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代軍事資料 古代戰車 文 / 編輯手札

    一、戰車的重生

    戰車鼎盛於春秋戰國時期低落也是在這個年代,到了明朝戰車開始被沿用於運輸。洪武五年(1372年),山西河南先造獨轅車8oo輛,永樂八年(141o年)北征時又造武鋼車3萬輛,「以運糧響」自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同總兵朱冕等疏陳戰陣之法請選小火車85o輛開始,山東河南開始相繼製造,「以備戰車」,從此「言戰車者相繼」。

    明朝研製戰車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對付來去迅猛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二是適應大量使用火器的需要。「土木堡之變」後明軍敗北,也先的彪悍兇猛,使得北方的邊境受到嚴重的威脅,很多文官武將認為胡騎勁捷,不用戰車難以抵禦。朱冕說:「戰車行則載衣止則結營陣」。譚學上疏:「奉命以來,熟看大同地方山川平礦,宜府地方,一半相等,門庭寇至,車戰為便」認為車戰的好處是「行則縱為陣,止則橫為營。…彼用弓箭,止有百步技能,利用槍炮,動有三四百步威勢。」李賢更明確的指出:「中國長策唯有戰車,衛青之武剛車,可以御之,而又有取勝之道,則火炮是也。論中國之長技,無出於此」由於戰車可以組成很長的陣營,「欲行則行欲止則止」謂之有腳之城,內藏軍馬糧草用來抵禦敵人,使敵人的騎兵不能衝破車營組成的營陣,有箭亦不能傷人,「彼若近前,火炮齊,其正繼出;彼若遠遁,我勢益張,我威益振,備邊長策,莫善於此」後來胡松也說:「廣設火器於車廂之上,則彼不能近以即我,此實兵家之利器,今日所宜最先者也。」可見,明人不僅企圖用戰車這一「有足之城」抵禦北方的蒙古人,而且最重要是揮火器的效用,這是明朝重視戰車的主要原因。

    正是這種背景之下戰車在明朝又重新的煥了活力,各式各樣的戰車被大量的建造出來。據《續文獻考.兵策》記載,正統至萬曆年間,先後製造了小火車,獨倫車,偏箱車,全勝車,輕車,雷火車,先鋒霹靂車,獨轅車,武剛車,戰車,軍隊小車等。僅僅在天順六年就建造兵車122o輛,並備有大銅銃,供京師使用。這些戰車多用火器裝備,並經歷了由大到小,由笨拙到精巧,由畜力到人利的展歷程。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女真崛起於東北並興建了一個善於馳突的八旗騎兵,為了防禦女真的八旗騎兵,明政府又開始建造戰車,天啟元年(1612年)兵部主事何棟如說:「何謂火車,車戰是也。臣聞奴酋有精兵四萬,人馬皆批金甲,馬兩旁皆夾長槍,對陣突破,軍非槍倒,即箭射死,毋怪其虜入得志也。」他在神宗時曾上請纓一疏,稱「中國之長技,惟在火與車」以後還有孫承英等晉見並著手修建戰車,也是在上述一些人得思想分不開的。

    戰車正是這種諸多的條件下在明朝得意叢生。

    主要參考書目

    《續文獻通錄》

    戚繼光《練兵實記》

    《車營叩答》

    《明史》

    二、戰車的種類

    孫承宗組建的車營所用的戰車,有偏廂車,輕車等其制式無直接資料,但大致於在此之前使用過的大相近同。特別是戚繼光所用戰車,時間較近可作研究參考。

    1.偏廂車。明代宗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經建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高o.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o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之後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廂,每輛重6oo斤以上。因其車仿古之制,所以有一些缺點尚未克服,諸如車式太重,需要人馬太多,不宜涉險,不適用於進攻戰鬥等,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時,魏學曾又作改進——每二輛中設拒馬槍一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兩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六桿,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六桿,每車用卒二十五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仿。

    2.輕車,又稱輕式車。英宗天順四年(146o年)並造火銃火炮置於車上。其制轅條二根闊o.25尺尺;前琵頭一根闊o.16尺尺;前遮牌一扇闊4.6尺,板厚o.o6尺;立柱二根高5.2尺,方耳o.18尺;車廂橫幅二根長2.6尺車耳二個闊o.4尺尺;車輪兩面,逕過3.8尺;車網14塊尺輻條28根厚o.13尺;車頭2個,逕過o.8尺火箭匣一個闊o.25尺尺;橫檔兩根槍桿3根下拒馬橫檔一根槍桿四根長三尺。清代兵書《治平勝算全書》所載《輕車》,制式和上述基本一致,說明從明天順以來,輕車制式沒有多大變化。由此推斷。孫承宗所用戰車與天順年間所造輕車及戚繼光所用輕車相似。

