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曼婚

龍騰世紀 28回鄉 文 / 秋李子

    徐啟本是安慰女兒的,聽了女兒這句話,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是輕輕拍拍女兒的頭:「曼娘,爹從不會騙你,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爹從小讀聖賢書,也知道些道理,若為新人美姿容好嫁妝新得兒女聰明伶俐就忘了前面所生的兒女,那不成禽獸一樣?」說著徐啟伸手捏住自己的臉往外拉一下:「爹像禽獸嗎?」

    徐啟雖年過而立,但生的眉目清秀,風度翩翩,這樣曼娘小時候他哄曼娘的動作一做出來,曼娘噗嗤一聲笑了:「女兒相信爹,爹爹絕不會是禽獸。等以後繼母進了門,女兒也會讓弟弟們侍奉她的。絕不讓爹爹兩頭為難。」這個女兒,乖巧的讓人心疼,徐啟沒有說話,只是含笑點頭。

    應酬已罷,就是殿試之期,殿試過後,徐啟和七老爺都中在二甲,點選之後,徐啟考上庶吉士入了翰林。七老爺榜下擎簽中了知縣,選在山東為官。點選之後,例行給假數月回家鄉。七老爺和徐啟約定日子雙雙回家,離開京城之前,總還各自有些應酬。

    別人家罷了,寧國公、陳邱這幾家既是至親,也要親自去拜會告辭。拜別陳珍蘭時,曼娘心中只覺有千言萬語都說不出來,只是握住姨母的手久久不語。陳珍蘭素來豁達,此時也如此:「別難過了,這回回去用不了三四個月就又回來了,再說我和姨夫還有你大姑母都商量過了,除了服也不好讓你立即就嫁,等明年四月你過了十五歲生日,四月二十六是個好日子,就定在那日。」

    這個日子比曼娘想的要晚一些,曼娘的唇微微張了張,陳珍蘭拍拍她的手:「都想多留你一年,可你大姑母那邊的情形你也知道,只怕你嫁過去,還要幫忙張羅弟弟妹妹們的婚事。」曼娘心中默默在算,綿珠比自己還大兩歲,今年已經十六,可到現在都沒說親,算起來,俞隆也不小了。

    陳珍蘭一想到這事就搖頭:「你大姑母那個脾性你也是知道的,讓她去相看媳婦尋女婿,就跟受刑一樣,我也提醒過她,讓她給綿珠還有俞隆都尋摸一門親事。結果她跑去問了綿珠和俞隆,回來告訴我說,這兩人說婚事但憑她做主。等她做主,哪要等到什麼年月。」

    這樣性子,倒也是徐琴能做出的事。曼娘不由莞爾一笑,可想到綿珠,曼娘的眼又微微有些黯,那年在徐家時候,俞泠對綿珠的愛護是能看出來的。來到京城差不多一年,綿珠也和曼娘經常見面,可曼娘總覺得和綿珠之間隔了些什麼。

    曼娘的眼神黯下去,陳珍蘭會錯了意,以為她是擔心婚後就要擔起這麼大的擔子,伸手握住她的手道:「你剛嫁過去就要當家,未免有些難為你了。可情形所逼,再說這當家也有當家的好,雖然累了些,可是自在。」曼娘正要說出對綿珠的疑惑,就聽到耳邊傳來笑聲:「哎,陳姐姐,這是和誰在說話呢,我都來了大半日了,你愣是沒瞧見我。」

    曼娘和陳珍蘭是在陳府的花園裡,此時是三月末,正是牡丹花開的時候,曼娘順著說話聲望去,看見那個如牡丹一樣艷麗的女子,此時笑容燦爛,竟不輸給旁邊開的正艷的牡丹。

    陳珍蘭已經站起身,笑著招呼:「原來是郡主,過來吧,這是我外甥女,準備回鄉過來辭行的。」郡主?在京城裡和陳家來往密切的郡主也不多,齊王的幾位郡主年紀都不大,那這位就是新安郡主了。

    雖說是寡婦,可新安郡主面上粉光脂勻,步搖上垂下的珍珠足有小指頂那麼大。坊間一直傳言這位郡主耐不住寂寞有改嫁之意,可一來沒有合適的人,二來自從本朝立到如今,尚無公主郡主改嫁先例,於是一直蹉跎下來。曼娘心裡品評著,但面上神色恭敬地給新安郡主行禮。

    新安郡主已經和陳珍蘭說過話伸手扶起曼娘,笑著道:「我和陳姐姐那麼熟,她的外甥女就是我的外甥女,你不必如此拘禮。」說著新安郡主細細端詳了一番才笑道:「這個模樣,倒有些像陳姐姐你,不過,」這後面的不過沒說出來,曼娘從小就知道自己生的只能稱清秀,雖然徐啟是個風度翩翩的男子,八奶奶也是出名的美人,但曼娘繼承的,偏偏是徐啟和八奶奶臉上不好看的地方。

