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更是一個善於洞察賢能之人。他觀劉備心胸開闊,器宇軒昂,言語不失謙恭,舉手投足之間不失謙卑。暗想:安漢室者必此人也!於是便有輔佐其之意。
筵席畢,眾人散去。僅劉備以及孔融還留在那裡。孔融於是問:「玄德兄,汝有志否?」
劉備沉默不語,然後道:「人生於世,豈能無志?」
「既有志,汝能否一抒心中之志?」
劉備感歎道:「如今漢室傾頹,賊寇作亂,群雄並立,雖有匡扶之意,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矣!」
孔融道:「漢室傾頹,始於恆靈,外臣亂政,始於宦黨,群雄並立,始於董賊,今如想撥亂匡正,必誅董賊,後大赦天下,令群寇不亂,天下群雄,逐削其權,時必能宇內太平,黎民安定也。」
備道:「然備今屈身平原,手無實權,如何方能實現宏願?」
融道:「待董卓之亂平定後,吾與司徒王允必奏明聖上,以彰君之功,保為三公之列,以實現君之夙願!」
劉備聽後甚喜,然後又與之對飲了數杯,乃各自歸去。
第二天,孔融秘密召喚了劉備等人,趙雲也在其列。只見孔融與眾人來到一間密室後。便取出一封密信。交予劉備等眾人覽閱。數人過後,便傳至趙雲,只見信上云:「舉兄:今董賊亂政,顛覆朝綱,頃刻間,欲誅此亂臣,恐非難事。更甚其子,叛主呂布,生性勇猛,相輔此賊,使之如虎添翼,除之難矣。今唯有令其父子反目,主臣成仇,方有一線生機。現鄙有一女,姓貂名蟬,國色天香,羞花之容。董卓呂布,皆貪婪好色之徒,可令其離間兩人,時剷除亂賊,指日可待也。此乃機密,望兄不可張揚。」
趙雲看後,知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連環計,於是便遞還給孔融。孔融將信燒掉,然後謂劉備道:「剷除叛逆,將不久也,汝有何想法?」
劉備道:「依我只見,就算誅殺了董卓,事情也不會平息,或許又會有另一個賊臣亂政,此事將無窮也。」
「既然如此,玄德公有何打算?」孔融問道。
「吾還是暫且屈居平原,待機起事。」劉備道。但是趙雲心裡卻十分清楚,董卓之死,只是軍閥混戰的開端,絕無平息下來的可能。
「希望事情非玄德公所想那樣!」孔融沉思道。
兩人又私聊了一會,劉備便率著數千人往平原而去。而公孫范早就率軍往渤海一帶去了。趙雲以及馬雲祿也隨劉備回了平原縣。
且說董卓遷都長安,眾諸侯奪得泗水、虎牢二關。時先鋒孫堅率軍追趕,行至洛陽,見宮闕正被焚燒。於是立刻令將士撲滅大火,重整宮牆。行至太廟處,喜得傳國玉璽。左右皆說堅有九五之兆,讓其稱病回江東,伺機成就大事。堅甚喜。
次日,堅便向袁紹稱病欲回江東。但紹已秘密得知孫堅私藏傳國玉璽,便欲索要。但堅辭說未有其事。兩人便慾火拼,但被諸侯所勸。堅一氣之下,便回江東。但袁紹如何會讓孫堅輕易離去,於是密報黃祖,告之玉璽之事。孫堅途經荊州時,便被劉表部將黃祖所殺,後兩家結怨甚深。
而眾諸侯也相繼離去。時曹操勸袁紹趁董卓遷都之際,火速追趕,但紹不允。操於是獨自前往追趕,後在滎陽孤軍奮戰,被卓軍大敗。操在眾將掩護下,逃回河內。招兵買馬,伺機而動。
且說趙雲以及馬雲祿在劉備處呆了數月。忽然馬騰遣人來叫馬雲祿回去。馬雲祿無奈惜別趙雲,臨別時,交予趙雲一個香囊,上面繡著「趙雲」兩字。趙雲惜別馬雲祿後,便回到自己的營帳。時左龍等人已在那裡等著自己。如今看見趙雲回來,然後道:「將軍,董卓已被呂布殺死…」
正說著,便看見劉備三兄弟也走了進來,然後笑著對趙雲道:「子龍,我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你。」
趙雲問他究竟是什麼事,劉備道:「董卓已被呂布所殺,朝綱得以扶正。」趙雲於是也假裝跟著慶賀起來。
但是,就在此時,一探子回報:「李傕、郭汜已率軍十萬兵出西涼,聲言要殺王允、呂布,為董卓報仇。」
劉備驚喜之情立刻變得嚴肅起來。沒想到自己的推想終於還是變成了現實。於是趕緊讓張飛趙雲收拾軍輜,意欲北上相救於獻帝。
但是,就在他們準備起軍之際,又有探子回報:「董卓之前的部下從四面八方一起殺向了長安。」
劉備看看自己的軍馬,寥寥無幾,如何才能相救長安。劉備此時正躊躇著。關羽此時道:「大哥,我們何不向各路軍馬發出信函,相邀他們一起前往解救長安。」
劉備暗道,如今唯有這樣了。於是派出使者往各處送信。但是,數天過後,竟無一人回復。劉備暗想:難道是自己出身卑微,他們皆瞧不起自己,所以不肯前來。
想想不久前,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何等氣勢,如今獻帝臨危,竟無一人前來相援。劉備想此,不由痛心疾首,恨自己無能為力。
但是,趙雲卻知道,他們並非不想來。而是都為自己的將來謀劃著:
袁紹剛奪得冀州,如今正休養生息,以防公孫瓚來襲;而公孫瓚與幽州牧劉虞矛盾白日化,似有一觸即發之勢;孫堅在奪取江夏時,被黃祖所敗,陣亡;而曹操正欲平定青州黃巾餘眾;馬騰韓遂新敗於李傕郭汜。其它諸侯相互吞併,之前的十八路諸侯已所剩無幾。
趙雲此時謂劉備道:「將軍,如今獻帝困於長安,非外臣所能相救,如今將軍可趁亂之際,壯大自己的實力,以圖中原,興復漢室。」
劉備泣道:「吾身為漢室宗親之後,如今竟眼看獻帝臨危,卻不能相救,吾他日如何面對列位先祖。」
雲道:「將軍,李傕郭汜等輩與董卓無異,今日就算攻入皇城,也成不了氣候,來日也可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