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醋面局,員同上,掌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諸物。與御酒房不相統轄。
司苑局。員同上,掌蔬菜、瓜果。
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也。
此外又有內府供應庫,設掌印太監1員,掌宮內及山陵等處內官食米及御用黃蠟、白蠟,沉香等。凡油蠟各庫均屬之;
司鑰庫,設掌印太監1員,掌大內庫藏,凡金銀及諸寶貨總隸之;
十庫:甲字,掌貯銀朱,黃丹,烏梅,籐黃,水銀諸物。乙字,掌貯奏本等紙。丙字,掌貯絲綿,布匹。丁字,掌貯生漆,桐油等物。戊字,掌貯所解弓箭,盔甲等物。承運,掌貯黃白生絹。廣盈,掌貯紗羅諸帛匹。廣惠,掌造貯巾帕,梳籠、刷抿、錢貫、鈔錠之類。贓罰,掌沒入官物;
御酒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造御用酒;御藥房,設提督太監正、副2員,掌御用藥餌,與太醫院官相表裡;御茶房,設提督太監正、副2員,職司供奉茶酒、瓜果及進御膳;牲口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收養異獸珍禽;
刻漏房,設掌房1員,掌管每日時刻,每一時即令直殿監官入宮換牌,夜報刻漏,更鼓房,有罪內官職司之;甜食房,設掌房1員,掌造辦虎眼,窩絲等糖及諸甜食;彈子房,設掌房1員,專備泥彈;靈台,設掌印太監1員,掌觀星氣雲物,測候災祥;絛作,設掌作1員,掌造各色兜羅絨及諸絛綬;盔甲廠,掌造軍器;安民廠,設掌廠太監1員,掌造銃炮、火藥之類。又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奉天門,玄武門,左、右順門,左、右紅門,皇宮門,坤寧門,宮左、右門以及東宮春和門,後門,左、右門,皇城、京城內外諸門等,各設門正1員,司晨昏啟閉,關防出入。還有提督東廠,設掌印太監1員,掌刺緝刑獄之事。舊選各監中一人提督,後專用司禮監之秉筆第二人或第三人為之。其貼刑官,則用錦衣衛千百戶為之。提督西廠,提督東營;
文書房,設掌房10員,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凡升司禮者,必由文書房出;禮儀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一應選婚、選駙馬以及皇太子女誕生,選擇乳婦諸吉禮;中書房,設掌房1員,掌管文華殿中書所寫書籍、對聯、扇柄等件,承旨發寫,完日奏進;御前近侍,包括乾清宮管事,打卯牌子,御前牌子,煖殿,管櫃子,贊禮,答應長隨,當差聽事,拏馬,尚冠、尚衣、尚履等,皆屬近侍;南京守備,設正、副守備太監各1員,關防一顆,護衛留都,為司禮監之外差;天壽山守備,設太監1員,轄各陵守陵太監,職司護衛;湖廣承天府守備,設太監1員,轄承德、荊、襄地方,護衛興寧;織造,南京,蘇州,杭州各設提督太監1員,掌織造御用龍衣;鎮守,各省各鎮均有鎮守太監,嘉靖八年後革。市舶,廣東、福建、浙江三市舶司各設太監提督,後罷福建、浙江,惟存廣東司;監督倉場,各倉各場俱設監督太監;諸陵神宮監,各陵俱設神宮監太監守陵。在外的臨時差遣有監軍、採辦、糧稅等等名目,不勝枚舉。
建文帝嗣位,一遵祖訓,對內臣的限制更加嚴格,據《明史·宦官傳序》載,惠帝詔內臣「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成祖初臨朝,也警惕宦官擅權,《明史·職官志三》載,他曾說:「聯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當時有個宦官私自調用應天府工匠為其服役,事發後,成祖立即詔命錦衣衛逮捕治罪。但不久,這些禁令全部破壞了。《明史·職官志三》說:
顧中官四出,實始永樂時。元年,李興等■敕勞暹羅國王,此奉使外國之始也。三年命鄭和等率兵二萬,行賞西洋古裡、滿刺諸國,此將兵之始也。八年,敕王安等監都督譚青等軍,馬靖巡視甘肅,此監軍、巡視之始也。
至洪熙元年,仁宗派遣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從此以後,宦官領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時又派王安鎮守甘肅,於是,各省鎮皆相繼派宦官為鎮守。宣德四年宣宗特於宮中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從此,太祖不許內臣讀書識字之制也被廢除了,甚至特賜金英、范弘等宦官免死詔,這簡直無異於勳臣之丹書鐵券。從此,宦官威懾朝臣,權傾內外,例如英宗時之王振,憲宗時之汪直,武宗時之劉瑾,熹宗時之魏忠賢,更是作威作福,獨擅朝政。至於神宗時之礦稅使,簡直無處不受其害。宦官不僅有權有勢,仗勢欺人,而且可以蔭弟、蔭侄、封伯、封公,所以一些利慾熏心之輩,皆爭相自宮以備其選。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正德二年九月,武宗曾嚴申自宮之禁,但有潛留京師者論死。由於當時宦官格外寵幸,愚民不受其禁,不少人閹其子孫以圖富貴,有的一村中自宮者數百人。嘉靖、隆慶以後,自宮的人數越來越多。
宦官權勢日張,操持國柄,為禍酷烈,終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翰林院以永樂朝為界,經歷了先盛後衰的過程。明朝初期,繼承宋朝制度,改翰林學士院為翰林院,以翰林學士承旨為首,秩正三品,其下有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待制、應奉和典籍等官職。不久後又降翰林學士為正五品,並革除學士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等官職,另設《五經》博士、修撰、編修和檢討。初時的翰林院官員是經過薦舉入職,與科舉無關。天順二年開始與進士掛鉤,一甲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二甲為編修,以下為檢討。以後又將二甲、三甲中優秀者選為庶吉士,相當於「見習翰林」。至此,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翰林參預政治的方式是通過內閣。內閣位於文淵閣,初時的大學士一般由翰林官員擔任,後來連六部官員也有以翰林充任的。翰林品秩雖低,卻是顯貴的官職。雖為五品,宴祀時可以坐到四品官員之上。
朱棣篡權後,開始重用內閣,而翰林院逐步與內閣分開,權力被削弱。宣德年初,內閣分為東西兩房。西房為「能書者」之處,稱為「西制敕房」;東房由學士等制訂敕令的人組成,稱為「東誥敕房」。正統七年,在文淵閣外另造翰林院,等閒者不得入文淵閣。這樣,翰林院與文淵閣分離,翰林學士已不能查看誥敕,改由內閣掌管。此後制訂誥敕等機密大事全由閣臣操辦,翰林院已無法干預。即使如此,內閣重臣仍皆出身翰林。
明代翰林院官員具有兩重意義:其一,作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明憲宗成化以後,不但內閣,就連六部長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據《明史·職官志二》載:「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謨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於翰林。其由翰林者,尚書則兼學士,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視其品級,必帶本院銜」。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因此,這些官名均已廢除。事實上連這些官的職務也廢除了,有時不過作為裝點門面而已。
明代的翰林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其職位頗為清要。《明史·職官志二》說:「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其可否,車駕幸太學聽講,凡郊祀、慶成諸宴,則學士侍坐於四品京卿上」。因其常在帝側,「備天子顧問」,頗能左右朝政,也可干預官吏的黜陟,所以特受尊崇,雖品列第五,侍坐則在四品京官以上。侍讀、侍講掌講讀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