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形意大豪李存義

第一卷 前塚後塚風水塚 文 / 寫意朋友

    劉小燕在深州老家看孩子時,因從上海新買來了一輛新自行車,便騎自行車到處旅遊。舒骺豞曶

    向南沿衡水湖來到冀州,想起萬通鏢局曾出重資救助過,並一起於1900從北京逃回老家的梁振普,便過去看望。

    梁振普是後塚村人。

    後塚村位於冀州城北,村東是劉小燕第一次學游泳時跟師哥李存義一起到過的衡水湖(千頃窪)。村中有古墓,還有蘆葦蕩,環村有水,出過秦鳳儀和梁振普兩位武術大師,是一個有文化(古墓)有名人(秦鳳儀、梁振普)有風景(衡水湖)有鄉村風情的好地方,

    前塚和後塚兩村,位於冀州城北衡水湖西窪中的一條隆起帶上。這條隆起帶平均高度比千頃窪底部高出4米左右,高地之間斷續相連,可能是歷史上為使冀州城免遭洪水之災而修築的一道土埝辶。

    前塚村由3個土檯子構成,分別是前莊、馮家排和李家排、郝家排和劉家排,千頃窪來水時靠小船擺渡聯繫。3個土台連在一起。後塚村的土台較大,房屋集中連片。

    按人文特徵說,前、後塚村具有「前文後武」的特點,即前塚村出文官,後塚村出武將。前塚村自明朝以來常有人在衙門當差,主要是文案、師爺。如劉東穩的爺爺劉初玉現就在冀州衙門中當文書,其書法水平較高,孩子們學「大仿」時經常求劉爺爺謄仿影。由於在衙門中當差的人連綿不斷,所以當村裡人與其他村人發生爭訟時總能獲勝。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從來不受氣」。

    後塚村則崇尚武功,出過兩個武術大師——秦鳳儀和梁振普。秦鳳儀是尹福、梁振普、史計棟等人的師傅,彈腿、連腿、羅漢拳等功夫相當厲害,尤其善用大槍,人稱「大槍秦鳳儀」。年輕時當過鏢師,鏢旗上書「腳踏黃河兩岸,拳打南北二京」。在強盜面前,他曾將三寸多厚木板凳面坐成兩截;手按方桌,四腿皆斷,強盜們被嚇得四處逃竄牒。

    梁振普7歲時拜秦鳳儀為師,後隨父在北京東大市開估衣莊。16歲時,隨董海川習八卦掌。功夫練成後,在北京前門外東珠市口一家黃酒館設場授徒,人稱「估衣梁」,是董海川的八大掌門弟子之一。清末,搬運工人在北京永定門外馬家堡火車站成立「腳行」,收入可觀。惡霸「金鏢趙六」企圖霸佔,某天他帶著二十多名惡奴毒打工人。梁振普前去規勸,趙六不僅不聽,反而大打出手。梁振普忍無可忍,打死趙六,為此被打入死牢。多虧其弟子李國泰多方奔走,從萬通鏢局李存義等人手中借到不少錢財努力活動,才倖免死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八日,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清廷官吏大都逃命,刑部大獄犯人藉機越獄逃跑。梁振普扭斷鐐銬跑到街上,遇到劉小燕,兩人一起回到老家。

    由於出了兩位武術高手,後塚村人無論是到冀州趕會還是到衡水趕集,只要在小車或錢褡上標有「後塚」兩字,就沒人敢惹。連出沒於南田、北田一帶的土匪也懼怕後塚人三分。後塚村絕大部分人養成了練習彈腿、連腿等拳術的愛好和習慣。

    劉小燕騎「不吃草的小毛驢」進入後塚村,人們紛紛圍觀欣賞,說這說那,問來問去。

    劉小燕便給大家講起自行車的誕生故事。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呆呆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麼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覆試驗,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最早的自行車是木製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既沒有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騎車人靠雙腳用力蹬地前行,改變方向時也只能下車搬動車子。即使這樣,當西夫拉克騎著這輛自行車到公園兜風時,在場的人也都頗為驚異和讚歎。

    這時梁振普聞訊來到街上,見到了劉小燕,急忙請她和她女兒李小鷹進家去。

    許多村民又跟進家去,還想繼續聽關於自行車的故事,劉小燕便又接著講。

    1816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造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隻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儘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一次德萊斯在騎車閒逛時開過來一輛馬車,車伕嘲笑他說他的車慢,於是他就和車伕說:「你信不信我的車比你的馬車還快」於是他們兩個打了個賭。路程是從村東到村西的一個來回,結果德萊斯比車伕整整快了1個多小時。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弄到了一輛破舊的「可愛的小馬崽」。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製的,前**,後輪小。當騎車人踩動腳蹬,車子就會自行運動起來,向前跑去。因此而被警察抓住,並處以罰款。其罪名是「野蠻騎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原本職業是馬車修理匠,他們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這樣除非騎車的技術特別高超,否則就抓不穩車把,會從車子上掉下來。他們把這輛兩輪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讓觀眾大開眼界。1869年,英國的雷諾看了法國的自行車之後,覺得車子太笨重了,開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車做得輕巧一些。他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同時,利用細鋼棒來製成車架,車子的前輪較大,後輪較小。從而使自行車自身的重量減小一些。從西夫拉克開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作的5種型式的自行車都與現代自行車的差別較大。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松在這一年裡,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約翰.k.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利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裡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增大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1869年,中國的第一輛自行車在上海出現。

