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135章:持續的戰爭 文 / 落雨流痕

    第一更,五千字大章,今天碰到了麻煩事,可能要好多天才能解決,沒辦法全身心投入碼字之中,可能這些天更新速度會降下來。

    ————

    當然江渝也不是隨便花錢的,兩億英鎊買到了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土地,看上去花了很多錢,但實際上這筆錢被要求三年後以英鎊交付。

    三年後英鎊早就貶值了。

    再加上中國出口到英國的訂單就已經非常多了,其利潤只高難以想像。

    而且兩億英鎊買阿拉伯半島也不怎麼虧,除了石油之外,阿曼那裡還有很多礦產,有金、銀、銅、鐵、煤、鉻、錳、鎂。除了非金屬礦產之外,還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磷酸鹽、鹽、石英石、高嶺土。

    其中銅礦儲量1500萬噸,金銀多為伴生礦,總儲量超過3500萬噸。

    鉻礦儲量為250萬噸以上,不過阿曼的鉻礦石品質稍低一些,含量一般為35%~40%。

    鐵礦儲量為1.2億噸,品質在39%左右,算是貧鐵礦當中含量高的,具備開採價值,一般鐵礦要到50%的品質才算富鐵礦。

    錳礦石儲量則有150萬噸。

    石灰石儲量為3億噸以上,品質較高。

    大理石儲量為1.5億噸,大多是高品質的,是極為美觀的建築材料,白色的大理石也就是漢白玉,而對於中國這種國家來說。顯然非常有價值。古代造亭台樓閣之類的建築,都會用到大量漢白玉。

    石膏的儲量則有12億噸。

    光是這些礦產的價值就不止兩億英鎊,這僅僅是阿曼一地的礦產,沙特地區的礦產更加豐富。

    光是這些礦產,價值就不止兩億英鎊。

    當然,這片土地上的財富太讓人眼饞了,江渝決定在佔領阿拉伯半島後,堅決不對上面的石油以及礦產進行大量開發。

    一定要把那塊土地營造給世界一個『貧瘠』的印象,這樣才不會被西方盯上。

    至於開採石油的問題,中國肯定是要從外部開採石油的。江渝把目標瞄準了後世的伊朗。

    此時的伊朗還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國家,其佔領的阿富汗已經被分裂了出去。

    伊朗北部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南部為英國的勢力範圍。

    江渝計劃在伊朗南部開採石油,然後用油輪運回中國。不過暫時來說。中國造船業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製造油輪。

    因此這個開採計劃可以推遲到一戰結束後,中國境內的石油也要繼續開採,甚至可以出口。

    只要佔據了阿拉伯半島,中國將不缺石油。

    另一方面,江渝插足阿拉伯半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打通向同盟國的出口路線。

    只要佔據了阿拉伯半島,就能夠將作戰物資出口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而從陸上將物資從奧斯曼運到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再運到德國。

    只要打通貿易航線,那兩億英鎊從協約國那裡敲詐回來輕而易舉。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先要佔據阿拉伯半島。才是實施一切的前提。

    ……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

    德國於該年5月發動反擊,前線指揮官法金漢顯然是一個急切的想要打贏扎場戰爭的德國將軍。

    在德國主力集結於東線的情況下,依舊試圖進攻。

    結果可想而知,德國進攻失敗。

    不過德軍在進攻之中。首次在西線使用了芥子氣,一開始使用的芥子氣毒罐,發揮的效果不是太明顯。

    接著德國人利用中國提供給他們的毒氣彈技術,製造出了77mm毒氣彈,德軍在獲得毒氣彈之後,輕型火炮開始發威。

    在德軍的毒氣彈攻勢下,英法聯軍死傷一百二十餘萬,大大超出了原先的歷史,而德國同樣也損失慘重,死傷了六十一萬人。

    從戰術上來說德軍是成功的,其殺傷了近兩倍的英法聯軍,但在戰略上依舊沒有絲毫進展。

    塹壕戰的誕生,以及雙方的火炮和炮兵思想都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下,使得雙方陷入了一場恐怖的戰爭泥潭,彷彿使任何戰略都變得毫無效果。

    陷入僵持的西線顯然一時半會不會有進展,因為英法的火炮看上去雖然多,但依舊很爛,真正能對德國構成威脅的很少。

    炮彈同樣也很爛!

    而德國的榴彈炮卻能不斷的對協約國造成殺傷。

    與此同時協約國也遇到了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德軍前線有許多狙擊手出沒,這些狙擊手的槍法十分精準,加上有安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協約國士兵如果把腦袋冒出塹壕,很可能就會被一槍爆頭。

