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鷹翼傳說

龍騰世紀 武俠小說中的登山讀梁羽生的《冰川天女傳》 文 / 鷹翼傳說

    讀《冰川天女傳》的時候還很小,後來再沒碰過它,我幾乎已經忘光了這部裹腳布書裡說了些什麼,只恍惚記得結尾處說的是一群武林高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事。許多年後,我喜歡上了登山,忽然有一天想起來《冰川天女傳》中關於登山的的那檔子事,於是找出盜版光碟,仔細研究小說家眼裡的登山運動,結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於是把相關內容摘錄下來,再用我所瞭解的數據作對照,雖說是和虛擬出來的古人較勁,但結果還是很有趣的。

    先交代一下書中登山的年代:那是清朝中葉,乾隆二十幾年吧。這群武林高手攀登珠峰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賭賽。

    「金世遺……心中所想的,只是能夠在死前登上珠穆朗瑪峰。第一第二兩日還沒覺得什麼,到了第三日,越上越高,但覺呼吸漸漸困難。金世遺沒有現代人的常識,當然不知道這是因為高山缺氧的原故。要知本世紀初,歐洲的爬山家還認為八千米是登山的「極限」,喜馬拉雅山高達八八八二米(並非梁羽生抄錯了數字,他引用的是1953年次登頂珠峰的希拉裡表的數據),亦是地球的最高點,金世遺這時攀登的高度,已是接近七千米了(這一高度顯然與後面的內容有衝突,改為五千多米比較合拍)……可是越上越高,那就越難走。金世遺遙望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就像一個碩大無朋的寶石,在藍天白雲之中晶瑩耀目,是那樣的誘人,卻又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及!金世遺打遍天下英雄,此時遙望珠峰,也不禁感到有些氣餒。但他還是鼓勇前行。」(好傢伙,他可是零裝備登珠峰啊!佩服!)

    「金世遺使勁的深深吸了口氣,向著「冰塔群」奔去(冰塔林海拔59oo米左右),腳步一抬,踏碎冰塊,忽然觸著一樣東西,低頭一看,卻原來是一個外國人的屍體,在積雪裡不知埋了多少年,屍體旁邊有許多登山的用具,繩索衣裳都已風化腐爛了,觸手即成碎粉,面目仍是栩栩如生。走不多遠,又現一個屍體,金世遺歎口氣道:「千百年來,不知多少人因為攀登這天下第一高峰而埋屍雪地,三兩日後,大約我也要步他們的後塵,與他們作伴了!」(金世遺居然還現了外國登山家的遺體!歷史記載,人類對珠峰的攀登歷史最早始於1893年,但這一次以及19o4年,1913年由英**隊組織的3次攀登均因當地人的反對而未能真正展開。直到1921年,英國登山隊才第一次進入西藏組織登山活動,習慣上都把這一次當作珠峰的第一次登山。)

    「冰塔群」看來不遠,走了大半天仍未走到,金世遺帶來的乾糧也已吃完了,幸喜高山上也有些動物,而且都是別處見不到的珍禽異獸,小熊貓在雪地上跳躍,見了人也不知道躲避,可愛極了,活像一個淘氣的娃娃,金世遺捨不得打它,用石子打下了幾頭黃嘴山鴉,又獵了一隻雪雞(可能是金大俠累出了幻覺了,所以看見了小熊貓。但他居然打到了喜馬拉雅黃嘴烏鴉,總算還對路,但再往下梁羽生還是說漏了嘴,那麼高的地方哪來什麼枯枝敗葉?)。他隨身帶有火石,擦了許久,才擦出火星,高山上有的是枯枝敗葉,可作燃料,但煮東西卻比平地花多了不止三倍的時間,金世遺在那兩個死了的「爬山家」的遺物中,撿出了個盛水的錫器(呵呵,這又是個常識性問題,錫器如何能在在這種低溫環境下使用?這裡還有一個故事:1867年的冬天,俄國彼得堡氣溫降到零下38攝氏度。這一年冬天俄國彼得堡海軍倉庫裡生了一件怪事:堆在倉庫內的大批錫磚,一夜之間突然不翼而飛,留下來的卻是一堆堆像泥土一樣的灰色粉末。同一年的冬天,從倉庫裡取出軍大衣給俄國士兵穿時,現紐扣都不見了,再仔細看看,原來紐扣處也有著一些灰色粉末。這一現象稱為「錫瘟」,它的科學解釋是:錫有3種同素異形體,即白錫、脆錫和灰錫。白錫在氣溫下降到氏度以下時,體積驟然膨脹,原子之間的空間加大,於是變成了另一種結晶形態的灰錫。如果溫度下降到零下33攝氏度時,就會產生「錫瘟」,晶體錫會變成粉末錫。),把冰塊放在裡面,燒了一個時辰,水還未滾。金世遺吃了兩頭山鴉,半邊雪雞,喝飽了半開的溫水,氣力稍稍恢復,又向前行。」

