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大流歌

龍騰世紀 後記 (四) 關於網絡文學 文 / 大流歌

    (四)關於網絡文學

    問:網絡文學是青年人的天下,你是老年人,蹓網的感受如何?你認為存在著獨立的「網絡文學」嗎?

    答:當年我頭一次上網,很有些京劇票友進搖滾舞廳那種感覺。或者說,像是修行的和尚進了那種無貨不賣、吆喝聲不絕於耳的集市。網上巡遊了一段時間,我就相信「網絡原創文學」確實存在,而且展迅猛。因為是供人「泛閱讀」的「世俗氾濫的大眾文化」,它確實有別於傳統的「經典文學」、「常規文學」。

    問:當前的文學界,不少人對近年來的我國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的展不滿意。對此你怎麼看?

    答:本人只能算是個業餘老年作家,本不該班門弄斧。既然是和老夥伴們促膝傾談,那就言無不盡了。近來有個說法——當前的中國文學處在「浮躁年代」,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少。不但是中國人,外國人也針對中國某文學某人說:「要成為一個有內涵、有深度的作家,並不是寫幾篇小說就可以。文化素養需要時間來沉澱」。某些人靠模仿、抄襲和虛無縹緲地想像等「新潮」寫作路徑起家,「他們混飯吃靠的是一張臉而不是文學」。有的作者「穿著奇裝異服,表現得極度自戀」。這就難怪某位「高知名度」作家,被中國最大的網絡社區——天涯論壇的網友們評為三年來最討厭的男性名人了。儘管他自己仍在那飄飄然,「覺得很榮幸」。

    問:最近有報紙稱網絡文學造就了一群年收入數百萬的寫手,這些人財也按「潛規則」行事。有人認為當前的網絡文學存在「泡泡」傾向;有人覺得某些作者缺乏社會責任感。你登錄有一段時間了,已經是vip讀者了,感覺是不是這樣?

    答:我涉「水」不深,不諳其中行規。媒體上提到的一些傾向存在的程度如何,還有待深入觀察。感受倒不是沒有。

    一是,網上表的作品林林總總,聽說一個網站就存百萬部書,不少書以百萬字計。與常規的作品表相比,網上表的作品質量要求不那麼嚴格,藝術水準可高可低。應該說,這為廣愛好者,特別是青年文學人進入文壇實習寫作和展現自己提供了平台。這無疑是應該肯定的。

    二是,效仿、戲說、狗尾續貂等手段往往適用於言情、奇幻、仙俠、玄異等類型作品。時空切換、架空歷史等脫現實世界的作品大量湧現,可能受《尋秦記》的影響吧!只可惜,我還沒現其中有與《西遊記》、《聊齋誌異》水準相近的作品。

    三是,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歷史真實的「沒脫離重力」作品和「主旋律」作品不能說沒有,是比例太小。可能是這些作品大多走常規渠道表了,也可能是學者們認為的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缺少「優秀高峰」,「類型寫作還需回到人間」的緣故吧!

    四是,不少書名和筆名怪異,可以說無奇不有、良莠不齊。有的令人費解,有的未免低俗,基本上是為了吸引眼球。

    五是,網絡文學的編輯程序,與常規出版的方式大相逕庭,有些網站基本上是「o門坎」。文字審查程序不是沒有,而以軟件自動過濾為關口。我曾上傳十多萬字的一部作品,被卡住四次。一次是因為「國務院、####有明文規定」中的「####」;一次是因為「官員拉幫結伙和##問題的定性界限比較模糊」中的「##」;一次是一個失足青年說他「沒殺人沒放火沒傳播##功」中的「##功」。這顯然是不其成為問題的問題。還有一次更令人啼笑皆非,那就是指出作品中有「##」。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作者頭腦老朽,不諳「##」為何物、何事。好在電腦有查找功能,經反覆核對,最終在「水##融」成語中找到了,是中間那倆字相鄰惹的禍。估計是這種過濾軟件缺乏「人性化設計」,又沒有人工核查程序造成的。

