那樣。” “我們等這么多天,都還沒收到‘黛安娜號’船員的名單,所以我說的情況是可能的,即使是稍微富想像力了點,即使我們真的費盡力气證明了她從未到達哥審堡,這里也還有一個可能:當船停在伯倫夏特的閘門時,她就上岸去找個在附近閒蕩的小伙子,進草叢里做愛去了。” “若真是如此,我們應該有些風聲。” “沒錯,但是,‘應該有’不代表什么。這個案子里的确有些怪事。一個女人怎么可能在旅途一半就莫名其妙消失了?而且沒有任何人,包括房間和餐廳的服務生,發現這事呢?” “凶手必然停留在船上,他把房間弄得好像有人在使用,這畢竟只需要偽裝一個晚上。” “那些床單和毛毯呢?應該有血跡留在上面。他不可能大搖大擺地進洗衣間滅跡吧?而如果他把證据都丟進水里,他又從哪儿找來一套新的替換呢?” “血跡應該不多,至少驗尸報告沒說血很多。而凶手如果很熟悉這艘船,他可以在日常用品柜中輕易找到替換的床具。” “旅客有可能這么熟悉這艘船嗎?而且沒有別人會注意嗎?” “這并不難。你可曾在郵輪上過夜?” “沒有。” “大家都入睡后,船上各處通常寂靜又空無一人,而且几乎所有的衣櫥、碗櫥都是沒鎖的。船通過維特恩湖時正在值夜班而可以确定是清醒的人,只有三個,兩個在船橋上,一個在引擎室里。” “難道沒有人注意到,她沒在哥市堡上岸嗎?” “船到哥審堡時,并沒有固定形式的上岸手續。船在利拉伯門系纜后,乘客一定都抓起行李,沖過跳板上岸。這趟旅程特別,因為船期耽誤了,很多人都赶著上岸;此外,到達時天色未明,這也和平時不同。” 貝克突然住口不說,瞪著牆壁有好一會儿。 “最气人的是,隔壁艙的旅客居然沒听到半點聲響。”他說。 “我可以解釋。兩個小時前我才查到,一對七十多歲的荷蘭夫婦住在A3艙房,他們几乎全聾了。” 柯柏翻了翻這些記錄,又抓抓頭。 “我們剛剛所推論的時間、地點和手法,是基于最大可能性原理、邏輯化的假設和心理學理論的應用,證据可說非常薄弱。雖然,無論如何我們都得遵循這些假設和原理,因為這是我們目前僅有的依据,但是我們也該將統計方法納入,不是嗎?” “說下去。”貝克說。 “在船上的八十六個人,姓名我們都知道。這是由六十八名乘客和十八名船員所組成。到目前為止,除了十一個人,其他人我們都已經接触過,或至少知道他們現居何處。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國籍、性別及八十三個人的年齡。現在讓我們用排除法看看。首先我們排除羅絲安娜·麥格羅,剩下八十五人。接著排除所有的女人,有八位女船員和三十七位女乘客,剩下四十人。這之中有四個不足十歲的小孩和七位年逾七十的老人扣掉后剩下二十九人。接著扣掉船長和舵手,他們在晚上八點到十二點之間輪班,彼此可做對方的不在場證明,他倆不太可能有時間去殺人。引擎室里的人就比較難說了。現在總數剩下二十七個人了,這些人年紀由十四歲到六十八歲都有,我們也掌握了他們的姓名。有十二個瑞典人,其中七個是船員;另有五個美國人,三個德國人,丹麥人、南非人、英國人、法國人、蘇格蘭人、土耳其人和荷蘭人各一個,老天,這樣的地理分布還真遼闊。有個美國人住德州,另一個來自奧勒岡州。那個英國人住在巴哈馬的拿索,南非人住德班,土耳其人則住在安卡拉。打算一個一個審間這些嫌疑犯的話,這旅程可不得了。而且,其中還有四個人我們找不到地址的:一個丹麥人和三個瑞典人。盡管米蘭德把過去二十五年的旅客名單全挖了出來,也找不出這些旅客中,有人先前搭過運河觀光船的。所以我的理論是,沒有一個乘客是嫌疑犯。他們之中只有四個人是住單人房,其他人不是跟配偶住,就是有室友。而因為他們都是頭一次搭這船,應該沒有人對船只的結构及作息熟到敢于作案。這一來只剩八個船員有嫌疑,一個舵手、兩個火夫,一個廚師及三個服務生,我們已經剔除總工程師,因為他年紀太大了。我的理論是,沒有船員能犯下這個案子。首先他們的作息根本就有互相監視的效果;其次他們跟旅客發展親密關系的机會太小了,所以我的理論告訴我:沒有人謀殺羅絲安娜·麥格羅。而這顯然是錯誤的,我的理論永遠是錯的,天啊,思考是多危險的事啊!” 靜默了三十秒后,柯柏又說: “而如果不是艾里克森那頭禽獸干的……媽的,不過能逮住他也算運气不錯了……對了,你有在听嗎?你听到我說什么嗎?” “當然有,”貝克心神恍惚地說,“我在听。” 沒錯,貝克都听進去了,但在最后几分鐘,柯柏的聲音似乎愈來愈遙遠。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想法,突然盤踞了他的腦海,其中一個与他听某人說過的某事有關,這點很快穿透他那被遺忘的記憶深處;另一個則是确實可行的攻擊計划。 “她必定在船上遇到了誰。”他自言自語著。 “不然她就是自殺。”柯柏有點尖酸地說。 “某個不打算殺她的人,至少一開始是如此,所以這個人沒有道理事先隱匿身份……” “當然,我們是這么想的,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 貝克眼前清楚浮現七月他在莫塔拉看到的景象,也就是那丑不拉嘰的小船“烏諾號”繞過挖泥船筆直開進港里船塢的模樣。他坐直了,拿出那張舊明信片注視著。 “雷那,”他對柯柏說,“觀光季里有多少台照相机被拿出來用?至少二十五台,也許三十、甚至四十台。每到一個閘門,人們都會上岸,為這艘船或彼此拍個照。應該有二三十個家庭的相簿,多了這次旅游的照片,什么形式的照片都有。最早的一部分應該是在斯德哥爾摩的碼頭,最后則是在哥審堡拍的。即使這三天里只有二十個人,每個人拍了三十張相片來算好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大約拍一卷,有些也許拍更多。雷那,那表示至少有六百張照片……你知道嗎……六百張照片,搞不好一千張!” “是啊。”柯柏慢慢地回答道,“我了解你的意思。”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