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攻佔屯留後,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文學館投降趙國後,被趙悼襄王封於饒(今河北省饒陽縣東北)。
自秦莊襄王亡故後,呂不韋跟太后趙姬(嬴政的母親)的關係一直藕斷絲連,不過這段不倫關係似乎是趙姬主動單方面展開的。
隨著嬴政年齡漸長,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特別大的人嫪毐作為門客,並藉機讓嫪毐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中,表演**驅使桐木車輪轉動的把戲,故意傳到太后趙姬耳中。
正如呂不韋所料,太后果然對嫪毐大感興趣,於是呂不韋假裝不知情地將嫪毐帶進宮中,並找人假意告發嫪毐有犯腐罪之嫌。
另一方面,呂不韋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給事中的職務留在宮中。太后深以為然,暗中收買行腐刑的役人,不對嫪毐執行腐刑,但要他們對外宣稱嫪毐已受刑,並將嫪毐的鬍鬚拔除。嫪毐就這樣成為服侍太后趙姬身邊的侍宦。
太后完全為嫪毐的巨陰而癡狂,其間竟意外懷孕。為了避人耳目,太后與嫪毐捏造卜辭,指居於咸陽不利,雙雙移至秦國舊都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其間太后與嫪毐誔下兩子。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獲封長信侯,以山陽郡(今河南焦作市東南)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為其封田。嫪毐門下最多時有家僮數千人,希望做官而自願成為嫪毐門客的,也達到千餘人。
不過按照秦國的規矩。封侯可謂相當困難,例如王翦在滅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為將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賞,而王翦當時已經有消滅趙國,重創燕國的戰績。令人訝異的是,《史記》也沒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
有學者推斷,嫪毐封侯不外乎軍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與殺敵同賞),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與蒲鶴在屯留發動叛亂,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亂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資格。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歲的嬴政按照慣例到秦國舊都雍舉行冠禮,其間有人向嬴政告發嫪毐為假宦。並與太后趙姬**,甚至還試圖以其與太后所生之子為秦王,嬴政下令徹查。
嫪毐決心孤注一擲,先發制人,遂偽造秦王與太后印信,引導其童僕門客和少數受騙軍隊發動政變,攻擊蘄年宮。
嬴政令相國呂不韋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兄弟率兵平叛。嫪毐軍本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擊潰。
在懸紅銅錢百萬的重賞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陽後,處以車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殺。其童僕門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趙姬則被囚在雍都。
可是在當時。禁錮親母始終有悖孝道,嬴政餘怒未消,下令凡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責打,然後殺掉,為此有27位進諫者被殺。
這時齊國人茅焦勸說嬴政,指出幽禁母親有損嬴政聲名,難以讓天下人信服;殺害進獻忠言的大臣,會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對收買六國人心、統一天下大業不利誅天噬道全文閱讀。
嬴政頓時茅塞頓開,採納了茅焦的建議,厚葬被殺的大臣,又親自率領車隊,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陽,復居甘泉宮,母子關係得以恢復。茅焦因此事被尊為上卿。
不過亦有學者認為茅焦的一番話未足於令嬴政改變初衷,真正讓嬴政擔憂的,是趙系外戚勢力在嫪毐之亂中幾乎煙消雲散,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外戚勢力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出於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寬大對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門客,以及將趙姬迎歸咸陽,避免楚系外戚獨霸朝堂。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趙姬去世,諡號為帝太后,與莊襄王合葬在茞陽。
嫪毐叛亂最終牽連到相國呂不韋,嬴政打算誅殺呂不韋,但呂不韋畢竟令嬴政父親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擁立之功,而且有眾多呂不韋門客求情,於是打消了判處呂不韋死刑的念頭。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以失職為名罷免呂不韋的相國職務,並把呂不韋放逐到其領地。
不過一年過後,呂不韋仍然名聲顯赫,有不少來自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專程拜訪呂不韋,令嬴政深感不安。嬴政惟恐呂不韋發動叛亂,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賜下一封指責他的敕書,大致內容如下: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被下詔,命他與其族人遷往蜀地,想到嬴政不會放過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殺,遺體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
嬴政對於呂不韋的舊部,與參加呂不韋葬禮的賓客,採取下列措施:對於出身自六國的呂不韋門客,一律驅逐出境。對於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秦國官員,剝奪其爵位,流放至房陵。對於俸祿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國官員,若未參與呂不韋葬禮,同樣流放至房陵,但不剝奪其爵位。
自嫪毐及呂不韋相繼死去後,嬴政怒氣稍歛,就讓流放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咸陽,並警告其臣下若膽敢像呂不韋、嫪毐等人不遵從正道處理國事的話,就會剝奪其官職,家人充當為奴。
至此,嬴政徹底掃清了威脅自己皇位寶座的因素,大權獨攬,成為秦國名實相符的君主。
儘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齡尚功,但其麾下秦軍並未停止擴張的步伐,例如秦國將領蒙驁分別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韓國十三城,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3年)攻取魏國二十城,並在該地設置東郡。
鄭國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開始建造,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建議者為來自韓國的水利專家鄭國,其真正身份是韓國的細作。
當時三晉之一的韓國聽說秦國喜歡大興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國的國力,使秦國無法向東用兵,韓國便讓水工鄭國找機會遊說秦國,讓秦國鑿通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餘里,用來灌溉農田。
工程進行途中,鄭國的陰謀被發覺,嬴政打算殺掉鄭國。鄭國指自己雖然是為韓國做細作而來,但建渠不會為韓國延續多少國祚,而渠建成以後的確會對秦國大為有利。
實際上以秦國之強,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災害的滅脅,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發生的特大蝗災導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詔鼓勵老百姓納粟受爵,在某程度上說明在關中地區建渠,以抵禦自然災害的必要性,因此嬴政最終命令鄭國繼續把渠修成。
自渠成後,淤積混濁的涇河水被引至灌溉兩岸低窪的鹽鹼地,面積達四萬多頃,畝產達到了六石四斗。從此關中成為沃野,再沒有饑荒年份,為併吞六國打下堅實基礎,該渠也因此被命名為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