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不知為什麼緣故,這幾年來寫信給朋友,報告近況時,總有這樣一句話:「我近來只是煩悶,煩悶恰似大毒蛇纏住我的靈魂。」這句話的出典好像是在魯迅先生《吶喊》的序文裡,我很愛引用。因為我覺得煩悶是帶著非常的魔性的,它來不知從何處來,纏住人之後,再也擺脫不了,正似印度森林裡的被人視為神聖而又妖異的大毒蛇! 我現在居住的地方,風景並不壞,從扶疏綠林中望過去,可以看見旭日下黃浦江閃射的金色光輝,水上常有船駛過,白帆映著蕩漾水光,有如銀浦流雲,一片片被風移動。打子,可以聽見風送來浩瀚洪壯江濤激石的聲響。宇宙是靜謐的,但跳躍著永久生命的脈搏,唱頌著永久生命的歌聲。橫展在我面前的大自然,是這樣莊嚴,美麗,可愛。不過在我煩悶的時候,這些景色,都成了灰暗的一片,所給我的只有一種漠然的感覺。 我曾嘗遍了甜酸苦辣的人生滋味,想到過去的幾年,真個是不堪回首,但是當我的心靈為這漠然之感慢慢腐蝕了時,我有時竟願意舊時痛楚歲月的重臨,因為那樣還可使我的精神比較振奮。既沒有芥川龍之介自殺的勇氣,又不能讓這漠然之感永久腐蝕我的心靈,我好想法子來消遣了。 生性有點孤寂,對於社會上一切娛樂的事情,不大感到興味,身居與城市隔絕的郊外,又沒有朋友的往來,除了獨自一個到田野裡去走走,便坐在屋子裡拿起一支筆隨意在紙上塗鴉,或者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讀,若遇到快心之處,便將它抄寫下來。無事時翻開來看看,也算得一種讀書的隨筆。 除了讀書之外,同知心的朋友通信,有時也教我感到一點興奮。因為寫信時可以上天下地地無所不談,談的話雖然都不關重要,而且大都是雜亂無章,然而不必像對社會說話時要打起什麼腔調,也不必像做學術論文時必須嚴密地構思。有什麼話便說什麼,想到哪裡,筆便寫到哪裡,正是個性自然的流露,是真摯心聲的傾瀉,不但自己得著一種解放的快樂,也教讀者同樣得著一種解放的快樂。 但是我雖然有幾個朋友,卻都很忙,寫了信去,不免要累她們寫回信。為了我自己驅遣這漠然之感的緣故,教別人看信和寫回信,犧牲寶貴的光陰,我又覺得不安。所以我想了一個方法,自己寫了給自己看,算是與自己的心靈通訊。記得數年前在法國里昂讀書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女作家。她的丈夫是里昂國立藝術院建築系主任,里昂有名的福衛爾大教堂便是他設計建築的。我常到那位女作家家裡去玩,看見她家四壁掛了許多風景畫,都是建築師的手筆。當然不十分好,因為那不是他專門的研究,但筆致卻極其疏朗,逗露一股靈秀之氣。兩個畫框上安著銅牌,鐫刻了一行字,「煩悶的時候」。 我那時雖然也常常喊著煩悶煩悶,煩悶的真相,還沒有深切地感到,但見了那位建築師,他的畫和畫框上題的字,我心裡便湧起許多莫知其由的感覺。這一位蒼髯道貌的大建築家,腦筋裡安得下那一座巍峨崇拔的大教堂,也有被煩悶所襲擊的時候?而且他竟將這些畫很寶貴的裝潢起來,懸掛在客廳和書房裡,似乎當作永久紀念的,這又是什麼緣故? 回國以來好久沒有同那位女作家通信了,聽說她的丈夫已經死了。但那一幅幅淡青淺赭隨意塗抹的畫,和那一行字卻在我記憶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那是我對於煩悶這兩字,第一次引起注意。 這些雜亂的讀書隨筆,與朋友或與自己心靈的通訊,卻算是我隨意塗抹的「心畫」。為表示我所受印象深刻起見,我就抄襲了那位大建築師題畫詞,冠於我這些「心畫」之上,不管它或者別有所本。 秋夜的星星 雙十節在思晏堂參與慶祝大會到開演電影時,我因銀幕上電光過於黯淡,有損目力,不高興再看下去,便先走出來了。走到女生宿舍附近,我停住腳,在料峭的夜風中站了一會。那夜沒有月光,天空是暗藍的。無數星星與樹梢間零亂的風燈,上下輝映。黃浦江在夜色中變成黑沉沉的一片巨浸,天和水,水和岸邊的樹,都分辨不清,不過遠遠水面上映著星光,泛著淺淺一痕銀輝,才使人知道那是水天的分界。剛才會場裡的花團錦簇,妙舞清歌,以及壯烈的演說,滑稽的穿插,都不更存留於我的腦海了,我只立在這茫茫曠野長天之下,獨自沉入深沉的思索。 永遠沒有看見曠野裡深夜的秋星是這樣明亮,這樣近人的。它們閃爍的明眸似向我注盼。江濤聲,風吹樹葉的蕭蕭聲,又似自然神秘的話言,透入我心靈深處。在這寂寞的境界中,我的心像一縷游絲似的裊裊地飛揚起來了。