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古今地名對照表 十二十三畫 文 / 編輯手札

    瓊州——明清瓊州府包括海南島全部,治瓊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複雜。漢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島之北部,旋撤銷。吳置珠崖於徐聞,對海南島不過遙控而已。晉並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復珠崖郡。隋置珠崖(東部)、儋耳(西部)、臨振(南部)三郡。唐始從崖州分出瓊州,領今海口市、瓊山等地。又設儋州(隋儋耳)、振州(隋臨振)、萬安州(東南部、從崖州分出)。宋置瓊州(大體包括唐瓊州、崖州)、昌化軍(相當儋州)、朱崖軍(相當振州)、萬安軍。元於瓊州置乾寧安撫司,另設南寧軍(今儋縣西北)、吉陽軍(相當宋朱崖軍)、萬安軍(名仍舊而地減)。明始以全島為瓊州府。

    琴川——江蘇常熟的別稱。以舊有七港注運河(一作五浦注海),狀似琴弦而名。

    博州——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縣東北,五代後晉在今縣東,宋始在今縣。元改名東昌。

    博陵——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6縣。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北魏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並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漢至南朝宋有博望縣,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

    棣州一—隋置。地在黃河下游出海之處。初置時在陽信(今山東陽信南),唐遷厭次(今惠民東南)。宋治今惠民。

    韓州——遼金韓州在今遼寧昌圖,治所在今縣北。

    朝歌一一商別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散關——即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彭城——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

    彭蠡一—指今鄱陽湖。

    彭郎磯——江西彭澤縣西北沿江有一石磯,名彭郎磯,與江中小孤山相對。

    蔣山——即南京鍾山,因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葬此得名。

    蔣州——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蔣州,煬帝改丹陽郡。

    葭萌——古蜀王弟葭萌為苴侯,秦用人名為地名,置縣於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為漢壽。

    葵丘——齊桓公會諸侯處,宋地,在今河南蘭考縣境。

    粟末水——古粟末水即今吉林第二松花江。

    惠州——宋改禎州為惠州,治歸善(今廣東惠陽東)。明清有惠州府。民國廢府,府治為惠陽縣。今有惠州市、惠陽縣。

    越州——隋煬帝時改吳州為越州,治會稽(今紹興)。參見「紹興」。

    雄州——周世宗取契丹瓦橋關置。明改雄縣。

    雁門關——今雁門關在代縣西北,系明代所置。古雁門關在關西雁門山上,又稱西徑關。元廢。

    輞川——唐詩人王維有別業在輞川。即輞谷水,在今陝西藍田南。

    雅州——隋雅州以嚴道(今四川雅安)為治所。清雍正時設雅州府。民國廢府。

    雅克薩——在今黑龍江呼瑪縣西北漠河東黑龍江北岸。

    紫荊山一—在廣西桂平北,金田村即在山前。

    景德鎮——本名昌南鎮,宋景德年間(1oo4—1oo7年)因燒瓷作貢品聞名,乃改稱景德鎮。本屬浮梁縣,解放後分出置景德鎮市。

    鼎州——宋真宗時改朗州為鼎州,參見「常德」。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為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犍為——漢犍為郡初置時治所在今貴州遵義西,後遷今四川宜賓西南、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廢。隋有戎州鍵為郡。

    犍陀羅——古國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東部。犍陀羅佛教藝術,吸收古希臘的影響,自具特色。

    築——今貴州貴陽簡稱「築」。明有貴築司、貴築鄉,清為貴築縣(清貴築與新貴二縣同處府治,旋省新貴。民國以府治為縣。貴築後移息烽城,即今息烽)。

    皖——安徽天柱山即皖山,安徽因而簡稱為皖。

    集慶——1329年,元改建康路為集慶路。1356年朱元璋取集慶,改為應天府。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失街亭即此。他處頗多假托,不可信。

    循州——隋循州(龍化郡)治歸善(今廣東惠州東)。南漢移於今龍川,以惠州為禎州,循州所轄僅循江(東江)上游之地。明廢。

    舒縣——古舒縣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南朝梁廢。

    殽函——殽山和函谷關的合稱,在今潼關至新安縣間。

    穎川——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穎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禹縣)。東魏遷治穎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穎川郡。

    穎州——北魏始置。唐治汝陰(今安徽阜陽)。宋政和中為順昌府。金為穎州。清雍正時為穎州府。民國廢府。

    穎昌——宋元豐中升許州為穎昌府,治長社(今河南許昌)。

    魯陽——漢以舊楚邑魯陽為縣,在今河南魯山。北魏改為山北縣,旋置魯陽郡,以山北為治所。隋廢。

    魯郡——漢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秦以曲阜為魯縣)。晉為魯郡。北齊為任城郡。又隋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雖轄有曲阜(隋改魯縣為汶陽,繼又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普洱一一清雍正時在雲南置普洱府,治寧洱(今普洱),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亦在府境。民國廢府。

