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驃騎將軍同保國公府小公爺撕逼幹架的消息立馬在京城四下傳開,敏感的朝臣們立馬從中捕捉到了幾敢肯定的信息——即將繼承爵位的小公爺同驃騎將軍不和!
毫無疑問,聖上將驃騎將軍由大同召回,便是即將舊事重提,又要來謀劃革除衛所軍制的事兒——在這敏感關鍵時刻,驃騎將軍同小公爺不和的消息傳了出來,簡直就如春風拂過大地,溫暖了朝臣們的心:保國公一直以來都是聖上施行各種新政的支持者,即將繼承爵位的小公爺卻同聖上施行新政的另一得力助手鬧起了彆扭,這預示著啥?
在革除衛所軍制這一事兒上,保國公府恐怕不會再是聖上的好幫手、驃騎將軍的好戰友了罷!
眼下的大明朝局是這麼個現狀:驃騎將軍如同一個信號,他一回京,嗅覺敏銳的朝臣們便聞出了弘治的意圖,皇帝同朝臣們都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清楚大明朝廷接下來的「工作重心」在哪兒——革除衛所軍制!
自勳貴公卿到滿朝武,人人都在屏息凝神——只待聖上在朝會上將這事兒堂而皇之的拋出來!
而翹首以待的朝臣們,今日終於等來了弘治的「攤牌」。
弘治先是認真總結大同之戰中,大同邊軍取得的各項優異成績,同時充分肯定了驃騎將軍王睿為構建「和諧大明」做出的卓越貢獻,並再次對其做出了口頭褒獎。
朝會中充滿了喜慶的氣氛,洋溢著大明人火熱的激情,音樂將濃濃歡喜傳遞給在場的每位同仁。
話鋒一轉,弘治在肯定成績之後,又立馬開始總結經驗——總結大同之戰,驃騎將軍固然功不可沒,但若是沒有先前在大同施行的「募兵」之法,驃騎將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能拿什麼去擊敗火篩?
「大同之戰,衛所士卒盡皆轉化成了『募兵』,驃騎將軍靠的便是這幫募兵,擊敗了火篩」,弘治終於甩出了「重磅炸彈」,「由此觀之,『募兵』一法不但要在大同長久實行,更當推廣至大明全境,此後,咱大明當行『募兵』軍制,而徹底取消衛所軍制!」
弘治的話音一落,滿朝大臣便將目光齊齊聚集在了內閣大臣謝遷身上——謝閣老,聖上拋出的這事兒,還是得先由您老的「老問題」來做應答。
「聖上,『募兵』一法確是有著諸多便利,但若革除衛所軍制,不知這將領統軍之權,又當如何牽制?」謝遷琢磨了半響,終是於眾同僚的一片期待神色中緩緩出列——當時就是這麼個問題將弘治「嚇」得拂袖而去,今日聖上舊事重提,老夫便也舊問重提!
可聖上既是時隔了大半年又來舊事重提,殊不知不是針對這「問題」而找出了對策?
謝閣老的遲疑是正確的,弘治接下來便向他交了一份堪得滿分的答卷。
「驃騎將軍曾向朕建言,在朝內增設四個新的軍務部門,總理將領士卒、一應軍務。此四大部門,一曰參謀,二曰軍吏,三曰輜重,四曰軍械……」
偉大的弘治皇帝又化身作了「朱教授」,向滿朝武之臣講解起了「四大總部」的功能效用……
朝廷大佬們一聽便明白了過來:這一套軍制幾個部門,是將將領與士卒,糧草供應與軍備軍餉都納入到了朝廷的掌控當中——各司其職又相互牽制,無論是少了哪一個部門,百萬大軍都無法運作。
聽起來很好很完美:既能將腐朽的衛所軍制立馬革除,又能將軍隊的掌控之權,牢牢的握在手中。
倆字:靠譜!
安靜的朝會陷入更大的沉靜——都在仔細咀嚼著這「四大總部」與「募兵」一法之間的關係:這二者之間原來也是相輔相成的!
早在驃騎將軍去大同做副總兵時,這革除衛所軍制一事,便是在悄無聲息的進行了!
朝臣們終於回過神來,但有些為時已晚:驃騎將軍領著「募兵」在大同狠揍了火篩一頓,「募兵」一法較之衛所士卒更為實用,已成不可辯駁的事實,再加上這完全可解決將領坐大威脅朝廷的「四大總部」之策一出爐,朝廷的「棟樑們」還能拿出什麼理由來反對?
衛所軍制一遭革除,相應的人統兵、監軍之制也會隨之而取消——不僅僅是打破世襲的將官特權,更是將人掌控的兵權分出去還給武人,提升武人地位。
眼睜睜的瞧著人們的權力被剝奪!?
