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古今地名對照表 十四畫以上 文 / 編輯手札

    靜寧——今甘肅靜寧,元以前為德順。

    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

    酸棗一—秦酸棗縣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斡難河——黑龍江上源之一,源於肯特山,流入原蘇聯境為鄂嫩河,下游為石勒喀河。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樂山)。隋大業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樂山、峨眉等地。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

    嘉興——南宋慶元中升秀州為嘉興府。明清都有嘉興府。孫吳時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為郡額,故別稱嘉禾。

    嘉定—一1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稱樂山為嘉定。2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1217年)置縣,故名。

    嘉峪關——在甘肅嘉峪關市西,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關。

    蔡——蔡在春秋時先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新蔡(今屬河南),再遷州來(今安徽風台),為下蔡。

    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陰,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陽,在今湖北棗陽西南。

    磁州——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陽,今為河北磁縣。

    熙河——宋熙寧時置,治熙州(今甘肅臨洮),轄熙、河、洮、岷等州。

    鄱陽——秦於今江西波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波陽。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為饒州鄱陽郡。

    雒邑——周公築雛邑二城,詳名城「洛陽」專條。

    雒縣——漢雒縣在今四川廣元北。後移今廣元。元省入漢州。

    端州——今廣東肇慶一帶,古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慶),境內有端溪,產硯名端硯。宋徽宗時升為肇慶府。

    韶州——隋置,治曲江,本在今韶關北,南漢移今韶關。明清有韶州府。民國度府。

    彰德——金改相州為彰德府,治安陽(今屬河南)。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精奇裡江——精奇裡,滿語為「黃」。本我國內河。《璦琿條約》簽訂後,遂為俄有。

    鄯州——從北魏至唐,鄯州治今青海樂都。後屬吐蕃。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後改為西寧州,即今西寧。

    潢水——西拉木倫河古名。

    漳州——今福建漳州,唐則天後時分泉州置,初治漳浦&1t;今雲霄,後移今漳浦),後移龍溪。明清有漳州府。民國度府後,以府治為龍溪縣。解放後分龍溪置漳州市,其餘部分今屬龍海縣。

    漳南——竇建德起義之地,在今河北故城東北。

    譙縣——秦置縣,在今安徽亳縣。明廢入毫州。

    譙郡——漢建安末置,治譙縣。隋唐為毫州譙郡。

    ----------------------------------

    橫海——唐方鎮滄景的軍號,後改義昌軍。治滄州&1t;今滄州東南),常領滄、景、德、棣等州。

    醉翁亭——宋僧智仙建,在安徽滁縣琅琊山麓。

    蘄水、蘄春——今湖北有浠水、蘄春二縣,都在長江北岸。浠水,唐天寶時改蘭溪縣置蘄水縣,1938年始改浠水,南朝本有蘄水縣,在今浠水東,唐初已併入蘄春。古蘄春,漢末置,在今蘄春蘄州鎮西北,常為蘄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縣治於今蘄州鎮。民國廢州,州治為蘄春縣。

    高嗷一一東晉南北朝時軍事重地,與滑台、洛陽、虎牢號為北魏河南四鎮,在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天寶毀於河水。

    震澤——太湖古稱。

    播州——唐置,治今貴州遵義,後廢。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廢。理宗嘉熙時置土司播州安撫司,治今遵義。元為宣撫司。明為宣慰司。16oo年,土司楊應龍敗死。次年,明置遵義府。楊氏在896年已入居播州,傳29代。

    墨山一一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庫爾勒縣東庫魯克山區。

    墨爾根——清康熙時所築城。今為黑龍江嫩江縣。

    鎮戎一一宋鎮戎軍在今寧夏固原。

    鎮州——即恆州。唐元和間改名。後晉仍稱恆州。漢又改鎮州。宋慶歷間升真定府。

    鎮江——宋政和間升潤州為鎮江府。

    鎮南關——今友誼關舊名,設於明初。

    鎬一一豐、鎬並為西周都城,見「豐」。

    稷下一一戰國時的學術活動中心,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稷門以在稷山下得名。

    黎陽——古為重鎮。西漢置縣,在今河南浚縣東。縣南有黎陽津(即今浚縣東南),位於古黃河北岸,對岸為白馬津。這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隋於此置黎陽倉(今浚縣西南)。

    德化——五代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今江西九江)。民國初年改為九江。

    德安一—北宋宣和時升安州為德安府,治安6(今屬湖北)。民國廢府。

    德勝城——即德勝寨。五代晉王李存助在德勝渡黃河兩岸各築一城。北城即今河南濮陽。參見「澶州」。

    虢——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為秦所滅。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6等地,為晉所並,虢州——隋、唐、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盧氏,唐移今靈寶。元併入陝州。

    滕——西周姬姓國,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後亡於宋。

    褒斜道——秦嶺太白山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褒斜道就是利用兩河河谷作通道的道路。參見「斜谷道」。

    遵義一一今貴州遵義,漢置蹩縣,後廢。唐置恭水縣,改羅蒙,再改為遵義。宋曾置遵義軍。明平楊應龍後,改播州為遵義府。民國廢府。

    潮州——隋分循州置,治海陽(今潮安),明清為潮州府。

    潭州——隋改湘州為潭州,治長沙。元為天臨路。明改長沙府。

    潼川——宋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今三台)。又改梓州路為潼

    川府路,轄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廢路存府。明改為潼川州,清雍正時又為府,民國廢府。

    潼關——古桃林塞,東漢末設關。

    豫州——1《禹貢》九州之一。2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豫東、皖北。東漢治譙(今安徽亳縣)。魏晉南北朝都有豫州,轄區治所常有改變。隋曾以洛州為豫州。今河南省古為豫州地,故簡稱為豫。

