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創傷」
sun1ine
昨天讀《弗洛伊德》邁克爾·s·特魯普著(onfreuap,n.d)之「2.創傷」,尚未看完,有感,記錄如下.
先註明一下,本人的修養沒有這麼高,看上面說的那章,內心還是存在厭惡感的,即使我知道認識是一回事情,如何認識這個認識,如何面對又是另外一會事情。但是隱藏的情感仍舊是存在的,即使我知道其存在。所以,不推薦讀者去讀上面說的這本書和本文,除非有人淒切地(註:打錯了,原先想打一個「熱切地期待」的含義,可惜輸入法的詞組裡面沒有「期切」這個詞,空格後居然冒出上面這個詞來了,所以請抱歉啊……)追求真實,並不在乎與此體驗一下頭痛的感覺,或者僅僅是抱有想體驗一下頭痛的感覺的願望,那麼請繼續閱讀吧……當然,讀者即使有這種願望,通過看這個,也是不一定能夠實現他或她的那個願望的。舉個例子吧,我在看叔本華的《愛與生的苦惱》,就是把將其當成一個認識來看的,那個系統好像幽默感很強一樣似的,但是在看弗洛伊德的這方面著作的時候,幽默感就好像是被什麼壓抑了似的,始終就揮不起來(註:於是在這裡揮一點幽默感,當然括號裡面這句只是開個玩笑。)。
弗洛伊德對於人所處的境地的認識和叔本華認識的「痛苦」有點類似,但是可能是,前者比較接近「實踐」了吧?相比後者具體了不少,其某個相同點在於,全部是扎根於惡的方面生長出來的認識,當然在扎根於善的方面產生的認識,達不到真正的善的話,而只能以偽善的面貌出現的時候,探索扎根於惡的方面,由此生長出認識,似乎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我在上面所說的那章裡面,看到的「創傷」好像是即時的,即作用於現在,那麼在即時的現在之外的過去和將來與「創傷」有何關聯呢?
過去?很好理解,我們對過去的經歷存在記憶,而過去的記憶的回憶可能造成現在的「創傷」。
那麼將來呢?將來回憶現在的回憶可能造成將來的「創傷」?
人在認識的時候,是對事物的表象產生的認識,而不是事物本身,而且即便是事物的表象,使其產生認識的也不是全部的表象,而是其中的部分,認識基於這被選擇的部分產生認識,而其餘的部分則潛藏起來,直到有一天被喚醒。
至於人是根據什麼進行這種部分的選擇的,這裡不談,對這方面的研究早就有人在探索了,而且分割出來名稱已經不少了,其數量正與日俱增中……
舉個分割的特定的例子:
正如多羅西·李所說,
……一個特定社會的成員-當然,他使用自己文化所特有的語言和其他規範行為來整理他所經驗到的現實-只有現實以他的代碼形式呈現於他面前時才真正把握它。這張看法不是說現實本身是相對的,而是說現實是由不同文化的參與者以不同的方式劃分和歸類的,或者不妨說,他們注意到的或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現實的各個不同的方面。
……
摘自當代學術思潮譯叢的《系統、結構和經驗》歐文·拉茲洛,之2、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美國的結構語言學,p24。
好,上面展開了一點,也就是說成為即時的現在的認識的不是被認識了的事物表象的全部,而是其中被選擇的部分,是一種被分割後的產物。
再有就是,意識到的是一回事,沒有被意識到的也是一回事,這兩者可能都被「意識」到了,只是其中一種可以得以浮現於明顯的意識之窗,而另一種則漂浮、沉沒、積累於之下,成為潛在的意識罷了。
這兩種意識難道就不會產生衝突嗎?「現在「的「創傷」其實可能早已被「過去」的潛在意識所體驗,也就是說,「將來「的「創傷」其實可能早就造就於「現在」了。
「現在」不造成「創傷」,不代表著,「將來」也就不會遭受因此而造成的「創傷」了,同樣不代表著「過去」未曾經歷過因此而造成的「創傷」……
2oo8年6月3o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