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天馬行空四部曲

正文 第三十二章 逐客令 文 / 龍吟月

    雖然鄭國渠的建設身對秦國利大於弊,但其企圖疲弊秦國的意圖,郤引起秦國土大臣的警覺,認為山東六國出身的客卿根不值得信任,在他們的慫恿下,嬴政頒布逐客令,驅逐一切出身六國的客卿。據《史記秦始皇紀》記載,嬴政頒布逐客令的時間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呂不韋因嫪毐之亂被罷免的時間,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針對的是養士三千的相國呂不韋,以削弱呂不韋的勢力。

    呂不韋的門客之一,出身自楚國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為了避免被逐的命運,李斯主動向嬴政上書,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內容大致如下: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李斯《諫逐客書》節錄。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有口吃的毛病。與李斯都是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學生,李斯自覺才學不如韓非,他們都信奉xing惡論,認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環境左右。

    自商鞅變法後使秦國強大後,秦國的統治階級便相當重視法家思想,並用之作為治國方針。另一方面,韓非自荀子處學成歸來後,多次上書韓王,但不為所用。於是寫下《五蠹》、《孤憤》、《顯學》、《難言》等著作。

    韓非的著作流傳到秦國後,嬴政相當欣賞其所闡述的治國思想,當從李斯口中得知作者為韓非後,即以戰爭作要脅,逼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韓非出使秦國,受到嬴政的欣賞,準備加以重用,李斯與姚賈怕嬴政重用韓非,私下誣陷韓非,說韓非是韓國宗室公子,必定不會效忠秦國。既然不能為嬴政所用,那就是一個禍患,勸嬴政把韓非禁錮在雲陽,嬴政深以為然。

    不過李姚兩人害怕嬴政反悔。為免夜長夢多,於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嬴政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

    不出所料。韓非自被囚禁後,嬴政便顯得相當後悔。於是命人赦了韓非的罪名,但為時已晚,韓非已被毒殺。

    在眾多韓非著作中,嬴政則比較欣賞韓非在《孤憤》、《五蠹》的理論闡述,例如韓非在《孤憤》中稱有才有謀的人,一定有遠見並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處的姦邪;能執法之人,一定性格堅毅並且為人剛勁正直,不剛勁正直,就不能矯正姦邪。

    另一方面,韓非亦在《五蠹》論述,指作為明君,應不用有關學術的獻典籍(指詩經、書經),而該以法令為教;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吏為師;不提倡遊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

    這樣,國內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才能奠定稱王天下的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亦毫不客氣稱學者(儒生)、言議者(縱橫家)、帶劍者(墨家俠者與俠客)、患御者(怕被徵調作戰的人)、工商買賣者等,為擾亂君王法治的五種人(五蠹),指這些人無益於耕戰,就像蛀蟲那樣有害於社會。這些論調也間接影響嬴政日後作出焚書、坑儒的決定。

    自鄭國渠建成後,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巴蜀、漢中、關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發動了歷時十年的統一中國戰爭。

    李斯早在擔任呂不韋門客的時候,很快就得到面見嬴政的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嬴政獻上消滅六國之策,指現時正是吞併六國最好的時候,這個時機如果不抓住的話,一旦六國中興,訂立合縱的盟約對抗秦國的時候,秦國要席捲中原,吞併六國就要付上相當沉重的代價。

    另一方面,魏國大梁人尉繚亦指六國與秦國相比,六國諸侯就像郡縣的首腦,但六國合縱對付秦國卻是一樁大麻煩,為免重蹈智伯、夫差、齊湣王因敵手聯合攻擊而亡的覆轍,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受賄的大臣,打亂六國諸侯的合縱計劃,這樣雖然損失些許財物,但卻可以消滅所有諸侯。

    嬴政深以為然,聽從了尉繚的計謀,為了顯示恩寵,嬴政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並任命李斯為長史,負責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銀珍寶去各國遊說。

    對各國能收買的六國權貴大臣,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把他們殺掉;成功離間六國君臣關係後,嬴政隨即派良將隨後攻打。由於秦軍戰勝所付出的代價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

    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嬴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韓國,因為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是韓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而且三晉唇齒相依,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所以在滅韓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趙國。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趙軍將領龐煖率領主力北上攻打燕國,想脅迫燕國一起進攻秦國。嬴政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以救援燕國為由,派王翦、桓齮、楊端和率軍兩路攻打趙國,拉開了統一戰的序幕。

    當趙軍攻取了趙燕邊境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時,王翦出兵攻打趙國的上黨郡;當趙軍攻取了燕國的貍(今河北省任丘市東北)時,王翦已攻克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橑楊(今山西省左權縣)等六座城池。

    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當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當趙軍攻取了燕國的陽城(今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時,桓齮攻克了趙國的鄴城(今河北省磁縣鄴鎮)和安陽(即新寧中,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南);當龐煖聞訊揮師南下救援時,秦軍已經將漳水流域全數吞併。

    秦軍與趙軍同步行動,趙國只奪得北方邊境的幾座城池,卻丟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實力大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