    豫章——漢豫章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

    ----------------------------------

    檇李——即醉李,春秋時地名,在今浙江嘉興西南。

    翰海——霍去病擊匈奴,登臨翰海而還。翰海,或雲當是今呼倫湖、貝爾湖;或雲系山,當即今杭愛山。《北史》所云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貝加爾湖。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準噶爾盆地的地區。元指今阿爾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現代沿用。

    薛——任姓古國。先居薛(今山東滕縣南),春秋時居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後為齊邑。

    薛———秦有薛郡,治魯縣(今曲阜)。西漢為魯國。

    薄骨律——北魏軍鎮,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後改靈州。

    燕——古有兩燕國,一為周同姓(姬)國,都薊(今北京城西南隅),戰國時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另一為姑姓國,在今河南延律東北,後人稱南燕。

    燕山——宋宣和時贖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為金所得,恢復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為燕京路。

    燕京——北京為燕國故都,故有此稱。遼南京一稱燕京。金初以為路名(見「燕山」)。忽必烈初年亦稱燕京。

    燕然——指今杭愛山。唐有燕然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轄河套以北廣大地區。

    燕雲十六州——詳見「幽雲十六州」。

    冀州——1《禹貢》九州之一。2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冀中、冀南及魯、豫各一小部。東漢先治高邑(今河北柏鄉北),後治鄴(今臨漳西南)。歷代均置,治所轄區多變。清冀州轄今冀縣等數縣地。民國廢州,以治所為冀縣。

    黔中——戰國楚置黔中郡。秦時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轄今湖南西部及毗連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漢改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為黔中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轄地比秦黔中郡,東境減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區,西則包有今貴州大部。後世遂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黔州一北周改奉州為黔州,南宋升紹慶府。

    穆陵關一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4o9年,劉裕攻南燕,越大峴後自料必克。大峴屬沂山山脈。

    衡山——1即今南嶽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時亦名衡山。2秦漢有衡山郡,漢或為國,轄今江淮之間皖西及毗連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內。漢武帝時改六安國,轄地僅今安徽六安、安豐等數縣地,天柱山已不在轄區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隋平陳,置衡州,治衡陽(今市)。大業改州為郡,為衡山郡。唐武德廢郡設州,又為衡州。天寶改州為郡,改衡陽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國廢府。

    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帶,孫吳始分丹陽郡置新都郡。晉改新安郡。隋為歙州,先治休寧(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後移歙縣。大業復為新安郡。唐仍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間改徽州。

    潞州——北周置。唐時治上黨(今山西長治),轄今晉東南。明嘉靖時為潞安府。民國廢府。

    澧州—一隋置,治澧陽(今湖南澧縣)。民國廢州。

    澶州——唐置,治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因澶淵(今濮陽西,古有湖名澶淵)得名。五代後晉移濮陽(今濮陽南)。宋熙寧移今濮陽(見「德勝城」)。後升開德府。金仍為澶州,旋改開州。宋有黃河浮橋,以通濮陽南北二城。寇准、高瓊催宋真宗過橋入北城,即此地。

    濂溪——宋周敦頤號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為原名,在湖南道縣一帶,為周氏世居之地。一在廬山蓮花峰下一帶,因周敦頤居此得名。

    避暑山莊——在承德市區東北。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o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o年)間。為清朝皇帝避暑離宮。

    ----------------------------------

    壕鏡一一澳門的舊稱。

    檀州——隋分幽州置。唐治密雲。石晉割給契丹。明改密雲縣。

    軒轅——河南偃師東南有山名軒轅,山路迂迴曲折,號為絕險。東漢末築關。

    豳州一一「豳」同「邡」,在今陝西彬縣東北,周公劉遷居此地。西魏在這一帶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縣。唐改「豳」為「分」。

    魏——周姬姓國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晉獻公滅魏,封給畢萬。畢萬遂為晉魏氏始祖。其子孫世為晉卿,後建魏國。

    魏州——北周置。治所貴鄉在今河北大名東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隋為魏州武陽郡,唐為魏州魏郡。五代後唐升為興唐府。

    魏郡——漢置,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北週末遷安陽。隋為相州魏郡。至唐,為相州鄴郡(此鄴即安陽,非北週末年以前之鄴),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魏博——唐河朔三鎮之一,治魏州,常領有魏、博、貝、衛、澶、相等州。

    徽州——宋宣和間改歙州置。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參見「歙州」。

    襄平——秦置襄平縣,在今遼寧遼陽。東晉時地入高句麗。

    襄州——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陽、葉縣一帶。西魏改雍州為襄州,即襄陽一帶。

    襄陽——東漢置襄陽郡。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襄國一—項羽置襄國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隋改龍岡。

    濡須——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濡須,水名,從巢湖經今無為東南流入長江。

    濮陽——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濠州一一隋置,治鍾離(今安徽風陽東)。明初為臨濠府。

    ----------------------------------

    瀛州——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間(隋置)。宋升河間府。

    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後周以益津關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縣及附近一帶。

    贛州——今江西贛州本名虔州,宋紹興間改。

    夔州——唐改信州為夔州,治奉節。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轄今川鄂黔各一部。元廢宋夔州路,而以夔州為夔州路(相當於府)。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懿州——遼懿州治所在今遼寧阜新東北。明廢。

    麟州——唐置,治新秦(今陝西神木北)。末移吳兒堡(今綏德西北)。金廢。

    衢州——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縣。元為路。明清為衢州府。民國廢府。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