    八奶奶鼻子微微有點扁,曼娘也是,徐啟的臉有些方,曼娘的臉就不是八奶奶那張鵝蛋臉。凡此種種,曼娘就有了現在這張一瞧就是爹娘的孩子,但只能稱清秀的臉。新安郡主這種可惜眼神,曼娘在別人那裡也瞧過,自不會在意。

    陳珍蘭已經笑著道:「記得去年在寧國公府,你該見過她才是,怎麼現在就不認識了?」新安郡主側頭笑道:「是嗎?原來就是徐家那位年紀小的小姐,我竟不大記得了。瞧著比去年長高好些了。」說著新安郡主突然笑了:「剛才我還在琢磨要給什麼見面禮呢,現在陳姐姐你既說去年見過了,那就不給了。」

    陳珍蘭輕拍新安郡主肩一下:「這樣說偏要給。」新安郡主斜睨陳珍蘭一眼,接著就笑了,她笑的有些放肆,和常見的那種貴婦淺笑全不一樣。曼娘心裡更感奇怪,這麼一個不同尋常的女子,是怎麼和五姨母來往密切的?總覺得五姨母不會和這樣的人來往才對。

    看新安郡主和陳珍蘭有話要說,曼娘也就去尋琦玉姐妹,到那一瞧,除了琦玉姐妹,還有新安郡主的女兒,年方十三的林琉玫。去年曼娘和她也有一面之緣,林琉玫還記得曼娘,彼此問候後也就坐下說笑。

    林琉玫雖父親早亡,但身為新安郡主的女兒,又是福王唯一的後人,所得到的寵愛也不少,有些時候說話會讓曼娘想起徐琴,或者徐琴沒出閣前,就是這樣極有才華目下無塵的樣子。不過林琉玫的未來只會比徐琴更順利,畢竟今上對這位遠房表妹,極其禮遇,坊間都認為,林琉玫在出嫁前,會得到宮中賜予的封號爵位,有皇家做為後盾,又有誰會欺負?

    在陳府用過晚飯也就各自歸家,徐啟聽到曼娘今日遇到新安郡主和她女兒,倒皺了眉:「這對母女還是少接觸的好。」這話太奇怪了,徐啟從不管曼娘和誰交友,此時怎會專門提這件事?徐啟也知道這事難以啟口,努力想出另一個理由:「新安郡主是宗室郡主,又得福王寵愛,行事有些無所顧忌,她的女兒難免也如此。可你不一樣,你的家世,還不能讓你行事無所顧忌。」

    原來爹爹是為了自己好,曼娘已經點頭:「女兒知道了,女兒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的。」徐啟點頭,讓女兒回去準備行裝好回鄉,但願這回回鄉能定下親事,娶了媳婦過門好讓她操持曼娘的婚事。也能,徐啟想到不能對女兒啟齒的事,這回回鄉連去帶回差不多要半年左右,半年,足以改變很多事情。

    京城的應酬已完,徐啟和七老爺各自攜了家眷回鄉。七太太和五姑姑都不是那種一得意就忘了自己姓什麼的人,一路上談天說地,也不寂寞。難哥兒不再是去年那個剛會走路的小娃娃,現在會跑會跳,說的話也多了不少,常指著沒見過的東西問東問西,等到了家鄉,恰恰是五月初八,從去年離開,恰是一年。

    踏上故土,曼娘心裡不由有些激動,回頭看五姑姑,竟是坐在那裡不說話。曼娘不由問她為什麼,五姑姑歎口氣道:「當日父親帶了我們離家,說不成功則不還鄉。今日也算衣錦榮歸,可我覺得,若沒有得中,父親會怎麼想?」

    曼娘想的沒有五姑姑這麼遠,衣錦還鄉固然人人都盼,可是這世間,衣錦還鄉的又有多少?徐家一族,族內人口已有上千,現在舉人也不過數十,進士七八個,能做到高官的,也不過那麼寥寥數人。

    曼娘收回思緒對五姑姑笑著道:「五姑姑能如此想,日後定不可限量,我做侄女的先賀了。」五姑姑淺淺一笑:「娘說的果然對,徐首輔一門,長房家教最好。」七太太那日還說了後面一句,不過長房長子的家教,就有些說不清。但只要別人好,出個把廢人也無所謂,徐家又不是養不起閒人。

    下船換車,又在陳家歇了一夜,小女婿中了進士,陳閣老也十分歡喜,當晚自然又大排筵席,徐啟和七老爺都各自被灌了幾杯。次日上路稍晚,等回到徐家時,已近晚飯時候,曼娘走進徐大太太上房,突然覺得鬆弛下來,看著對自己和藹笑著的徐大太太,行禮下去時不由帶了點鼻音:「祖母安好,孫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