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杜正勝在他的著作指出,戰國時代各國都透過稅制及戶籍制度對百姓直接支配,稱為編戶齊民(編入戶籍的農民),承擔國家賦稅,作為國家的主要經濟支柱。不過到了戰國後期,六國農民朝不保夕,經濟破產,無法支持戰爭的開支及徵召,六國的賦稅基礎受到破壞,因而敗亡。
六國合縱是嬴政在統一戰爭最大的絆腳石,但六國身各懷鬼胎,且山東六國之間亦時常發生戰事,例如趙燕兩國已經因連年戰爭,而成為生死大敵,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趙國長期遭受秦國攻擊,主將廉頗又出奔魏國,燕王喜不但沒有打算援趙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進攻趙國。
出征前燕王喜曾詢問劇辛關於龐煖的情況,劇辛說龐煖容易對付。燕王喜於是以劇辛為將攻打趙國,趙國派龐煖迎戰。最終趙軍大勝,俘虜燕國兩萬人,劇辛被擒殺。從上述例子可見六國合縱關係十分脆弱,終被秦國逐一輕易擊破。
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舉措,對後世的中國政治、經濟與化的統一及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稱為王,但自平王東遷後,周室衰落,楚吳越三國分別僭越稱王,而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權威更形低落,其間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各諸侯不但各自稱王,還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的王位,一時間王的稱號亦大幅貶值,因此皇、帝之名開始形成。
當時各國諸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權及統一的依據,紛紛從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為自己王族編造古代帝王譜系。如戰國後期齊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稱東西兩帝。
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稱號根不足以向後世人張顯自己偉大的功業及尊崇地位,於是與重臣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議,就自己的尊號一事提供意見。
王綰等人首先稱讚嬴政的功業已經超越三皇五帝,然後稱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稱謂,以泰皇最尊貴,因此向嬴政獻上泰皇的尊號。頒布律令的稱為制書。詔告天下事件的稱為詔書,印章稱璽,所說的話稱諭,群臣稱其為陛下。天子不再自稱為寡人,改稱為朕。
嬴政接受王綰等人的大多數建議。但對於群臣向自己獻上的尊號泰皇,則將其泰字去掉,採用上古帝一字,稱為皇帝,並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代則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百姓則稱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將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磨成玉璽,亦即是後世相傳的傳國玉璽,玉璽大小為四寸方形,由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玉璽上方雕著五條龍,上寫八個蟲鳥篆字,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見《三國誌吳書》)、受命於天。既壽且康(見《應氏漢官》、《皇甫世紀》)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史學家裴松之說法)四種說法。
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黃帝屬土德,有黃龍和大蚯蚓出現。
夏朝得木德,有青龍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長得格外茁壯茂盛。
商朝得金德,所以才從山中流出銀子來。
周朝屬火德,所以出現赤烏的祥端。
秦繼周而興,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公在出獵時遇上黑龍,故秦應屬水德。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為歲首,年初朝賀改至十月一日進行,色尚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天子乘輿六尺、車駕六馬)等制度都以六為數,並更改黃河的名稱為德水。
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節尚冬等。因為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為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
由於秦代國祚短暫,加上記載殘缺,對於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間接推斷,但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東漢班固所著《漢書》,都指漢承秦制,因此對於秦始皇時期的官僚體制,主要是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
不過無論如何,秦始皇確立百官體制,稱三公九卿,並沿用後世的說法,仍為人廣泛接受。
關於三公一詞出現的時間,應在春秋之末。至於九卿則自周初至戰國初期,未曾發現各國採用此官制的證據,但可以確定九卿一詞出現在春秋魯定公、魯哀公在位期間,且與三公連在一起。
先秦獻中關於九卿之說的確切記載是《呂氏春秋》,另外《呂氏春秋十二紀》中也有類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視為九卿一詞的最早出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百官體制,以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司糾察,統稱為三公。
三公之下設九卿掌控宮廷事務,包括郎中令(宮中保安)、治粟內史(掌財政)、奉常(掌宗廟禮儀)、太僕(掌皇室輿馬)、廷尉(掌刑獄)、少府(掌山海池澤)、衛尉(掌宮門衛兵)、典客(掌蠻夷事務)及宗正(掌宗室事務),但因為獻記載的缺乏,故未能確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實務。
至於九卿的數目開始時只是象徵式,只是觀念上之官制,並未嘗為九之數字所拘。直至東漢才將觀念上之九卿,坐實為事實上之九卿。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設博士七十二人,以備諮詢,又設將軍(掌征討)、將作少府(治宮室),所有官員都由朝廷委任,隨時調動任免,並須每年考績。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為歷朝政治制度的典範。
自消滅六國後,朝廷曾為應否復行封建,展開討論。當時丞相王綰認為,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無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議秦始皇分封諸子,以屏藩皇室。這個建議儘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當時擔任廷尉的李斯卻力排眾議。
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們的後代卻因為血緣疏遠,紛紛割據,互視對方為寇仇,周天子根無力阻止諸侯之間的爭端,而且諸侯根不再將王室放在眼內,最終周朝分崩離析。分封諸子只會導致日後諸侯割據,兵甲不息。
要使天下安寧,只能推行郡縣制,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
秦始皇認同李斯的意見,指諸侯王才是擾亂天下的禍端,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天下人才苦於連年戰爭無止無休,渴求和平。
∷更新快∷∷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