    善化——宋元符時置善化縣,與長沙同城。民國始合併。

    善闡——南詔所築,在今昆明舊城南關外。

    道州——唐改南營州為道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

    遂城——隋改新昌為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宋為威勇軍,澶淵之盟後改為廣信軍。金為遂州治所。元省。

    湘州——晉湘州治臨湘(今長沙),除湖南湘、資二水流域外,兼有粵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改潭州時,僅有今湖南中部。

    湖廣——元置湖廣行省,轄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全部,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及貴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稱湖廣,轄區大體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廣總督正式名稱為湖北湖南總督。

    湖州——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參見「吳興」。

    湖南一—唐後期所置方鎮,先治衡州(今衡陽),繼治潭州(今長沙)。宋時荊湖南路簡稱湖南,北路簡稱湖北。

    渤海一一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溫州—一今浙江溫州,唐高宗時分括州始置,以溫嶠嶺得名。

    渭州——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北)。唐時曾屬吐蕃,收復後復置,治平涼(今屬甘肅)。參見「平涼」。

    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有渭橋。1中渭橋,在秦咸陽正南,即今咸陽東二十里處。唐向東移十里。2東渭橋在今西安東北灞水、滬水與渭水會合處東側。8西渭橋在今咸陽南,唐稱咸陽橋。諸橋都屢建屢廢。唐末後毀。

    滑台——東晉南北朝兵爭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城。

    滑州——隋置,治白馬,即古滑台城。明初撤銷白馬縣,又改州為縣。今縣治在舊治西,原為道口鎮。

    湟中——指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漢為羌族等族聚居處。

    渝州——隋初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即今重慶。後遂以渝為重慶的簡稱。

    湓口城——即湓城。西漢初灌嬰築,以在湓水(今龍開河)入江處得名。隋為尋陽,唐改「尋」為「潯」,即今江西九江。

    摟中——古指今湖南摟水流域。

    滁州——隋改南譙州為滁州,治所新昌,後改清流,即今安徽滁縣。

    富平——1秦漢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西南。漢末廢。2今關中有富平縣,曹魏始置。縣治屢遷,均不離本縣範圍。唐宋時在今縣北。金廢。元復置,在今縣。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戰。

    富春——今浙江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為富陽。

    傲——商代曾為都城,在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疏勒——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又為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婺州——隋置婺州,治金華。朱元璋改寧越府,不久改金華府。

    登州——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民國廢府。

    緱氏一—春秋周地,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唐移治今緱氏鎮。宋熙寧時廢。

    彘——西周國人起義時,厲王避難處,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

    瑞州一一宋理宗時改筠州為瑞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元為路。明清為瑞州府。民國廢府。

    槐裡——後秦姚興稱帝處。漢改廢丘縣置,在今陝西興平東南。

    榆關——即渝關、山海關。隋開皇三年(583年)築。明洪武初徐達修復改建。

    榆林——隋唐榆林郡治榆林縣,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榆林郡,隋唐時即勝州。五代後廢。今陝西榆林,明本為榆林堡。明成化七年(1471年)移延綏鎮治此,延綏後稱榆林,遂為重鎮。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國廢府。世傳有榆林為沙患三次遷城之說,實無其事。

    樓煩——1古部落樓煩,春秋末居今山西寧武,岢嵐等地。戰國趙武靈王攻佔今寧武附近後,建樓煩縣。西晉末廢。2隋置樓煩郡,治靜樂(今屬山西)。唐為嵐州樓煩郡。

    鄢、鄢陵——鄢本壇姓古國,春秋初年為鄭武公所滅,改稱鄢陵,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

    幕府山——在今南京北,東晉南朝時為建康門戶。

    薊——先秦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薊縣一—古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遼改為析津。今天津市薊縣本為薊州治所,名漁陽,明省入本州。民國改為薊縣。

    薊州——唐開元時置,治所見「薊縣」條。薊州在明為九邊之一,轄地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蓬州——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營山東北)。唐治大寅(今儀隴南)。元移相如(今蓬安)。

    蒲子——漢蒲子縣在今山西隰縣。劉淵曾以為都城。

    蒲州——北周改泰州置,治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唐升河中府。明仍為蒲州。清雍正時為蒲州府。民國廢府。

    蒲阪——秦置縣。曹魏至北周為河東郡治所,隋大業中併入河東縣。

    蒲姑——即毫姑、薄姑,古國,在今山東博興東南。被周公所滅。周封呂尚於此。

    蒲類——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裡坤湖附近。曾屬姑師,漢破姑師,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後國等。東漢時僅存蒲類前國。以後為鮮卑、突厥屬地。

    蒲類海——漢代人稱巴裡坤湖為蒲類海。唐稱婆悉海。

    蒲昌海一—今羅布泊的古稱,又稱鹽澤。

    蒙捨城——公元649年蒙捨詔的細奴邏建大蒙政權,建都此處,在今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州——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陰西南,後移山陽(今江蘇淮安)。後廢。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陽。南宋後期改淮安軍。