我好像要想一件事,但又引不起頭緒,好像在憶念一個人,但又不知憶誰? 是的,我是在憶念一個人,這人不是「他」,不是「她」,不是精靈,也不是我理想國中的人物,它在我心靈之中,又在萬里星球之外。有如無始以前,我就同它認識的,現在死生流轉,夙因已昧,然而每當酒醒時,夢迴際,良辰美景之夕,酒闌人散之後,它的影子,隱隱約約地像潛意識似的,在我靈魂中覺醒過來,使我為它相思,為它惆悵,甚至為它纏綿悱惻無可奈何! 這種散漫無定而又靈妙異常的愛情,是不能用Freud的話來解釋的,那太無謂,那太著形跡。 從前頗愛龔定庵的詩,憶有《秋心》三律,其二云:秋心如海復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鬱金香在臂,亭亭古玉珮當腰。 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蕭。 斗大明星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 我所思兮在何處?胸中靈氣欲成雲。 槎通碧漢無多路,土蝕寒花又此墳。 某水某山述姓氏,一釵一佩斷知聞。 起看歷歷樓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這鬱金香在臂,古玉珮當腰的美人,究竟是誰呢?而且連詩人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思的人究在何處。只不過覺得胸中靈氣成雲,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訪求她。到後來看見樓台之處一顆窈窕的秋星,才勉強算是他思想的歸宿處。這兩首詩寫他那恍惚不定的靈感是何等神妙啊! 因此想到古人也有許多這樣奇怪抒情詩,如張衡《四愁》云: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必報之美瓊瑤?路無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以下便是「我所思兮在桂林」、「在漢陽」、「在雁門」三首。有人說他的《四愁》:「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霧為小人,思以道術相報貽於時君,而懼讒不得以通。」這樣一解釋,便把微妙的詩趣都消滅了。推之曹子建的《洛神賦》,陶淵明的《閒情賦》以及古人無數沒有對象的情詩都可歸入這一類。再推而廣之,便成了宗教高潔的感情了。Goeth的浮士德街道一幕,浮士德要去戀愛甘淚鄉姑娘,魔鬼米非司特嘲笑他道:好了,別用辯爭,什麼永遠的忠實,永遠的愛情,什麼唯一無二的衝動超軼萬能,這難道也是言出於心? 浮士德回答他道: 別饒舌罷,是的!我的心境,總覺得有一種感情,一種煩悶,尋不出一個名字來把它命名,我便把我一切的心思向宇宙中馳騁,向一切最高的辭藻追尋,我這深心中燃著這火焰,我便名之為無窮,為永遠,永遠。 這難道是一種魔性的欺騙?(照郭沫若譯本) 在星光下徘徊了好久,回看思晏堂一排排大窗子明燈燦爛,時時漏出幾陣拍掌歡呼聲,裡面電影還沒有完呢。但誰知夜色深深中,有一個「獨抱一天岑寂」的我!買絨線 和康在街上閒逛,看見可意的東西,便買一點。二人一面走,一面東張張,西望望。明晃晃的電燈,從玻璃窗裡射出,無論什麼貨物,都覺得璀璨可愛,惹人視線的。忽然間我回頭不見了康,看時,原來他在二丈外的小攤子買襪子。我不願意更走回去,便停在一家小小雜貨鋪等待他。 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穿著很樸素的花布旗袍,烏雲似的頭髮,早已截去,兩顆漆黑靈活的眼珠,襯著嫩白的圓臉,雖然是個平常的女郎,倒也有惹人注意處。與她並肩立著的是一個黃瘦的老婦,正在櫃台邊與店伙爭論一支絨線的價錢,無疑的她是那女郎的母親。 絨線的價錢,討論未成,老婦想不買了,那女郎在她耳邊說了幾句話,似乎是說這顏色很難配,不可錯過機會,老婦人只得向衣囊裡掏錢了……這極平常的光景,才射入我的眼裡,便閃電似的甦醒了十年前一個記憶: 一年秋初的時候,母親和我從鄉下到省城——安慶——有一天我陪她上街買衣料。我見衣鋪裡有一個玻璃餅,裡面襯著一張雪景,異常清雅。我想將它買回來,作畫時為鎮紙之用,便請母親買。問價是四角五分,母親嫌貴不要,我在旁撒嬌撒癡的定要她買。店裡的人都笑了,說道:「太太,你買了吧,這東西正好給小女孩玩。」