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初唐逍遙王爺

龍騰世紀 第十一章 落後民族的可怕 文 / 初唐逍遙王爺

    聽了下屬的匯報,李泰方才明白,原來這布蘭公主在薩珊波斯的口碑很差,怪不得那天晚上的宴會,當布蘭回答耶三時,耶三與那些大臣等的臉色會難看。不過話又說回來,憑她一個女子身份,雖貴為公主,但要在這個帝國末年、亂世之寄力挽狂瀾,確實不太可能,所以也只能依靠手段了。以政變當上女王的,自然不會獲得別人的輕易認可,而事實上布蘭也沒做幾天女王,很快就下位了。

    想了想,李泰臉上浮現出苦笑,看來,在波斯人的眼中,自己八成被定義為一個被女色所迷惑的大唐王爺,一個沒有自制力或是輕易被布蘭征服、利用的男人吧。

    摸了摸鼻子,自嘲一笑,無奈,還是無奈,既然都這樣了,還能怎麼呢?

    「殿下,是否還有什麼吩咐?」那名侍衛見李泰回神,才出聲詢問。

    點了點頭,手握成拳,放在嘴上鼻子下沉吟一會,「波斯的事就由得布蘭公主去鬧好了,你們只要注意好東經即可。另外嘛,三哥那邊怎樣?」

    那名負責情報的侍衛低頭道,「目前還沒有消息,白衣大食對殿下前來薩珊波斯一事並未做出反應」

    聽到侍衛那麼一說,李泰露出瞭然的表情。李恪現在在哪,誰也不知道。大馬士革?聖地?還是波斯南部重鎮蘇斯?這恐怕只有真見面才知道真假了吧。淡然一笑,「既然如此,就先在波斯歇息一陣,將陛下的國書遞去白衣大食,看看他們如何對待吧。另外嘛,將這幾年中以商手段接觸過的那些波斯各地豪強、軍閥的名單送去布蘭那,我倒要看看,這位強勢的波斯公主藉著我大唐的東風,準備怎麼做?還有嘛,我們以商隊的形式前來,等那些物品到了之後,將一些給貴族等送去,至於其他的嘛,以後再說吧」

    接著,李泰與布蘭雙雙攜手,共同出沒與各類宴會等,令得波斯貴族與趕來泰西封的各地勢力代表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大唐魏王與布蘭公主關係親密,真有聯姻的打算。另外嘛,大唐選擇支持年輕的布蘭公主作為同盟代表,因此,布蘭的政治資本很快就充足起來。

    而另一方面,波斯派遣使者到達大唐求援後,大唐皇帝陛下答覆,西方之事,一切可由魏王定奪。所以,李泰一時成為波斯與大唐間最受關注的人,而布蘭也成為波斯最耀眼的女子。不管先前布蘭被如何評價,但此次,她無疑成為兩國溝通的橋樑,不管是否有人認為她是用手段勾引李泰,認為她不要臉,就如同她能得到宰相與一部分軍隊的支持,定是因為美色般。波斯民眾更希望這次聯姻能成功,這樣兩國才能真正互相信任,這樣才能徹底寄希望於大唐,而原先指望的象兵,則因中央政府無力再建,而地方勢力不希望中央因戰力強大的象兵而做大,這事就那麼不了了之了。

    與魯斯塔姆和巴赫曼交談一翻,李泰不禁覺得自己賭對了,跟這兩位一起的布蘭合作果然是最好的選擇。若非遇到亂世,魯斯塔姆定是位治世能臣,即便在大唐也是位足以出將入相的人物,而巴赫曼則是為悍將,這二人所組成的組合不容小覷啊,怪不得白衣大食也會吃二人的虧。可惜啊,他二人卻出生在第三波斯帝國末期,這個12oo年的帝國,雖然幾經改朝換代,卻依然沿用了薩珊波斯的名號,在這個戰亂的年代,更多的怕是無奈吧。

    通過布蘭,李泰對二人表達了自己的敬意,魯斯塔姆也是懂漢語的,但他也同巴赫曼一起讓布蘭表示了對李泰的感謝等。

    當談論到白衣大食文明時,三位薩珊波斯的精英與大多數華夏子民一樣,都抱有一種對落後地方的不屑,對此,李泰惟有歎息,卻也無話可說。

    在初唐的年代,沒有人比李泰更懂得阿拉伯人的貢獻,沒人比他更瞭解阿拉伯人的可怕。尤其是那阿拉伯文化的歷史地位,那是令任何人都會出感慨的。

    阿拉伯文化的歷史地位,也如它的商業中介地位一樣,是一種中介文化。在橫向聯繫方面,它把東方文化,如印度的數學、稻米、棉花、食糖,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傳入西方,豐富了歐洲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了歐洲社會的展。例如造紙,唐天寶十年(751年)怛羅斯戰役,有一些中國造紙工匠被俘,此後撒馬爾罕有了造紙廠,792年巴格達建立了第二座造紙廠,接著在大馬士革和埃及也相繼建立。大馬士革的中國紙曾長期流行於西歐各地,取代了原先使用的羊皮和埃及的紙草紙。12世紀初,阿拉伯人在西班牙也設立了造紙廠。直到13世紀,歐洲各國才先後有了造紙廠。再如印度的數碼和十進位法,是774年一位印度學者到巴格達講天文學時帶來。九世紀初阿拉伯大數學家花拉子密(78o∼849年)在其著作中次介紹了印度數字和零號,此書於12世紀被譯成拉丁文,這個譯本保存至今,阿拉伯原文卻佚失了。12o2年意大利人利奧那多刊行了這部著作,此是阿拉伯數字傳入意大利的開始,它代替了歐洲人使用的羅馬數字,被認為是歐洲數學的里程碑。

    在縱向聯繫方面,阿拉伯文化對西歐影響最大,它把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西歐文藝復興聯繫起來。阿拉伯文化昌盛時期,正是西歐文化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對古希臘學術著作的大量翻譯,彌補了西歐文化的斷層。通過西班牙和西西里這兩座阿拉伯文化的橋頭堡,西歐人重新現和研究古典文化。從12世紀起,西班牙托利多的翻譯局就成為西歐人學習阿拉伯文化的一個源泉,「直到15世紀,歐洲學者沒有一個不受阿拉伯學術影響的」。「西西里島的兩位受洗的素丹」之一的腓特烈二世(1215∼125o年,德國皇帝兼西西里王),在使西西里阿拉伯化的同時,還於1224年創辦了那不勒斯大學,這是歐洲第一所官辦大學。這所大學的圖書館,收藏了大批阿拉伯語寫本。亞里士多德和伊本·::魯世德(1126∼1198年,阿拉伯哲學家)的著作奉他的敕令譯成拉丁語後,作為大學的教科書;這些譯本的副本,寄到巴黎大學和波倫那大學去。那不勒斯大學的畢業生當中,就有後來的意大利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

    很確切地說,那就是,沒有阿拉伯,就沒有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沒有阿拉伯,就沒有東方文明傳播去西方,那就沒有文藝復興,西方就不會出現大航海,西方不會擁有火藥,西方就不會越東方,中國就不會落後!太多,太多,中世紀的很多歷史進程,都直接或間接與阿拉伯掛勾,阿拉伯對歷史的貢獻,絲毫不會差於絲綢之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