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地方,隨著元天穆二十多萬大軍轉進河北,滎陽以西頓時一片空虛。陳慶之率部向東侵攻,很快收復了丟失不久的滎陽、中牟、大梁諸城,兵鋒直達淮北的兗、徐兩州地帶。眼看就要接近徐州梁郡,解除睢陽之圍,打通與江東方面的通道,洛陽忽然傳來元顥的緊急命令,請陳慶之速速率部回援。
接到飛騎傳來的詔令,周惠感覺非常奇怪。據他所知,此刻元天穆應該還在渡河,河北爾朱榮集結大軍的速度也並不快,而且洛陽現在也有了近十萬兵力,何必還召陳慶之這六千多人進京?
再聯想到前次朝廷對陳慶之表現出來的疑忌,周惠大膽的猜測,這必定是元顥的借口,其本意是不願陳慶之與梁朝取得聯繫,甚至還要阻止陳慶之進入徐州。
這是很有可能的。畢竟陳慶之是元顥任命的徐州刺史,若進入徐州後舉全州之地歸梁,元顥不僅會失去了這一支精銳援軍,而且連魏朝的國土也要丟掉一塊。
出於職責,周惠把他的猜測稟報了陳慶之。陳慶之聽了之後,頗為沉默了一陣,才開口問周惠道:「依允宣之見,我軍應當如何應對?」
「依屬下淺見,將軍目前有三策可行。上策是繼續南征,與江東取得聯繫,請梁帝陛下大舉增兵……如今兩魏隔河並立,皆無暇顧及江東,若能起大軍北伐,至少可盡得淮南、淮北之地,如此則將軍曠世之功可建,公侯之封可得。」
「此策不妥,」陳慶之搖了搖頭,「陛下若大舉北伐,當以宗室為帥。我觀陛下諸弟諸子,皆無統軍之才能,恐洛口之事復見於今日。」
周惠微微一歎。洛口之事,可謂是梁朝永遠的瘡疤。當時梁朝國力正盛,名將雲集,梁帝起舉國之兵三十萬北伐,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可惜領軍的皇弟臨川王宏懦弱怯戰,聽說魏朝名將中山王元英率軍來攻,立刻驚惶失措,於暴雨之夜棄軍率護衛難逃。大軍失去主帥,近三十萬人各不統屬,很快也紛紛逃歸,死者高達五萬人。
然而,以親近宗室領兵,這也是沒辦法的選擇。南朝自晉末以來,朝代更替頻繁,梁帝本人也正是以齊將身份起兵奪位,怎麼可能將全國之兵交給外姓將領呢?
「允宣說中策吧!」陳慶之斷然說道。
「是,」周惠點了點頭,「中策是入據徐州,舉全州之地入江東……近幾年來,因元法僧叛魏入梁、兩國頻相征討,徐州戰亂頻頻;去年羊侃南投、魏行台於暉征討,又是一番磨折。將軍兼有魏主、梁帝之名份,必可安定徐州,而後舉州入梁,也不失公侯之封。」
「此策甚合我意,」陳慶之撫掌讚道,卻依然心懷顧慮,「只不過,陛下令我全力輔佐魏主,如今魏主有事相召,我卻擅自入據徐州,恐怕有遽取富貴、不為國計之名。屆時若魏主以此訴於陛下,我難免會因此見責。」
「那依將軍之意,必先稟明魏主,獲魏主准許後方能入居徐州?」周惠感到非常無奈,「將軍認為,魏主會允許將軍這麼做嗎?如今大軍正要入淮,魏主卻緊急召回將軍,這不就是魏主的態度?」
事實上,這也正是陳慶之後來的遭遇。他回到洛陽後,短時間內其實根本沒有事,甚至有閒心和那些身負江東背景的文臣交遊,還因為不服洛陽水土而病了一些時日,直到爾朱榮大軍召集完畢後,元顥才重新起用他防守北中城。期間他也曾請求元顥讓他回徐州上任,但自然遭到了元顥拒絕,氣得軍副馬佛念挑唆陳慶之,讓他乾脆殺掉元顥,自己佔據洛陽……
陳慶之在軍事上極為勇決,但權略方面卻實在太過猶豫。
面對周惠這有些尖銳的諫言,陳慶之卻反而想通了,笑著向周惠說道:「允宣勿急,魏主陛下與我一同北征,數月間極為相得;而我這支精銳,也深為魏主陛下倚重。如今才定河南,河北、山東、關內諸地皆未歸附,何愁我們沒有立功的機會呢?」
就怕元顥不思進取,守著河南的兩州之地、守著洛陽的繁華之景坐以待斃……周惠在心裡暗想道。那日離開太極東堂時,臨淮王元彧的話,也再次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陛下自謂天授,遽有驕怠之志……」
顯然,歷史並未脫離軌跡,陳慶之如此,元顥也是如此。陳慶之儘管頗為器重他,但依然按照他自己的性格和觀念,作出了和歷史上一模一樣的選擇;至於元顥,他身邊不是沒有諍臣,可是連立下擁戴首功的宗室重臣元彧都勸不動他,其餘人又能如何?說得極端一點,就算周惠當面告訴元顥,說按照歷史,你這樣絕對得不到好下場,他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倒是周惠自個的卿卿性命很可能就此斷送。
想到自己設法投奔陳慶之,並努力成為了他的心腹,結果卻依然無法改變什麼,周惠忽然覺得十分失望。他順著陳慶之的話,拱手向他請示道:「將軍所言極是。那麼,屬下這就整理輜重糧草,準備返回洛陽?」
「嗯,去準備吧!」陳慶之點了點頭。
或許是看到周惠的情緒有些低落,他又笑著安慰這位日漸得力的輔臣:「允宣,雖然我軍沒能達到預定目的,但你憑著收復河南地方的參贊功勞,博一領綠袍當無問題。如此一來,也算衣錦還鄉了吧!」
綠袍是六品官的服色。周惠目前擔任從八品門下錄事,只能服青衿,但他所領的屬官「車騎大將軍府錄事參軍」,卻是實實在在的從六品,而正如陳慶之所言,憑著他這番參贊軍務的功績和歷練,回洛陽後轉為同階的朝官肯定沒什麼問題。
對於出身寒門的子弟而言,出仕一月即能擢升為從六品朝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現任度支尚書、給事黃門侍郎的楊侃,出身名門恆農華陰楊氏,襲父爵華陰伯,初次出仕也只是揚州刺史長孫承業的錄事參軍,品階還沒有現在的周惠高。
想到這一點,周惠必須承認,選擇投奔陳慶之是極為正確的選擇。當然,這也是因為陳慶之府內無人,也願意提攜他,否則像楊昱對王建那樣,按照他的寒門出身,給個從八品下的長兼行參軍也不算虧待。
他鄭重向陳慶之躬身致謝:「是。都是將軍厚愛,屬下才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