    輕車用於作戰時,如行平地,推挽僅用兩人;登山涉水也不過四人,用起來較為輕便。上面備有銃,炮「止則為營,則有連城之固;進而衝鋒,則有突破之力;神炮齊,則有迅雷之勢;精騎隨後,則有摧枯拉朽之攻。聞之者怖,遇之者僕,可險可易,可戰可守,非所謂制勝之上乘者耶!」然而,王文肅靜認為,輕車運載火藥,火器少,火力不足,一旦敵騎從平原闊野襲來,則難以抵擋,甚至出現一車失防,萬車遭殃的局面,因此他主張少用戰車。

    孫承宗的前任王在晉所纂《海防纂要》,對輕車的也有詳細的描述,他對輕車的描述是:雙輪向前,遮板稍後,上列刀槍6把,佛郎機2架,火箭三層,百子銃2函,輕輕著地,若有自行之勢。假如二人推之如飛,兩翼裝有新制鐵巨馬,竹挨牌,砍馬刀,馬看到後驚恐奔潰。此車「平地二人可推。險地四人可舉,共可遮蔽二十五人。」此類輕車正好用於孫承宗所建車營。

    應當指出。由於戰車較為笨重,使得不少人對戰車的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馬文升說:「小車上安神炮,銃炮,觀其規模,似有可取」,但是用以「施之戰陣,多不濟用。…此車之造,軍被圍,可以為自守之計,非臨陣可以攻賊之術,次邊防之地非山澗則砂,必用人以行,倉卒之間,啟能隨焉?莫如拒馬,鹿角,攢竹,長牌,馬上可以帶之隨竹而行。」還有人認為車式太重,非馬數匹,卒十數人挽之不得動。蓋宜於易不易於險。…正是因為如此,戰車的應用和製造是有限的。

    上述偏廂車和輕車為戰車,即裝備在步兵各隊用以裝載炮與其他火器的車輛,除外,還有用來運載糧草的牛車等等。

    主要參考書目

    《續文獻通錄》

    戚繼光《練兵實記》

    《車營叩答》

    《明史》

    三、車營之步騎分隊的戰鬥隊形和車營營陣布列

    1.步兵分隊的裝備和隊陣

    步兵分隊設隊長一人,編二十五人,隊下下分左右兩什,每什11人,各立宜什長;什下分左兩伍,伍設伍長,每伍編5人。此外,隊內設有奇役一人(勤務兵),火兵1人,合共25人。每隊配屬運載火炮的偏廂車一輛,隊長任車正,執隊旗;什長為車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槍。配屬朗機2架,每架3人*作;鳥槍2支各一人*作;三眼槍6支,各1人*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長槍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左伍火箭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鳥槍

    左什什長(車副)(牌刀)

    右伍長槍火弩裝藥遠子朗機

    火兵奇役隊長(車正)

    左伍長槍火弩裝藥運子朗機

    右什什長(車副)(牌刀)

    右伍火箭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鳥槍

    附表:步兵隊隊行

    上述為直陣,根據敵情地形可以變換成區陣(橫陣)銳陣(前三角)方陣(方隊)圓陣(環行)。

    2.騎兵分隊的裝備及戰鬥隊形

    騎兵分隊設管隊1人,編25人。隊下分左右兩什,每什11人;什下分左右兩伍,伍設管伍,每伍5人。此外,隊內設背招,傳督各一人。左什用火器右什用弓箭。每伍配屬5騎,每什配11騎,全隊供給25騎。全隊除背招,傳督以外使用軍器的有大炮手2人,三眼槍手1o人,弓箭手13人共計23人

    左伍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伍長(三眼槍)

    左什管什(火藥教師)

    右伍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三眼槍伍長(三眼槍)

    傳督背招(弓箭)管隊(隊旗)

    左伍弓箭弓箭弓箭弓箭伍長(弓箭)

    右什管什(弓箭教師)

    右伍弓箭弓箭弓箭弓箭伍長(弓箭)

    上述為直陣,根據敵情地形可以變換成區陣(橫陣)銳陣(前三角)方陣(方隊)圓陣(環

    行)。

    3.車營之沖橫乘及整個車營的隊形

    車步騎合編後,形成多兵種的作戰車營。步兵每隊編車1輛,佛朗機炮2門及鳥槍三眼槍。

    每4隊組成一乘,成為車營的基本作戰單位,居於車營最外側;全營32乘,分置車營四個方位,每方向8乘,分為兩組,置左右兩側,名為前乘,步右乘,步後乘。騎兵兩隊為乘,組成基本作戰單位,居於步兵內側為第二層;全營32乘,依同步兵方式分置車營四個方向。再往中心則為預備隊權勇,權勇分為正權勇,奇權勇兩部分,奇權勇居外,正權勇居內各16隊。正權勇分為正前權,正左權,正右權,正後權。奇權勇分為奇前權,奇左權,奇右權,奇後權,分置車營四方,緊靠預備隊。以上佈置形成方隊,為車營為車營的基本隊形,每一方向為1沖,皆聽命中全指揮,副將2人騎左統率騎兵,步左統率步兵。騎步居前,逾敵不得退縮,退縮時有四騎制約;正兵居內,可內為主將,並聽命主將指揮,隨時應援騎,步。

