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唐雄

第二六五章 指日可待 文 / 華岳青陽

    李隆基只是一句話,便等於是定下了今後河西節度使與隴右節度使共同開拓新得青海湖之地的策略。

    青海湖以北的地區,特別是牛心堆往北的蒙谷等地,都與河西節度使所轄的地域毗鄰,管理起來比較方便;青海湖以南的地區,往東的大片土地緊鄰著赤嶺和藥水河谷,由鄯州的軍隊駐守當然是順勢而為。

    而青海湖以西,特別是伏俟城西南方向上的大片地域,今後便是各種戰事和衝突多發地段,勢必要成為牽動兩國神經的敏感地帶。

    站在大唐皇帝的角度上來看,李隆基這麼安排確實沒有問題,畢竟這次大勝是河西與隴右聯合出兵的結果,在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當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會引起前方將士的猜測和不滿。

    但是,皇帝陛下似乎忘記了將青海湖中間那座盛產龍駒馬的龍駒島分配下去,這可是整個青海湖地域真正的一顆明珠!

    議定了大的軍事方略之後,皇帝又命兵部、吏部和戶部抓緊時間核對軍功,拿出一個獎賞有功將士的整體方案出來,看這樣子,這次凡是參加了青海湖大會戰的各軍將士,不僅會加官進爵,而且還會有銀錢等賞賜。

    皇帝一時高興,所以在交待各位大臣的時候,特別點出了幾個名字,比如崔希逸、郭英義、周承業和王忠嗣。

    一直輪不到說話,屬於站在旁邊打醬油的周子諒聽到皇帝把自己小兒子的名字列在了郭英義之後。心裡也是十分高興,但臉上卻是保持著古井不波的表情,彷彿大家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的那位敢於僅憑七百騎兵奇襲伏俟城的少年將軍,是別人家的兒子似的。

    最近長安城內暗流湧動,皇帝不知道聽了什麼人的「小報告」,似乎又動了廢黜太子的心思,周御史心中雖然反對皇帝這麼瞎折騰,但卻牢記著小兒子走時的囑托,在廢黜太子這件事情上閉口不言,難得地躲避起坊間流言和各種是非起來。

    周子諒在心中暗暗祈禱。希望青海湖大捷能夠讓皇帝的心情好上一段時間。也讓皇帝將注意力從宮闈之中轉到邊疆要塞,不要輕易做出廢黜太子的決定。

    很快,從京城長安送往隴右的聖旨和兵部命令前後腳地到了伏俟城中,而隨同聖旨和兵部命令同來的還有皇帝親自派出的與吐蕃國談判的使者。也就是新任兵部侍郎的原鄯州都督杜希望。

    杜希望是堅決徹底的主戰派。當年在鄯州出任時。對吐蕃人可是沒有好臉色。這次皇帝任命他為談判特使,已經充分表明了自己對於吐蕃國十分強硬的態度。

    暫時移居城內的崔希逸,看到聖諭和兵部的命令之後。便留下一萬兵馬,讓其在距離伏俟城西北五十里的位置處修築一城,今後作為河西軍向西進軍的橋頭堡。

    按照當時的慣例,此城建成之後,便會以該軍命名,而今後這個地方在大唐的地圖上也將以該軍的名字命名。

    河西節度使擔負著北拒突厥、南抗吐蕃的雙重任務,所以崔希逸留下這一萬兵馬之後,便即刻率軍向北撤回了本鎮治所。

    在臨走之前,吐蕃國派出的談判隊伍也抵達了伏俟城,崔希逸於是順水推舟,當著唐吐雙方主使的面,將周承業暗中轉送到他軍中的乞力徐放了出來,既成全了自己的名聲,也算是救了乞力徐一條命。

    唐軍少了一個乞力徐倒是沒有什麼,可吐蕃人卻一下子亂了套。原本按照坌達延的想法,是沒有打算真的讓乞力徐活著返回邏些城的,他派出的使者暗中接到的命令是要想辦法逼唐軍殺掉坌達延,而大唐一方卻是不等吐蕃方談什麼價碼,便無條件地將乞力徐這塊十分燙手的山芋給丟了過來。

    有唐突雙方這麼多人看著,坌達延就算再有膽子,也不敢將吐蕃國大論乞力徐給弄死了。而吐蕃人忽然多了一位可以說話主事的頭領,頓時不知道接下來該聽誰的意見。

    吐蕃國的大論,類似於大唐的首輔宰相,不過吐蕃的文官同時也可以帶兵,所以赤德祖贊才會在本國攻略大勃律的之前將乞力徐派往青海湖主持大事。坌達延的職務則類似於唐軍之中的大將軍,在軍事方面具有絕對的權威,但在官職上還是要略遜乞力徐一些。

    乞力徐回到坌達延軍中之後,兩人只得就接下來如何與唐軍談判進行磋商,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

    乞力徐吃了大虧,堅決主張向吐蕃國內申請大軍前來支援,無論如何都要奪回被唐軍佔領的青海湖牧場。乞力徐之所以態度如此堅決,不僅僅是因為面子問題,而是他非常清楚青海湖地區對於吐蕃國的重要性。離開了青海湖每年出產的上萬匹好馬,吐蕃國向西

