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我的學生時代


  我的學生時代前後不過九年,正所謂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由低級學校跨上高級,又一向採用「躐等」方式。就是說我曾進過半年小學,三年半中學,二年高等學校,又留學外國三年左右。此外所度的便完全屬於所謂「人之患」生活了。


  小學以前,我以為應該先從私塾敘起。像我這樣一個出生於由農民變為官吏,保守習慣十分堅強的家庭的女孩,先就談不上教育權利,為的那只是男孩的專利品,我們想鼎嘗一臠也戛乎其難。但彼時中國正在鹹與維新的時代,家長們折衷於「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也不妨略為識字的兩個觀念之間,於縣署幕友所居一幢屋子裡,收拾出一間簡陋的書齋,請了個原在署中當幕友的老年本家,教我姊妹唸書習字。那位老先生論行輩是我們的族祖,雖說從前也進過學,學問卻很有限,教書時遇有難字總懶得翻字典,只隨便捏造一個音讀,或者僅讀半邊,他會把蟲豸的「豸」字讀成「獸」字,寒風凜冽的「凜」字讀成「稟」字。從這樣一位明師傳授衣缽,我們學業成績之如何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們也裝了一肚皮別字,那怕我後來讀書能由上下文認識某個字的意義,那怕我後來能彀做出數百字的詩,數千字的文,並能寫出整本著作,但不能開口,一開口便要鬧笑話。直到當了國文教師才逐漸矯正。但在擔任中學教師那個階段,實犯了不少誤人子弟之罪,現在我只有很懇摯地向那批曾經在我班上讀過國文課程的學生們道歉,希望她們能彀原諒我,因為這事我至今還是耿耿於衷的呢。在私塾兩年,讀了一本三字經,一本千字文,一部女四書,老師上完就了事,從來不肯替我講解半句,所以除了模糊影響認識千餘字以外文理一竅不通。但到了第二年的下半年,新式學堂的風氣也侵入了我們這古老家庭。我的年輕的叔父和哥哥弟弟們已在四書五經功課外添了英算史地,並為合乎這時代教育需要而產生的國文教科書。老師認為姊姊的程度已可給她「開講」,於是便有一本新式教科書到了我們書齋裡。他於授完了姊姊的湯頭歌訣和本草綱目之後(當時認為女孩兒們讀書時期短,應該盡可能的灌輸一點實用知識,所以姊姊讀完女四書便來接受這類家庭藥物學),每天午後給她講解一課教科書。這部書叫什麼名目現已完全記不起,但據我現在的回想,似基督教會所編。因為其中嘗夾雜一兩節聖經上的文句,如兒子向父親求餅,父親決不給予石和蛇;燈應放在台上普照世人而不應放在斗下之類,但大部分是伊索寓言裡的小故事。我雖然沒有權利與姊姊同讀這書,但我的耳朵卻是自由的,一面在距離先生教桌丈餘之遙的小桌上練習描紅大楷,一面澄著心思,豎起耳朵,追逐先生的講解。那些龜兔賽跑;狐狸吃不著葡萄便怪葡萄酸;貪饞的狗銜肉過橋,因搶奪自己影子之所銜,而失卻原有口中之物等等,對於一個一向只知背誦著莫名其妙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孩子是何等趣味深長啊!當放學之後,我獨自留在書齋裡,翻開那本教科書,借助於書裡插圖,尋出先生才講過的那一課,用耳朵所聽見的白話解釋,印證書上之乎也者的文理,居然十得八九。於是我對於文義的瞭解,引起了迫切的要求,竟大著膽請先生也替我講解所讀的功課,屢次都被嚴厲拒絕。一天,我真忍不住了,對他說道:「先生,教書是應該言的,你不知道:『教不言』是『師之惰』嗎?」雖然我用耳朵得來不大可靠的知識,錯把「嚴」纏作「言」,但先生意想不到一個七歲的孩子居然能活用三字經裡的言語對他譏諷,睜大了眼睛很驚奇地望著我,接著想到此種「刁風」之決不可長,和教師尊嚴之不得不維持,但拍案大怒起來,把我痛罵了一頓。從此他就把我認為一個小叛徒,一個刁鑽古怪的鬼精靈,很長一段時間,不給我以絲毫溫和顏色。


  兩年以後,先生以老病辭幕返里,姊與妹由書齋回到閨閣,抹粉調脂,描鸞刺鳳,過著那個時代女孩兒正經生活。我姊姊對於祖母則更過著與其說小姐無寧說是丫頭的生活。我以既不善服勤為祖母所嫌,對於女紅又毫沒興趣,不知從哪裡拾來了一兩冊殘缺不全的征東傳和西遊記,模模糊糊地讀下去,認不得字或應用以前老師傳授我們的「認字認半邊,不怕跑上天」的秘訣,或寫在一張紙上等叔父們或哥哥們未到「上房」時請教他們。不久我便由現實的世界,逃入書中的世界。很親切地認識了薛仁貴、尉遲恭和孫行者、豬八戒性格和行事。常常以孩子的天真,孩子豐富的同情,為書裡的英雄歡欣或流淚。我的現實世界所遇無非是祖母的呵斥,一般人的冷淡與歧視(舊時代的女孩兒本是卑賤得同路旁野草一般,人人可以踐踏),這個世界對於我們是仄隘而冷酷的,然而書裡的世界卻比較廣大,比較溫暖,至少是比較自由。所以我沉溺於其間而不願出來了。漸漸由白話而文言,讀聊齋誌異及其他筆記式的小說。又進而讀風行當時的林譯小說。當我十一二歲時候就能模擬林琴南先生的筆調寫了一厚冊的日記。其中不乏一段段自成起訖的活潑清新的小品散文。可惜這本日記後來被我自己扯碎燒卻了,不然也算得我童年時代一部忠實的生活記錄。