    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塹壕挖得又很近,有的地方甚至只有相距一百米不到。

    在這麼短的距離內,雙方士兵都在瘋狂的挖掘地洞,然後將炸藥塞進去……引爆!以此來殺傷對方。

    在這麼近的距離下,每天都有大量協約國士兵被爆頭。

    德國擁有的狙擊手保守估計不會低於五千,其中有一千名狙擊手是中國派遣的僱傭軍,也是這些狙擊手當中素質最高的。

    同時德國動員了林區看守員、獵人,以及軍中槍法極好的士兵,組建了一支規模不斷膨脹的狙擊部隊。

    這些狙擊手如同鬼魅一般出沒在前線,給協約國的士兵造成了重大殺傷和巨大的心理恐懼。

    協約國一開始根本不知道狙擊手的存在。只到15年開春後才知道這個秘密,他們俘虜了一名德國狙擊手,從那名狙擊手那裡繳獲了一支帶有瞄準鏡的狙擊步槍。

    同時還知道,德軍當中僱傭了許多中國狙擊手。

    這下協約國高層才知道,原來戰場上有一種叫做狙擊手的兵種,並且數量已經很龐大了。

    並且德國在中國的幫助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狙擊作戰思想。

    這下協約國頭疼了,他們拿到了狙擊步槍不代表就能製造狙擊步槍,英國的鏡片製造技術竟然不過關。

    英國的工業可以說本身就比較落後,因為英國有大量殖民地可供傾銷。商品並不需要太先進。

    至於美國,他們有關稅保護,加上面積大,美國此時也並未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普及開來。大部分工廠還是使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蒸汽機。

    全球工業技術最先進的則是德國,緊隨其後的應該說是中國。

    中國是直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上起步的,建造的工廠基本上很少使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落後技術。

    而且通過不斷的交易,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已經逐漸被中國給吃透了,並且中國的工業製造技術因為江渝在科研上的不斷投入,以及他提供的那些資料和研究方向,使中國的工業製造技術逐漸超過了德國。

    中國唯一落後於德國的就是人工製造技術。

    機械製造依舊是人工製造的最精密,機械製造機械目前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紀,機械製造依舊離不開人工。

    也就是。中國技工比不上德國。

    其他方面中國並不比德國落後多少了。

    就工業技術而言。德國和中國都比現在的協約國及美國更加領先。

    英國製造不出瞄準鏡也是很正常的,歷史上英國為了瞄準鏡甚至荒謬的向德國提出交換要求,為此被德國給拒絕了。

    而這次英國沒有直接向德國提出交換,而是向中國提出了技術購買要求,並且非常急切。

    只可惜。江渝目前還看不上那點小錢,而且狙擊的目的是為了打擊敵方士氣,把瞄準鏡製造技術給了英國,那麼其結果就是同盟國士兵的士氣也被打壓下去。那樣不利於戰爭的延長。

    英國在急切的等待之後,換回了中國一個:「瞄準鏡不在出口物資行列,無法對其他國家進行出口」的官方回應。

    也許此時英國的心情是想罵娘,但對中國卻絲毫沒有辦法,說不賣給你就是不賣給你,你能怎麼著?

    一個瞄準鏡技術,自然賣不了太多錢,那點蠅頭小利江渝是看不上的。

    江渝此時正在不斷的加強同盟國的力量,這種增強主要靠軍事技術,以及軍事思想。

    德國炮兵不僅得到了中國炮兵的相關硬件技術,還得到了中國炮兵的思想指導。

    像中國炮兵在歷次戰爭當中,從來都不對敵人塹壕轟炸太長時間,炮火準備一般也就是幾分鐘,最多十多分鐘的樣子。

    德國獲得炮兵指導思想後,很快也進行了改革,重型火炮也開始參與到了對步兵作戰的支援當中。

    沒搞得沒辦法的英國,只要開始接觸德國。

    英國荒謬的向德國提出了交換要求,為此依舊像歷史上一樣,被德國人毫不留情面的拒絕了。

    並且德國看到了狙擊作戰的巨大意義,還在不斷的擴大狙擊手規模。

    德國在每一個戰線上都分佈了大量狙擊手,每個狙擊手負責一段塹壕,這些狙擊手簡直把協約國的士兵壓得抬不起頭來。

    而且隨著雨水天氣的到來,整個塹壕泥濘不堪,大量協約國士兵的雙腳被浸在水中,濕氣入體嚴重,最後釀成了所謂塹壕足,許多協約國士兵為此甚至要截肢。

    同盟國的士兵則不需要像老鼠一樣躲在塹壕裡,只要沒有炮擊,就能從容的把雙腿擦乾。

    而且同盟國士兵大多都穿著膠質雨靴,塹壕足的問題並不嚴重。

    就算是協約國的士兵躲在塹壕裡,但並不意味著那樣就安全了。德國很早就在中國獲得了迫擊炮技術。

    江渝控股的遠華集團在開戰後,每天要為德**方生產近兩百門迫擊炮,以及大量迫擊炮炮彈。

    此時的遠華集團,幾乎壟斷了德國的飛機製造業,以及迫擊炮製造。另外還有衝鋒鎗、狙擊步槍都是遠華集團所生產的。

    同時遠華集團還逐漸壟斷了德國的炸藥供應。

    遠華集團的規模愈加龐大,戰爭也讓遠華集團大發戰爭財,在戰前遠華集團還囤積了很多原材料。

    當戰爭進行到這樣的程度,這些原材料開始產生巨大的利潤。

    軍火製造更是戰爭當中最暴利的行業,這個行業的暴利程度足以產生讓人瞠目結舌的資產暴增效應。

    最近遠華集團又開設了一些新的工廠,這些工廠使用的勞動力都是德國從前線俘虜的法國人和俄國人。

    這些法國人和俄國人在遠華集團的軍事化管理下。以及皮鞭的監督下進行生產,這種制度很快被德國的其他工廠所引用,克虜伯公司率先引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同盟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而遠華集團的原材料合成技術也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對於缺乏原材料的德國來說,原材料合成就是救命稻草。

