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唐雄

第二六四章 捷報傳長安 文 / 華岳青陽

    綏戎軍主將周承業下令麾下步兵結陣,以「三段擊」的方式破敵,這與後世曾經在大明朝軍隊中出現過的「三段擊」有著本質的不同

    大明「三段擊」出自名將沐英之手。當時沐英率軍平定雲南各部,他感到士兵所用的火銃裝填速度太慢,於是便將士兵編為三人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後該火槍手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名士兵頂到前面繼續開火。如是這般,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甚至更久的火繩槍效率提升三倍!

    週二上一世作為機關高參,在軍事專業方面知識積累豐富,他當然明白此時在綏戎軍中提出來的三段擊跟原本歷史中的三段擊大有區別,但他提出的這種作戰理念卻是因為受到後世三段擊的啟發,而且在他的規劃和構思之中,將來自己的軍隊遲早也會接觸到火繩槍這種劃時代的兵器,到時候正好順理成章地進行改進。

    隨著主將一聲令下,綏戎軍中一千五百名步兵立即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五百名長弓兵在最前方搭弓上弦,將一輪箭雨朝著遠處的敵兵拋射而去。一輪箭雨結束,這些長弓兵立即將長弓背負在身後,然後向兩邊讓出道路,為緊跟在他們身後的短矛兵騰出攻擊陣位。

    頃刻之間,五百支鋒利的短矛劃過天空,向不遠處的吐蕃士兵傾瀉而下。

    在長弓兵發起攻擊的同時,吐蕃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當中也有弓手向唐軍發起反擊,只可惜他們的弓箭射程似乎要比綏戎軍近了數十步,所以反擊的效果並不理想。

    綏戎軍擲矛手所投出的短矛,與他們身後的長槍兵所用單兵穿刺武器不同,除了矛柄短了一些之外,關鍵在於矛尖統一為精鐵打製,不僅鋒利異常,而且在經過專門訓練的擲矛手中會被拋出一段不短的距離。

    擲矛手們投出一輪短矛之後,立即從身後摸出一柄磨的鋒利地月牙形短斧,然後使勁地拋了出去。這些斧頭飛出的距離要比短矛近一些。卻也避免了士兵們與吐蕃士兵直接進行肉搏。正好作為長槍兵進入近身搏鬥之前的有效補充。

    一片飛斧化成的金屬雨飛出之後,早已準備就緒的長槍兵們從投擲手兩人站位之間的空隙中挺槍而出,他們手中一丈多長的利矛正是步兵近戰時十分恐怖的殺器,不僅對騎在馬上的士兵具有很強的穿透效果。對於地面上的吐蕃步兵同樣也有很大的殺傷力。

    綏戎軍這三輪步兵的攻擊說起來耗時。實際上不過幾個呼吸之間的事情。但對已經被衝亂了陣型的吐蕃人而言,卻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坌達延眼看自己派出的兩支部隊其中一支竟然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吃了大虧,立即下令後軍向前壓制和掩護。同時命令發起試探性攻擊的先頭兩支部隊停止進攻,立即向後撤回。

    綏戎軍和白水軍今日出戰,本意也不是要跟吐蕃人同歸於盡,所以看到敵方鳴金收兵,己方也立即見好就收,命令部隊脫離戰團,向著己方主陣的位置撤回。

    距離綏戎軍不遠處的王忠嗣,手中拿著今日才從週二手中「搶」來的千里眼,仔細觀看了綏戎軍出戰的全部過程,然後一個勁兒地搖頭,口中還碎碎念地罵道:「真是個敗家子啊,竟然將上好的精鐵用來打制短矛和飛斧!若是大唐所有軍隊皆效仿綏戎軍,光是新增的軍費都會嚇聖上一大跳!」

    王忠嗣身邊一位副將嘟囔著抱怨說道:「綏戎軍何止敗家啊,將軍你是不知道他們軍中士兵平時的伙食和作戰結束之後的獎賞,那才叫一個豪奢!同為鄯州駐軍,我們白水軍更是名列諸軍之首,憑什麼待遇連綏戎軍的一半都不到?」

    王忠嗣扯了扯嘴角,最後還是忍住沒有責備這位副將的牢騷之語。

    綏戎軍的待遇好,這已不是什麼秘密。綏戎軍的裝備比其他部隊精良許多,也不是什麼秘密。但這些都是因為周承業這位主將的關係,卻跟鄯州都督府沒有多大的關係。

    作為主將,王忠嗣自然知道鄯州都督府每月下撥給各軍的軍餉和經費並沒有變動,特別是對綏戎軍並無特殊照顧。但是,誰讓週二如今手中掌握著許多財富,而且還在錢生著錢呢?