  民國二年我家由上海搬到安慶,曾經留學過扶桑半載因鬧什麼取締風潮而返國的二叔,思想比家裡任何人都開通,他主張把我和她女兒——即同我家塾讀書二年的從妹都送入那時教會設立的××女學。為的教會學校規則嚴,把女孩兒放在裡面不至於學壞,所以家長們倒也沒說什麼反對的話。
  那女學不過小學程度,校舍是頗為壯觀的洋樓,此外則碧綠的操場,成行的大樹,四時不斷的繁花,具有十足美國學校作風,確實無愧於「兒童樂園」四字。可惜功課簡陋,校風又極腐敗。一般人常說基督教在中國辦理教育事業是實行文化侵略政策,這話我並不敢信以為真,但他們所教育的人才,似乎是一種特殊人才:第一目標在養成教會忠順的奴僕,第二目標在養成殖民地人民而非中國國民。特別我所進的那個××女學,學生十分之九都是貧寒人家子女,受教會的救濟而得讀書,每於不知不覺間把外國人認為「恩主」,何況這些外國人,吃的是玉液瓊漿,穿的是冰綃霧索殳,起居的是白石玲瓏的樓閣,遊憩的是花木幽茜的園林,嬉戲的是整潔的網球場,澄碧的游泳池,還有和雅的樂歌,鏗鏘的琴韻,精美的飾品,金碧的圖書,在出身於蓬門蓽竇的窮小子眼中看來無一不是新奇璀璨,可驚可慕,所以即不把他們當做天上神仙,至少也會把他們看成另一種高貴種族,無形間自然養成一種媚外心理,樣樣都是外國人的好中國人的不好了。
  平心而論,這些主持校務的外國人,自校長至於教職員都有西洋上流社會的修養,待人接物,極講禮貌,見了我們和藹可親的氣象,真教人「如坐春風」。
  所可討厭的還是那些教會學校出身的中國教職員,她們對待她們的主子外國人是一副面目,對待我們學生又是一副面目。美國人辦的學校天然帶有美國學校風氣,高年級學生享有種種特殊權利,儼然是半個教職員。我們受教職員無理的壓迫,同時還要受同學無理的壓迫。壓迫所引起的反應只有兩端,非反抗則卑屈。積威之下我們的反應,可憐竟是屬於後者。
  學生對教職員爭妍取憐,以得其一顰一笑為榮,簡直教我於今猶羞於描寫。習慣最易傳染,何況我那時又不過是一個無知識的孩子,記得有一時期我也把那些驕橫傲慢動輒打人罵人的教職員當做天人看待。
  有一回,有一個女教員偶爾對我們講起她的父母,我心裡竟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我想她這樣一個人也能在人膝前做兒女麼?假如她幹錯了事,是不是也要受她父親的斥責或母親的打罵呢?我覺得那似乎不可能,因為她委實是太崇高,太尊貴了。
  談到功課,則除國英算外,一切學科均付缺如。勉強說有,也不過教員在黑板上沒頭沒尾寫上幾課,叫學生抄錄誦習,並無所謂教科書。但也有一端好處,即不以學生程度牽就年級,假如一個一年生,國文好,可以住六年級,算術好可以插入四年級。上課時注重問答,不惟上過一課英文,第二天要你誦讀、解說、要報出一個個生字叫你寫,一段段文句叫你默,其他各課也天天要問。兒童都有表現自己的本能,更有渴想超越他人的本能,所以班上問答也成了我們很大的快樂。當要受考問之際,眼光注視著教師,心輕輕跳著,渾身血液加速地流轉者,惟恐教師不問及自己。若所答無誤,被教師誇獎幾句,則其榮如膺九錫,答不出被先生責備幾句,也無非當堂哭泣一場,下課鈴響,早已揩乾眼淚,與同學跳躍唱歌去了。
  還有一種快樂的副產品,那就是兒童頑皮天性可以得到充分流露的機會。那些年齡較幼的同學站在講壇前受教師的詰問,一面偷向同學愁眉苦臉,搖頭吐舌,做盡各樣手勢,扮盡各色鬼臉;膽大而更頑劣的,當教師轉身之際,或向她努一努嘴,或虛虛搗去一拳,表示我不怕你,你看我就能反抗你。但這類革命性舉動也不過是鬧著好玩而已,並不是真對教師有什麼反感。因兒童既視教師為天人,對教師總懷著一腔敬畏之意,並且能由這種敬畏之意生出一種親愛之心來,不但不敢反抗,而且也不忍反抗。或把兒童這類舉動視為惡劣習慣,非取締不可,則亦不明兒童心理之過。
  我後留學法邦,也曾在彼中學混過一兩學期,親見幼年同學受教師考問時,種種頑皮表演,與本文所敘殊無二致,教師雖明知之,亦置之不理。問諸其中某教師,她說兒童都是小野蠻,不惟不怕受壓制,而且樂於受壓制,他們對你的敬愛正是由這個上面來的。野蠻人尊君敬長之情,樂為君長效死之心,都遠勝於文明人,其理由在此。所以對兒童過分姑息放任,或處處把他當做大人看待,並不能使他們快樂。他們長大以後或者還會埋怨他的父母或教師。
  不過壓制不是無理的壓迫,必須出之以正直公平,以取得兒童對你的敬愛,要他們服從你的命令,鼓勵他們對你教的功課更加用功為宗旨。你萬不可妨害了他們的自尊心,而養成他們的奴隸根性。
  至於兒童在教師壓制之下所引起的頑皮舉動,乃系兒童純潔的遊戲,也是兒童的陶醉,兒童的滿足,我們是不該加以剝奪的。因此××女學教師之尊嚴自居,本也沒甚不對,不過她們的舉動卻並不公平正直,又稟承外國主子意旨,想把學生都養成洋奴,那就大大不該了。
  下面一個關於我的故事,足以證明此言。
  我們國文教師是一個素來靠教會贍養的老先生,雖不像我那啟蒙先生之不通,卻也不能說如何飽學。但他為人甚好,看見我的作文成績,喜得他老人家心花怒放,認為是他教學以來第一次遇見的好學生。於是激起高年級幾個同學莫大的嫉妒,利用她們優越地位,對我百端欺凌。終於美國校長也信了讒言,見了我就板起一個臉。學期終了時,安慶最高軍政長官柏文蔚親自到校給獎,第一名的金牌本該歸我,校長卻拿去給了高年級一個體己學生,我那時還是個孩子,心地渾樸,有如一塊未雕之璞,自己權利被人強佔,竟像不知有這回事,毫不在乎。
  但有一回,我的父親來校看我,照家中習慣,他牽著我的手,一面在操場上緩緩走著,一面同我說著話,被校長在樓上看見,當晚把我喊到她房裡,盤問那是什麼人?為甚麼你們這樣親密?我回答是父親。她道是父親也不該牽著手,你已不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你的表樣做得太不好看。言時聲色俱厲,大有她那貴校一向嚴厲的男女大防,已被我破壞了的意思。我在家讀過不少林譯小說,也知道西洋父女間親愛的表示,尚不限於牽手,她是明明聽了高年級同學的話,對我有心欺侮。況且美國人對待我們一向容色溫和,行事也一向根據道理,於今一反其道而行之,便覺得比中國教員的壓迫,更加幾倍的難於接受。況且那時我母親要回太平故鄉,把我留在學校裡有點放心不下,到暑假便代我向學校提出退學,一同動身回鄉去了。


