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武俠的陣地未必是在減少,但富有爭議當屬肯定,而很多老讀者不在看武俠,也是一個方面,然而原因何在,我覺得深可探討.
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輩也來說說……
武俠小說先重要的一點是俠,武俠,武為手段、俠是目的。而人們喜歡的作品通常都存在著一兩個有骨氣、有節操的大俠,通常都有一股極其強大的惡勢力,然後大俠經過千難萬險,取得了某種程度的勝利(至於說尋寶、復仇等等套路可就不可勝數,但多半不差於這樣一個模式)。然而時至今日,讀俠者日少,而言利者日眾,為何?一來是舊的作品不再新鮮;二來時新的作者眼界提高,不願意囿於一隅;三來讀者群也有所變化。於是乎,許多作家都力圖改新。
如今武俠諸多所謂的「種類」很多都是改新的結果,有成果、也有糟粕,實在不該一概否定(其實只有成功的作品,沒有成功的類別,事實上分類別只不過是旁人湊趣,作宣傳之用罷了)。比如有些作品很有些「代古人言」的架勢,算是傳統復古派,畢竟也有不錯的作品,像崑崙、滄海,其實也有現代意識代入古代背景的方面,只是作者用心用功,沒有太露痕跡而已,倘若一味地仿照古人,卻也沒有什麼意義;又如女子武俠,滄月、步非煙他們的小說雖然未必是太過高明的作品,卻也不見得差,大不了,歸結為前人太強,而後人還欠一點功力罷了;再如奇幻武俠,寫得差的固然多不可數,但寫得好的也有,某些作品前段看了以後讓我感到絕妙,儘管後來漸漸不足,也只能說明作者缺少恆心耳……而現代都市之俠,我個人覺得還是大有可為的,只是在探索期中,尚無好的作品現世。
倒是很多水平較低乃至於低劣的作品為什麼大行其道,值得引人深思!
這其中一個方面,是作者的問題,很多作者粗製濫造、胡言亂語(比較有實力的小說期刊都不會引進這種作品~幸甚!)。又有一些作者為了求新求變,吸收了大量其他文藝樣式的手法添加進來,用得好,如小椴、滄月固然至少能免於口誅筆伐;倘若用得一個不慎,便大大地讓作品打了折扣,但這不過是學費罷了,總歸要出的。還有一些業餘寫手,做著一夜成名的美夢(比如本人),寫文難免急躁,有失積蓄,寫出來的自然便只能做方家眼中的笑料。好在,這些其實是可以通過孜孜不倦的修改、潤色,得到提高的。金庸當初連載時一日千字,就有不少問題在內,但經過他多年不斷的修改,如今的十五篇作品都良足可觀。而古龍因為早逝,再加上他的作品太多太雜,便多有些二流的作品留存。這就是前車之鑒。小說作者如欲得到更大的成功便要放棄那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用心地寫、用心地改。
至於說宣揚武力、崇尚力量,這要有一個度,不是說武俠以後就不寫打鬥場面了,而是說,要符合作品本身的邏輯事理,要照顧到情節、人物性格乃至方方面面,一動手流血數里、風雲變色不是不可以寫,但寫了以後你要有本事把它圓轉回來,不能因為武功就把一個天大的問題解決了,正真的問題,武功是解決不了的。
再有一點,我覺得極其重要:少談境界、用心實務。所謂的境界都是經過了一定的事、有了一定的思想而後才漸漸達到,應是水到渠成之事,強求,終不過是東施效顰。比如上世紀文壇上就有很多現實主義的作家,藝術上追求所謂的無技巧境界,但大多數作品寫出來,都與流水賬無異,普通老百姓又哪裡知道他們的境界來?
而讀者方面,水平也參差得很,比如某些名牌大學的學生就特別鍾愛於,當然不是說他們把這作為緩解壓力的途徑不對(我本人就喜歡於閒散是讀一些穿越、架空之作,當然太那個的我也不看~):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同時,大多數人不明白武俠和這些作品的區別,以至於大多數人對這些毫無營養之作追捧之至,對血淚打磨出來的經典佳作卻不屑一顧,這就不該了……反過來說,如果武俠作品中出現了穿越、後宮、**等等,我都可以忍受,只要其中的人物有俠的義氣、筋骨有俠的精神在,那麼它就是武俠,好壞不過是另外一說。很多讀者的理解是,小說就是看它的情節,以此來舒緩自身的壓力、愉悅自己的身心,這沒有錯;然而愉悅之後若是這部作品什麼都沒有帶給我,看了和沒看又有什麼分別?至多讓我長壽一些罷了(個人認為,沒有思想的長壽毫無意義),所以好的武俠作品一定是能夠讓人得到身心的共鳴,能夠讓人有所得的——我以為,其中尤其以「養氣」為至妙,領悟一定的哲理倒是其次了。那麼作為一個合格的讀者,就應該去有選擇地讀一些能帶來高層次享受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沉溺於無關痛癢的作品中。
其實人人都有一種追求並且崇拜「力量」的情結,比如美國的人就風靡全球,儘管它實際上的內涵很少(當然,至少、也許它是有內涵的~);武俠也是如此,武俠的讀者更是如此,但讀者顯然不應該去追捧甚至宣揚那些渲染打鬥、爭強鬥狠的作品,簡單地去比較小說中誰強誰弱、誰輸誰贏!因為打鬥的強弱輸贏僅僅是整個事情勝負優劣的一個方面,比如,谷縝和6漸打贏了萬歸藏,就代表有情有義的「人道」打敗了無情無義的「天道」(或者說,是俠道打敗了商道)而不僅僅是兩個人聯合起來打敗了誰,兩個人天下無敵;反過來,蕭峰最後固然有活的機會(擒住了遼帝),但他死了,而歷史上宋遼之爭從未間斷,也說明他是敗者:這裡顯然不是僅僅地為了渲染蕭峰如何厲害如何英雄,而是以悲壯的俠行換取了天下數十年太平。其中的意義不是簡單的誰輸誰贏,也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對生命的敬畏與推崇,對殺戮的貶斥與無奈。所以,我們作為讀者,不能僅僅是看那些好勇鬥狠、那些兒女情長,這些哪裡沒有?而意義,只能從好的作品中去找。
同時,一些老的讀者,由於自身不斷地吸收名著經典的營養,水平和口味提高,不在喜歡現在的作品,這也是現在《武俠版》為人詬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錯不在武俠版,我說大家都沒有錯——問題還是回歸到作者、乃至於現今的社會風氣、教育理念、文壇取向甚至是國家政策上面來。然而除了作者方面,所有的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也無法去苛求作者,作者也無法來迎合少數人,人總歸要吃飯才能寫得下去罷!
這裡面,出版社自然有他的一份責任,然而作為刊物,它的處境實在尷尬得很,這也是我最近才慢慢減少購買的原因吧。我實在不希望《武俠版》就此漸漸衰弱
也許我的個人感受不足為憑,但既然嗅到了一點這種味道,說出憂慮來,當不犯眾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