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錦繡洛神

正文卷 第三百二十一章 人間煉獄 文 / 東海龍女

    先前那些強弩堆積在高台一角,此時眾護衛抄弩在手,排成兩列,竟有二十架之多,加上長弓數十張,森然而列,殺氣撲面!

    董真哪裡來的這許多弓弩?

    劉備扶闌看去,心中震驚之甚,即使連張飛將至的消息也無法平復。

    鳴金聲中,軍司馬及各什伍之長,率著眾步卒迅速往谷口退去。然而令劉備疑惑的是,那些弓弩雖然絃索拉緊,箭枝在弦,卻並沒有射出去,倒似在等待什麼一般。

    漢弩中用得最多的是蹶張弩,其弩力有一至十石不等,但較常見的是六石弩,眼下董真的這些強弩便是屬於六石的蹶張弩,所謂蹶張,往往是用於力氣較弱的弩手的,採用的是一隻腳蹬出發力,稱為強弩。也有膝上用弩的,便是弱弩了。

    弩手與其他人不同,因為要手腳腰一齊用力,而且弩箭用力較大,發射出去也比較費時,且並沒有多餘的手來執著其他的武器,所以弩手往往是要編製成組聯合行動的。

    此時劉備放眼看去,但見那些弩手果然旁邊都有護衛掩護,且看那情勢,也有「上弩」「進弩」「發弩」之分,以便於將弩箭進行快迅持續的發射。

    而就連那些董氏女,也有幾人列身於弩手之列。動作嫻熟,一看便知並非第一次接解強弩。

    天下女子中,還真沒聽說過有什麼能征擅戰的女卒。可是這些董氏女,又是如何做到的?

    只除了……除了有一個地方……

    劉備思緒飄動,想起不久前當作傳聞聽來的一段事跡,銅雀之亂中,那些列身織坊的織奴,在一個出色的織奴帶領下,曾書寫過怎樣熱血的傳奇。

    據說當時她們退守冰井台,也曾經用過強弩。那比起弓箭來說殺傷力要更強大、更密集、更強大的強弩,用在她們當時尚屬青澀的手中,曾經震退過京中赫赫有名的武衛強兵。而那個織奴中的首領,更是因此一戰成名。

    擅織,能戰,且都會用弩……

    劉備的眼睛漸漸亮起來,熠熠生光,投向高台之上、眾人之中的那個清雋「郎君」身上。

    董真一直盯著那些有條不紊往谷口退去的步卒們。

    她週身衣衫已經被血浸透了大半,有些是她的血,有些是別人的血,經風一吹,已經半硬半干,如一層硬殼子般,發出輕微的顫聲。

    先前有幾次,忠心的侍婢或是護衛想上前幫她料理,都被她揮手止住。

    楊阿若倒是沒有勸說,只是一直立在她身畔,幾乎是寸步不離。

    步卒們大半退入了掩藏於籐蘿之中的小徑深處。因為時間緊急,而董真等人如此狠辣,

    他們無意再在山谷中纏鬥,是因為知道此處地形狹窄,唯有小徑可供大隊人馬出入,若不盡快撤走,到時被張飛大軍當頭一堵,便是插翅難逃。

    轟!

    一道火光,驀地沖天而起!

    而這道火光更像是一聲號角,隨著這「號角」的吹響,眼前忽然騰起一帶火牆,火焰赤紅,如同閃動著血光,一路摧枯拉朽,熊熊燃燒開去!然而落在董真的眼裡,卻彷彿是五月的火紅山花,開滿了谷內山外!

    劉備手掌無意識地猛地一拍闌干,頓時明白過來!

    石漆!

    她竟然令人在入谷的路徑上潑了石漆!那是她阻斷這些步卒的最後退路!那些步卒原只想到,如果此時撤走,董真定會鬆了一口氣,只道壓力大減,卻不敢前來追趕。誰知她根本就未曾想過讓他們回去,她是要這五百人盡數葬身於此!

    火焰跳動,風助火勢,且到處皆是籐蘿枯枝,一旦燃開,根本無法阻制,頓時照亮了半邊天幕,不時有慘叫聲從火中傳來!

    螞蟻般的步卒,慌慌張張地想要退入谷來,立刻遭到了弩箭的無情射殺!