  第二年聽說安慶省立女子師範恢復,本科在招考插班生,預科在招新生。在上海時也有愛國文明各女學,大人們從來不叫我們進,我們也從來不知要求。現在我對於求學已發生一種自覺心理。而且在家鄉住了一年也感無聊,於是請求家人讓我去考這學校。這不算是請求,簡直是打仗,費了無數的眼淚、哭泣、哀懇、吵鬧,母親雖軟化了,但每回都為祖母或鄉黨間幾位頑固的長輩,輕描淡寫兩三句反對論調,便改變了她的初衷。愈遭壓抑,我求學的熱心更熾盛地燃燒起來。當燃燒到白熱點時,竟弄得不茶不飯,如醉如癡,獨自跑到一個離家半里名為「水口」的樹林裡徘徊來去,幾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澗自殺,若非母親因為對兒女的慈愛,戰勝了對尊長的服從,覺a我和堂妹至省投考,則我這一條小命也許早已結束於水中了。現在我回頭分析當時要求升學的心理:說是為了讀書名譽好,則鄉黨間視青年女郎出外讀書為不守閨訓,有何名譽之可言?說為了能在社會上佔一位置,使將來自己生活更加自由舒適,則那時我還想不到這麼遠。(我那時心理是極單純的,竟也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衝動,像樹芽之掙出地面,像伏泉之向外奔迸,是受著一股不易阻遏的力量的支持;又似飛蛾投火,非將火撲熄則自己焦骨焚身。我只抱著簡單的一念:要上進,換言之,追求我前途的光明而已。這才知道要求向上,追逐光明,是人類的本能。一千五百年前西行求法的高僧,度過千里無人煙的沙漠,攀登壁立萬仞積雪數丈的高山,飢寒交迫,死亡相繼,而非達目的地不休,已給我一種很明白的解答。古今中外無數先知先覺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發明家,或不婚不宦,犧牲人生應享的樂趣,或累月窮年,把自己幽閉在實驗室裡,或不顧舉世的譏諷輕侮,冒犯牢獄、放逐、死亡的危險,實現他們的理想,使自己成為一個真理的證明者,正義的擁護者,也給了我一種很明白的解答。又如古今亡國之際,每有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不惜斷頭流血,亡家湛族,以期捧虞淵之落日,挽魯陽之頹戈:更如現在我們前線數百萬將士正與暴敵作著生死存亡的鬥爭,企求延續國脈,發揚正義和平於天下,也許與前二者都出於同一動機吧?


  雖然費了很大的努力,進了女子師範,然而現實與理想仍然遠不相符。這是個完全屬於中國風的學校,教會學校那種媚外自卑的奴才心理,這裡可以說完全沒有。學生多來自中上階層,窮人家的孩子也不能說少,但平等觀念異常發達,富者既不敢以其銅臭薰人,窮者亦有自尊的覺醒,像教會學校由外國人有意養成的貧諂富驕心理,這裡也絕對找不出。不過皖省僻處內地,文化本比京滬一帶落後多年。女子教育在本省又是第一次注意到的問題。這個師範學校創立於民元前,未及一年因革命發生而停頓,如今才開始恢復。歷史既如此之短,內容當然說不上什麼篤實光輝。惟教科還相當完備,教師都由同城男師範的先生兼任,雖非碩學鴻儒,教我們也可以說勝任愉快。但授課方式與××女校大異其趣,完全採用注入式,教師每天將知識填鴨子似的硬填進學生腦海,填完以後,便把這只鴨子撇在一邊,永遠不聞不問,數月以後,或學期終了時,才教你整個傾吐一回。我們每天上五六小時的課,全是靜悄悄地聽著教師的解釋,抄著教師黑板上寫的文句,沒有一絲刺激,也沒有一絲興奮,除了發放作文卷子的那個鐘頭,心靈略有擾亂與變化以外,其餘時間,這顆心似乎已被放入冰窖,完完全全的冰結了。這才領會到教課問答的好處,學生為怕第二天先生要問,不敢不充分預備,對於記憶當然有莫大幫助,而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問答之際,死的知識會變成活的,片段的會變成系統的,本來模糊的會變成明確的。我們的腦筋天天放在礪石上磨礪一回,即頑鈍異常的也會變成鋒銳。後有一新來的教師,主張採用問答,但未及數星期便因同學反對而中止,原來一則這裡同學不習慣於問答,是以極其怕羞,當教師發問時,雖明知而故不舉手,被教師指名詢問,則又故意吶吶若不能出口,這樣每耽擱許多寶貴的時間;二則愚拙者,不用功者,看見聰明者勤勉者答得出,深恐自己落於下風,便設法阻撓,把全班程度拉成自己一樣平,不惜對教師明說或向校長進言,她們不需要這種制度,於是那熱心的教師本來想教我們的腦筋細胞,每天都來一回新陳代謝,現在惟有讓它們仍舊停滯發霉。


  教會學校一味鼓勵學生妝飾打扮,拚命追逐時髦風氣,不知養成多少奢華的惡見,本校在這一端上正與相反,崇尚樸素,請求整齊劃一,學生必須梳一樣的髻子,穿著規定的校服。這本來無可非議,可是學生長年梳著一個盤龍髻,一堆牛屎般頂在當頭,冬天是一襲灰色愛國布衫,夏天是一襲白洋布衫,無冬無夏一條雖名為黑,其實已轉成灰的布裙——我們下課後回到寢室中,偶爾換上自己家裡帶來的衣裳,或放假後出門做客穿著略為華艷,被監學或舍監看見,也要受著他們的許多指摘——愛美本來是年輕女郎的天性,聽其發展固不可,過分壓抑亦不宜,於今把我們一個個弄成庵堂裡的尼姑,即使素以名士派出名不愛修飾的我,也有不能忍受之感。在這肄業師範的幾年裡,心則槁木死灰,已證禪家最高境界,行動則循規蹈矩,雖不能上躋聖域,亦可勉入賢關,但不知什麼緣故,一股懨懨欲絕的空氣,瀰漫於整個學校之中,大家都感覺十分厭倦,但又說不出厭倦的對象是什麼。到真正受不了時,轉學於京滬者有之,退學者有之,提早結婚者有之。我既無力轉學,又不願退學,更不願結婚,只好強捺心性,一天一天挨下去,直挨到畢業文憑拿到手中為止。記得有一回聽說××女學已改為初中,我回憶她那廣大的運動場,各種有趣的遊戲,上課時充滿活潑空氣的問答,以及藹然如春的外國女教師的笑容,竟一度萌生再回該校讀書的願望,可是一想到教會學校種種牢不可破的壞習氣,我的心又冷了下來。