    和向北擴張的腳步就會放緩下來。

    坌達延在臨來青海之前,剛剛從勃律返回邏些城,可謂是攜大勝之威而來。他擔心赤德祖贊聽從了乞力徐的建議,從勃律境內抽調兵力前來與唐軍作戰,結果放鬆了對勃律的控制和鞏固,最終使得自己打下來的勢力地盤受損,所以堅持與唐軍劃定停戰界線,暫時不在青海湖再發起大規模的戰事。

    乞力徐的部隊已經被唐軍消滅的差不多,所以他雖然在官職上比坌達延高了半頭,但最終還是無法左右心懷鬼胎的坌達延做出決定。

    經過多次磋商,吐蕃軍與唐軍達成停戰協議:雙方以目前各自實際控制的地盤劃定界線,唐軍不得進入大非川以南的地域,而吐蕃各部落也不得進入伏俟城方圓五十里的地域。

    簽下這個城下之盟後,坌達延也不理睬氣呼呼的乞力徐,逕自率領吐蕃主力撤回了傳統的吐蕃國勢力範圍,也不擔心赤德祖贊回過頭來收拾他。

    事後證明坌達延這次摸準了赤德祖讚的心思,大讚普得知坌達延與唐軍達成的停戰協議之後,並沒有責怪於他,而是命他率領本部兵馬直接前往蔥嶺地區,前去支援那裡如今正與唐軍陷入對峙的吐蕃征西大軍。

    至於如今丟城又丟兵的乞力徐,赤德祖贊自然是對其進行了一番嚴厲的訓斥,然後順理成章地免除了乞力徐青海節度使的職務,命其返回邏些城專心協助自己處理政務。

    當然了,赤德祖贊也不會真的嚥下這口惡氣,乞力徐離開青海地區之後,他立即任命原本擔任整事大相的末西漢捨為青海節度使,將治所暫時設在距離伏俟城西南兩百里的位置,其目的和用意不言自明。

    從吐蕃國內部的這番重要人事調整來看,赤德祖贊既有繼續進軍西域的野心,同時也有誓不放棄青海地區的決心。

    如今士氣高漲的唐軍在得知吐蕃這番舉動之後,自然不會無動於衷,也迅速作出了相應的佈置和調整。

    首先,郭英義毫不猶豫地將戰力暴漲的綏戎軍的防區從綏戎城一帶調整到了伏俟城,而原來的伏俟城則成為鄯州都督府新的行轅,從此鄯州駐軍的「司令部」從湟水城向西遷移三百里,安在了伏俟城內。

    其次,郭英義將戰力同樣不俗的白水軍從原來的駐地直接調往唐吐咽喉要地莫離驛,命其依托原莫離驛的城防基礎,就地修築一座可以容納數萬人的新城,並且命名為白水城。

    最後,郭英義與張忠亮一起向朝廷上表,建議將白水軍和綏戎軍同時擴編至兩萬人,並且由皇帝親自為立下大功的綏戎軍重新賜名。

    白水軍原來的編制是一萬人,這次也是戰功赫赫,今後還要鎮守莫離驛這等咽喉之地,所以進行擴軍名正言順,相信一向十分喜歡王忠嗣的皇帝陛下絕對不會反對。

    可是,綏戎軍原本只是駐守一座綏戎城,編製只有三千人,這一次郭英義卻建議讓其一下子擴充至兩萬人,是不是有些誇張了?皇帝陛下和兵部以及戶部的大佬們會同意麼?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郭英義在這封奏折中還特別匯報了「大燒包」週二在這大半年時間內是如何搞活邊塞「經濟」,通過自食其力將綏戎軍的戰力和裝備都搞上來的過程。

    相信一向精明的皇帝陛下和新任戶部侍郎嚴挺之在看了週二如何自討腰包替皇帝練兵強軍的「**」事跡之後,一定會笑的合不攏嘴,反正到時候不用戶部多掏銀子,也有人自己掏腰包!

    不過話又說回來,難道大唐皇帝陛下就不擔心週二這種自討腰包的做法有收買人心的嫌疑麼?

    只要想一想李隆基可以任命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可以任命安祿山一個胡兒擔任三鎮節度使,就知道這位皇帝對於武將的信任和重用達到了何等地步。

    週二如今不過是小小一支軍隊的主將,不僅距離郭英義鄯州都督這個位置差了一大截,距離一鎮節度使的位置那就更是差的好幾條街,再加上朝中有干老子張九齡和親老子周子諒為他作保,皇帝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李隆基可是那種典型的看誰順眼就會深信不疑的皇帝,除非這個傢伙三番五次跟皇帝對著幹,自己找不痛快。

    週二自從當官以來,貌似一直都在討皇帝的歡心,還從來沒有忤逆過李隆基吧?

    從某一點上來說,週二甚至比李林甫還要善於琢磨當今皇帝的心思。所以,當郭英義和張忠亮的這份聯名建議送達長安時,差不多就是週二陞官的時候到了。

    統率三千人的將軍和統率兩萬人的將軍,雖然都叫將軍,在職級和氣勢上那可是有著很大不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