    董真率先躍下高台,身後從者也如虎似狼一般,撲向那火焰中好不容易逃出來的漏網之魚。

    血漿四濺,碎肉橫飛。

    弓弦不斷拉開的格格聲、刀刃入肉後的鈍響聲、樹木在火中炸開的辟剝聲、中箭或著火後的慘叫聲、倉皇的奔跑呼叫聲交織在一起,而一道清亮的歌聲,卻忽然壓過了這許多的嘈雜聲響,直上夜空:

    「送郎歸,一去不留行,花復開,血色滿山嶺……」

    曲調古怪,歌詞奇特,既非五律,亦非四言,與時下流行的歌曲迥異。聽起來似乎是支情歌,然而歌聲清冽,如同寒冬臘月裡,從山澗中奔出來的泉水,透著股子寒氣。卻又壯懷激烈,眼前那火焰萬丈,煉獄重現般的世界,在她的眼中,便如開滿了紅花的山嶺:

    「三千功名塵與土,八百里路月和雲,但教吳鉤在,終有霜雪明!」

    歌聲散落,火焰沖天。那些郡兵步卒們的哀嚎號呼,終於漸漸變弱。

    但聽董真放聲長笑,叫道:「劉使君!」

    劉備驀地回過神來,連忙應道:「備在此!」

    他忽然意識到此時郡兵步卒們已經退去,自己若是再要下樓,想必楊虎頭不會再攔著了。果然他轉身走向樓梯口時,楊虎頭退了一步,躬身讓開路去。

    劉備幾乎是三步並作兩步地下了樓,迎面便見董真半衣染血,髮髻散亂,比起先前還要形容污髒,然而依舊如清竹般挺拔屹立,掌中短劍寒光閃閃,因飽飲人血,卻更顯寒光珵亮,有如霜雪。

    「我可是答應過使君,要讓使君好好看一場焰火盛會。」董真笑吟吟道:「斯夜之盛,豈能無詩?」

    火光映紅了她的面容,一雙眸子燦然生輝,即使在樓上看下去,仍覺有一種說不出的魔力,令得劉備幾乎不願移開自己的眼睛。

    「備……才學淺陋,詩不堪……」劉備這兩句話,卻並非是在謙虛。他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只是為自己裱金罷了,實則家族早就敗落,年少時以打草鞋為生,雖然也曾在書院學習過,到底未曾深造。只是通些經史之類,對詩卻一向欠奉靈思。

    董真先前那支歌不像歌、詩不像詩的曲子唱出來,雖然不倫不類,卻別具一番自己所獨有的氣勢,劉備自問寫不出來,更不願在董真面前獻醜。

    「使君無詩思,董真卻有!」

    董真一笑,轉過身去,竟也不等侍婢們奉上紙硯筆墨,便手執那柄短劍,衣袖飄揚,竟以劍為筆,以那春風樓的兩根朱柱為紙,龍飛鳳舞地寫了起來。

    劉備立於一旁,但見她眉間神采飛揚,劍底噗噗作響,木屑四處飛濺開去,柱上卻漸漸現出四句詩來:

    「烈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董郎明月夜,殺聲動寒川!」

    兩名護衛自谷中小徑奔出,高聲呼道:「啟稟主君!張將軍已到達谷口!」

    劉備心底一鬆,看向天邊,但見明月漸隱,一道青白曙光,已微微現出。

    張飛既至,劉備便放下心來。董真安排了人值宿,其餘人皆入別館之中歇息。崔妙慧雖未上陣,卻一直在後宅忙於人員調度及物料準備。

    整個戰陣之中,雖以董真為主,但具體人員調度皆由她一手安排,而那些強弩弓箭、滾油擂石、狼牙拍等物也是她事先備好。這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場戰陣,但單單只論到人員安排,便有奔襲葭萌縣衙、三道防線、各路斥侯甚至是最後的埋伏等多起戰事,作為從未履足戰場的世家女郎來說,安排如此周密冷靜也實屬不易。

    更何況眾人戰後歇息時,別館之中不但安排了噴香酒菜、柔軟臥具甚至還有熱水可供沐浴!

    董真先集合了眾人,清點了一下傷亡情況。

    包括諸董氏女在內,尚餘百餘人,另有齊方那一支隊伍尚未歸來。有二十餘人殞身於此役,其餘人多少都帶了些傷。這是董真第一次遇到這樣大的傷亡,看著那些屍身一具具被抬到了高台之上,放在自己眼前,昔日鮮活的面龐此時具已失去了生機,心中慟傷之情,當真難以言表。

    事實上以百餘人對抗五倍於己的郡兵,而且有一部分還是出自歧山侯的親衛,這樣的戰果已相當不錯。

    劉備幾乎可以想像,不出數天,葭萌一戰必將名震巴蜀,傳遍天下。

    到時董真這個名字,也必然會為天下所知曉。

    她不會不知道這樣的後果,也或許,她便是想讓自己為天下所知曉?甚至不懼為曹氏所知曉?