  本校畢業期限原定四年,但因她是接著民元那個學校辦的,所以我們算做插班生。只補考一回,三年半便卒了業。六個學期和補考的那個學期第一名的榮譽都歸我獨得,自校長至於各科教師無不刮目相看,同學更把我當做一隻鳳凰似捧著,提著我的名字,一定要翹起大拇指:「×××,是一個天生才子,她的前途是遠大無涯的呀!」她們對我這樣過度的矜誇,並不足以證明我果然有什麼值得矜誇之處,無非表示民元三四之間,本省文化程度之低,女界人才之少,一般人都是眼光如豆,所以看見一個像我般能謅幾首舊詩,能畫幾筆山水的人,便認為不世出的才人了。


  我考進女師第一年,有一個姓×的女生也被錄進來。她在家塾讀過幾年的書,文理頗清順,也能做幾句舊詩,寫得一筆遠勝於我的很有腕力的字——我的書法到於今還是鬼畫符,實為永不能補救的缺點——她一進來,同學們便都宣傳,×××現在有了勁敵了,她的第一名恐怕不能永遠保持了。那個×姓同學,本來極其好高,名譽心又極強,這個第一名在我看來本不足重輕,而且在這個斗大江城,程度低劣的女師考個第一更不值什麼,可是她竟將它當做科舉時代的大魁天下之樂,非拿到手中決不罷休。她的文字,也同她的書法一般,峭挺蒼凝,不類出諸幼女之手。但文章優劣標準,本來大半隨評鑒者眼光而定,×同學作文,偏偏不中我們主任國文教師之意,每次發還的文卷,總被塗抹得一塌糊塗,並加了許多看了很叫人不稱心的批語。試想這在一個素性高傲又素被家塾教師捧慣了的十五六歲的女郎是何等沉重的一種打擊。她每次領到文卷時那股屈抑悲憤的神色,雖有善於模繪者似亦難於形容。假如她是一個普通女孩,則至少也可以眼淚來發洩她的委屈,然而她生長皖北,稟有北方之強的特性,從不肯在師友之前示弱,只把這股郁勃萬分的不平之氣,硬往心裡吞,所以更加難受。據同她親近的同學說,她為了這件事曾萌過短見,有一回半夜摸起身,拿著一條繩,想去上吊,為她母親所呵而止。這話僅得之傳聞,也許不實,但青年時代感情激烈,思慮短淺,因一時之憤而輕生,也是常見之事,我以前為了升學困難不也想跳澗麼?


  現在我想借此機會討論一個關於國文教育的問題。學生作文,作得好可博教師幾句好批,從功利主義講也可獲得較優學分使考試時名次冠冕一點;作得不好則除了要接受上述反面效果,自信心與自尊心也不免要起動搖,因此不免引起快樂與痛苦的感覺,固亦人情之常。但課堂作文目的繫在練習,既雲練習,則一篇文章的好壞,並不足判定作者終身程度的高下,又何必將它結果看得如此鄭重。我在法邦中學時見學生作文也有得教師之嘉許的,也有挨罵的,獲嘉許的,自己不敢驕,旁人也不捧;挨罵者當堂哭一頓,事後即付淡忘,她們似乎從來沒有把作文這回事和榮譽心連結在一起。決不像中國學生,一篇作文被教師塗改幾句,等於割掉他身上幾塊肉,蒙受幾句壞批,又不啻挖掘了他的祖墳,強者對教師懷恨,對同學嫉妒,弱者則精神鬱抑,釀成嚴重神經病態,甚至有因此致命者——我在母校任預科國文教員時,有一皖北籍學生,亦非常要強,以作文不能獲取冠軍,終日書空咄咄,竟發憤成疾而死。啊,何等可怕的現象——若說中國人神經特別靈敏,是以區區文字得失,也能發生許大的反應,但我們對於別的問題何以那樣麻木呢?所以我懷疑這與數千年科舉制度有關。科舉時代以文章取士,一篇文字之得失,確可以影響作者一生的榮辱升沉。是以士子入場,名曰「文戰」,他們以紙為陣圖,以硯為堡壘,以筆墨為干戈,運用心兵,抱著必死的決心,與命運爭一朝之勝負。不幸而失敗,則那情形就悲慘萬分。有的痛哭項王廟,將一腔失敗的悲哀,發洩於這位失敗英雄身上;有的大罵考官瞎眼,像蒲留仙竟能編出一部聊齋來挖苦他們;有的背棄祖國,別圖發展,如張元、吳昊之入西夏;有的甘心落草,向現政制報仇,如黃巢、洪秀全之起兵,至遁跡方外,絕命人間,則更不可勝數。怨毒之氣,上亙九天,下澈幽冥,結晶而為一單純的得失觀念。這觀念盤踞國人腦海,蒂固根深,漸漸變成一種民族氣質,潛行於民族血管,醞釀於民族性靈,故科舉雖廢,而新式學校之中亦不期而然會發生這種現象。


