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形意大豪李存義

第一卷 七八、帶兵開墾八荒地 文 / 寫意朋友

    比武開始。舒蝤梟裻甩頭一子無論用獅子滾繡球,還是張飛騙馬,還是盤肘,還是纏頭裹腦,都打不著李存義,因為李存義走起了一種非常靈活脆快的步法——程庭華傳授的三角步。李存義喜歡八卦掌的各種步法,從程庭華那兒借來後,便不再還,而選擇合適的引入了形意拳中。

    八卦掌在中國三大內功拳中在實戰方面具有靈活脆快的特點。所以稱之為靈活脆快,主要表現在其機動靈活的身步之中。而其核心步就是鮮為人知的三角步。

    八卦掌三角步的來源八卦掌三角步來源於表現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的太極圖,並根據中國古代戰爭的指導思想--鬥智不鬥勇的原則,和武術在技擊時人直我橫、人橫我直的原則,在劃分太極圖陰陽魚的s型路線上(即龍形路線上)走的三個步點演化而來。它在武術技擊中經常取得絕妙之效果,程庭華把它當作技擊之秘要傳給他的可依賴的徒弟們。

    三角步使那飛鏢的「最準」成了「最沒準」。

    李存義本來不想打甩頭一子,想讓他知難而止也就算了,沒想到甩頭一子打不著人,竟口出髒話。李存義一記炮拳,把甩頭一子打往了人伙裡去。劉儒曉被甩頭一子踩痛了腳並撞倒,爬起身來後對甩頭一子抱以了鄙視的神情。他們喪氣地作鳥獸散。

    正式開始教習形意拳了,李存義說;「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行開八荒!」

    一聽說要開荒,兵士們全愣了,紛紛說:「開荒種田就是練形意拳哇?那我們都回家當農民好了!」

    李存義繼續講:「形意拳好學難練,學藝者多如牛毛,成藝者少如麟角。

    「學拳像開荒地,先分開學,分開練,再合起來,聚少成多,不會就問,時間一長就學會了。先易後難,最厲害的功夫也是從最笨的法子中練出來的。從今天開始,我帶大家一錛一錛『開荒地』。」

    李存義接著講:「八荒:頭、手、肩、腰、胯、膝、足、氣。此實為未開墾之處.女地。八荒之練,實乃前輩人的成熟經驗,不可小瞧。

    「一說頭。

    「頭頂吊懸目端莊,頸伸項引領神光;山根垂正耳聽內,虎領二筋抱不僵。」

    「頭端目正,一身正氣。頭腦思維是人身指揮中心,不能胡亂晃動。頭頂肩沉,頸項伸拔,頂心暗縮為吸,頭頂又有暗吸的兩相爭意,才使人有了頭的吊懸感覺。舌抵上顎,舌下津液淅出;齒扣骨堅,牙咬緊則頸項肌筋堅縮,脖子兩側虎筋相掙撐,枕後領筋和頸前肌群的鬆緊自然收放,頭部才能前俯後仰,左擺右撞,豎向頂縮,求其六向共掙力的增加,以頭部重創對手面部胸部要害,此是人身七拳第一打——頭拳之功。

    「頭正尾間中正,身正氣才順,用平肩正脊去調整。頭怎麼頂?頂多大勁?頸伸頭才頂,肩沉項方引,脖子抻拔才拉開頸椎,脊才撐挺,背才裹拔,面目才有了神采(猴相)。究竟頂多大勁才合適?太極拳家講:如頂一羽。南拳家說:頭如帶石帽。而練形意的則說:身如牮柱,頭如頂碗水,不外灑云云!總之,頭上壓多大重量,就向上頂多大勁,向上頂多大勁就向內暗吸多大力,相抵相等掙意而已。所謂虛領頂意,其側重在虛領上,虛是無是沒有,無淪打拳、站樁、坐功還是臥練,身位處在任何高度上,頭必須領起全身,否則週身軟塌無神而失去練意。但若頂領過甚,身體會在運動中不自主的拔高抻長,直如竿立而失去樁法。

    「二說手。

    「內縮外綻是為順,雁鴨支蹼是為橫;腕挺筋掙甲為梢,力達指尖是鷹捉。

    「手內縮筋緊縮握合為拳,手背張筋綻起,手掌自然開握叫做順,而指間筋的撐夾開合(形似鴨蹼)叫做橫力,這是拳掌自身的十字勁;加上腕挺指伸和手臂自然伸爭力,整個手掌已不是向任何單方向的力了,而是整脹力,出手發力已不是光有掌指扣抓刺插力量,同時還有了指問的撐夾開合力,以及臂腕的前挺內縮而形成手部六向力。縱在握拳時亦是暗含勁力內握,握緊而不僵死(掌心如握彈簧鋼球)。」眾所周知四梢之一『甲為筋梢』,但若勁力不足,或其內力不能達到指尖,當然體會不到甲為筋梢的感覺。亦不是抓拿撕打哪一式發力形式才叫鷹捉,而是身正氣順,一身整貫,隨頭頂足踩,鷹熊競志的發力之勢,招之即來,隨遇而用,揮之即去回轉如意,功久彌深,體內就會產生洶湧的後續力,貫達肩背肘手,擊穿敵體如透電。在拳、樁動靜的練習中,掌指時時蘊含著六掙之意,否則不僅長期練不成這六面勁力,達不到「出手鷹捉疾狠攫食」的實際效果,練用脫節,自己的指力將會永不到位。