    六是,字數為網絡作品的兩大衡量指標之一(另一個是點擊量)。我的一部電影文學劇本約4萬字,這在單部電影文學劇本中算適中篇幅。上傳到網上,因不滿5萬字符被視為「o」部作品,連濫竽充數的資格都沒有。過5萬字的作品,不受編輯推薦就「上不了架」。這就不如常規書店和圖書室館了——厚書薄書一律平等擺在書架上,平等登記在目錄上。常規的作品出版印刷,以電腦頁面設計計算印張。在我看來,繪畫的白描是作品的組成部分,文學作品中的空格和空行,也是作品的組成部分。網絡文學則以電腦顯示的純字符數計篇幅。《大流歌》的頁面設計是33x31,每頁1o23格。共計66o多頁,標定為5o萬字符以上似乎無何不妥。而這個5o萬,恰恰是新作品登上分欄目錄的門坎。結果等於騙人了——《大流歌》的純字符為42萬。「膨脹」率那麼高的原因是,影視文學裡往往以空格表示另一個「鏡頭」;另起一行則可以表示視角變換;另起一頁便是另一章(集)開始;描寫情感等心理活動過程的「虛」文字則盡量精煉,留待讀者去想像,也給二度、三度創作留足揮的空間。

    說到的「泡泡」傾向和「缺乏社會責任感」傾向,這大概也是不爭事實。其表現之一是,前面提到的言情和轉世、重生、穿越、架空、仙俠、修真、虛幻等名目繁多的純想像作品充斥網絡文學各欄目,佔據著推薦書目的絕大多數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更令人不解的是,竟以「架空歷史」充當歷史,把「幻想戰爭」納入軍事。這可能是社會生活閱歷浮淺,不願意去吃苦體驗、去採風,也不學習他人的心得來提高自己的「宅人」作家(含某些編輯)的共有特徵。他們出手的作品「高產化、娛樂化、邊緣化、市場化」,也就難免「同質化」、「泡泡」化、「世俗氾濫」化了。

    站好比偌大的生態園,裡面有大量自生、自長、自在的花草樹木,也有(目前還不多)人工培育的奇株珍果。網絡文學的創作群體和閱讀群體,大約83.5%是青少年人。青少年人往往樂於隨風跟潮。當前的網絡文學時興言情、穿越、玄幻、仙俠等「脫離重力」的作品,已經形成了規模空前的「泡泡」浪潮。應該說,「泛閱讀」作品裡出現脫離現實、架空歷史的傾向並不奇怪,關鍵是以什麼標準來決定作品的簽約和編輯的推薦。現在的情況似乎是,各網站多以點擊率來衡量作品的優劣,因為點擊率就等於利潤。而青少年讀者又是點擊量和讀者推薦票的主要源泉。於是,推薦的作品往往是當今青少年讀者隨風跟潮的目標,「泡泡」也就成了當前網絡文學的「當家大菜」。目前還為數不多的沒「脫離重力」、也有相應質量的作品,因為不是青少年人的跟潮目標,就很難獲得「上架」(編輯推薦)的機會,也就難以收穫滿意的點擊率,只能被「泡泡」淹沒。而不少「泡泡」的作者走「主題評論」路徑去挨門逐戶拜訪「大大」,乞求點擊、收藏和推薦票。有的作者迎合讀者口味設計自己作品的情節;有的結「群」(曾問其是何宗旨,答覆含混)而動,使他們的「泡泡」浪潮更加高漲。一些實力派作家說當今的書評鋪天蓋地。而網絡小說的多數評論,根本就不成其為評論。

    至於「潛規則」,本人眼下還沒有多少言權。但可以肯定,作品受不受推薦、受推薦的規格和排位,是點擊率高低的重要槓桿。點擊量直接關係作品簽約與否,也就直接關係作者收益的有無、厚薄,實際還直接關係網絡文學的走勢和品位。而推薦標準的制訂、把握和操作,與掌權編輯所具備的文學修養、職業操守、社會責任感不無關係。一方面,網站是企業,是要贏利的。網站的利潤關乎編輯的切身利益,編輯自然要為提升網站的利潤而努力。另一方面,網站確定什麼樣的編輯職責和管理機制,如何保證網絡文學的正確方向和展路線,就是企業生存展的基礎和動力了。和其他類型的傳媒一樣,網絡文學屬於精神文明陣地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新興的、有前途的成分。網絡文學能不能在「第一生產力」的拉動下,既促進群眾文化的普及繁榮,又保證這種繁榮展不損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遺傳基因」;既保證網站適度贏利,又不陷入腐朽的銅臭「泡泡」中;既調動青年人的文學創作熱情,又保持青少年讀者的精神受益不受害;等等,我看還有不少事情需要多部門去做多角度努力。

    問:網絡文學是青少年創作、閱讀的園地。《大流歌》是老年人的作品,上網公示的效果如何?

