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碎片
sun1ine
o、前言
本文題目是《「一」的碎片》,本文試圖做的是由一而生、從一遍歷、統一於一,當然這四個「一」的含義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引我寫本文的靈感來源於尼采(nietzsche)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spakezarathustra)》的第一部(firstpart),之五、快樂與熱情中的一段(註:是本人自己作的翻譯)。
……
andnothingevi1groethintheeany1onger,un1essitbetheevi1thatgroethoutoft
如此,你就再也不會產生什麼罪惡,除非那罪惡是出自你自己準則之間的衝突。
……
mybrother,ifthoubefortunate,theni1tthouhaveonevirtueandnomore:thusgoestt
我的兄弟,如果幸運的話,你將擁有一條準則而不是更多-這會使你更容易地度過那座橋。
i11ustriousisittohavemanyvirtues,butahard1ot;andmanyaonehathgoneintothei1dernessandki11edhimse1f,begthebatt1ea
擁有很多準則會讓你出名,但這確實一個艱難的任務,很多人都在廢墟中自殺了,因為他們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準則之間的衝突以及這種衝突所存在的地方!
……
可能是由此才使我產生了將以前的哲學觀點統一一下的念頭,雖然這是一個幾近不可能成功的任務,但是動力嗎?似乎還是不太足,昨天收到網友pure1ygrey的訊息,大致是叫我去開導一個現自己的錯誤,卻無法面對,甚至困惑到時不時冒出自殺的企圖的人。那個人在的「道德」吧裡了一個匿名的帖子。根據提示,到的「道德」吧看了一下(註:最後是在pure1ygrey於最新的帖子裡面的回帖中找到的)。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實在是太善良了,太單純了,以致於無法面對由人造成的邪惡,這方面的困惑,我之前也碰到過,而且不止一次,之後當然也不會認為可以一勞永逸地避免了這方面的困擾,為了避免這樣的人,現了一點真實的流露,卻由於自己的誤解,最終走上歧途,所以寫下本文。
當然,我的哲學論述可能比較難以理解,我的描述方法可能讓人看得比較頭痛,我的意圖可能讓人完全摸不著邊際。但是,如果是我,以我的方式,將這個理論寫下來,最少是現在,以我低微的才華,是很難寫成其他的什麼形式的,所以請原諒我吧,只能於此給予我真摯的歉意。
當然了,本文不是為那些還在準備或者是已經準備好了,拿本文作為自己的幌子,自己欺騙自己的人而寫的,對這些人來說,我只能說抱歉了,因為如此的話,您將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本文的真正含義。
此外本文寫下的並不是真實本身,讀者最後還必須越我在本文中下的定義,才有可能符合真實。
下面組織觀點的方式,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都是聯繫的,這種聯繫是相互交織的,請注意「皆不僅如此」這個詞在其中是普遍適用的。
本文分幾個部分,正如您已經看到了,現在您正在看的是「o、前言」,下面的「1」和「2」是哲學論述,將會是看「3、人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認識」的基礎,可能繞了不少彎子,但是至少對我而言,這些彎子繞得,還是具有其存在的價值的……
1、存在必有其價值。
「存在必有其價值」裡面的「價值」是越人的認識的。
人的認識中的價值是有正、有負的、而「存在必有其價值」裡面的「價值」卻並非如此。
任何認識在自己存在的基礎上都是正確的,都具有價值,都是真理。
2、一切都有可能。
人所認為的必然,並不是真正的必然。
人的認識都是在一定基礎上的。
人的認識的基礎不是固定的,它會變化。
人是不能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人只能從事物的表象中認識事物,這個事物的表象可能不是事物本身。
事物的表象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
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不是固定的,它會變化。
人的認識的基礎與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的界限是模糊的,正如主觀和客觀的界限一樣,界限兩邊的可以在一定基礎的變換上相互轉換。從真實上看,既沒有主觀,也沒有客觀,既沒有人的認識的基礎,也沒有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有的只是統一。
不僅僅是主觀,客觀也是人的認識,同樣也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即使是人所認識的空間、時間、因果等及其由生出它們的和由它們所生的一樣都是人的認識,隨著基礎的變化,它們必然變化。
在不同的基礎上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表象。
舉個例子來說,就可以是:
不同的人,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基礎上,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
不能用自認為的必然來替代他人的可能。
展是沒有極限的。
本文所述的理論也是認識,同樣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同樣是表象。
好,上面的論述是下面即將展開的論述的基礎。
3、人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認識
人的認識是存在在一定基礎上的,而這個基礎是變化的,人自己甚至連都這個都沒有真正地知道,在此基礎上可以說,人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在某種方面上,可以表現為無知。
理解,使用一個表象,例如能力,而不使其成為一個負擔,人的認識裡面的善惡之分,產生,這不在於事物的本身,而在於如何理解、在於如何使用它。
無知同樣也是人的認識。
由於人的無知,人的探索及其後果呢?難道不是同樣也是人的認識嗎?
對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如此,當然對他人的也同樣如此,因為這些都是人的認識。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對待人的認識並不在於事物的本身,因為這只是表象,而在於理解、在於如何使用它,你可以去探索其存在的基礎、聯繫等等,但請記住,人所認為的必然,並不是真正的必然就好。
人不會欺騙自己,但是會誤解,而誤解認識存在的基礎只是其中之一……
天生確實是會掉下餡餅的,這同樣是一個可能,但是,如果看見這個餡餅的人不存在了的話……
4、總結
真實是包容一切的,一個理論如果符合真實,那麼它自然可以包容一切。
從本理論可以現唯心和唯物之間、形而上學和辯證法之間、以實在論-獨斷論的方式,利用著本體論和宇宙論的論證,以那些永恆真理為根據,先驗地描繪了世界的起源及其優異的屬性(見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康德哲學批判)和康德的認識論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必然的對立,和本文敘述的理論一樣,這些都是人的認識,都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都是一個個可能,都是真實的流出,都是事物的表象,不可能包容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一切,所以必須被越,這是一個展的進程,其本身即符合真實,「無極化境」卻不僅僅如此……
有不少東西在我其他的文章中已經論述過了,這裡就不論述了,或者論述地比較簡單,敬請諒解。
上面有一部分是由康德的認識論而出的,但並沒有固定於此,是理論更加統一一點,包容性大了一點嗎?……
2oo8年6月2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