微臣們做不到呀!
老辦法——死諫!
「凡事總得拿出個理來,愛卿們哪怕是要『死諫』,也總得說出個一二三四來罷?」弘治冷冷的瞧著蠢蠢欲動的朝臣,一眼便看穿了這幫老王八蛋們的心思,「若是沒有依據,又道不出這『四大總部』與『募兵』一法的弊端來,愛卿們只顧一昧死諫,安的又是什麼居心吶?」
到底什麼才是「死諫」?
最容易理解的便是:為了讓皇帝採納自己的「諫言」而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就算你不愛聽,要宰了我,我也要這麼說!
但這「死諫」也得有個前提:你得針對某某事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正常的合服邏輯的異議來,亦即你也得有支持和反對某一政策的理由——這個理由是大是小都不重要,關鍵只要「言之在理」即可!
可眼下面對聖上提出的革除衛所軍制所採取的辦法,又能有個什麼反對說法?
沒有!
找不到了——「四大總部」與「募兵」一法環環相扣,精密細緻,簡直就是「無懈可擊」!
弘治這番淡淡的言語,便打消了朝臣們「死諫」的想法:若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卻又瞎嚷嚷著要行「死諫」,恐怕會落得個「居心不良」的下場——弘治不是省油的燈,朝臣們捨不得這到手近百年的兵事之權,他豈會不心知肚明?
沒關係,玩不了「死諫」,咱還可以玩「祖製成法」!
「陛下,衛所軍制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萬萬改不得的呀!」御史中丞王之跳了出來,扔出了大明朝臣們的另一「撒手鑭」!
所謂「祖製成法」,指的是開國皇帝們制定的一套制度規範和言行準則,既約束皇室成員,又限定朝廷內外,並成為後世各朝處理、決斷事情的依據。
而大明的祖制最具特點,對大明王朝的影響也最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精心設計了一整套制度法令,其目的無非是要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穩定的社會,以確保其子孫後代的長治久安。集中反映明代祖制的《皇明祖訓》、《太祖寶訓》等涵蓋的內容很廣,大凡從制度法令到機構設置、從守成皇帝的基本言行到百官的行為規範、從後宮的操守到皇室內部君、王之間的關係處理,從樹立皇帝的威嚴到皇室成員所應受到的尊重等等,都作了十分具體而細緻的規定。
朱元璋祖制中透露出兩大特點,一是防範之心,他屢屢告誡子孫在各個方面要倍加防範;二是專斷、保守,朱元璋一再強調所立祖制是不可輕易更改。
要命的便是朱元璋對他自個兒制定的制度與遺訓所作下明規定的「不可輕易更改」——百官若是同意,「祖製成法」方可更改。
朱元璋的這個考慮是這樣的:興許多少多少年以後,大明有些制度不合時宜,會有革新之舉,而這革新之舉若都徵求到了滿朝武的贊同,想來也不會是甚「弊政」!
他這是為了防止子孫後代任性胡來,或是為了防止朝中出了「權臣」弄權之類,才定下了這麼個「需百官同意,方可更改祖制」的規矩。
只能說,老朱同志這個想法是很好的。
可越是往後,這「祖製成法」越是成了臣們用以維護自身權利的最佳「撒手鑭」——明朝的皇帝們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及眼下的朱佑樘,其他也並不全是蠢蛋,也有看出臣權力過大,想要以「革新」來進行削弱制衡的,結果卻都被大臣們以「與祖制不符」給塞回去了!
一句話,符合咱朝臣們的利益意願,咱便贊同,不符合咱朝臣們的想法利益,那便對不起——這與祖制不符!
太祖遺訓,可真他娘的是個好東西吶!
隨之而來的,便又出現了這麼個情況:由於「祖制」具有強烈的利益目標,缺乏開放的心態,客觀上限制了皇帝、官員的隨時變通、與時俱進。嚴守祖訓的明代君臣們處處受到祖制的羈絆,用人委以老成,因循舊章,反對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修改和調整,有明一代幾乎沒有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激進改革便是極好的例證。
在類似於眼下革除衛所軍制這種重大問題的爭執中,人們總是援引祖制,最終造成固守成例、不敢進取,或走向極端、偏執行事的局面。皇帝、百官皆不能審時度勢、因時制宜,不能根據社會的變化進行適度的變通,朝廷上下缺乏生氣,致使大明成為一個進取不足的王朝。
御史中丞王之的話讓弘治聽得心底一跳——怕什麼便來什麼,百官們果真拿來祖制說話,到底又該怎樣回應?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