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

第一卷 第二百二十一章 遼東新貌(三) 文 / 醉死夢生

    第二百二十一章遼東新貌(三)

    直到義州大戰一年後,冰凌山莊又傳來喜訊,三桂令人研究了幾年的水泥終於成功制了出來,這下子不論是建房還是修路都是方便了許多。三桂馬上命人在義州、錦州、寧遠、餒中四城城外建立起七座大型水泥廠,可就是這樣還是供不應求,僅是義州城修路、建房、鞏固城牆所需的水泥便是天文數字,隨後幾年又陸續建了十幾座水泥廠,才將將滿足了遼東需求。

    而義州內城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高到十丈,寬有五丈,全是用水泥和巨石所建,其中又加了許多鋼鐵,此時的義州城別說兩門紅衣大炮,就是十座恐怕沒有幾天功夫也攻不破這厚實的城牆。

    義州因地理位置與蒙古、後金接壤,吸引了許多關內關外,甚至外族商人,義州城日見擁擠。後來三桂乾脆下令,將義州城擴大十倍,將原來的義州城改為內城,只供遼東軍和一些官員家眷或是對遼東有功之人居住,普通百姓便遷到外城,無事不得隨意出入內城。此時的義州城不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敏榮程度上,都已絲毫不遜於盛京。吳三桂又將將府也遷到此處,義州一下子成了全遼東政治、經濟的中心,更是促進了此地的快速發展。

    那黑鷹騎士來到內城城門處,早有守城軍卒走上前來。黑鷹騎士因有要事稟報,也未下馬,從懷中取出一塊銅牌交與守城軍卒,守城軍卒驗過後,直接放這騎士入了內城。

    內城中原來的總兵府又擴建了幾倍,改名為遼東總督府。這總督之名卻是朱由檢封與吳三桂的,關內大戰連連,朱由檢怕吳三桂在關外鬧事,為了安撫吳三桂,對吳三桂幾次加官進爵,就連吳襄在京城也借了不少光,此時父子二人已俱一品大員。

    黑鷹騎士來到總督府求見吳三桂,說有要事相稟。門前守卒不敢怠慢,急忙進去稟報。吳三桂此時正在後堂與吳宇、三輔等人閒話,聽到有黑鷹騎士求見,便知自己叫他們去打探的事必是有了結果,忙叫人去其他府院召集眾將,準備大堂議事。

    兩刻鐘後,在總督府的大堂中眾將齊聚,只是這些人不論文臣還是武將卻都是一身迷彩裝扮。眾將平時分散在各城,除了每年除夕才會齊聚外,平時卻是各忙各的,今日好不容易聚到一起,特別是這些小將之間當然是有說不完的話。

    三桂知道若讓他們這樣說下去,就算說到天黑恐怕也不會完,只好輕咳一聲,道:「好了,大家都坐吧。」

    眾將這才肅靜下來,各自坐好,等著三桂發話。

    三桂掃視了堂下眾將一眼,這些人中除祖大壽、何可剛和王順三員老將外,其餘卻全是二十左右的小將,只是這三年的時間,卻將這些小將憋壞了,此時應該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時侯了。

    三桂先將那黑鷹騎士叫了進來,道:「此次讓你們打探的消息可有結果了?」

    「稟大人,小人此次入關,親自到潼關附近查探,那李自成確是敗了,而且可以說是敗得很慘,幾千叛軍最後不過十幾人逃出重圍。」

    「好,說說詳細情況。」吳三桂急道。

    要說這李自成敗亡一事卻需從頭說起。

    當年孫承宗率大軍去陝西剿匪,義軍也已得信,顧不得會盟,全力迎戰。可孫承宗得陝西巡撫孫傳庭全力配合,不出數月,竟然屢戰屢勝,一連斬殺一百七十七名流民首領,更以車廂峽一戰大敗義軍,險些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一干農民軍隊困死。這場困戰持續了兩個多月,義軍死了近一半人,迫於無奈,高迎祥等人只能詐降,孫承宗竟然接受李自成等人投降。受降的義軍這時只剩下了三萬六千人,這裡面還有後來名聲大震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結果,剛出來車廂峽棧道,三萬多人一起動手,殺了幾十名安撫官,又反了。李自成與張獻忠這時僥倖逃脫,為以後東山再起積蓄了力量。

    孫承宗只得向朱由檢上罪己狀,但他在朝中的政敵獲悉此事,又豈能放過他?給事中顧國寶、御史傅永淳參本,歷數孫承宗罪行。崇禎除了自己,哪能容許手下人犯一次錯誤?不過念在孫承宗當年保京城有功,才沒有將其下獄,只是讓其歸鄉養老。

    孫承宗即去,朱由檢便命洪承疇接替其職位。洪承疇也非易與之輩,進入正面戰場後,連敗義軍。義軍不得不在滎陽開會,十三家首領商議結成聯盟,共對明軍,在這次大會上,李自成脫穎而出,提出化整為零的戰術,要十三家頭領分頭行事,「打下來的城池村莊,劫來的男女財產,一概十三家均分。」這個提議被大家認可,李自成雖然此時還是依附高迎祥,但在義軍之中,已經是非常有名氣有地位的人物了。

    可在洪承疇的強力打壓下,義軍被打得四分五散,高迎祥與張獻忠東下,侵入鳳陽,燒了朱元璋祖陵。在這裡,李自成與張獻忠第一次翻臉,他們翻臉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張獻忠劫獲了幾個守陵的小太監,因為他們會吹打,張獻忠留在軍中做娛樂之用。李自成根據「男女財物十三家均分」的原則索要,張獻忠不給,兩人竟然就此翻臉了,李自成率先破壞盟約,鼓動高迎祥散伙,轉戰陝西,與羅汝才會合去。為了這麼點小事,兩大農民軍領袖就此結了仇,而且終其一生無法化解,今人看來,簡直有如兒戲。

    農民軍其他人也並不團結,滎陽大會後,基本上無人遵守「財物均分」的原則,反而多有爭鬥。也由此說明,義軍直到時,仍然是流民習性,沒有綱領,沒有道德約束,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思想,仍然處在一盤散沙的狀態下。在這個形勢下,明軍各大員紛紛出手,捷報頻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