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屏裙板亦未用方格錦裱糊,屏風背面屏心刻有唐代名家所作的竹譜和詠竹詩。()
何瑞徽已經是稀罕極了這寶貝,圍著轉了兩三圈兒,口中發出一陣陣的驚奇感歎,又是大驚小怪,又是唉聲歎氣,似是遲了一般。謝升顯然是見多了他這等表現,只是笑吟吟的在一邊瞧著,也不說話。
過了好一會兒,何瑞徽方才站起來,搖搖頭,他忽然捂著臉,悶聲道:「世叔,小侄這便告辭了,若是再看下去,小侄怕是今夜就想宿在此處了。」
他說的有趣,也是真性情流露,謝升知道他見了名書名帖古籍善本就挪不動步子的性子,也不怪罪,哈哈一笑,擺手道:「去休,去休。」
何瑞徽行了一禮,便當真捂著臉這麼出去了。若是別人這般做,那便是失禮,但他和謝升的關係在,這樣做卻更顯親近。
以謝升的地位輩分,自然是不會相送,只是端了端茶而已。
何瑞徽出了這邀山閣,一陣冷風撲面,方才在屋裡的溽熱頓時是消失的無影無蹤,只覺得腦袋一陣清明,臉頰冷了下來,目光卻是變得清亮。
他又是站在邀山閣周圍的欄杆後面看了好一會兒的景致,方才搖搖頭,轉身下去了。
心裡滿滿的都是戀戀不捨。
國朝古代高樓很少,真的是很少,除了那種寶塔類的建築之外,其它的大型樓閣,很少有超過五層的。
這跟建築方式有關係。
西方古代建築是磚石體系,一般以磚石牆為承重部件,牆體上薄下厚,牆體越高,上下厚薄對比越明顯,在兩牆之間鋪設若干層木樑,樑上鋪設樓板,屋頂用桁架結構,桁架是一種三角架,上鋪屋瓦。而中國木建築則是用木柱承重,多為單層,屋頂用抬梁層層出挑,出挑短者不用斗拱。牆體為土牆或者磚牆,只起遮擋作用。
當要蓋高樓的時候,就會發現西方建築的發展潛力更大,而中國建築蓋到第三層就是極限了。當然,像是應縣木塔,大小雁塔這等,都能蓋道很多層,但這是屬於圓柱狀的佛塔,已不適合居住了。而且面積也小,不能算是大型樓閣。
國朝古式的樓房,越往上空間越小
,而西方正好相反,底層最窄最陰暗,人都盡可能往上住,這是建築結構決定的,中國的抬梁結果,為了穩定,必須向上收縮,而西方的牆體承重,牆壁下部厚,越往上越薄。一樓的空間大小差別如此之大,故而國人喜歡住一樓,美其名曰「接地氣」,而西方人則是把窄逼的一樓留給奴僕、西方樓房中每一層木樑都能起到橫向穩定兩側牆壁的作用,如果覺得還不夠穩定,乾脆弄成「回」字形四合院樓,就更加穩固,故這種佈局在西方很常見。由於中國樓房頂層屋簷太小,不能遮蔽全建築,故每一層都要出腰簷,形成重簷。是以不論是單層還是多層,常見的建築外形,中國都是重簷,而西方則是牆體外立面為主。
總而言之,由於西方是因為牆體承重,所以可以很方便的蓋高樓,無非是增加牆壁高度和厚度。而國朝則是木柱承重,想要蓋高樓,那首先就得有足夠大,足夠粗巨的大木為柱才行但問題是,修建牆體的石頭磚塊好找,那等大木可不好找。
是以便是身為大明朝帝都的北京城,高層建築也是相當有限。
但說來也是奇怪,雖然中國古代的建築和西方比起來是在建造高樓上是不佔優勢的,但古代世界最高的高樓,卻是出在中國。
由此可見,國朝之建築技藝,當真是登峰造極。
這兩座建築,一為明堂,一為天堂,建於武後年間,乃是大唐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
所謂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廟」,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義在於借神權以布政,宣揚君權神授。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布政之宮,在國之陽」。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東漢明堂為「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重隅十二堂」。後來的曹魏、西晉修繕後繼續使用。
武則天所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櫨、,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明堂氣勢恢弘、壯觀華麗、巍峨參天,有吞天吐地、包羅萬象之氣。
外觀凡三層,可登臨,底層為正方形,端莊如印;中層為十二變形,覆有圓蓋,上有九龍;頂層為二十四變形,覆有圓頂攢尖,其上立飾金寶鳳;室內為多層復合,中有巨型大柱,上下通貫,直徑有十人合抱之粗。
如此巨大輝煌,那這明堂到底有多大,多高?
史載高三百尺,並無疑問,但尺是唐尺,唐朝一尺約為三十點二厘米。
則明堂高達八十六點七米,邊長則是九十點六米,面積達到了八千二百多平方米!
何其巨大,何其輝煌,何其壯觀,何其巍峨!