    「迎面是一條大冰川,冰川上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被一座小山般的大冰塊支撐著,形狀酷肖一個巨型的「蘑菇」(這裡應該是東絨布冰川的冰舌地帶吧)。太陽早已落山去了,一鉤新月在珠穆朗瑪峰上瀉下幽冷的清光,群峰雪蓋,喜瑪拉雅山的夜晚,沉浸在雪光月景之中,周圍數里的景物,還是看得清清楚楚,翡翠般的冰川,寶石般的冰塔,構成了絕妙的圖畫,奇麗無雙!那是天公的大手筆,幻出了這人世間的神仙境界!然而這神仙的境界,卻又是何其淒寂,何其清冷!金世遺除了靜聽自己的呼吸之外,眼前白茫茫一片,完全看不到有生命的東西,金世遺只感到自己也快要窒息了。然而金世遺還是鼓勇前行。他抖一抖身上的冰雪,像是下了極大的決心,抖落了一切對於人世的依戀和記憶,將下面的世界連同李沁梅拋在後面。迎面是一道縱直的冰裂縫,阻著去路,裂縫深陷而狹窄,就像一條豎著的「冰胡同」(這裡海拔686o米,「冰胡同」這個名稱是196o年中國國家登山隊對北坳進行偵察時叫開的,它高約2o多米,是個寬約1米的冰裂縫。)。金世遺找不到出路,只好鑽入了「冰胡同」。「胡同」幽深暗黝,雖有上面透下來的冰雪寒光,眼前道路已看不清楚了。金世遺但覺筋疲力竭,四肢麻木,只好在「冰胡同」中盤膝靜坐,默運玄功。雖還可以勉強運功,但已不能像平時一樣吐納呼吸。坐了許久,真氣兀是不能透過十二重關。金世遺在半睡半醒之中,渡過了二個漫長的夜晚。」(這麼高的海拔還可以在零裝備條件下露宿兩個晚上沒凍傷,到底是高手!)。

    「第二日,陽光透下了冰胡同,金世遺精力稍稍恢復,又向前行,行了許久,才到冰胡同的盡頭,又得向上面爬了。這冰胡同雖然只有二十來丈高(這裡大概是抄錯了,把米抄成了丈!),但卻爬得非常吃力,寒風削體如刀,汗水仍是不停的從額角上淌下,金世遺接連幾次從中途跌落下來,好不容易爬到了胡同的頂端但見日頭已過中天,金世遺歎了口氣,他的生命期限,已經不夠兩天了!……走了一會,見一隻雪羊從身旁經過,金世遺急忙跑去追逐雪羊(還有雪羊吶!!)……好不容易打下兩頭黃嘴烏鴉,生了半天的火(保不齊梁羽生還想說「揀了不少枯枝敗葉」),把烏鴉烤熟,鴉肉粗糙,而且帶有一股擅味,但在金世遺已覺得是最美味的珍饈。再行了半天,眼前景色突變。(爬完了「冰胡同」,上面是一段坡度約3o度,長2oo多米的雪坡,雪坡盡頭是一道高約5o米坡度約7o度的冰雪陡坡,這裡海拔695o米,爬到北坳頂部就可以算是通過了北側道路上的三大險關之一,「叩開了珠峰的大門」了,北坳頂部就是海拔7o29米的「4號營地」。)這是凸出來的山坳地區,受的風力最大,狂風捲著積雪,吹得人難以前進,喜瑪拉雅山諸峰,都是終年雪蓋,只有這一處上面的山峰,因為經常被狂風吹刮,山峰北面,也即是正向著金世遺的這一面山坡,積雪被風吹得乾乾淨淨,露出赭色的岩石,與周圍景色大不調和,更增荒冷寂寞之感,令人驚然生懼!」

    「金世遺在狂風中匍匐前進,爬到天黑,才通過這凸出來的山坳地區(海拔7o28米∼745o米的這一段大風口是北線的第二險關),可憐金世遺的手足都已磨得傷損流血,就在山坡上生起野火,睡了一晚,第二日一早起身,獲得兩隻野免(野兔?!野火?!俗話說:事不過三,梁老頭怎麼可以一而再地為打野味、生野火而調戲我等!真讓人生氣!),果腹之後,又向前行。這已經是金世遺生命期限的最後一天了。珠穆朗瑪峰就在面前,看來並不遠了。可是珠穆朗瑪峰高聳入雲,即算攀上了珠峰,還得多少時日才能到達峰頂?而今只有短短的一天期限,金世遺想征服珠峰的願望看來是絕望了。但他此際只有一個念頭,要到達珠峰,要創造人類的奇跡!不管是否絕望,他仍是鼓勇前行。越到後來,艱難越甚,金世遺張大了嘴拚命地吸氣,仍然感到胸脯閉塞,喘不過氣來,猛烈的西北風衝擊著北峰和主峰的巖壁,帶著暴雨一樣的冰渣和雪粒,嘶嘯著,翻滾著,形成一股強烈的旋風(這裡的風最小的時候也有8級啊!),金世遺走不動了!在地上幾乎是一寸一寸的爬行。手觸著珠穆朗瑪峰的岩石了,金世遺的手足早已麻木了,這時卻突感到一股清冷之氣,精神陡的振作起來,終於觸到珠穆朗瑪峰的岩石了!好像迴光反照的病人,受到了強心劑的刺激,金世遺又拚命的向上攀登。突然間,眼前金星閃爍。頭昏腦漲,除了一團團的幻影之外,什麼都看不見了。最後的時刻到了…………已是力不從心,雙手一鬆,登時跌倒珠峰腳下,他沒有征服珠峰,卻給珠峰征服了!」(看到這裡,我倒更願意相信金世遺是得了腦水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