  話休煩絮,言歸正傳。那×同學作文雖不中教師之意,爭取第一的雄心並不因此而挫。考試時往往焚膏繼晷,澈夜不眠,各門課本,都要倒背如流。這可大大地苦了我。我的體質自幼脆弱,從來沒用過「死功」,於今為要和她競爭,非同她一樣用「死功」不可,考試時也就三更燈火五更雞早夜熬煎,各科講義也門門以能背誦為度。譬如地理吧:某省分為幾州幾縣,州名縣名是什麼?有幾座山,幾條河,山名河名是什麼?譬如動植物學吧:某種樹葉是三個裂口;某種花有雄蕊幾根,雌蕊幾根,某蟲腹部由十環節合成,某蟲則十二;某蟲胸部有腳幾對,腹部幾對,尾部幾對。都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念得滾瓜爛熟。我把有限的腦液消磨於這些呆板瑣碎的記敘上,體力自然隨之消耗。到了臨場之際,反而多所遺忘,而且思考力也變得很遲鈍,那一次考試成績,竟遠遜於平時。幸而×同學的精神也勢成弩末,所以我竟以大考平均分數幾厘之差,超過了她。前面已說過,我對於本校的第一名素視為不足輕重,何以現在竟這樣出死力來爭呢?則因本省文風閉塞,科舉餘毒尚存,大家把考試名次看得極其重要,校中師友如此,一般社會也如此,自然會釀成一種空氣鼓勵你向前競爭。況×同學,宣言非從我手中把第一奪去不可,我服不下這口氣,更要牢牢將它抓住。且同學之觀戰者又日夕從旁挑撥慫恿,激起我倆的虛榮心和浮躁的意氣,更不顧一切,拚命向前。可憐這一雙鬥士打得兩敗俱傷,無非博得壁上人幾陣掌聲,幾聲喝彩,此外究竟得到些什麼呢!
  以上種種,我今日回述,尚不禁臉上一陣陣發燒。我的性情自幼恬淡和平,不知爭名奪利為何事,在××學校時,空虛的榮譽以外,還有實質的獎品,被人奪去,我還不知動一動情感,況上文又說過,我雖年輕識短,志趣卻有相當之高,理想裡自有一種學問標準,現在變得如此齷齷委瑣,幾乎願意拿性命來殉虛榮,實可算是心理上一時的變態。始知好勝乃青年之常,用之得當,則可以造就自己遠大的前程,用之不得當,則身心皆蒙其害,我不幸處於女師那種環境,所以我的好勝心所結成的果實是屬於壞的一面。
  現在請再把當時過度用功所引起生理影響,詳述幾句。每年暑假與堂妹回鄉,我必利用那兩個月的自由光陰,抄讀我所愛讀的古人詩詞,並自己學著做。這一年回家,雖並未面黃肌瘦,而神氣索寞,懶言懶動,對平日心愛的詩詞無心欣賞,想做詩則心思如一堆斷線,聯貫不起來。精神則一會無端興奮,一會又無端消沉,心靈上重重壓著一團黑影,思想也傾向於厭世悲觀,頗使家人驚訝。後來自己才知道我所患的是青年最易上身的神經衰弱。當時中國醫學界尚未注意這症名,更沒有什麼賜保命一類藥針來給我注射。只靠自己體中元氣和病魔抵抗,直到一年以後,病態始漸減輕,然而它已在我身體裡留下根株,叫我以後永遠不能勤勉用功,直到入了中年以後,神經組織堅固,這病才算同我不辭而別。

十一

  ×同學既屢次被我壓倒,更感無窮不平,於是變成了一個憤世嫉邪主義者,她蔑視學校規則,更瞧不起那些缺乏學識的監學和舍監,每故意同她們搗亂,也瞧不起我們這一群埋頭讀書,恪守校規的人,認為是「巴結學行分數」。她鼻紅,同學綽號她為「紅中」,我臉白,同學渾名我「白板」,一部分年事較輕,性情浮躁的同班生,都附和她,年事較長,舉動穩健者,則擁護我。她的羽翼就叫做「紅中黨」;我的同志,就叫做「白板黨」。一班僅有同學十四五名,除幾個超然派外,其餘則不歸楊則歸墨。兩派人數大約相等,聲勢亦復相當,於是展開了對壘的陣容,日以尋隙覓釁為事。自古以來,穩健派總像是在朝黨,激進派總像是在野黨,後者總喜歡以清高自命,對前者橫肆攻擊。當時我們這白板黨覺得紅中黨行動幼稚,並且毫無意義,所以每當她們對我們有所挑撥,我們老是一味置之不理。一天,紅中失去金指環一隻,其同黨冤誣白板好友某某所偷,鬧得那位同學尋死覓活,白板仗義執言,一改平日沉默態度。兩方相磨相蕩,激起一場掀天動地的風潮。驚動了校長江先生,將全校學生召集訓話,紅中固被記大過一次,白板也被葫蘆提記小過一次。風潮雖雲平息,冤仇卻愈結愈深,卒業以後,我們兩個還抱了一種競爭之心。她升學於北京,我也非升學不可,我赴了法國,她也非赴美不可。直到遊學回來,兩人重在社會上相見,彼時青春已逝,火氣全消,回想過去種種,不禁啞然失笑。我留法學美術,不幸半途而廢,她赴美學教育,卻大有成就而歸。她才幹優長,歷任女子中學校長,樂育英才,報效國家甚大,而我則僅成了一個弄弄筆頭的文人,比較起來究竟紅中比白板優勝得多啊!

十二

  師範卒業後,被母校留任附屬小學教書,聽見學敵紅中入了北京高等女子師範預科,我怦然心動。修書回家向家長提議也要赴京。這一仗打得比投考初級女師時候更加激烈。雖然彼時頭腦,已漸複雜,不致萌生自殺念頭,然而多日的憤郁憂煎,觸發了幼時潛伏頸部的瘰□,紅腫潰爛,痛楚萬分,其去死亡亦僅毫髮之間而已。假後腫著一個大如瓠瓜的頸子,紮著層層繃帶,仍在小學及母校預科教書。一面寫信與上海南京素著令名的女學校,企圖前去升學。但如女子金陵大學,中西女學等則須經過考試而後可入,我的英文、算學又太不行。像愛國女學等又僅中學程度,我已讀過中等學校課程,再去也無味。彼時上海頗有以補習國文相號召的學社,我寫信去索章程並略述自己的補習國文的志願,回信倒蒙其大誇我寫的信文理優長,不敢請我去做學生,卻要請我去當教員。又有某某鴛鴦蝴蝶派的文人組織國文函授學校,我也報名繳費,除了每月寄來若幹份不三不四的油印講義,其他一無所有。我那時有如一匹被幽室中的蒼蠅,到處亂碰亂鑽,只想找出一線光明之路。無奈面前漆黑一團,闖得你力盡精疲,還是一無結果。每失望一回,便要痛哭一回。每因焦灼而通宵不能闔眼,患了很嚴重的失眠症,又留下了日後的病根的一端。業務既勞,頸創又未收口,心裡又有這樣的一把陰火日夜煎熬,所以身體更一天一天壞下來。
  民國八年,北京高等女子師範改為本科,設立各種學系登報招生。但國文系乃預科所改,名額已足,不再招補。我的目的原在國文,於今希望之門已開,偏偏沒有我進去的份。無可奈何,惟有強聒校長徐皋甫先生用學校名義行文該校,請求容我去做一個旁聽生。起頭是不蒙准許,當校長將該校回文給我閱看時,我傷心之極,竟當校長之面嗚咽痛哭起來。害得那個好老人勸導不是,安慰又不是,也頻頻歎息,幾乎落下同情之淚。這位校長具有舊時代教育家憐才愛士的美德,於我素以大器相期,愛護之深,勸勉之切,誠可謂無微不至。他本想將我留在校中,為他臂助,但見我升學決心之不可動搖,遂亦想盡方法來成全我。他很懇切地向女高國文系再去了幾道文書,請求通融收納。最後居然成功。於是我遂與幾個初同學後同事的女伴到了北京。那幾個同學分別考入她們所願進的學系,我與廬隱女士則做了國文系旁聽生。當時只要能夠擠進這個學校,並不計及名義之為如何。但旁聽生要繳納學膳費,雖為數無多,卻也叫寒士如我們者煞費周章。幸系主任陳鐘凡先生很欣賞我倆國文成績,一學期後,便由他作主把我們改為正科生。我的朋友紅中雖比我先升學兩年,仍然與我一班,舊敵相逢,豈非又要嘔心絞腦,展開從前一樣激烈的競爭?我倆心靈豈非又不能平靜?啊,感謝上天,這一回不再吃這無謂苦頭了。我倆心境因環境而改變了。原來女高並不注重考試,並無可以競爭的目標,況同學大都是來自各省的女界英才,有的曾當過幾年中小學教員,有的曾任過校長,下筆則斐然成章,登壇則辯才無礙,社會活動則又個個足稱先覺,人人不讓鬚眉。我倆在本省雖亦佼佼乎庸中,一旦置身其間,自亦黯然無色,想到從前蠻觸蝸爭,不禁自笑眼界之不廣,所以我們只各自埋頭用功,再不向別人去較長比短,在母校時我倆數年不交一言,現在雖不曾成為密友,但她因我比她後到,一切慇勤關照,也算一個休戚相關的好同學。後來我的朋友聞我留法而亦死活要求赴美,則不過是從前母校相競時搖曳蕩漾的一脈餘波,而分之九,還是受著每個青年完成自我的慾望驅使。