    4.部領車營(總預備隊)的戰鬥隊形(陣)

    部隊車營的隊形,其構成變化,類同車營

    5.車營戰鬥隊形的變化

    戰鬥隊形,一要符合作戰需要,二要能隨時隨地的變換,才能保證作戰的取勝。古代車戰時代兵車往往排列成整齊的車陣,爾後交戰。那時的車陣是作為一個作戰單位存在的。例如,周武王與商紂王之戰,進攻時,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看齊後再前進。作戰的時候還要不斷的照顧隊形的整齊。結果,周軍一舉擊敗商軍。這種單元組織佈陣,到春秋時候逐漸演變為多元組織的方陣,出現了「奇」「正」「遊兵」。鄭國的魚麗之陣,分右拒,左拒,中軍三個單位,排列成倒「品」隊形,即所謂「先變後伍,伍承彌逢」,車隊在前,步隊在後,成為車兵與步卒配合,魚鱗式的排列的隊式。荀子認為,訓練有素的部隊,「聚則成卒,散則成隊」,才能不至於被猛烈的敵人擊潰。《淮南子.齊俗訓》也說:「勝軍之陣,怯者死行」。這都說明戰鬥隊形咱作戰的重要作用。我國古代有各種陣法,據《孫臏兵法》所載,僅戰國就有方陣,園陣,疏陣,郵陣,錐形陣等。這些陣法多比較簡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兵器比較簡單,多以長短兵器,士卒活動的範圍小,步需要複雜多變的協同作戰,從而決定了當時只要有較為簡單的作戰隊形和隊形變換就足夠了。

    明代,特別是明末孫承宗所建車營,已經大量裝備火器,這就要求作戰隊形要與之相適應,並能隨著敵情,地形等變換而變化。前面所述車營方陣及其所屬沖,橫,乘的隊形,都只適用於防預作戰。孫承宗運用古代「五行」之說,水,木,金,火,木可以相生相剋,指出「五行之變,必始於方。卷而藏之則為方陣,為園陣,而握奇之數在中權;舒而張之則為曲,為直,為銳,而握奇之數在陣後」這就是說方陣是基本隊形,可以舒,可以縮,從而演變成園陣,曲陣,真陣,銳陣,以適合攻,守,進,退的需要。

    例如,車陣布列於狹隘之地段時,應當本著「臨時相地勢為法」的原則,靈活變通,可以使「左為前之後,或右為後之前,或左右悉置之後」,使前,後,左,右,中五部「魚貫而出,綿綿翼翼,殆一直陣焉。」直陣,又稱豎陣,即縱深較長的戰鬥隊形,能通過狹隘地段(見下表)孔明行軍遇斜谷路狹,就是將八陣裁為六陣後才通過。

    ←∈右街←∈後沖

    ←∈中權

    ←∈前街←∈左衝

    ←∈後沖←∈右衝

    ←∈中權

    ←∈前衝←∈左衝

    曲陣,即遇到寬窄,高低不同地形,迫使車營變成參差不齊,曲折複雜的隊形見下圖

    前衝

    ↑↑↑

    nnn

    左衝後沖右衝

    ↑↑↑↑

    nnnn

    中權

    銳陣隊形

    車營及其所屬大小分隊沖衡乘的隊形,皆可任意變換,所謂「每一陣為伍,變而二十五,或以為此花陣也。」這種變化,因敵,因敵而已,因而直接影響著用步,用騎的數量和隊形的疏密,及至奇正的運用。這就決定車營隊形的千變萬化。

    古代火攻戰車是一種攻防兩用的戰鬥車輛。它的制式有獨輪、雙輪、多輪等多種,可用馬拉,也可用人推。車上裝有一種或多種火器,可遠攻敵人;另又裝有刀槍若干,可近戰殺敵。這種戰車多為木質結構,外蒙生牛皮,防護力強。

    公元1447年,火攻戰車在我國次出現。當時,手待火器的士兵,乘車射擊敵人,戰車只是作為士兵作戰時的屏障和依托。

    公元145o年,蘭州守備李進等人明製造了獨輪火攻戰車。據史籍記載,該車「上施皮屋,前用木板,畫獸面,鑿口,置碗口銑四,槍四,神機箭十四,樹旗一。行為陣,止為營……」

    其後,火攻戰車得到了迅展。據《明文·兵志》記載,1564年時的京城,設有專門的戰車營,擁有火攻戰車約4ooo多輛,每輛戰車上乘載5人,火器若干。

    1568年,抗侄名將戚繼光曾訓練火攻戰車7營,每營擁有重型火攻戰車15o輛,輕型火攻戰車1oo輛,並使火攻戰車部隊成為獨立的兵種》

    火攻戰車由於具有多種作戰用途,並有良好的戰鬥技術性能,因而在中國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明末清初時期,這種火攻戰車在許多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滿洲實錄》記載,161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率領火攻戰車部隊大破潘宗額部。1621年,在努爾哈赤奪占陳策營地時,火攻戰車部隊又立戰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