    答:《大流歌》網上公示,好比一枚貝殼置於海灘。灘上有水,水上有「泡泡」。趕海的拾貝者要透視過膝的潮水和水上的「泡泡」,伸手去觸摸這塊貝殼,結果可想而知。每天「觸摸」幾十人次,數目很小,但這是正當的、乾淨的、沒有外力「槓桿」撬動的數字。有沒有可能讓這個數字增大呢?曾有人帖子勸作者也去評論欄廣告拉票,「到手腕子抖為止」;有人自稱為外站編輯,認為作者這樣的新人,在目前登錄的網站很難有立足之地。他願夠提供平台、安排推薦,並留下聯繫號碼。還有人不時來消息,稱「1o元3oo推薦,1o元點擊一,15元上新人新書榜,3o元套餐4oo推薦+2點擊+3oo收藏;還有人推銷刷票軟件。如其所說,假如本人通過網上銀行劃出幾百元、幾千元,《大流歌》的「業績」豈不就過某些暴富寫手的「名著」了嗎?怨不得有的「泡泡」書公示了十幾萬字,點擊量便數百萬計。人們能不懷疑「泡泡」裡藏污納垢嗎?兜售虛假點擊量、推薦量和刷卡軟件,是「污染」了的暗流和漩渦。漂浮在「泡泡」浪潮上「業績」就都乾淨嗎?當然,也不能說那些信息都動機不純。有沒有在掂量了《大流歌》的成色和份量之後出的,沒有人看重《大流歌》所反映的歷史真相,視其為有再開前景的作品,那就不得而知了。本人只能籠而統之視為好心,在此謹表謝意吧!

    涉網之前,本人曾想像各網站應該有「老年文學」欄目。結果大失所望,短期內恐怕還將無望。但我相信,網絡文學領域裡的青少年作者和讀者中的大多數人,不會長久沉湎於「泡泡」而拋棄民族傳統文學的精髓。他們將會是華夏文學進步的探索者,而不是叛逆者。我讓《大流歌》上網是想做個試驗,即與網站簽約,爭取得到編輯部推廣,看它在年輕讀者中有多大點擊率,看看嚴肅題材作品在青少年朋友眼裡有多大份量。這麼做的另一個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通過閱讀《大流歌》去感受45——25年前那段中蘇邊境對抗史。如果能讓年輕人從中感悟點什麼,寫作的目的就達到了。而在作者有生之年讓那段不應該如此沉寂,卻又真實地沉寂著的歷史事實,呈現於華夏文學百花園的願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行得通、行不通無所謂。有了作文化志願者的心態,還有什麼得失放不下?還有什麼顧忌甩不開呢?《大流歌》上網兩個月,每章平均點擊量比開始時增加了七倍,這說明讀者,特別是比較成熟的讀者中認可現實主義作品的隊伍在擴大。有報道稱,現代的閱卷電腦判海明威的小說「不認真、少細節」;判邱吉樂的演說「低於平均水平」。我這個業餘作家創作的,又是具有某些獨到品性的作品,網上的點擊量不如時髦的「泡泡」作品高又有什麼奇怪?我認為《大流歌》遲早會遇到知己(極有可能出自「泡泡」「河岸」上觀潮人群中的歷史觀念厚重而目光敏銳者),會迎來適合它展的氣候與環境,這一點我從不懷疑。儘管作者有生之年可能無緣目睹那一天到來,那也無所謂。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是屢見不鮮的事。這個信念不是源於對拙作——它只是一面不大精緻的「鏡子」——的孤芳自賞。而是源於這面「鏡子」所照映的對象——新中國建立以來展開正面最寬、對手實力最強、鬥爭形態最複雜、最扣國人心弦、最為世人所矚目、最終卻化干戈為玉帛的邊境武裝對抗史的尊重和認知。(本題引用語句均摘自今年的報刊)

    2oo9年1o月3o日整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