    可是這樣一個女郎……

    先前激戰之際,她披風沐血,狀若修羅,這樣悍不畏死的勁頭,他在許多男子身上看到過,於女子卻是第一次。

    只道她天性狠辣,但此時面對下屬屍身之時,她臉上的黯然之情又是那樣的真實。

    劉備自己便是作戲的好手,宛若春風般的氣度不知將多少七尺漢子的鋼鐵心腸融化。故此對於偽作出來的傷痛,他比誰都要看得清。

    也正因為此,他才看得出來,她那種傷痛是真正發自於內心。

    即使是張飛入谷,也沒有給她帶來多少衝擊。

    她只是黯然向著劉備一揖,又令崔妙慧安排好張飛等人的食水,甚至都未曾待到與張飛寒暄,便先行離開了高台。

    張飛所率之眾尚是先頭部隊,共有五千人。只不過他已知道了此處戰況大定,遂只帶了三百人入谷,卻將其餘人馬皆交給偏將,前往葭萌縣衙。

    歧山侯的隨從本就不多,加上縣衙處留守的郡兵,最多再加上縣長並地方豪族的一些奴客私兵,也不過兩千餘數。張飛這五千人是壓倒性的優勢,何況有董真動手在先,對葭萌郡兵的士氣也多有打擊。

    劉備料想大局很快將定,所以倒也沒有什麼顧慮。思忖片刻,才向崔妙慧道:「董君受傷甚重,且半宿勞疲,備不敢叨擾,欲先行離去。過得幾日境內大定,必將在城中黃土鋪道,清水灑掃,以候董君與夫人前來。」

    崔妙慧知道劉備今日是承了董真的救命之恩,也不必再有什麼繁縟節的客套,遂爽快應道:

    「妾恭送使君。」

    所謂恭送,也不過就是送到高台之下,劉備便苦勸其返回了。臨了還留下了二百精兵,以備谷中警戒之用。

    崔妙慧知道董真麾下這百餘人經過一番惡戰,折損不說,其餘人必然疲累。若是有這二百精兵,當保今夜無虞,遂也慨而受之。

    劉備被張飛擁在馬上,其餘人皆是步行,馬匹留在谷外,一路前行至小徑之中,但見處處皆是焦土枯枝,空氣中也有著剌鼻的焦糊腥臭之味。先前那密密覆蓋如蓬的籐蘿樹木已燒燬了大半,露出蟹殼青般清明的夜空。小徑兩邊也燒得光禿禿的,不時可見殘骸斷肢堆積其中,有的尚保持著臨死前掙扎的慘狀,雖有張飛的人馬並董真的護衛一起在打掃戰場,但仍覺慘烈怵目,宛若佛子所言的地獄重現。

    在入谷的那處壕溝之中,填滿了許多屍體。那是最先衝入谷中時,被第一道防線的護衛們放箭射死的郡兵步卒,此時更是燒成了焦炭一般。劉備仔細辨看,但見以這條填滿屍體的壕溝為界,一直往谷外方向延伸數丈之遙,地面俱是焦土,連旁邊岩石都被燒得酥化成了碎塊。足見當初董真令人在這裡潑了多少石漆,所以後來火勢那樣強橫,這些郡兵無論如何也衝不出去。

    但在這片焦土的前後,皆露出兩條壕溝,寬有丈許,更難得的是恰好接著了一旁山壁上流下的泉水,靜流無聲,卻是阻斷石漆火頭的最好的兩道天塹。所以方纔那大火雖大,但滅起來也容易,因為兩邊本就是懸崖絕壁,只須籐蘿樹木燒盡,便無法再延續下去。而小徑前後,又被壕溝所隔絕,所以火頭既燒不出谷外,又不會禍延谷中。

    劉備仔細回想,覺得自己先前入谷之時,並不曾見到這兩條水流靜深的壕溝。張飛一向與兄長算是心靈相通,便解釋道:「弟已經看過了,那壕溝應該是早就挖好的,否則不可能有如此規模。但崖上泉水源頭卻被引往另一方,故溝中無水。且溝上覆有石板,又以濕土掩蓋,並鋪了新鮮草皮為飾,故此看不出來。待到欲點燃大火時,方將石板搬開,又引來崖泉流瀉,很快注滿壕溝,便成了天然的阻火屏障。兄長,這董真心思深沉,走一步,便已經往前多看了三步,實在是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啊!兄長最愛俊傑,況且他如今救了兄長,已不會被益州牧所容,兄長更要著意結交才是。」

