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愛大明朝

正文 第181章 朝會之爭(中) 文 / 春天的熊

    熱門推薦:、、、、、、、

    由於朱元璋防範心重,制度建設上,在「事皆朝廷總之」的前提下,著意於權力制衡的設計,廢除沿襲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將丞相的權力分置各部,朝廷上的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等重要職能部門互不統屬,而後來崛起的內閣由於明初確立了「備顧問」的性質,所以即便在其權勢熏天的時候,由於不具名分,同樣無法統屬全局。

    如此,雖然一定程度實現了朱元璋的權力制衡的目的,但卻造成了明朝中央責任不明、權限不清的狀況。各部門在謹守「祖制」的狀況下,各安其份,不敢逾越雷池,缺乏創新精神,毫無生氣、魄力,最終形成了一種既墨守成規又相互制約的局面。

    大明歷史上,部門之間推諉、觀望和官員群體謹慎、保守等各種不良現象隨時隨處可見。朝廷如此,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權力上的互相制約和保守格局,致使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雖職責分明,但遇重大事件則多缺乏權威決斷。

    相同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明代歷朝皇帝身上。朱元璋在「祖制」設計時,權力的制衡同樣涉及皇帝。朱元璋的初衷當然是出於對以皇帝為核心的整個權力體系穩定的維護,避免子孫皇帝過於玩弄權術,危及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然而,朱元璋沒有考慮到對於皇帝的約束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具有不同的意義。朱元璋精明強幹,能力過人,自然可以很好地運用權力制衡達到最終的集權,然而,明代皇帝在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後,多是平庸之輩,不僅無力掌控權力制衡,反而陷身於「祖制」設定的權力網絡之中。

    「祖制」成為朱明後代皇帝的重重束縛,終致他們形成種種畸形人格和極端的言行方式,諸多皇帝表現出與「祖制」相悖的、與皇帝角色不符的言行舉動。如明武宗四處巡幸,扮演各種身份,疏於政務,遊戲國事;明世宗長年不上朝,沉溺道教青詞,無視天下災異;明神宗沉溺酒色才氣,打擊報復大臣,嗜財如命,深居內宮,荒政怠政;明熹宗沉溺遊戲與玩耍,醉心於泥、瓦、木、漆匠活,樂此不疲,致使大權旁落。

    應該說,這些皇帝的各種失范表現的導因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祖制」束縛太嚴。「祖制」的嚴厲約束,使得那些守成皇帝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或率性而行,或極端行事。這種情況,我們從明代各位「問題皇帝」對那些用「祖制」批評、諫諍其失範行為的大臣進行嚴厲排斥、打擊的情況,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出來。

    一句話,自永樂之後(這位仁兄太彪悍,誰他娘敢拿祖制壓他,他便會想辦法將這人剁得連渣兒都不剩),大明的歷代皇帝都有一「天敵」——祖制!

    換言之,皇帝們都極度憎惡「祖制」二字,可偏偏又貌似拿它沒辦法!

    真是一丁點兒的辦法都木有?

    有!

    只可惜應對「祖制」的辦法,除了彪悍的朱棣,其他的皇帝們,恐怕都有些做不出來。這個辦法其實很原始也很簡單,但是卻相當之管用——一個字,殺!

    在某些時候,越是簡單粗暴的辦法越能解決問題——可上帝是個調皮的小女孩,英明神武的弘治皇帝,偏偏是個不願多造殺孽的「仁厚之君」。

    驃騎將軍一眼便看出了弘治的為難——呼吸緊促,面上直抽抽,御史中丞王之的話明顯戳中了他的「七寸」:「祖制」這玩意兒一擺出來,你還能怎麼破?

    沒辦法了,只能勸一勸弘治亮出屠刀來了!

    「陛下,臣有話說」,驃騎將軍才欲跳出來說話,平江伯先他一步,突然冒了出來。

    差點兒將這位仁兄給忘了——平江伯可是弘治的好「基友」,關鍵時候往往都能「衝鋒在前線,戰鬥在一線」,壓根兒便不怕得罪滿朝大臣。

    驃騎將軍回京之後,同弘治一道商磋完善革除衛所軍制的事兒,平江伯老陳每回也參與在其中。在這當中,驃騎將軍曾向平江伯透露過一個意思——「聖上若是有成祖那般殺伐果斷,這革除衛所軍制一事,壓根兒便不會拖上近一年……」

    平江伯是個「鷹派」人物,他很贊同王睿這小王八蛋的看法!

    眼下,他一見著弘治那張「憋屈」的臉,自也是看出了弘治的「老毛病」又犯了——凡事都想去與大臣們「講理」,「講理」不過(在「祖制」這倆字眼前,任憑你有多大的「理」,也都他娘只是個屁)、自個兒受了「憋」,又不忍亮屠刀宰人!

