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李琅叩見陛下,。」
李琅走到第一條黃線前站定,向皇帝屈膝深躬行禮,估計前面那條黃線前,只有在皇帝的特許下才能涉足。
「免禮,平身。」御座上傳來李隆基雍容威嚴的聲音。
來到大唐的權力中心,聽到大唐君王威嚴的聲音,李琅並沒有太大的敬畏感,一顆心反而在非常平靜:
「謝陛下。」
李隆基駁回李林甫的奏議,是因為他確實對李琅有所安排。
……
昨日,經過嵩陽老道事先打了「預防針」後,李隆基看到李琅那份奏章時,心裡並沒有多大的憤怒,也沒有太大的理由降罪於清江村村民。
他反而生出一種猜測得到證實後的小得意。
唐玄宗的自信再次得到滿足:儘管年紀漸長,但大唐乾坤仍在他的袖中,沒有人能逃過他的雙眼。
唐玄宗曾經是一個能夠明白民生多艱的皇帝,開元年間治蝗之時,他當著百官的面說過一句話:
「蝗蟲食民之五穀,如食朕之肺腑。」
先不管李隆基說這句話是不是在逢場作秀,光看李隆基以一個皇帝的身份,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就說明他心中多少還是有點「民生」的概念,懂得由民生聯繫到家國朝廷,。
古代君王雖多,但能夠真正認識到「民為邦本」的也就只有楊堅、李世民等寥寥數人而已。也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或多或少地認識到這一點,才使中國走上了五千年歷史上的最高峰:隋唐。
李隆基看了奏章後,在怎麼處置和封賞李琅這件事情上,他由李琅的流民身份想到了自己的享樂需求上來。
「流民」和「享樂」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甚至還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
但皇帝把它們聯繫到一起,卻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原因,裡面還夾雜著一個人,一個皇帝曾經非常倚重的人。
……
現在的李隆基想要享樂,想要養美人,想要宴樂歌舞,想要大肆賞賜愛妃寵臣……
史載,天寶年間,唐玄宗「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
這是唐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玉環後,在宮中和楊玉環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
《資治通鑒》稱這三位國夫人家裡「競開第捨,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
美人們花費的錢是從哪裡來的?都是唐玄宗不吝賞賜的。那唐玄宗的錢又是從哪裡來的?大唐國庫。
國庫裡的錢又哪能隨便就拿得出來,要知道,大唐國庫的開支日益龐大,。
別的不算,先算算軍費開支。
據《資治通鑒》記載,開元初,軍費開支只有二百萬貫,而到開元末年,卻猛增到一千萬貫。天寶元年,兵費開支是布匹一千二百萬匹,糧食一百九十萬斛,也相當於一千萬貫。天寶末年,又在一千萬貫的基礎上增加了四五百萬貫。
國庫在入不敷出,哪還有餘錢給皇帝大手大腳地亂花一氣。
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李隆基想這樣幹,那是斷斷行不通的,他們不但要拚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李隆基這麼多錢任他肆意揮霍。
因為,由於擔心皇帝胡亂花錢,以致國力枯涸,勤儉養民的太宗皇帝早就定下制度:皇帝從國庫中拿錢,必須通過宰相準許。
這是大唐不可動搖的國策之一。
不過,人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既然不能動先皇制度,那就動宰相。
李隆基斷然拋棄張九齡,選擇了李林甫。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為了改變皇帝在錢財上受制於宰相的窘境。
其實李林甫能夠任相十九年,專政十六年,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他那些「欺上騙下、口蜜腹劍」陰謀詭計,而在於他懂得「善養君欲」。
《舊唐書》把唐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係說的無比透徹:
上在位多載,倦於萬機,恆以接對大臣拘檢,難徇私慾,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贊成也。
皇帝想用錢,李林甫不僅不加以規勸,而且「舉雙手」贊成,他迎合「君欲」,大開國庫之門,東挪西欠,加徵賦稅……罔顧百姓死活,為皇帝用錢提供一切便利,即所謂「善養」,。
不受制約的貪慾從來都是難以滿足的。
儘管李林甫極力配合,已經做得夠「哥們」了,但李隆基依舊覺得,用起國庫裡的錢來,還是有些不太方便,國庫的錢也太少,忒不經用。
李隆基為此想出了兩大高招:設立皇宮「小金庫」和廣闊財源。
前一招好辦,在興慶宮裡建一座金銀府庫即可,但後一招的搞錢就十分有難度。
不過,大唐真是人才濟濟,這個難題難不倒那些有心的「才子」,早在開元中期,有一個曠世能人就已經想出搞錢的妙計神招來了。
在後世研究「唐朝中央財政體制」的學者們眼中,這個人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也是後世學者們推崇備至的偶像級人物,被學者們吹捧為「著名的、具有獨特經濟之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財家。」
此人也正是李隆基曾經十分依賴的斂財有道的得力干將:宇文融。
……
開元年間,土地兼併就已經十分嚴重,均田制破壞殆盡,廣大貧苦農民被沉重的官府賦役所逼,不堪負重。
為了上交稅賦,很多老百姓根本吃不上自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下的糧食,他們吃的是山裡的白蟹刺和草根樹皮。
橫徵暴斂下,老百姓自己辛勤種下的糧食即使全部上交官府,也交不齊官府規定的賦稅。
因為道理很明顯:
門閥世家沒有大肆兼併土地和人口沒有膨脹之前,一人能夠分得兩百畝田地,交兩百畝田地的稅。這樣不存在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