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無極化境Sunline

龍騰世紀 試看道德經 文 / 無極化境Sunline

    試看道德經sun1ine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萬物皆道,認可即形成展自己認為的道,否定也是否定自己認為的道。道本身是不會被肯定或者被否定的。形成自己的道的關鍵不在於外,而在於內。外界變化無窮,內部則決定如何反映和生成自己的變化和結構。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句的我現無數的解釋,但是真實含義我還不明白。舉個我悟到的特例:「天地不自死,故不因自死而死。」

    《老子》第二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常人皆事事爭先,事事爭有,卻不知有有何用?

    「有」有「有」存在的存在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

    「無」也「有」無存在的存在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

    「先」有「先」存在的存在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

    「後」也有「後」存在的存在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

    之所以: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之後可能理解「寵辱不驚」的含義了。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老子》第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念:交?絞?叫?)。」

    以多種角度,多種立足點等等去看待問題,適合現不同的東西(此東西概念變化無窮,不應以語言加以固定。)。

    之後就可能現「無為而為」、「不爭」的一點含義了。否則直接從《道德經》這些概念所在的段落單獨來看可能理解到其他的東西上面去了。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張弓」不是「拉弓」,古代的含義是「裝弓弦」

    心中認為達到了頂點,展就減緩了,入出不衡,道必損之。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識」學得越多,理解得越少?理解多了,「知識」也就不是「知識」了,而近於道了。

    但願有人能看懂我的這幾個「知識」寫的真正含義。老子的東西看多了,寫作手法也老子化了?!

    想自己不思考和實踐,單靠書本或者老師教導而獲得自己的「知識」,並能適應所處環境自由運用的想法好像不太可能。反過來,好書和良師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礎或高的立足點。基礎穩固好建大廈,站得高則看得遠。再反過來,不理解好書和良師,即使站在雙子大廈頂上瞭望,而不掉下去,這樓現在也不知道存在何方了。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念:馱月,意:風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猶如三緘其口之金人「無多言,多言必敗,無多事,多事必患。」

    無論從內從外,無論多言或不言,知道守中即可。敗何?愚蠢而已,為人即受人身所限,為智力、智慧所限,敗之舊我,舊之為基,成之新我,我即是我,我亦非我,此無窮也,有何不可?知「為」與「無為」之理即可。對外:我只給出可能的選擇,而非直接影響對象,這可能也是無為的一種具體化的方法吧?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此句「下流、交、牡牝」等字中可以看到古文與現代文概念和含義的變化,如以意取之,則愚己愚人也。

    其「下」意可能為:處江河之下,而納百川;

    其他概念象徵意義很多,非以現代直觀判斷所能解之。

    我之道亦下流也,我頭腦中進行的思考已經夠愚蠢了,假如讀者沒有掌握、瞭解比較符合真實的自己進行邏輯判斷的處理邏輯的相關前提及活動過程,而產生某個增加愚蠢程度的果子,我就沒有辦法來阻擋了。

    我最近在讀一本《西方美學史論叢》汝信、楊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4月出版。

    剛讀到第12頁,引用一段註釋來自顯盲讀可能導致的問題。

    「2、「柏拉圖認為,世人一般寧願相信許多美的事物的存在,而不相信「美本身」的存在,因此哲學家必然陷入孤立,並受到非難,特別是會受到與群氓的意見一致併力圖討好他們的那些個人的「的非難(《理想國》,493e-94a)。在這裡,藐視群眾,孤芳自賞的奴隸主貴族的心理真實暴露無疑。」

    就著上面這本書的歷史時代來說,作者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這麼理解可就比較滑稽了。這對於一個謀求不斷展的民族來說,人云亦云,不去查看自己的處理邏輯,久此以往,最後無疑會自己把自己絆倒在自己的展道路上,可不是一件好事。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段我寫專文探討它,此文尚未全,暫不。

    此外:

    德生於道,有「以為」,而不知「以為」存在的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其思、其為可能合道幾何?我不知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執有德,而不明,實無德也。不明白道德標準而強加,自愚愚人,比沒道德還要要差。所以我不認為我有德,他人也證實不了你具有真正的道德,求反而很難獲得,強加更是不成的,德合道自生,唯有道自明也。

    其他自悟:

    一、以為自己完美而實際並沒有如果真實一樣的完美,久,真實必現之,而不需要我刻意地去揭露。

    極必不得久,自認全,而全不如道,道則必令之現。

    外在極、內在?

    極則難如常,極則難變,故不得久。

    我不必自以為它人極,他人極自極。

    與道何關?與我何關?道與我何關?

    始終,我如常。

    他若極存則久必現,故我不極。

    以不極之意行揭極之為,難以續。

    未徹悟,而解而為之,皆為愚自愚。

    故吾無形,無意,無為,自然,而得為。

    經雖然讀完,理解很少。先寫下點,其他的寫在其他地方了,待理解理解後,再出來。

    道德經象徵意義很強,單看古文可能不識,看有解的,而無自己看的方法,看後可能更糊塗,且各解也不一,有些解單看可能互相矛盾?故書此文,以知吾所看所思之跡。

    該文於2oo7年初寫

    《老子》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如果一條線的一端代表人所認為的必然,

    線的另一段代表著可能,

    多條線相交,

    形成一個結構,

    那麼支持這個結構的是什麼呢?

    不知道「守中」的「中」和支持這個結構的基礎有什麼聯繫?

    如果線與線的交點代表聯繫?

    聯繫和可能有什麼關係?

    聯繫和人所認為的必然又有什麼關係?

    「守中」?「多言」?

    2oo8年5月11日星期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