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初唐逍遙王爺

龍騰世紀 第十二章 幸運的薩珊波斯 文 / 初唐逍遙王爺

    阿拉伯人,以一個居於少數的、落後的民族,闖入了亞非歐的文明世界,硬是在北非、西亞和中亞,用自己的宗教和語言,製造了一個伊斯蘭文化圈.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大部分民族,都接受了伊斯蘭教和使用了阿拉伯語。只是在西部的西班牙,未能使當地阿拉伯化;在東部的伊朗,宗教留下了,語言卻仍是古老的波斯語。

    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人從沙漠中帶來的。這種文化,就其淵源、基本結構和民族特徵來說,是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波斯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綜合展起來的。但是,這一文化又帶有鮮明的阿拉伯色彩,具有阿拉伯的核心,這就是它的主要表達工具是阿拉伯文,其思想核心或人生觀是伊斯蘭教。由此,我們不能不驚歎阿拉伯文化的綜合能力。而這一切,又與阿拉伯民族長於學習,重視和提倡文化的傳統密切相關。

    阿拔斯王朝前期(75o∼847年),既是帝國經濟,也是阿拉伯文化的繁榮時期。歷代哈里如拉希德(786∼8o9)、艾敏(8o9∼813)、麥蒙(813∼833)都獎勵學術,提倡文化。他們提出了「人最美的裝飾品是知識」,「學者的墨水應像殉道者的血一樣受到尊重」等格言。83o年麥蒙下令在巴格達建立智慧館,那是一個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的聯合機構。波斯文、梵文、敘利亞文、尤其是希臘文的古典著作被大批翻譯過來,對名翻譯家的譯稿,按其重量酬以相等的黃金/自75o年起,阿拔斯王朝的翻譯工作,持續了百年左右/麥蒙本人就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酷愛希臘哲學,甚至作夢都見亞里士多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麥蒙在位時,僅巴格達就有3o多座圖書館和1oo多家書商。

    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世界先後出現三大文化中心,即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科爾多瓦盛時有7o座圖書館,其中皇家圖書館的藏書達4o萬冊。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12∼961年)時還創辦了科爾多瓦大學。11世紀在開羅也形成了艾資哈爾大學

    面對僅將白衣大食當作生死大敵,卻並未對其有多少瞭解的布蘭三人,李泰不禁感到納悶,為他們講述起這個民族的可怕。不過,令李泰好笑的是,阿拉伯的起源,他的展,卻是被波斯與拜占庭逼出來的。恐怕在原來歷史中,即便波斯被滅,他們的民眾還不瞭解白衣大食是什麼人。就像是南宋不知道蒙古,道光皇帝在與英國交戰兩年,還不知道英國在何方般的無知。在波斯人的眼中,阿拉伯根本就是個愚昧、無知的低下民族,根本沒人會在意思。

    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現在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門,面積32o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分之一歐洲。其北鄰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東臨波斯灣,南為印度洋,西是紅海。半島的西南部是也門地區,適宜農耕,除此之外,多是沙漠和平原,間有綠洲。這裡的阿拉伯人多系遊牧部落,稱貝督因人。古代的許多遊牧部落如迦勒底人、迦南人、希伯來人都來自阿拉伯沙漠,曾在東地中海沿岸創造過古代文明,這些貝督因人就是他們的近親。半島的西邊沿紅海一線是漢志地區。從也門經漢志到敘利亞是一條商路,東方貨物從海路運到也門,再用駱駝轉運。這條商路在不同時期,時興時衰。

    很早以前,阿拉伯半島就建立過國家。也門地區的國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紀,最晚到公元六世紀二十年代。在半島的北部和中部也曾建立過幾個小國,但時間不長。由於商路影響,六世紀時半島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語,雖然也存在各部落的方言。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貝督因人各部落的生計艱難,除靠放駱駝等遊牧活動外,還靠掠奪定居人口和過境商隊,並且時常也彼此互相掠奪、仇殺,引起社會動盪。商路上的漢志地區有兩座城市麥加和雅特裡布,城市中定居的阿拉伯人主要經營商業、服務業和手工業。雅特裡布有兩個阿拉伯人部落和三個猶太人部落。麥加城則由阿拉伯人的古萊西部落控制,城中有一眼水源豐富的「滲滲泉」,還有一座方形的克爾白神廟,內供奉一黑色隕石和阿拉伯各部落的神。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神,但也承認最高的神安拉。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朝覲克爾白神廟並在麥加進行貿易活動。

    阿拉伯北邊的鄰居是兩個文明大國:一是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國,一是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人與其鄰居相比是落後的,但並不閉塞,不斷受到拜占廷和波斯文明和宗教的影響。也門地區早就有基督教堂和移民,雅特裡布也早已存在猶太教,加上半島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語,這就為一神教的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不過,當波斯與拜占廷及其盟國埃塞俄比亞為爭奪也門國際商路(絲綢之路)的控制權時,阿拉伯人就深受其害。525∼57o年,埃塞俄比亞佔領商路南端的也門,575年波斯打敗埃塞俄比亞,一直統治也門到628年。外族統治期間,也門的馬裡布水壩倒塌,農業荒蕪。尤其是波斯統治時商路改走波斯灣,通過也門的商路衰敗,這就使商路上靠過境貿易維持生計的部落陷於更加貧困的境地,阿拉伯社會處於動盪不安與危機之中。

    總之,自然條件的惡劣,阿拉伯人的窮困,商路的改變,部落矛盾、階級矛盾的尖銳,其結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殘殺,走向滅亡;或者是各部落團結起來,形成統一民族,一致對外,走出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創立的伊斯蘭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後一條路。

    最令李泰覺得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原因:一是宗教熱情,二是貪婪之心。聖戰的旗幟,既使阿拉伯人充滿了宗教熱情,也誘了他們的貪婪之心。其中,經濟因素是最主要、最深刻的原因。為了新月地帶的城市和尼羅河谷的沃野而拋棄荒涼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自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當時的一個阿拉伯詩人就寫到:「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麵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

    當腐朽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國不斷潰敗的時候,當阿拉伯貴族及普通士兵都獲得大量戰利品的時候,這種擴張就越不可遏止了,只有他們自己的**才能停止他們擴張的步伐

    從李泰的話中明白了阿拉伯為何起,目的是什麼,戰鬥力會因為宗教狂的爆而達到什麼地步,以及將來的危害之後,布蘭三人驚得目瞪口呆,好久都合不攏嘴。

    終於,三人回過神來,心裡大肆慶幸,自己真的選對了,讓一個如此熟悉白衣大食,如此瞭解阿拉伯民族的大唐作為求救方,將他們作為盟國,讓他們來幫助自己,這的確是最好的方法,再適合不過。薩珊波斯遇上了李泰,確實是大幸啊!

    事實確實如此,還有誰比李泰更瞭解阿拉伯人的能力,想要抑制他們,除了內部的腐朽、分裂、矛盾,那就只有依賴大唐,但大唐太遠。所以李泰才會將拜占庭、波斯聯合,提出還埃及自由,另外,他也希望西突厥能放聰明些,不要拖自己等人的後退。

    ps:先說一聲,本人雖然因為身體緣故呆在家裡,但開始寫書也僅是為了打無聊的時間,所以可能會挪用一些資料,對此說聲抱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