    攤上一位願意自己掏腰包補貼軍隊的「款爺」,綏戎軍上下自然是日子越過越好,但這種超級待遇卻不可能分給其他各軍,因為誰也不能逼迫週二掏錢不是。

    王忠嗣暗暗記住方才綏戎軍發動攻擊後的進攻方式,心中打算今後當自己走上一鎮節度使的位置,有了調配本鎮賦稅的權力時,便也打造幾支類似

    綏戎軍這樣燒錢的部隊。

    位於後方中軍位置的郭英義同樣目睹了白水軍和綏戎軍接敵後的表現,此時他並沒有急著去比較兩支軍隊中究竟哪一支的戰鬥力更強,他更加關心吐蕃人接下來的動作。

    沒過多久,吐蕃軍中出來幾個打著停戰白旗的信使,向郭英義送上了坌達延的親筆書信。

    在信中,坌達延十分嚴厲地質問唐軍為何背信棄義,不僅縱軍攻入吐蕃境內,還以乞力徐為質,更是殺害了近十萬吐蕃軍民。當然了,除了質問和指責之外,坌達延還強烈要求唐軍立即從吐蕃境內撤回,避免唐突之間全面戰爭的爆發。

    吐蕃人的這些反應,全都在郭英義的預料之中,他立即回信一封,義正詞嚴地駁斥了坌達延的各種說法,聲稱唐軍此次出兵,乃是天子親自下令,目的就是為了懲罰吐蕃不顧大唐五次三番的勸阻,一意孤行地進攻大勃律。

    當然了,郭英義還信誓旦旦地聲明,只要吐蕃從已經佔領的大勃律撤軍,那麼唐軍立即撤回當年赤嶺和議時定下的邊界一側,將暫時佔據的青海湖沿岸領土「讓」給吐蕃國。

    要注意了,郭大都督書信中寫的是「讓」,而不是「還」,雖然只是一字之差,這裡面的意思卻就變味了。

    兩軍主帥開始打起口水仗來,自然真刀真槍的戰鬥就不可能再發生。

    唐軍一方已經通過軍驛,將青海湖大勝的捷報連夜送往長安,估計用不了幾天就會收到皇帝陛下新的命令。

    同樣的,坌達延也已派出快馬,火速將青海湖一帶的最新形勢向赤德祖贊進行報告,並且請示下一步到底是戰還是談的命令。

    伏俟城與長安之間的距離要稍遠於到邏些城的距離,但大唐境內的官道卻比吐蕃境內的高原草地好走不少,所以唐軍報捷的消息便要比坌達延回報赤德祖讚的速度快上幾天。

    當李隆基收到前方八百里加急送回的捷報時,當時便高興的從御書房裡跑了出來,然後拉著高力士的手大喊:「青海湖大捷啊!整整消滅了吐蕃五萬主力,還將吐蕃大將坌達延阻攔在了伏俟城西南五十里外,當真是解了朕的心頭之恨啊!」

    高力士立即向李隆基大聲道喜,然後建議說道:「如今吐蕃大軍與我軍尚在伏俟城外對峙,還需盡快給其下達後續的命令,同時褒獎有功將士,如此方顯陛下體恤將士之心!」

    大喜過頭的李隆基連連點頭,立即吩咐高力士召集朝中重臣,讓他們馬上趕到宮內議事。

    尚在政事堂公務的幾位相公,以及在六部衙門中理事的尚書和侍郎們得了宮中黃門的緊急通知,急忙放下手中事物,紛紛趕往紫宸殿上討論軍國大事。

    不多時,紫宸殿內重臣雲集,大家紛紛議論著剛剛從隴右傳回京城的捷報,人人面有喜色。大唐皇帝陛下也是意氣風發地高坐於龍椅之上,不時發出爽朗開懷的笑聲。

    「眾卿如今已知隴右大捷之事,整個戰事的具體奏報想必過不了幾日也會從河西和隴右分別呈送兵部,今日召集大家卻是要好好合計一番接下來的戰事以及如何封賞有功將士!」

    李隆基渾厚且充滿磁性的聲音在殿中響起,引得眾位大臣們凝神仔細思索。

    不多時,大唐首宰、中書令張九齡上前一步,朗聲說道:「啟稟聖上,微臣以為此戰已經給足了吐蕃教訓,以當前安西四鎮及西域各地之形勢,不宜再向吐蕃境內深入,當以黃河為界,固守已經得來的原吐谷渾大片土地,等到我軍徹底佔據和控制了青海湖附近地域,再揮師向西推進不遲。」

    兵部尚書李禕比較贊同張九齡的意見,生怕皇帝一時高興的過了頭,錯誤估計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命令大軍繼續先吐蕃境內深入攻擊,於是緊跟著站出來說道:「微臣以為張相所言謹慎持重,洞悉西域形勢,可使隴右和河西諸軍進退自如,是為良策,還請陛下採納!」

    李林甫有心想給張九齡點上一些「眼藥水」,可他也知道在這個時候出來搗亂是要承擔風險的,萬一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今後大軍在河西和隴右吃了敗仗,到時候打起板子來他就要倒霉,所以很明智地沒有作聲。

    李隆基見李禕明確支持張九齡的意見,而且張九齡的說法也確實符合當前大唐的國情、軍情,所以心中雖然有些小小的遺憾,但還是從善如流地點頭說道:「張相之言有理,即刻便向崔希逸和張忠亮下令,命其各自調遣精幹兵馬,分別駐守青海湖北岸和西岸新得之地,務必讓吐蕃人嘗到丟掉青海大片牧場之後的苦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