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錦繡中華

龍騰世紀 第三卷 第153章 文 / 向唯達

    樊瓊讓楊光頭猜了好半天,也只猜出一隻不大不小的「老鼠」——向興。她可謂是巧妙地將「出哲瑪提」程序與新型的「傳銷」模式進行完美結合的創始人之一。當然!她的成功離不開白裡黛和向左的幫助——為了這事,樊瓊聽到池茜的報料後,第一感覺就是頭頓時變大了······

    眾所周知的事情是:新疆的柘市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從古代的番客和他們生活的蕃坊,到今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外穆斯林多元族群的形成,歷經了13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涵化過程,伊斯蘭文化依然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與以儒、釋、道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期互動並涵化的主要精神力量。繼而這種信仰被群體記憶和認同,成為一種集體的力量,並能夠以此長期與大傳統展開互動原因正是穆斯林的出哲瑪提程序,即以伊斯蘭信仰為認同核心的社區意識。正是這種特殊社區的存在,才使穆斯林這一信仰群體能夠長期浸染到知識補充和道德勸化,接受多種形式的伊斯蘭文化教育,延續傳統,傳承信仰······

    目前哲瑪提內部的區分也趨向多元化,以國家意識為基礎而衍生的中、外穆斯林;以語言和種族特徵為基礎的回民、維吾爾人、阿拉伯人、非洲籍穆斯林等;以飲食禁忌、信仰操守為標誌的自我內部區分,產生了有禁忌與無禁忌,有操守與無操守者之間的認同矛盾。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教派認同趨向。新疆柘市的穆斯林族群,尤其是漢族穆斯林之後提出了「漢語穆斯林」這一新的認同趨勢,回應了西方學者將穆斯林對「烏瑪」的認同政治化傾向的觀點。新疆柘市的哲瑪提可以說是基於信仰和族群文化背景之上建立的,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中,人數佔優的族群承擔哲瑪提建立和維護的責任。不同族群建立的哲瑪提,除了伊斯蘭信仰的認同和互助性之外,由於各自負載了不同的族群文化特徵而各具特色······

    新疆柘市哲瑪提的興衰與國家的經濟政策、商業活動、權力滲入、移民人口、族群構成、城市化、族際通婚、文化革新、時局動盪等息息相關。文化的變遷是不同文化接觸的必然結果,伊斯蘭教作為一種信仰體系和生活方式,群體構建的哲瑪提在保存和維護信仰的過程中起到了社區教化、凝聚和服務功能,代表著群體的形象和利益與大傳統展開互動。哲瑪提監控力和凝聚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個體在大傳統社會中的身份認同,從而決定著人們面對主流社會時何去何從,採取哪一種涵化態度和應對措施。

    為了抗拒城市異質(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文明對信仰群體的剝離,經過單一文化政策之後的新疆柘市伊斯蘭教處於復興和回歸的旅途中。這一復興除了受到國際伊斯蘭復興運動思潮的影響外,還與國內外穆斯林群體的進入給已經打破的城市穆斯林社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模式、激發了本土穆斯林的宗教熱情等有直接的關係。哲瑪提中較為複雜的族群及族群關係,為這一想像的精神社區提供了多元的伊斯蘭文化氛圍,各種群體通過不同層次的認同而建立起來的以伊斯蘭信仰為標誌的城市流動哲瑪提,成為這座大都市中的精神「聖地」。只要是有穆斯林活動和居住的地方,就有哲瑪提的存在。對於那些視信仰如生命的恪守者而言,背負著哲瑪提流動是他們面對城市穆斯林社區打破以後的必然選擇。

    哲瑪提和社區、社團的區別並不在於構成要素,而是社區內的行為規範和社區意識,即社區、社團人群的文化維繫力不同。透析穆斯林社區宗教文化生活的窗口,探討社區的歷史變遷過程,包括社區邊界、宗教崇拜儀式、宗教民俗、社區權力的運作方式、族群及族群認同等,人們提出了「流動的精神社區」這一觀點,並且對精神社區及其管理提出對策性策略······同時也利用「流動」二字大做文章。

    新疆柘市的穆斯林社區經歷了蕃坊(唐宋)——四坊(明清)——五坊(民國)——無坊(文革之後)的變遷過程。如今的哲瑪提已經不是歷史上傳統的教坊,而是流動的信仰群體組織起來的臨時的、流動的集體——這一特徵恰巧與直銷三商法的網域擴展與壯大相適應。目前這種流動的社區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除清真寺、清真餐廳、家庭、公司、學校、旅遊宣教等存在形式而外,網絡已經成為哲瑪提存在的另一大好形式。哲瑪提的主要常規活動是主麻聚禮、齋月禮拜、日常交流、組織和參加社會活動——其中的後三項,在不斷地為向興一類的「鼠頭」、「獵頭」所利用。

    早在數月之前,向左就利用「城投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在白裡黛的幫助下,取得了柘市地方財政的支持,並肆無忌憚地在穆斯林教親,教眾裡進行募捐,名正言順地在新疆和田建立了一所伊斯蘭經學學院。擔任名譽院長的向興夥同向左,大肆斂財的惡行便始於此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