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一會,周惠依然沒有什麼頭緒。煩惱之下,他乾脆暫時丟開流民的問題,拿過元明月送來的那封信件。
信件中果然沒有寫到什麼緊要的事,只是說了下家中的近況,說了下小姑周念、侄女周南的情形,然而在字裡行間,卻隱約表達出一些思念和幽怨情緒,宛如她以前所寫的那首閨怨詩一般。周惠看著這些飽含情意的字句,再回憶起元明月的嬌態,心中忽有所感,思緒也一下子飛到了數十里外的陽城。
也許該找個借口去陽城一趟,將元明月和妹妹周念接過來?再者,之前在堙陽分別時,他也對夏侯敬有過承諾,要替他向前中書令、西兗州刺史裴粲的孫女裴婉蘭求親。
這個想法一起,就再也抑制不住,而在周惠的心中,也自動找到了更多的理由,為他的陽城之行提供支撐。當然,其中的一些理由也非常有道理,面對著如此複雜的形勢,主政的夏侯敬和主持家務的阿兄周恕各管一攤,的確難以妥善應對,需要他親自回去統籌安排,同時也親眼看看具體的情況。
那麼,該用什麼理由去陽城呢?出鎮地方州郡的長官,沒有接到諭旨,一般是不得輕易離州的。年初他擔任陽城太守時,以祭祖為名回鞏縣一趟,尚且勉強說得過去;但現在身為一方重鎮,職權上的約束只會更加嚴格。
周惠繼續思索著,一時間卻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理由。不過,他倒是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那就是以巡視諸郡為名,前往州內與陽城郡康城縣接壤的順陽郡境上,和陽城太守夏侯敬、康城縣令周忠會晤。
這個順陽郡,並非漢時丹水一帶的那個(原為南鄉郡,分南陽郡以西所置),而是太和年間所新置,轄龍陽、龍山二縣(今河南郟縣)。恰好與康城縣接壤。同樣的道理,順陽郡以東的廣州汝南郡,也不是豫州懸瓠城的那個,而是永安元年所新置,位於魯陽郡以北。汝水之南。故而同樣被命名為汝南郡,治符壘城(今河南寶豐縣西)。
南北朝時期的郡縣,就是這麼複雜,同名的情況極多。如果不說明是哪個州所轄,根本無法分辨。就算是同一州、同一郡內,也經常有同名的情形,然後以加上方位來區別。例如和廣州汝南郡隔汝水相對的司州汝北郡,轄下就有南汝原、東汝原兩縣(今河南汝州中南部);廣州轄下的定陵郡。治北舞陽和西舞陽;而已陷落於梁朝的魏朝郢州,則有南安郡南舞陽縣,期城郡東舞陽縣、西舞陽縣……
打定主意之後,周惠立即請來崔士謙,傳達了巡視諸州的想法,令他以平南府長史、廣州治中帶魯陽郡,並暫行州事。崔士謙以明悟見長,聞絃歌而知雅意,知道周惠另有其他事情。於是鄭重的詢問道:「將軍巡視州中,是為公事,還是為私事?屬下聽說將軍有家僕前來,是否與此事有關?」
「算是公私兼顧吧!」周惠賠笑著,臉上略有些尷尬。
崔士謙臉色更加鄭重。繼續追問周惠:「那麼請將軍向屬下詳述。若為公事,屬下當為將軍參詳;私事的話,屬下則有諫阻之責。」
周惠無奈,只得把流民氾濫之事告訴崔士謙。
反正。這是他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後無論有什麼舉措。絕對繞不過這位首席幕僚。
「原來如此。將軍在陽城郡的宗族,一直在以私產安置流民啊!」崔士謙面容轉霽,向周惠拱了拱手,「此為造福地方之善政,屬下十分佩服。」
「長史過獎了。寒家為河南府戶出身,又有陽城縣開國伯的世爵,理當心繫桑梓,盡力照顧昔日同袍,」周惠謙遜的擺了擺手,實際上卻在進一步拔高自家的形象,「只可惜,陽城郡的接納能力、寒家的財力都十分有限,如今面對大量湧入的流民,雖然想善始善終,卻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豫州,一旦發生變亂,連咱們廣州也會受到流民的波及。」
「這倒是不可不防。」崔士謙眉頭緊皺,顯然在努力的思索。這樣沉吟了片刻,他忽然建議周惠道:「將軍,既然陽城郡接納能力有限,何不讓流民道咱們廣州來?屬下近日查看州中戶籍,發現除襄城、南陽二郡之外,其餘五郡的人戶都非常稀少,魯陽、汝南二郡,甚至不滿千戶,足以安置大量的流民。」
「唉,長史有所不知,戶籍上的那些人戶稀少的郡,少的只是朝廷編戶而已。除編戶外,還有大量的蠻民,號稱為魯陽蠻。他們佔據著大量的土地,種群繁衍極多,二十多年前反叛朝廷那會,人數高達數萬,著實不可小覷,」周惠搖了搖頭,否決了崔士謙的提議,「如今國勢衰微,鄰近東荊州、南荊州的蠻民先後叛離,咱們又是新近上任,必須小心應付,才能保持州中的長治久安。若是放流民入州的話,他們蠻民爭田,難保不會激起反叛,到時咱們怎生應付得來?」
「將軍此言差矣,」崔士謙拱手一揖,向周惠反駁道,「如將軍所言,蠻民的勢力的確龐大。然而,廣州本乃中原腹地,本為我華夏子民所居,那些佔據此地的蠻民,只不過是趁著中原戰亂、南北對峙,才得以逞其凶焰而已。將軍為護蠻中郎將,既要以恩義羈縻之,同時也不能放任他們。若是擔心軍力不足,正可接納流民入州,借助他們和蠻民對抗。」
這番話合情合理,聽得周惠頻頻點頭。可是,在周惠的心中,卻並不贊同他的意見。
實際上,對於蠻民的來歷,周惠比崔士謙瞭解得更為透徹,現任北主客郎中魏收後來所著的《魏書》中,對蠻人的勢力發展和勢力範圍作過很詳細的描述,「魏氏之時,不甚為患;至晉之末,稍以繁昌,漸為寇暴矣;自劉石亂後,諸蠻無所忌憚,故其族類,漸得北遷」,於是「處江淮之間,依托險阻,部落滋蔓,佈於數州,東連壽春,西通上洛,北接汝穎,往往有焉」,以至於「陸渾以南,滿於山谷,宛洛蕭條,略為丘墟」。
對於這些蠻民,魏朝一方面招撫,一方面也有所防備。如河南府戶軍,原本就是為了協助和監視三荊地區的蠻民所建,曾在桓叔興手下迭立戰功;到桓叔興反叛時,主力則為叔興麾下的蠻民所滅,幾乎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