    「愛卿,快快道來!」弘治一見平江伯「有話說」,便趕緊允了下來——關鍵時候,同朝臣們「死磕」,還得靠老陳吶!

    「臣前幾日閱看《三國誌通俗演義》(弘治時的《三國演義》),看至中間一段有些不解,眼下想請聖上為微臣釋惑……」平江伯永遠都是個不搭調的人——這麼個嚴肅正經的時候,他竟然來向弘治請教一與此毫不相干的「學術問題」。

    朝臣們嗡嗡聲又起——他們又要開始譴責平江伯的「不搭調」了!

    弘治卻趕緊擺了擺手,示意朝堂肅靜:「平江伯有甚不懂的地方,只管道出來,朕與滿朝大臣都可為你解釋一番……」

    平江伯表面胡鬧,實際上知輕重得緊,他這個時候提這麼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去的「茬」,絕是有深意。

    「第四十三回,曹操不費一兵一卒拿下荊州,志得意滿、揮斥方遒,正是順江東下、踏平東吳、一統海內的好時機。當此大軍壓境之際,孤懸於東南一隅的東吳自然上下震恐、人情洶懼。戰,多半是敗;和,曹操必不允許;降,生靈不免塗炭。抗曹或者迎曹,自吳王孫權以至武百官,都莫衷一是」,平江伯緩緩道來——《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小說,在弘治年間的朝野之中,自是早就流傳開來,是以,眾大臣自也聽得並不陌生。

    「吳王孫權正陷於降與不降的兩難之境,江東魯肅卻獨獨不言,待吳王孫權起身去更衣,魯肅追之於宇下,說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話,『眾人皆可降曹,唯將軍不可降曹』,話音一落,吳王便發出『此天以卿賜我也』的感慨,並心底暗決,當誓死抗曹」,平江伯言及此處,終於道出了他要表達的重點,「微臣著實不明,魯子敬那句『眾人皆可降曹,唯將軍不可降曹』,到底是甚意思,竟惹得吳王斷了降曹之心?」

    朝臣們聽得悚然一驚,臉色大變——娘希匹,繞來繞去原來是要勸諫聖上務必得堅持革除衛所軍制,還他娘順道揭出了老子們的「私心」!

    平江伯故意將魯肅勸諫孫權的話道出一半,卻又故意落下一半——「如今我魯肅可以迎曹,唯將軍不可迎曹。因為魯肅迎曹,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

    為什麼「眾人皆可降曹,惟將軍不可降曹」?因為這些武官吏迎曹之後仍然可以易君事曹,官品不丟,俸祿不減。他們代表是官僚集團的特殊利益,與東吳政權的利益並不一致。這也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常識——有時候,老闆與員工的利益未必一致,顯然,如果讓這些特殊利益左右決策,自然會侵蝕甚至破壞整體利益。

    此情此景,平江伯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在弘治與滿朝武面前提這麼一看似與「爭議主題」毫無瓜葛的「小說情節」,實則是在公開暗示弘治:衛所軍制糜爛至極,但它不會影響朝臣們的高官厚祿、富貴終身,是以,朝臣們可以拿『祖制』出來說事行反對之舉,但聖上您卻得堅定決心,將革除衛所軍制一事堅持下去,因為它會影響您老朱家的江山是不是能穩妥妥的流傳萬萬年!

    高!

    想不到老陳還有這麼一手!

    驃騎將軍不由暗暗對平江伯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公開暗示」當真是說得好,說得妙——已然將矛盾的焦點,由「祖制」轉移到了「是否出於老朱家的江山萬萬年的考慮」。

    大臣們動不動便給弘治戴上一頂「有違祖制」的高帽,平江伯老陳也由此給大臣們戴上一頂「不顧江山社稷千秋萬代」的高帽!

    都是給人戴高帽的高手吶!

    驃騎將軍暗暗鬆了口氣。

    弘治卻陰沉著臉,一字一句的喃喃而道:「『眾人皆可降曹,唯將軍不可降曹』,嘖嘖,咱大明可是『眾人皆可不行革除衛所軍制,唯朕必得大行革除衛所軍制之舉』呀!」

    朝臣們大都低著頭,卻又暗暗斜瞅著平江伯——死王八蛋,這麼一頂高帽子扣下來,誰他娘還敢再拿祖制說事?

    革除衛所軍制的「議案」,當真是一波三折,眼下當是能敲定了罷?

    驃騎將軍也跟著群臣聳拉著腦袋,暗自琢磨……

    「陛下,臣也有話說……」

    內閣首輔劉健的聲音?

    王睿心底一跳——這千年老王八向來都是不輕易發表言論,一旦開口,往往都會讓人「心服口服」,這關鍵時候他突然開口上奏,到底是幾個意思?

    他是就革除衛所軍制一事要提出讓人無可辯駁的反對意見,還是支持意見?r1148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