十三

  我到北京的那一年,正值五四運動發生未久,我們在講堂上所接受的雖還是說文的研究,唐詩的格律,而我們心靈已整個地捲入那奔騰澎湃的新文化怒潮,每天我們都可以讀到許多有關新文化運動的報紙副刊,週期性的雜誌,各色各樣的小冊。每天我們都可以這些精神糧食裡獲取一點營養料,每天我們都可以從名人演講裡,戲劇宣傳裡,各會社的宣言裡得到一點新刺激,一點新鼓動。我們知道什麼是革命,什麼是反抗,什麼是破壞。我們學習革命,學習反抗,學習破壞。我們也崇拜革命,崇拜反抗,崇拜破壞。對於舊的學術思想,我們都從頭給予評判,對於我們素所崇拜的偶像都推倒了,素所反對的反而謳歌讚歎起來了。我們都是舊社會出來的人,深受舊社會壓迫的痛苦,我們也都是被傳統思想束縛過的人,深知傳統思想妨礙進步之大,所以用不著多少宣傳勸說,我們自然會爭先恐後地向著光明陣營跑。那罪惡已顯著的如不自然的大家庭制度,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片面的貞操觀念,基於宗法社會的孝的道德,雖在中國社會已擁有數千年深固的威權,只須幾篇論文,幾場辯論,便頃刻間冰消瓦解。那尚有可以討論價值的如女子承襲權問題、自由離婚問題、戀愛神聖問題、兒童公育問題,我們的結論也自然而然歸到肯定方面。但我們對於各種問題,都是平心靜氣地研究、討論,不容許有絲毫成見與偏心存乎其間,所以我們的破壞並不是盲目的,我們的反抗也非意氣作用。我們那時把康德所談的「人類理性」發展到了最高點,無論什麼問題都要拿來放在理性的權衡上稱量一下。只須理性這一端的砝碼略為向下低沉,即使我們平素至所溺愛的,至所偏袒的,也不敢不放棄,不願不放棄。胡適之先生敘述五四時代的真貌,曾引尼采的話道:「這個時代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時代。」我也可以說五四時代是理性主義當王的時代。法國大革命時,摧毀一切廟堂神像,代以新塑的一尊女神——理性。我們那時所有的信仰也完全破產,但我們心龕裡卻供奉者一尊尊嚴無比儀態萬方的神明——理性。我後來對於文壇無理的謾罵,惡意的諷刺,為發洩一己私怨的人身攻擊,學術界麻醉的宣傳,利誘的勾引,威逼的順從,以及什麼宗派主義,行幫主義,每引起極大的反感,甚深的憎惡。不問他們所抱持的主張對不對,只這咄咄逼人的氣焰,這不講理的橫蠻舉動,先就教一個我一般的受過五四理性主義薰陶的人不願請教了。

十四

  我們的國文系主任陳先生為滿足我們的求知慾望起見,不但替我們定閱了許多報章雜誌,還替我接洽了幾個新文化運動大師如胡適之先生、李大釗先生、周作人先生、陳衡哲女士來教我們的書。胡先生給我們的印象當然最為深刻,當他來教他自編的中國哲學史時,別系同學都來旁聽,即年在四五十以上的學監、舍監及校中各部門職員,也自己端個凳子坐在我們後面,黑壓壓地水洩不通地一堂人,鴉雀無聲,聚精會神,聆受這位大師的宏論。李大釗先生講書極有條理,上課時滔滔千言,如瓶瀉水,但你永遠莫愁他的筆記難記,因為他說話只直說下去,不著一句廢話,也沒半點游姿餘韻,所以一點鐘的話記述下來,自然成為實實在在的一章講義。他的樸實誠懇的面貌和性格也同他的講授一般,很引起我的敬愛。後來聽說他為張作霖所害而死,曾使我悲痛惋惜了好些時光。杜威、羅素來華講學,我們也躬逢其盛,我們也去聽過他們的公開演講。杜威的實證哲學,雖因胡適之先生的介紹,可以略懂皮毛,羅素的學說的精義,則竟非淺陋如我們者所能窺測其萬一。但能夠瞻仰他們丰采也就叫我們滿足了。名山大川不可不游,偉大人物也不可不見,他自有一種無形的吸力吸引著你的人格向上升騰。蘇子由將泰山黃河之峻闊,帝都宮室之壯麗,府庫之充實,與韓太尉的秀偉奇傑相提並論,是有他特殊見解的!