慚愧,我那時身段雖不高,卻已經18歲了。在母親前我依然是一個8歲的孩子,無怪乎店裡的夥計,也把我當做小女孩了。 母親一面帶著愛憐的笑,一面帶著埋怨的口氣:「這東西一不留心就會打碎的,有什麼用呢?你總不聽我的話。」但是,當走出那洋貨鋪門時,那可愛的玻璃餅,已在我衣袋裡了。今晚看了這一對母女,回想從前我和母親一段的情況,我竟呆呆地立在雜貨鋪前,惘然如入夢。 康買好了襪子趕來,看見我臉上隱有淚痕,說話的聲音也有些哽,很奇訝地問道:「好好的為什麼在街上哭呢?又是誰得罪你了?」「誰哭呢?剛才起了一陣風,馬路上的飛沙吹入我的眼裡罷了。」 我勉強說了這幾句普通的解釋話,其實也尋不出別的話來——便和康離開那絨線店向前走去。 小喜與徽州梨 離我們故鄉不遠的徽州,出產一種白皮梨,我們名之為雪梨,甘冷如冰,其甜如蜜,不但普通的梨子比它不上,連有名的天津梨,對之也有愧色。這是我們安徽最好的出產,可惜中國交通不便,不能販出來賣,讓浙江的楊梅枇杷,廣南的荔枝,朔方的葡萄在果品裡稱雄。 但這梨子近來也稍稍來到上海,前天我在北四川路胡開文筆莊曾看見幾筐真正的徽州雪梨待價而沽呢。胡開文的筆莊是徽人所開,這或者是店裡夥計由家鄉帶出來的,所以不多。 白天看見了徽州雪梨,晚上便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株合抱的大梨樹,綠葉蔥蘢,枝頭結了纍纍的果實。小喜拿了一根竹竿向樹梢亂打,梨子紛紛下墜。我在草裡拾起一個大而且白的梨子,正想向口裡送,忽然醒來了。 小喜是我長嫂的隨嫁婢,死去已經幾年,我並沒有想著她,不知她為什麼會同徽州雪梨出現於我的夢裡。我想了一會,終於想起來了。夢錯綜事理的精密周到,遠非我們醒時智力之所能及,有時兩件事內裡雖有連絡的關係,表面上卻落落不相合,我們並不知注意,而且也永遠不去想它,夢卻能尋出那兩事的線索,很巧妙的將它們連結在一起,有如游絲之牽合落花,春風之歡聚綠萍,啊!夢真聰明! 小喜是山東人,到我家時不過8歲,相貌並不美,一個平常的小女孩而已,但她那北方民族固有的白皙細嫩的皮膚,和蘋果似的雙腮,倒曾引起我母親幾回的歎賞。我那時也是一個小孩子,常常和幾個年齡相若的弟妹遊戲,小喜也在內。她教我唱北方民歌,歷歷可聽,許多民歌於今都不記得,但:大小姐, 二小姐, 你拉風箱我打鐵。 以及: 我爹戴了琉璃帽,我娘穿了咯登鞋, 咯登咯登上樓去, 咯登咯登下樓來 我到今還記得她那清脆的聲調。 除了唱歌以外,為我的愛貓,記得還同她打了一次架。我比她大4歲,氣力也比她大,住她的頭髮,要將她按倒在地,她舉腳做勢,想踢我又不敢踢,只用手來撐拒,於兩個都滾翻在地上……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最鮮明,所以也記得清楚,別的還有什麼,便都不能想起了。 以後我在省裡讀書,暑假時才回家一次。小喜也已長大了,皮膚變得很粗,身段也長成粗笨的模樣,但那兩塊蘋果似的雙腮,還是鮮紅得可愛。 一年我回家,聽說小喜死了。怎樣死的呢?大姊告訴我,去年春天,小喜忽然發了熱病日夜發燒。在我家做工的成衣阿同。很可憐她。小喜的寢室與阿同的工作所正對,開了門可以望見。鄉下人秉性率真,不講什麼禮防,阿同常常在門口問候她的病,並買了許多徽州大雪梨給她解渴。雖然不敢到房裡去撫慰,但一片噓寒問暖的心腸,溫存熨貼的蜜意,也已教小喜感入肺腑了。 小喜病癒之後,兩個人有戀愛的形跡,露在別人眼裡。這事為我嫂子所知,使她十分惱怒。她是一個正派人,不容她的婢女,發生這種不端的事,但小喜已到了婚嫁的年齡,依理也不能更留,所以便決意為她擇配。有人勸她將小喜許給阿同,她堅執不肯,她恨小喜丟了她的臉,對於她的戀愛問題,偏要拗她一拗。 一對情人知道這事竟出於私奔這一途。派人去追,他們只好藏躲在山谷裡。二月天氣,春寒料峭,春冰滿壑,他們伏在澗邊深草裡,伏了一天一夜。 追回以後,怕他們自尋短見,也不敢難為他們。阿同自覺無顏,藉故離開本鄉到別處做工去了。小喜則被強迫的配了一個二十幾歲的農夫。 第二年小喜產了一個女孩子,得了產後病死了。 阿同浪游回來,聽見小喜已死,買了幾百紙錢,備了一些羹飯,到她墳上奠了一番,他們一段孽緣,就此了結。以後阿同提起小喜便同人揮淚道,「假如他們將小喜許配給我,一定不會死的,我是30歲以上的人,我知道應當怎樣去當心她的病的。」 原載《真美善》,1929年「女作家專號」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