    碎葉——今中亞楚河,古有碎葉水、素葉水、吹河等名。碎葉城在水畔,今地在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唐在此設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雷池——東晉庾亮疑溫嶠,命「無過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南,從黃梅、宿松流來的雪水,在此積而成池。

    零陽一今湖南慈利,漢初置縣名零陽。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1傳舜南巡而死,葬於九疑,是為零陵,在今湖南寧遠東南。2秦在今廣西全州西南置零陵縣。漢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縣為治所,轄今湘南桂北。東漢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廣東珠江口外。文天祥被俘後過此,有《過零丁洋》詩。

    肆州——北魏置。北周時治廣武(今代縣)。隋改為代州。

    督亢——荊軻入秦,以獻督亢地圖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縣東,中有陂澤,周圍五十餘里。

    鑒湖——在紹興西南。舊時因以此為紹興的別稱。

    睦州——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縣)。宋宣和時,於鎮壓方臘起義後,改為嚴州。

    睢州——今河南睢縣,民國以前為睢州,金始置。

    睢陽——秦置睢陽縣,隋、唐、宋為宋城,金恢復原名。明廢入歸德州。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漢梁國、南朝梁郡至宋金應天府,歸德府,均治睢陽。唐天寶以宋州為睢陽郡,安史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即此地。

    蜀郡——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滎經西,南面包括今宜賓,東面則今南充已在巴郡境。漢蜀郡的東界更西,郡治成都處於本郡東邊。以後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轄境更加縮小。隋唐益州蜀郡僅轄成都平原各縣。

    雉河集——即今安徽渦陽縣治,在雉河入渦水之口。

    錫山——在今無錫西郊,僅一小丘,傳周秦時產錫。

    錦州——清改廣寧府置,治錦縣,即今錦州市。民國廢州,州治仍為錦縣。1937年由錦縣析置錦州市。

    錦城——即錦官城,在成都南,蜀漢管理織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錦江流經此地,這一帶號為錦裡。後入遂將錦城、錦官城、錦裡作為成都的別稱。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北,傳諸葛亮曾在此籌劃軍事。

    筠州——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南宋避理宗諱,改瑞州。

    簡州——隋置簡州,在今四川簡陽地。原治所在今縣西北,明遷今縣。

    騰沖——今雲南騰沖,南詔時先名軟化府,後改騰沖府。元騰沖麻。明為州。清為廳。民國改縣。

    解州——五代後漢置,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民國以州為縣。1954年,解縣與虞鄉並為解虞。1958年,解虞與安邑合併為運城。以後又將原虞鄉部分劃歸永濟縣。

    解梁——春秋晉有解梁,在今山西臨猗西南。

    新豐——漢置新豐縣,高帝仿豐邑而作,以慰其父思鄉之情,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新安——1今安徽歙縣一帶,晉為新安郡,詳見「歙州」。2今河北安新縣,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時廢入安州。明萬歷時分東莞縣置,即今廣東寶安。

    新陽——清雍正時分江蘇昆山縣置,與昆山同城。民國仍合。

    新城——曹魏得蜀孟達所獻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三郡仍分,房陵為新城,西城為魏興,上庸仍舊名。

    新亭——孫吳時建造,在今南京南。

    新息——春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漢於今縣地置縣,故名新息,元初廢入息州。

    新野一一古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時廢。

    新蔡一一即今河南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新秦中一一指蒙恬擊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春秋屬宋,戰國屬魏,秦置縣,在今河南杞縣。

    雍州一一《禹貢》九州之一。東漢末始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唐時僅有關中的一部。開元時升京兆府。東晉南朝時雍州以襄陽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與河南的一小部。

    雍縣一一秦秋秦國故都,後為縣。在今鳳翔南。唐肅宗時改鳳翔。

    廓州——北周以吐谷渾澆河城(今青海貴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後廢。

    廉州——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國廢府。

    灤州——契丹分平州地置,治義豐,即今河北灤縣。

    灤陽——今承德在灤河之北,因以灤陽為別稱。金曾置灤陽縣,在今河北遷西西北,明廢。

    濱州一一今山東濱縣,自五代後周至清為濱州。清中葉濱州已不轄縣。

    滿刺加——國名。14—16世紀立國於今馬六甲州。鄭和曾至其國。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勢力侵入後衰亡。

    真顏山——匈奴真顏山約為今杭愛山南面一支。

    福寧——元分福州置福寧州。明為縣。清雍正時設府。治霞浦。今為霞浦縣。

    福州——本閩州,唐開元中改。別稱榕城。

    福建——今福建省,秦為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書省,後改屬江浙行省。明復為行省。

    福陵——亦稱東陵。清太祖墓,在瀋陽東郊天柱山上。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