十五

  關於文字方面,胡適之、陳獨秀兩先生早於五四運動以前倡議改革。陳先生所辦的新青年也曾流入安慶少數知識階級的書齋裡。我母校有一位陳慎登先生本來是我們歷史教員,後來又做我們國文教師。他的國學確是淵深,但多讀古書的人,思想每易為傳統所囿,他崇拜孔子,迷信中國舊文化,都比一般老先生為熱烈。新青年反對孔子,改革舊文學的言論是何等叫他痛苦啊!我們將卒業的半年中已聽了他不少罵新青年的話,並且苦口婆心勸我們萬勿為這種異端邪說所動,要好好做個聖賢之徒。當時我們並不知外面有新文化運動這回事,並且也不知陳胡為何人,感謝慎登師的反宣傳,我對這問題倒注意起來了。不過當時雖零零碎碎借來了幾本新青年,無非感覺其中議論新奇可喜,並不認識它的真實理由。況且我們久受慎登師尊孔思想的灌輸,見了他們那打倒孔家店的舉動,雖不至視為大逆不道,確也期期不以為可。又覺得他們主張白話為文是多此一舉,因為古文進化到五四以前,可以讓梁啟超一類人拿來發表政論,可以讓嚴復、林紓拿來翻譯西洋哲學和文藝,也算縱橫恣肆,運用自由了,還要改弦更張做甚?但後來看見林琴南與蔡孑民爭辯的二封信,和林先生的什麼荊生啦、妖夢啦,反而把我的同情逼到新的方面。
  琴南先生原是我的私淑國文教師,自我能讀書以來,我就整個沉浸於他譯著裡。對他的崇拜幾乎像現代青年之崇拜魯迅一般,但比較有意義,為的現代青年不過由宣傳而信仰魯迅,而我卻是讀過林氏全部著作的。林蔡二函,蔡則態度平和,措詞明爽,言之有物,林則思想既固陋,言語又無雜,充分表示他頭腦的不清。荊生妖夢則更可以看出林先生的仗已打輸,所以顯出那麼槍法大亂的神氣來。至安福部宣傳小冊形容陳獨秀的豬喙,胡適之的徽州英語,更容易叫人看出作者人格的卑劣,造謠伎倆之無意義,為了人類天然正義感之所激,我雖欲不傾向陳胡也不可得了。始知與人辯論不依據真理而以醜詆為能,先就落了下風,會收到料想不到的反面效果。讀者心裡自有權衡,你能哄騙哪個?但現代青年每把理由歸之於叫得響罵得凶的人,每把自己的鼻子穿上繩索親自遞在強者手裡,那心中自然的權衡似已失去了作用。此則當是由於政治作用,其中夾雜有切身利害關係,人到利害關頭,自然糊塗了。我們那時既不想借新文學登龍,更不想借新運動謀自己出路,心地光明純潔,是以能夠辨別是非,選擇我們應當走的道路。

十六

  我在本省時先已傾心於新文化運動,到了北京當然很快地與這運動流瀣一氣。我們拋棄了之乎也者,學做白話文。我們也把紅樓水滸做聖經寶典來研究,我們又竭力閱讀西洋名著,易卜生的戲劇、安徒生的童話、斯德林堡、庫普林、托爾斯泰、杜斯妥益夫斯基等人的小說,對我們都是很大的誘惑。那時候文壇提倡寫實主義,又鼓吹什麼「人的文學」。有什麼「抹布主義」要從污穢破爛,濕漉漉的抹布折疊裡,尋出靈妙細膩的感情。葉聖陶先生似乎曾在這上面創造了最高的成功記錄。我開筆學做小說也趨向這一派,有些則是抨擊所謂吃人禮教的。我把凍死雪地的小乞兒,被婆婆虐死的童養媳,為了貪圖貞節牌坊而犧牲一世青春和幸福女人……
  做題材,寫過幾篇小說用筆名發表在報紙上。後來為了經濟關係,與同學周蓮溪借益世報一角之地,合編了一種什麼婦女特刊,每月至少要寫萬把字,兩人各分得十塊錢。更把正常功課束之高閣,一心幹這「騖外」工作。所寫也不全屬文藝創作,雜湊的論文,零亂的隨感亦復不少。因技巧太不成熟,所以存稿一篇沒有保留。我雖為了每月十塊錢,這樣賤賣我的光陰勞力,因而不能正經用功,但對於英文卻不敢荒廢。我認英文是我們做學問的工具,非將它弄好不可。但我的英文基礎說來真可憐。在××女學時讀了半本貓兒狗兒的啟蒙課本,返鄉後請哥哥將這書教完。考進女師,起初也有所謂英文課程,每週三小時。但同學年齡有二十七八的,有三十一二的,叫他們讀英文,其情形之慘實為講人道主義者所不忍目睹。她們念了一年,二十六字母還不能準確讀出,考試時,當然免不了要吃大燒餅一枚,所以她們恨英文入於骨髓,上課時往往故意同教員衝突。一位上海中西女學卒業的什麼小姐,教授法也還好,因在黑板上寫別了一個中國字,被學生搶白,羞憤而辭職了。一位由隔壁××女學請來兼任的教員——也是我從前的老師——叫學生復誦時,有人故意把書裡所有的The God句句讀成了The dog,氣得這位上帝信徒只是翻白眼,也自動走了。一連換了幾個先生,始終不能教完一學期功課。最後同學因請求校長取消英文不允,激成風潮,大家將課本撕碎,投入爐中,發誓不再上這門課。校長也覺得英文對於我們師範生無甚用處,只好容納眾人的要求,取消了這門課程。
  我在學校雖讀不到英文,但每年暑假返里,必請兄長們替我補習。斷續讀完了鮑爾溫讀本第二冊,淺近文法一二冊。到高師。又派在吳××先生所教的班裡,接著讀鮑氏讀本第三冊。吳先生教書最嚴格,最負責,而且教授也極有方。由她教導二年。雖每週鐘點僅五小時,但我的確獲得很大的進步。我也能寫出幾百字文法尚無大誤的文章了,也能自動閱讀商務出版的莎氏樂府本事、天方夜譚、司惠夫特海外漫遊記的節本了,也能把未曾讀過的鮑氏讀本第五冊幾篇名著譯成中文了。可惜吳先生於第三年開始之際,改任了英文系主任,不久又因故辭職,不能再教我們,我又於民十年間赴法讀書,以後十餘年與英文不再見面,所學當然全部璧還了吳先生。現在研究文學藝術的人,非通達幾種外國文不可,我因過去環境欠佳,沒有學習英文的機會,高師二載才弄清一點門徑,又因事實上的不得已而拋開,後來改習法文也因英文根基太淺而不能迅速進步。返國後為了飯碗問題。日與粉筆墨板為伍,英文固全部拋荒,法文亦不能溫習,面對著萬象森羅的學術寶庫,只恨沒有鑰匙去開。若我幼時能進上海中西、金陵女大一類學校,像我這樣資質尚非魯鈍,對於外文實亦感著濃郁深厚興趣的人,則精曉英語又復何難?若機會好考取出洋,則至少也可以博通三四國文字,文林學海,任我迴翔,全世界學者文豪心血的英華,也可以讓我隨意沉酣,從容斟酌,豈非人生之至樂!但因不幸生於陳舊時代,頑固家庭,進個區區不花錢的師範學校,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哪裡談得上赴滬與出洋?這只有歸咎自己的命運,實不能怨尤何人。今日有好機會好環境讀書的人,若不及時努力,那就太對不住國家和自己了。
  赴法後,我的學生生活又延長了三年。三分時間,一分虛耗於患病,一分枉費於戀愛問題的煩擾,思親情緒的縈纏,我的書之讀不好也是當然的。至三年留學生涯,已另有專書敘述,此處恕不重複了。

