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形意大豪李存義

第一卷 190、挑飛碌碡變月球 文 / 寫意朋友

    李存義精力非常充沛。舒榒駑襻通過練拳,人的身體強健起來,可以滋養內在的精神,內在的精神被激活後,又會反過來滋養身體。似如寫作有了靈感,熬夜也沒關係,沒有靈感,熬夜必會傷身。李存義是個不受時間限制的人,他平日遵循常人作息,到鐘點就睡覺,但他要是遇到事了,可以不睡覺,人還很精神。一次他去外地辦事,十幾天沒有睡過覺,事情辦完,一躺下也就睡著了,跟正常人的睡眠一樣,一覺六七個小時醒的。常人受時間的束縛很大,到了鐘點不睡,就會很難受。李存義的身體突破了時間限制,是他可以得到先天的滋養,一個靈感降臨,身體就調整過來了。

    天津中華武士會與上海的精武體育會聲氣相通,共同為了發揚尚武精神而努力。李存義是最早提出將中國武術命名為國術者,民後他將天津中華武士會改名為天津國術會,因李存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國,可稱國術者,形意拳。」,這即是天津國術會命名的由來。但這也造成其他門派的不諒解,認為他想獨佔國術之名,一時間前來挑戰的人甚多,為李存義帶來不少麻煩。但李存義一一接戰,不作辯解,屢挫敵手,為國術會立下根基。

    比武時,腳下一邁步要有指向,練武不是光練一身力氣,關鍵要把方向感練出來。李存義寫書招來天大麻煩,很多人找到國術館,一坐下就說:「聽說,你們爺們厲害了。」這個話茬沒法接,李存義乾脆就比武。他與人交手沒回合,只打一個照面的架。這是方向感卓越,光勁道強,腳下不會捕人,不會這麼利索。練方向感是師妹自始教的。

    滄州劉某善用大桿,能用桿尖將碡碌挑起,自豪得覺睡不著,飯吃不下,在滄州設拳場多處。他找李存義比武,李存義問他比武的目的是什麼,他答:「為的是對武林裡只以德服人、以財買名、以關係網當會長的人表示不佩服。」表示比武是必須的,問李用什麼器械。李答:「我要用器械,就不任此會長了。」劉某大怒,說:「月球那是我挑飛到天上去的一個大碌碡,如果今天挑不翻你,我回家就關閉拳場永不收徒!」說罷劉某用桿尖用力向李存義腹部挑去。李存義竟然上前一步,運氣用腹部頂住桿尖,大桿彎曲成弧狀。劉某大慚,但回滄州後仍捨不得關閉拳場,李存義的一些朋友便過去督促其關閉。李存義聞訊後,親往滄州帶朋友過去與劉某講和,並幫他恢復了拳場。

    郝為真繼續向孫祿堂獻出武式太極拳拳理嫵:

    再說推手。太極拳近似唱戲,動靜本有韻律,唱戲要字重,腔輕,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來,剛收回又發出去,綿綿內涵,練拳時,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輕重緩急要適度,不散,不滯,不偏,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異曲同工。

    觸手挨臂,沾衣運動為轉圜,處處用心窺來意,始於守中,中於行氣,歸於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靜以待動,後發制人,後發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勁力,欲要消化他的勁力,可變換方向角度,你的動作就是我的動作,我的動作不是你的動作,仍是我的動作,以我為主,

    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面或後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於應自動推進,所以只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箬,

    推手時,能否只用思想,對角走空間路線去打對方的焦點?

    不可以,何以叫節節貫串,即首先節節貫串自已身體和對方聯接起來,也通過他身體的節節貫串聯繫於自已,才能達到他的焦點,不過,我和他的節節貫串之前,我的腦筋早已經動到他的某一處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標,這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內形上的一氣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於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運動著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來一下引,蓄,發同步進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結合,進來和出去又要結合,回來為了出去,引不是為了聚,捨己在形,從人在用意,捨己仍由已,我可以順勢打對方,這便是隨曲就伸,是靈活運用的,

    還有一個比方,引是肉,發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離(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在推手中,整個兩膊同手都具有刀,槍,劍,戟,任憑你用哪一種兵器,或者兩種一起用,每種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麼情況,用什麼兵器,先要問一問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麼兵器,哪個熟練就先用哪個,

    再談談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佈於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此外: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時進行,引的時候要用粘,不頂不丟緊緊依隨,引時要有計劃,要引五寸的決不讓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頭的,好像目前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兩膊兩腿)走路,走到哪裡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裡,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週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引到身前,實際就是引到命門,這是從內形上講,如從外形上講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體點講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還要無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還有:雖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來位置,並沒有丟掉,這就是退中有進,此乃引是為了發,形回意仍在,這叫無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時我的意識放得越遠越好,

    推手時要路子多,反應要靈敏,無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實踐,實踐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定辦事,要一絲不苟,認真鑽研,還要在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

    推手有個脫殼問題,什麼叫脫殼,就是不要專注意我自已,或者專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長放遠,把他不當作整個人,而是我只曉得把我前面的東西擲到遠前方的目標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這樣就可能把他放遠點,而飄得起來,不過,要在放意之前,先要決定好要他幾節,如果要用他三節,則我的三節先要對準他的三節(這叫曲中求直),之後方可放意,說時遲那時快決無斷續遲疑餘地,方能奏效,

    盤手時在未分手之前,可說無所謂,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處心用在何處),及到分手發放的開始,已決定好打他的目標(這時早已有計劃),致於用什麼勢法打,就要連分帶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來路停留猶取(這也叫一氣鼓鑄),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這是不行的,肯定無效的,在落膛後,下部不可再有移動,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時已經豎胯插好,便不可再有絲毫幌動,此時尾尖為插地(注意尾根放鬆)一般,這樣發勁才能得力,

    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餘,」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捨已從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動權在我,兩人對照叫他依靠我,我決不依靠他(八面支撐立身中心),我是獨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著倒了,所以自已決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