    德國與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人口加在一起,大約是1.3億人,總的來說人力上暫時還不是太缺乏。

    原材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合成材料技術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德國的原材料供應問題。

    作為在戰爭中對德意志帝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遠華集團,德國還給與了一定的優惠稅收政策。

    在英法兩國,江渝在站前囤積的那些原材料現在也逐漸開始出售了,頓時賺得盆滿缽滿。

    囤積在英法境內的原材料在換取了資金後,馬上換成了黃金,然後運回國內。

    雖然此時英法已經限制黃金出口了,畢竟那些原材料屬於英法境內銷售的商品。而進口則不同。沒有真金白銀人家根本就不賣給你。

    當然,現在白銀也不好用了。

    起碼來說,中國是不收白銀的。白銀這玩意中國根本就不要了,儘管目前白銀價格好似漲的蠻厲害的。

    雖然戰爭原因限制黃金出口,但是中國作為現在對英法的出口大國。要求把黃金運回國內那是英法所不能阻礙的。

    如果只是小商人,現在想要抽逃黃金那是根本不可能。

    同時中國的藥品製造,在此時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之前世界的主要藥品生產國是德國,德國的藥品橫行世界。

    但德國的出口空缺出來之後。藥品市場則被中國佔據。

    中國藥品製造行業的規模已經不小了,而且除了西藥之外,中成藥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

    特別磺胺之類的藥品,此時成了歐洲戰場上急缺的東西。

    就連紗布都急缺,還有什麼不急缺的!

    本牌藥的利潤一般紫塞200%,而西藥的利潤此前一般是40%,而如今個別本牌藥的利潤已經增長到了1000%以上,西藥毛利潤也增長到了150%以上。

    藥品的出口,使得江渝的製藥公司利潤不斷上揚,而旗下的九芝堂之類的中成藥公司,利潤更是高得離譜。

    例如暢銷歐洲的雲南白藥,其毛利潤達到了800%的恐怖程度。

    英法的錢就這麼花掉的!

    英國上百億的戰爭花費,就是這麼花掉的,戰爭雙方一共付出了直接軍費1863億余美元,也就是相當於將近500億英鎊。

    其中德國由於進口被封鎖,所以算入其中的軍費比較少,其軍費支持多是算如間接的,因為錢還在德國境內不斷流通。

    至於間接打掉多少錢,則難以估算。畢竟間接的錢非常不好計算,沒有破壞又何來發展?

    當兩個陣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工業產能過剩已經使其很難使經濟繼續增長,只能靠戰爭來進行消耗,然後才能繼續發展。

    其中德國的黃金儲量比例下降最多,英國的黃金儲量下降比例少一些,但真正付出最多黃金的還是英國。

    英國不僅在打仗,而且還要借錢給法國、俄國等國家,戰後還欠了美國13億英鎊的債務,雖然說加上借出去的錢,英國實際上的負資產等於零,但俄國革命之後,俄國首先不還錢了,法國也遲遲還不起錢,於是英國就悲劇了。

    其中英國還間接付出了很多軍費,其中英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出售海外資產,戰爭期間出售掉了1/4的海外資產,唯一沒賣的就是殖民地。

    同時商船損失慘重。

    出口物資價格幾倍幾倍的騰高,而且供不應求,這賺錢速度之快,使得此時的中國已經陷入了最為瘋狂的投資建設之中。

    江渝拿到了財團做出的預測數據,周子躍在報告中說道: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今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將增長到500萬噸,而到明年,大量投資建設的鋼鐵廠、礦場投入生產後,產能起碼能增加1000萬噸。貨運汽車產量今年能夠增加到60萬輛,明年鋼鐵產量充足的話,起碼可能增長到120萬輛。不過在鋼鐵產量上來說,今年美國就能形成三千萬噸的鋼鐵產能,明年美國起碼能形成四千萬噸,美國的鋼鐵產量依舊是我們的兩倍以上。」

    兩倍!

    這差距確實很大。

    但差距再大也要追趕。

    此時中國的製造業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則在於,原材料供應不夠,最缺乏的也就是鋼鐵。

    對於中國工業來說,早已施行了流水線分工作業,而美國才剛剛開始這樣的改革,而且還未推廣開來。

    以扣針製造業為例,有十多道工序的扣針由一個不熟練的工人去生產,那麼一天可能連一枚扣針都生產不出來,更不用說是20枚了。

    但十個工序如果有專門的工人分擔,那麼每天可以生產4.8萬枚扣針。

    中國確實缺乏技工,但主要還是針對那些機械設備製造的技工,而生產商品的技工則因為分工並行的原因,使得工人完全不是問題。

    以汽車製造為例子,只要有足夠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就能不斷的擴充產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