    兩臂相弓合抱,兩手相引相斥,掙撐互為,在週身松柔精神內斂的練意中,兩手相互牽連、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俗話說「金手銀手,不如兩手合一手」。待日久功深分合得宜時,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前手打人後手發力」的整勁,其使用效果亦將成倍增加。

    「三說肩。」骨抻筋縮勁二爭,開肩撐挺通臂長;起勢橫肘擰裹意,橫搖豎撞是熊膀。

    「骨骼是人體支架,由筋肉連成形體。由骨筋肌肉伸縮變化,身體才有效運動,這二爭力較明顯,稍稍留意便可有為。老輩人常說:兩臂抱圓,中氣自歸丹田,鬆開上盤化去拙力。練習中必須湧身送膀拉開肩縫,兩臂才感鬆脫沉重,勢才抱圓,有了重力才好使用。初始改變日常習慣,拉開肩肘貿然發力,關節極易受到傷害,但若長期自輕至重堅持鍛煉,兩臂就會堅柔自如,曲蓄有力而靈動似蟒蛇。兩臂撐抱曲夾掙擰肩沉脊挺是縱橫十字勁,含胸圓背則胸虛氣暢,週身堅整,後續有力。裹橫是肘意,是擰鑽、橫拓、螺旋勁,與此同時也不能失去肩部的裹力,演練時必須在週身松沉、肩撐滿意的基礎上含胸拔背,有練肩不見肩、練肘不在肘的裹意,肘裹肩背裹,胯裹膝也裹,久而久之,週身自然生出松沉裹合力,「前手打人後手發力」的爭整勁也就不期然而自至了。

    「始學形意拳必知三節齊四梢,中節明白出入不紊才有實效。肩為臂之根節,若認真盤肩之時,則必須把側重放在胸背和運動臂肘上,胸背和臂肘的大幅度運動,其勁力卻結結實實體認在肩上。

    「前輩人講起如挑擔,要求把身體的整起整落之意重托於肩,試想,挑百斤重擔於肩,用勁太過就上浮不穩,勁小了挑不起就塌沉,偏前了向前撲跌,靠後了就向後擺摔,總得用力均衡,整個身體狀態曲中寓直,垂直中心正直穩妥,加上胸腹脊柱的共爭和前進時的自然蕩力,肩部相對穩固,該說這種現象叫懸肩才對,然單說懸肩也不盡然,總之,形意拳正練斜使豎練橫用,肩根牢固不露行蹤,兩臂曲蓄合抱,中氣自歸丹田,操拳中提、沉、扣、擺、搖、撞、撐、擰之中,腰肘中節明白有力,貫達拳掌指端,出入隨意收發自如,才能有穿透力、殺傷力,看似笨拙的熊形(膀),那種含蓄有力、凝重如山嶽的勁意,亦隱含於其中了。」

    「大家能聽懂嗎?」李存義問。

    「雖然不能全懂,但真像吃了俺們重慶火鍋一樣過癮!」一位兵士道,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然後李存義讓大家提問,他重複講解。

    次日,李存義開始說腰:

    頭尾相掙似張弓,橫撐豎掙裹抱擰;空胸實腹溝壑平,大變小腰是虛靈。

    再說胯:

    塌腰坐馬勢如鐘,承上啟下是胯功;卷尾提蹺把關意,撐胯吊襠固橋拱。

    再說膝:

    順為跪意橫為撐,虛似弦兮實為弓;提腿縱膝強弩意,機簧在踝鬼扯蓬。

    再說足:

    十趾扣地似栽根,腳心含蓄像起拱;踩趟銼磨步六掙,臨淵履冰似貓行。

    再說氣:

    哼哈二氣競無窮,任督脈通貫長虹;舌卷氣降毛髮聳,勻慢深蓄振為聲。

    最後李存義強調:「八荒之練如同鏈條,缺一環不可。週身筋肉、骨骼、關節、內臟密切關聯,節節貫通,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偏廢。要把週身一體和每個具體部位的動靜開合,都要通過拳法單操手盤功盤根,十六處練法,樁功慢練人道地實際操作,把呼吸合好,把四肢百骸的每一個細胞能量都開發出來,磨礪出功夫。用實際效果去檢驗、體察自己修煉到了什麼程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