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朝漢月

中州之卷 :風雨 第一二四章 :寒霜烽火(二) 文 / 元祀

    換而言之,崔士謙的意見,就是魏朝對蠻民的一貫策略;而周惠重建河南府戶軍,也就接過了這一軍的使命,朝廷對他也不無期許。否則的話,何以任命他為護蠻中郎將?

    周惠並不排斥這個任務。可是,他的目光看得更為長遠,一直延伸到黃河以北、太行以西的並肆諸州。在那裡,爾朱兆、爾朱世隆想必已經舉兵東向,攻擊截斷太行的大行台、大都督源子恭。源子恭手下大半都是降將降卒,得知北道行台魏蘭根兵敗的消息後,軍心必定動搖,估計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另一位大行台、司空公楊津,離開洛陽時僅帶著五百羽林軍騎,需要先往山東諸州招納士卒,然而時間是如此緊迫,即使他能夠說服山東諸家大族出兵,倉促間又能召到多少多少人呢?

    按照這個趨勢,爾朱兆很快就能打通南下通道,抵達大河一線,威脅河南地方。到時候,朝廷尋求地方上的支援,能夠考慮的就只有三荊、三齊及豫州、廣州、洛州。三齊和豫州面臨爾朱仲遠的威脅,洛州多半都是山地,三荊大行台李琰之才能平庸,都沒有餘力支援朝廷;而他這個廣州刺史,就是朝廷最可倚重的地方重鎮。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廣州絕不能發生任何變故。否則別說是提供支援,連他這刺史的位置都將岌岌可危。無論是朝廷要換人平亂,還是爾朱氏趁機侵奪,他都沒有辦法反對或阻攔。

    所以,周惠現在不能行此險著,維穩才是最重要的。崔士謙雖然見識不俗,能力突出,但他乃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現在初膺實務,還遠沒有三十年後那般驚才絕艷。

    「此事不急,等我和陽城方面聯繫過後、摸清實際情況後再說。」周惠擺了擺手,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期間的州中事務,就委託長史費心了。如有軍事,則可與王司馬協商。」

    崔士謙心中有些失望。不過。出於屬臣的操守。他還是拱手領命道:「屬下一定盡力。」

    ……,……

    第二天,周惠囑咐過平南府司馬王建後,率錄事參軍謝邦、騎曹參軍長孫毅等數十騎離開了州城。同時令周懷國立即回返,知會陽城太守夏侯敬、穎陽縣令周恕、康城縣令周忠等,約定三日後在順陽、陽城兩郡的郡道上會晤。

    趁著這三天的空閒,周惠也走馬觀花,初略的在汝南、順陽兩郡中考察了一番。他驚訝的發現。郡中並無太多山地和蠻民,人煙也比較稠密,沿汝水自西向東,兩岸處處都是平整的原野,開墾著大量的良田,並非如他所想像的那般荒廢。

    轄下如此興旺,自然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在欣慰之餘,周惠卻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側身向左首的謝邦問道:「世裔。你曾為州中主簿,應該還記得兩郡的編戶數目吧?」

    「屬下大致還記得,」謝邦略一思索,「汝南郡七百八十三戶,在籍男女丁口二千三百四十四人;順陽郡兩千零四十五戶。在籍男女丁口七千二百五十二人。」

    「這其中肯定有問題!」周惠冷哼一聲,「咱們從魯陽入汝南郡,沿汝水走了小半天,沿途就不下千戶之數!」

    「是因為郡中世家大族的關係吧!這些大族雖然只算一戶。但是人口極多,分的田也多;再加上本族的官田、爵田之類。一戶的田產和丁口,恐怕就要抵上好幾十戶呢。」謝邦向周惠解釋道。

    周惠點了點頭。謝邦曾在陽城郡擔任郡丞,對於戶籍方面的制度十分熟悉,他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魏朝的情況也正是這樣,崇尚三禮,注重孝道,鼓勵一族聚居,緦服同爨。如恆農楊氏楊播、楊椿一家,四世同堂,合計兩百餘口,就常常受到當世的傾慕。

    周惠無意挑戰這種時俗,心中卻依然存著疑惑。不錯,有大族的話,戶數自然會少些,但是男女丁口應該不會少。有鑒於此,周惠基本可以肯定,這兩郡中存在不少瞞報之事。

    雖然按照朝廷律令,士族不必承擔租賦,可周惠不喜歡被蒙蔽的感覺。而且,既然他們連不必承擔租賦的族人也瞞報,那本該承擔租賦的編戶呢?會不會接納甚至強迫編戶依附他們,借此逃脫應承擔的租賦?

    周惠沉吟著,吩咐身旁的謝邦道:「世裔,咱們回去後,你仔細查查,這兩郡的士族有哪些,族中有多少丁口,各有哪些人擔任朝廷官職。然後把數字報我知曉。」

    「不用查,屬下現在就可以告訴使君,」謝邦微微一笑,「這兩郡中最大最主要的士族,乃是原籍上谷郡昌平縣的上谷寇氏。」

    上谷寇氏?周惠也想了起來。這月餘時間,雖然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軍務上,可是對州中的人事也有所留意。他分明記得,州中的首席佐官別駕從事史,乃是由伏波將軍寇熾寇紹叔擔任,目前已經去職,改任襄城太守;其子寇士肅,年僅二十餘,已擔任州主簿,為州中第三佐官,前時才由謝邦替下;還有目前的順陽郡中正、汝南郡中正,乃至汝水北岸司州汝北郡的郡中正,似乎也都是上谷寇氏的人。

    「你應該看過寇氏的籍注吧?」周惠沉吟著問道,「這一家有何來歷?」

    「來頭倒是不小,」謝邦慨歎一聲,「使君可曾聽說寇讚、寇謙兄弟?」

    周惠心中大訝,不由得停馬駐足:「寇謙?!可是建議太武帝滅佛崇道、改元太平真君、晉封當朝國師的寇謙之?」

    「正是此人,」謝邦點了點頭,「他與寇讚乃是孿生弟兄,如今的寇氏一門,正是寇讚的後裔。」

    實際上,當寇謙之還在嵩山學道養望時,寇讚就已經功成名就,因舉家投效、招撫流民之功,被太武帝封為軹縣侯,並且在河南立南雍州,以寇讚為南雍州刺史,治洛陽(當時魏朝的國都還在平城)。而等到寇謙之晉封魏朝國師之後,寇氏又再獲提攜,一門先代追贈太守、縣令、侯、子、男者十六人,臨民者七郡、五縣,寇讚則超階晉封為河南郡開國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