十七

  回顧自己過去九年學生生活,我也算得一個有志上進的女青年,一個能夠努力的好學生。特別那兩回升學的奮鬥史,於今追敘時,尚覺血淚模糊,可歌可泣。但若問代價在哪裡?唉,可憐,竟可以說完全沒有。
  第一先把做學問的根本——身體,弄壞了。壓迫於偏重名次的不自然的考試制度之下,盲目的用功,不得其道的勤讀,已消耗我多少腦力與體元,更加之學校膳食欠良,中學四年,每天的食單是臭醃菜、開水湯、幾片瘟豬肉和糙米飯,高師二年,又是天天涼拌粉皮,開水湯;留學三年,每天是薯粉代咖啡的薄漿、回生的麵包、老而且瘦的馬肉,叫正在發育時代的我,生理受著嚴重影響。於今多災多病,未老先衰的種種痛苦皆伏因於此。
  第二並沒有得著什麼學問,先就國文論,中學三年,上了好多篇方苞姚鼐表彰節孝的文章,又上了許多唐宋八家抒情寫景的文章,作文每星期一次,後來校長還叫四年級學生逐日做日記,由他親自閱改。但對於我文字的進步似乎無多幫助。我的舊詩詞是自己由抄讀古詩學會的。文章的文藻、典實、成語,是自己從古書裡、雜誌裡、報紙上,各處隨便掇拾來的。我們的歷史用的是本什麼教科書,先生句梳字櫛講得很詳細,但我現在的歷史知識卻是因為要編中國文學史講義,自己看史書得來。地理算已由本國講到外國,但鄭州屬河南省,澳大利亞在南太平洋,恐怕還是抗戰以來每天的報紙告訴我的。算學由四則學到代數幾何,我於今算家用賬還靠侄兒幫忙。升學後,一心騖外,講堂上聽受的本來沒有充分咀嚼與消化,所以獲益更說不上,但我想即像中學時代將那些課本一字一句背出,恐怕也沒有多大好處。記得耶穌曾以播種譬喻聽道,種子有播在路旁為飛鳥所吃者,有落於淺土因根淺而為日所曬枯者,有落荊棘叢,而不能結實者,有落於肥沃土壤而結實三十,六十,百倍者。
  現來我轉請每一個曾受學校教育的中年人平心想想,有誰讓課本上的知識開花結果?有誰不是薄土與石田?哪能由學堂所得結出三十,六十,百倍的果實的,我想百人中找出一個都難吧。有人說我們的腦筋也同房屋般容積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對於知識貴能記憶也貴能遺忘,若青年時代之所學一齊堆積腦筋之中,則以何地位來容納新知呢?這話也未嘗無理,但十餘年貪夫殉財般日夕營求,到後來化為一場夢幻,則長期苦辛代價,究為何物?又有人說,吾人求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高深博大的學問原由瑣屑知識積累而成,我們看見金字塔之高,每不注意構成它的磚石之細,但捨磚石之細,亦無以成金字塔之高,所以學問基礎還是要培養的。況且舊知識雖若失去,其實並未失去,不過融和混合,腐爛發酵,變成了新知識的養料罷了。這話當然更對,但這類知識亦可由自動研究得來,何必一定要在講堂上呆學?人類天性於不知道的事物方能引起追求的好奇心,一定有了整個的知識系統,才能發生學習的興趣,於今把知識凌遲碎割,一點兒一點兒的給學生,徒然疲勞他們的胃神經,實不易使他們獲得充分的營養。又小中大各級學校的課程,雖有大小精粗之不同,其實疊床架屋,陳陳相因,也容易遲鈍學者的注意力,釀成很重的厭倦心情。所以我對於現代的教育制度,根本懷疑,我以為只有基本課程國文、英文、算學之類非反覆練習不能記憶,必須於學校學習,其餘各課則盡可由教者揭示原則,多備有系統的參考書,鼓勵學生自由披閱。我們與其叫學生強記某葉有幾個裂口,某蟲由幾環節組成,不如叫他們自己到科學雜誌上去讀一篇杜鵑鳥的秘密,或一篇火星裡是否有人類的爭論。與其叫學生在小學裡聽講天寶之亂,到中學又聽較詳細的一次,到大學又聽更詳細的一次,不如發給一部杜少陵的詩集,叫他們自己從石壕村老夫婦的泣別裡,新安縣父母送瘦男出征的哭聲裡,去體認那個時代的一般社會情形。至文理學科應自小學時代即行分開,則志於文藝者不致被那些後來於他毫無用處的理化課程,奪去他作賦吟詩的靈感,志於理工者亦不致於被他將來不能受用的文藝課程,妨礙他試驗室實習場的功夫。或者有人說教育目的在培養國民常識,更在養成通才,你說這話豈非不明教育意義麼?則我又以為有了基本學問工具常識,自然能自動以求,前面早已述及,養成幾千萬一知半解的通才實不如一個專才貢獻之大,況通者未必能專,專者則一定能通,這又有學問本身可以給我回答,此處似可不必詳說。我的學校教育受之於二十年前一個文化落後的省份,一個專以養成小學教員為目標的師範學校,本亦不配拿來與今日學校相提並論,但今日學校的情況與我所進的學校相較,恐亦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差,所以我們的牢騷也不能說完全是無的放矢吧。
  若勉強追問九年學校教育給我的好處,我以為只能說這樣一句話:
  ——不過使我混得一種資格,由一個家庭女性變成一個社會女性罷了。

          原載1942年4月《婦女新運》第五期選自《我的生活》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