現如今紫禁城裡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加起來都不如這一個明堂大!再加上一個太廟前殿似乎也還差了不少,再加上一個恩殿或許夠了。
這毫無疑問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巔峰之作,正如李白天寶初年游洛陽時曾作的《明堂賦》中言道:「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但這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乃是後來在明堂後面修建的天堂。
建造這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言道:「懷義作夾大像,其小指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起天堂五級以之,至三級則俯視明堂矣。」
也就是說,天堂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
「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庫為之耗竭。」
由此也可見得,這這一工程其浩大壯觀遠勝於明堂,其第三層已高於明堂的八十六點七米,若是按五層每層高度都一樣來計算的話,則其總高度理當是接近了一百五十米!
要知道,這可是在唐朝啊!在沒有混凝土,沒有鋼筋,沒有現代化材料,現代化技術的唐朝!工匠們只是用一根根柱樑,一個個榫卯,將其互相連接,硬生生的造出這麼一座人間天堂。
這才是真真正正,實至名歸的通天之塔!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風格上面的局限性,使得建築物的高度受到了柱子的極大限制,而明堂之所以能建的這般巨大,就是因為有了一根巨柱。
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
十圍是多少?這裡的十圍,指的不是直徑,而是周長,也就是說周長是十個成年男子合抱這麼大,而一個男子的合抱長度,其實就是其臂展。眾所周知,黃種人的臂展跟身高相差無幾,是以說白了,十圍就是十個唐朝成年男子的身長之和。唐朝富庶,百姓也比較富裕,營養跟得上,身高就比較高。往矮了點兒算,就算是一個人一米六五高,十個人算下來,就是十六點五米。
周長十六點五米,則這根巨柱的直徑便是五米多!
一根直徑超過五米,高度超過八十米的通天巨柱!
也唯有這麼粗大的巨柱,才能撐得起這麼高大的建築。真真是不知道,此等巨柱是從何處尋來。需要何等巨木巨樹,才能有此巨柱?
但正所謂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哥倆兒都挺悲催的、先是被薛懷義一把火給燒了。後來重建了之後,又在安史之亂中被亂軍給燒了。
真說起富裕程度來,明朝肯定是勝過唐朝,但那是民間,真要說朝廷掌握的力量,能抓在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的看得到的國力賦稅,能調動的人力,軍隊等等那可是比唐朝就差了不少。
而且建造這種巨型建築物,也需要巨型大木才成,現如今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到。反正自唐之後,這等巨型建築物便是再沒出現過。
以至於邀山閣這等不過四五丈高的都能在北京城排的上號了。
不挑剔的話,這裡倒是一個觀景的好所在,何瑞徽曾經在白天來過這裡,一眼看去,整個北城一覽無餘,當真有一天把這北京城踩在腳下的感覺。
除了那幾座寶塔之外,整個京城中比這座退洗齋更高的大型樓閣極少極少,怕是只有幾位公侯的府中才有那麼幾座。當然,這就不能把紫禁城算上了且不說那景山,御花園,便是宮城四角的角樓也比這個高多了。
其實一般來說,在京城,修建高層建築是有點兒危險的皇帝登高望遠的時候,免不了就會瞧見你的樓閣,你的宅子。若是興致上來,一問左右,這是誰的宅子?若是左右的和你關係好還成,若是關係一般或者乾脆有些仇怨,添油加醋的說上那麼幾句,那就得倒霉!
尤其是今上
這等疑心重的,肯定就想了:建這麼高的樓閣,這麼大的宅子,你是得多有錢?朝廷俸祿夠你花銷麼?你那錢是從哪兒來的?
如此心裡便是對你印象變差了,以後說不得什麼時候,有了個由頭就得收拾你。
而且若是樓高了,被人在外面瞧見了,說不得就得傳出一些風言風語來,名聲須得不好聽。
不過謝升不用擔心這個,當初李廣建這宅子的時候,便是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因此院牆建的極高,想要外頭大街上瞧見也很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時候,明朝末年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像是廣州這等沿海大埠,大戶人家的圍牆都很高主要是為了防海盜防賊。三五丈高的也很常見,是以謝升這宅子五丈高的院牆也不算是多顯眼,北京城比這個高門大戶的多了。
畢竟這世道不太平。
而且就算是皇帝登高瞧見了,就算是有人趁機找事兒他也不怕,反正這宅子是皇帝賜的,李廣建的,跟他沒什麼相干。
說起來謝升還真的好好謝謝李廣。
也是近水樓台先得與,別人家就算是有這麼大的地面開出了這麼大的池塘,也是未必引得來活水,畢竟北地乾旱也不止一年了,上哪兒弄水去?但謝府對面卻就是什剎海,當初李廣李太監建造的時候,便是著人從地下深處挖掘了暗道,直通向什剎海,將什剎海水引了過來。
得了這項便利,才有了這驚艷的可園。
何瑞徽又回頭看了一眼這退洗齋,不由的吸了口氣,儘管不是第一次來了,但每次站在這裡,何瑞徽心中總有些異樣。或是震撼,或是艷羨,或是期許。
而每次來到這裡再離開之後,也都是更加強了他的一些信念,比如說定是要好生做官,一刻不停的,抓住所有機會往上爬。有朝一日,也能官居二品,也能有這等雅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