    當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程中,上海則先行沐浴到歐風美雨帶來的工業風暴的洗禮,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接對抗的角力場。19世紀50年代上海租界內華洋雜居格局形成之後,生息於黃浦江兩岸的中國人,只是短短數年中便開始親身體驗到諸如煤氣燈、電報、電燈、火車、縫紉機等各種西方舶來器物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人們對這些物件的心態由嗤之為奇技淫巧轉為接受認同。

    自行車也在此時來到了上海灘。但當時自行車數量極少,寥寥可數,騎行者也都是金髮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車發展史來看,此時自行車在歐洲也是一個新鮮玩意兒,傳入上海也是在整整30年以後,比起電燈、網址一類用了20年時間,自行車的引進速度並不算快。寓滬洋人非常喜歡這種新型機械,一有閒暇就會騎車在外灘岸邊的草坪上轉來轉去,以娛身心。隨著上海外僑的不斷增多,自行車數量也不斷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經有自行車幾百輛之多。

    傳入伊始,自行車是摩登、時尚的器械,在中國人心中自行車代表著西方文明,代表著先進和富有。騎車上街的人臉上寫滿了自鳴得意的神情。時移世易,隨著上海民族自行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和上海城市經濟的不斷繁盛,自行車的價格已不再是高不可攀,自行車也逐漸由社會的上層下移到社會中下層人士。騎車的人數不斷增加,騎車人的身份也變得多種多樣,有趕往上班的城市職員(白領),有匆匆上下學的學堂學員,有執行任務的巡邏警察,還有滿街遊逛的送報員和郵遞員。自行車此時早已不再是什麼可以值得炫耀的玩意,而是普通上海城市居民的出行代步工具。自行車工業、商業和修租業等形成的產業能量,還為十餘萬上海人提供了就業的飯碗和生存的空間,相應養活的社會人群數目更為巨大。自行車在上海的普及和推廣所產生的意義絕對超越了自行車本身。上海城市的生活節奏和市民生活狀態都因為擁有自行車而變得不同。

    1897年,來自公共租界為慶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登基六十週年在賽馬場舉辦的一次自行車比賽,激起了中國人對試騎自行車的莫大興趣。

    自行車作為不需任何能源就可通行無阻的輕便交通工具的優勢顯露無遺。不僅如此,自行車可以馱物的運輸功能此時也被開發出來。同昌車行在《申報》的廣告寫道:「各商店經理先生注意:寶號每逢收賬送貨,既覺麻煩又恐危險。此兩難題惟用同昌飛人牌腳踏車可解決之,用以收賬不獨事半功倍,又免種種意外;用以送貨則手續簡便、時間節省。同昌飛人牌系純鋼國貨腳踏車,堅固耐用,經濟便利,誠各商店之需要品也。」不僅是市內商號收賬送貨,因戰爭期間上海本市與郊區遭受封鎖,各地單幫商販都是依賴自行車以運輸物資。自行車需求更是與日俱增。

    李存義押鏢去上海時,見到了自行車,就為劉小燕買了一輛回來。「你不是挺喜歡雜技的嗎,你騎吧。」李存義說。

    劉小燕竟然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學會了騎自行車。

    「這車子多少錢?俺也想買一輛。」有個村民說。

    當聽劉小燕說一輛自行車價格要幾百個大洋,又都咋舌不已。

    聊天中劉小燕問起前塚和後塚兩個村子裡各有的一個特別大的幾樓高的土疙瘩,大家給她講了冀州市前塚後塚村的由來,頗富傳奇的色彩。

    說是在三國時期,曹操率兵佔據了古冀州城,袁紹帥數萬大兵來攻,將曹操圍困於冀州城。一時間,曹操兵少糧缺,將被困死。不久謀士出主意,用大量士兵一夜時間在城裡堆起兩個幾樓高的土堆,並將一些糧食灑在土堆上,一時招來許多鳥兒啄食。袁紹在城外看到許多鳥兒在堆積如山的糧食上飛落,而他也是人困馬乏,便下令撤軍,曹操解圍了。不久曹操起兵出冀州,但永久的留下了兩個土堆,成為兩個大風水疙瘩。後來人們在土堆下建起村子,現在雖然日月輪轉,風雨侵蝕,土堆已經小了,但遠遠仍能看見。

    然後大家接著聊冀州人練武術的故事。

    鹹同年間,有一個楊性回族武夫,聽差於京師某王爺,放羊吃青一路南下,稍遇阻礙,便大打出手,為民所憎恨。冀州南尉遲村潘端、後塚村陳老為,是兩條好漢,武藝超群,嫉惡如仇,齊心要戰「楊回回」,殺殺他的傲氣。雙方在冀州交了手,第一、二次楊用回馬鞭取勝潘、陳,潘端、陳老為敗不餒,研究對策,第三次用鐵掃帚破了楊的招數,把個「王府牧官」打回了北京。

    當聽到梁振普誇獎形意拳,大家便請劉小燕給表演一番。劉小燕便請6歲的女兒李小鷹進行表演。李小鷹便打了五行拳、十二形拳和形意連環拳及形意連環刀。

    人們觀後讚賞不已,都說特別賞心悅目。大家說:「海棠果雖然沒有蘋果大,但比蘋果更漂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