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大臣們嚇得發呆,大家都失去常態。而秦國的法律規定,殿上侍從大臣不允許攜帶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沒有詔諭不能上殿。
這時侍醫夏無且把一個藥囊向荊軻扔去,荊軻伸手擋了一下。嬴政趁這時把劍轉到背後拔出,回頭砍斷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將匕首扔向嬴政,惜撞在銅柱。
嬴政向荊軻連砍八劍,武士衝上殿來,殺掉荊軻。事後嬴政評論功過,賞賜群臣及處置罪官都各有差別,其中以夏無且攔截荊軻有功,賞賜黃金二百鎰。
嬴政大發雷霆,於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命令王翦、辛勝的軍隊跨過易水,大敗燕、代兩軍於易水之西。
其後一年,秦軍攻陷燕國都城薊。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領全部精銳部隊向東退守遼東,王翦以稱病為由歸秦。
秦將李信緊緊追擊燕王與太子丹,太子丹隱藏在衍水河中,代王嘉則建議燕王喜殺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寬恕。燕王喜接納代王嘉的建議,派使者殺了太子丹,把他的人頭獻給嬴政。當時秦軍主力幾乎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燕王喜、代王嘉兩人得以在遼東苟延殘喘。
不過嬴政並未因而罷手,五年後(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嬴政之命,掃除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虜了燕王喜及代王嘉,燕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64年,齊王田建即位,在位達44年,即位初期由母親君王后輔佐。
齊國因處在東部海濱,秦國頻頻進攻三晉及楚國。這四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只有分別謀求自救,因此齊王建在位時期,齊國境內並沒有遭受太大戰禍,但這種和平卻是建基於其餘四國的犧牲,因為有這四國為田齊阻擋強秦,田齊才可以享有和平。
另一方面,君王后生前對秦國處處忍讓,對四國不施以援手,甚至趙國在長平之戰戰敗後。也沒有勸誡齊王建及時援助趙國,結果隨後秦軍輕易地包圍邯鄲,趙國國力大削,為六國滅亡種下遠因。
君王后逝世後,秦國重金收買了齊國丞相。出身自君王后家族的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甚至在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親自到秦國朝拜,嬴政在咸陽設酒宴款待。
秦國滅五國後,齊王建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並斷絕和秦國的來往,但為時已晚。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以齊國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在滅燕之後率軍南下攻齊。而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剛擔任秦國的將軍,亦有參與滅齊戰事,作戰勝利後被授予內史。
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燕國南部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抵抗,大軍直抵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措手不及。齊王建聽從後勝的建議,不戰而降,後被遷到共城。
秦軍攻入臨淄後,百姓居然沒人敢反抗。不過事後齊國百姓反而埋怨齊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僅對秦國言聽計從,以致亡國,諷刺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齊國的滅亡也標誌著戰國時代的落幕,結束500多年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這一年秦王嬴政為三十九歲。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軍併吞魏地二十城,在該地設置東郡,第二年(秦王政六年),韓、魏、趙、衛、楚五國組成聯軍進攻秦國,攻佔了壽陵邑。
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秦國繼而攻下衛國,衛君角惟有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而魏國的河內郡因山勢險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卻被秦國攻佔,至於衛國原的首都濮陽則合併至秦國的東郡。
秦滅六國後,衛國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將其解國,廢衛君角為庶人,衛國從而成為最後一個被秦國所滅的關東國家。
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可能連繫著秦始皇皇后身份的歷史之謎,也就是說,嬴政的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衛國公族,而公子扶蘇有可能為衛國來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有另一說指扶蘇生母為楚國公主),這也解釋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立即廢掉衛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矯詔殺死其兄扶蘇後,剪除東方起義軍利用扶蘇和其外戚衛國的影響上的威脅。」
歷代不少人都曾經探討過六國被秦國所滅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的六國論較為著名。
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弊在賂秦。
蘇軾則認為秦國因養士而輕易地滅六國,而統一後又因視養士無用而速亡,大概是出於宋朝士子張元、吳昊兩人因累試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概。
至於蘇轍則以地理戰略的角度著手,指山東六國必需保有韓魏兩國作屏障,韓魏兩國位處中原,當兩國不保,其餘四國只能被秦國各個擊破。
事實上,六國之亡是主要受到內因外因等多個因素影響,三蘇的論點合起來,才比較接近秦能統一六國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處。
孔子曾說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國人信服這三點,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併六國。
例如秦人有關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鹽鐵之利,不懼山東六國的鹽鐵封鎖,北有鄭國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點;軍功授爵,首級易功,士卒敢戰,已做到足兵一點,而商鞅徙木示信,則做到國人信服一點,因此才對山東六國造成壓倒性優勢。
除此之外,秦國武器製造的流程與制度十分嚴謹,每一件兵器從生產工人、倉庫保管、工場的責任人,一直到中央zheng府的總監製者,都要實名在產品上記錄。
這種制度稱為勒名工官,既是產品質量監管制度,也是產品流通監管制度,可以從頭到尾追蹤每一件武器產品的行蹤,因此秦國兵器精良無比,1982年發現的秦代銅戈十七年丞相啟狀戈正是具體例子(現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館)。
此外,秦國地理位置優越,其西南北三個方向都沒有強大,或者是勢均力敵的敵人,故可專心一致向東方擴張。即使征東失敗,有崤山、函谷關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養生息,坐待山東六國互相攻伐。
相比起三晉的地狹人眾來說,秦國可說是地廣人稀,故此秦國經常招徠三晉百姓到秦國種地,並賜田宅,免兵役,專事耕織,這樣秦國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輪番作戰。
史書記載當時秦國百姓勇悍,卻甚為單純,以兵戎來說則秦最強悍,三晉次之,齊人最怯。
秦國為免民風變得柔弱,故採取措施以盡量減少秦國百姓與關東百姓的接觸。如公元前325年秦惠王遣張儀取魏國陝縣後,即將當地人遣回魏國。秦國即使招徠三晉百姓開墾,也只把他們安置在新闢地方,不與秦國百姓接觸。保持強悍民風,亦是秦國消滅六國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