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過:「只要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我國是茶的祥地,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飲用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通茶)而解之。」
茶,興於唐代而盛於宋。尤其是上唐以後,茶始有其字。特別是中唐大歷年間,中國茶史上生了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那是被奉為「茶神」的6羽所撰的《茶以》間世。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茶書專著。它全面總結了唐以前茶葉的生產、製造,介紹了茶具的製作、使用、烹茶的技藝、要求,對各地名茶作了比較分析,以歷代的茶事作了輯錄,從而第一次將飲茶當作一個藝術過程來看待,開拓了茶文化的新領域、新境界。這無疑在茶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著作。
造茶、選茶、炙茶、煮茶、飲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火、煎茶的水,無一不求精求工,講究分寸,講究適度,一絲不能亂,一步不能錯,內心要平靜,意念要集中,動作要協調,而飲茶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針對陶冶情操、平和心境,達到自我修養、精行儉德的境地。貫穿於6羽倡導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觀念。
《茶經》中亦有些和衢州相關的茶文化記錄。在《茶經》第四章「烹飲器具」中,6羽寫道:「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在第八章「茶葉產地」中,6羽也提及「浙西」、「婺州」出產的茶葉。
宋代的斗茶
《中國陶瓷史》載,我國黑釉瓷器的生產和青瓷一樣歷史悠久。入宋後,一種黑釉盞,產量特別大,其中,江浙墓葬中多出土黑瓷。據衢州市博物館館長柴福有介紹,我市婺州窯生產有許多黑釉瓷,這和宋代的斗茶習俗有很大關係,宋微宗就愛好此道。宋代的茶葉是製成半酵的膏餅,飲髒亂前先把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沸起一層白色的沫。斗茶其一是比黑釉茶盞襯托的白色茶沫,以青白勝黃白;其二是比茶湯,茶湯以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為負。因宋代的茶色是白的,當然就以黑盞最為適宜觀色。正因為有此需要,婺州窯生產的許多黑釉瓷,就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全宋詞》載有衢州藉瀟灑詞人毛滂的幾關於宋代點茶和斗茶的詞作。毛滂《謝人分寄密雲大小團》:「舊聞作匙用黃金,擊指要須金有力。」講的正是「斗茶」勝負規則在於是否「咬盞」。毛滂在《西江月-侑茶詞》中寫道:「湯點瓶心未老,乳堆盞面初肥。留連能得幾多時?兩腋清風喚起。」講的是客至點茶,送客點湯的詞共256,其中以黃庭堅和毛滂作的詠茶詞最多,毛滂有4詠茶詞列入《全宋詞》。其中,毛滂的《玉樓春》次提及「侑茗」這個概念,這在宋人文集中並不多見。毛滂一直被人視為三流詞人,為治詞者所冷落,唯薛勵若《宋詞通論》中稱,毛滂與柳永、蘇軾、秦觀、賀鑄並列為北宋五大詞派之一。看來,作為衢州人,對毛滂詞原生態的研究,還待進一步深入。
據《爛柯山志》載:熙寧四年(1o71)孟春九日,祝紳、林英、劉彝、梁浹、鄭庭堅會宿斗茶於柯山。
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裡,珍藏著衢州現的、全省獨的的《茶會碑》拓片。1982年在江山茅阪鄉株樹村的戴益貴家的豬欄中現的。它高1米,寬半米,刻於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全文可分辨字32o字,上面記錄了一個故事。後來又現了底座,現保存在江山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