    劉備苦笑一聲,心中想道:「翼德你雖是好心,但你哪裡知道,她是個女子,而兄長我……其實已經得罪過她,恐怕在她心中不過是有些可利用之處,才會如此待我,想要讓她對我死心塌地,便如我籠絡那些謀士一般,從前的那些方法卻是一樣也用不上,這才是叫人作難之處吶……」

    當下歎了一口氣,道:「董真之能,尚不僅在於此。我觀她於蠶桑一道,著實有些長處,若用得好,只怕這巴蜀之地的錦繡王國,當真要天翻地覆一番了。只是……需慢慢圖之才是。」

    此時他們絞盡腦汁想要收歸已用的董真,卻早已洗浴完畢,著牙白中袍,披一襲錦袍,默然端坐在出岫堂中,瞅向手中的一卷帛書,正是左慈所遺的那本《九轉金液丹經》。

    崔妙慧立在門口,勸道:「先用過茶點,去歇息一番。你的傷……你的傷當真不要延醫前來麼?我瞧那槍傷雖只破了皮,那刀傷卻見了骨……」

    「阿若的刀傷藥甚有奇效,我已敷好。再說這葭萌城中能有什麼好醫好藥,能比得上阿若的藥?」

    董真目光都未曾從書卷上移開,淡淡道:「況且當初谷少俊贈過我一些藥,實在不行,我也會服食的。」

    崔妙慧歎了口氣,道:「你把那些藥都分給了眾人,自己還有什麼可服食的?」

    董真默然片刻,道:「只要他們好好的,我自然就會好好的。」

    楊阿若本是遊俠,織成的這些護衛中,有些是他的舊下屬,有的是酒泉時收歸麾下的,也多是遊俠兒出身,少不了打打殺殺,對於這種外傷也的確有自己獨門的藥物。加上董真準備此役之前,崔妙慧便令人去葭萌城中,事先「請」了幾名醫者並大批草藥在別館中候著。故此眾人的傷勢都得到了良好的處理,唯有董真卻不肯讓醫者看傷,都是自己沐浴過了親手處理的。

    崔妙慧也知董真是因為顧忌她的女兒身被醫者所發覺,不要說瞧傷,便是一搭脈象,男女都有明顯的差異。但在崔妙慧看來這也不算什麼難事,瞧過傷勢開過藥方,一刀就可將那醫者砍了,也不虞會洩露出去。

    但董真執意不肯,恐怕正是不願殺人。

    崔妙慧覺得,董真這樣英姿颯朗之人,擰起來也很奇怪,剛剛死了那麼多的人時,她眼睛都不曾眨上一眨。但戰事一畢,她卻顯出了對生命極為珍惜的矛盾心情來。

    這其實也是因為董真是來自另一個時空。

    在崔妙慧等人看來,此役固然慘烈可怕,但是心中卻沒有什麼負罪感。只因她們看得太多,這樣亂世,政權爭奪,戰事頻起,合族覆滅,血流飄杵都不是什麼稀罕事。至於護衛,他們即使是當初為遊俠兒時,還不是一樣被權貴禮聘或延請,丟失性命也是常見之事。況且身為主君的義從親衛,盡忠報主而死,還算是死得其所,何況董真平時對他們如此親厚?實在不必因為他們的死亡,便流露出這樣深重的哀傷。

    但是看在那些護衛眼中,畢竟又不一樣。

    主君是真摯地拿他們當手足和親近之人,衷心為那些死去的護衛而哀傷,這種愧疚與痛楚交織的情感實在少見,遠超出了主君與從吏之情,更非主僕之義所能比擬,令得他們更是油然生出了知已之感。若說從前為董真送死,是迫於節義,此時見她難過,願以命相托卻是發自於真心。

    這種以血酬志的義氣情懷,卻又是世家出身的崔妙慧所未曾料到的了。

    燭火忽然一跳,爆出一團燈花,轉瞬即逝。

    董真抬起眼來,忽聽門外一人奔至,高聲稟道:「主君!齊方已歸別館,現已至高台之下,欲要求見主君!」

    崔妙慧頓時露出喜色,董真更是面色大霽,拋下手中書卷,高聲道:「齊大兄回來了?趕緊喚他進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