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豪門重生手記

龍騰世紀 279風波 文 / 御井烹香

    年年春月,各家權貴都忙得不可開交。大年初一是自家人祭祖慶祝,從大年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們就要輪流上門拜年了。除了像焦家這樣,身有兩重重孝的人家,不能出門拜年,也不接待拜年的客人以外,一般初二走近親,初三姑奶奶回娘家,好友、門生等上門拜訪,初四、初五開始吃春酒宴賓客,過了初五人日,也有人藉著春月辦喜事的,因是大節下,各家女眷都能可了勁兒打扮,就連一般沒出嫁的姑娘,這時都可以梳著稍微複雜一些的髮型,戴上稍微更名貴一些的首飾,和手帕交爭奇鬥艷。宮中妃嬪們,往往也在春月裡往外賞賜東西,這就又成了一番熱鬧。

    今年的熱鬧,卻要比往年都微妙了幾分。那些在江南有關係、有人脈,甚至本身老家就在江南的官員們,或是激動、或是憂慮、或是興奮——甚至還有一聽大喜的,他們已遺忘了春月的慣例,還沒過初三呢,便聚在一起,暗自交換起了江南的消息。

    當然,鸞台會也沒有閒著,權世仁雖然人在廣州,但蘇杭魚米之地,又是如今楊首輔的發家地,同和堂在當地不可能沒有分號。同和堂所在的地方,鸞台會還會遠嗎?出了這樣大事,他們自然也要往上送消息,再綜合鸞台會於京城各武將勳貴人家的臥底發回來的消息,還有燕雲衛裡那若有若無的殘存力量送回的信息,雖說蕙娘因為身上帶孝的關係,並沒有參與應酬,而良國公府對此事的態度也頗為漠然,但她跟在良國公同雲管事身邊,反而對整件事的規模和損害,有了比別人更為具體的瞭解。

    蘇杭一帶,這回是真的鬧出大事了。

    若要追根溯源,則此次動亂,從半年前就已經有了一點苗頭。這些織工都是江南本地出身,因為種種原因,或是不能、或是不願從地裡刨食,因此才來從事紡織行業。現在大秦對外開埠,松江衣被天下,蘇杭絲綢有多少都賣得掉。前些年在織廠做工,比務農賺得多了,可隨著新式織機的推廣,織廠大受影響,第一批被淘汰的,就是新開辦織廠中的不熟練工人。而這些人因沒了家業,往往淪為流民,流民多了,社會便不安定,正好朝廷要開發西北,於是這些流民們,便成為了強制遷徙的對象,到了西北,朝廷有地給他們種,只收些利息銀子,對於老實本分的人來說,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但這些織工做慣了細活,哪裡還吃得消回去種地?再說西北苦寒,江南富庶。孰優孰劣豈非一目瞭然?他們不能公然反抗朝廷的政策,只好千方百計地迴避著鎖拿他們的衙役。如此一來,便漸漸有了組織,能夠守望相助,一道『跑壯丁』。

    人多了,就有了造反的勇氣,這些織工最恨的還不是朝廷,而是織廠僱主,這些見錢眼開的商人,曾經鼓動他們放棄自己的職業和田地,投身進來做工,又在新型機器被發明了以後,立刻將他們趕出工廠,有些連工錢都沒結算清楚。他們本已經一無所有,當得知朝廷在開春之後又要清掃、梳理江南,把流民強制遷徙到西北以後,便懷著『吾與汝偕亡』的心理,目標明確地直奔從前的僱主而去。這一次,這些小織廠的主人,十有□是肝.腦塗地,陪著他們買下的新式機器一道葬身火海。他們的家人,有痛失一切,家財焚盡的,有受池魚之殃,或是喪命或是傷殘,或是被侮辱後自盡的,也有僥倖保得平安,只是散盡了家產打發工人們的。對於富庶的江南來說,這已經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動亂了。

    但這還不算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些僱主的鄰居們,有不少被火災波及,有些村鎮,防火做得不好的,甚至全村都被燒沒了。這麼大的動靜,這麼多的難民,府衙不能不管,總督為之震動,親自督兵平叛不說,還從廣東借調兩支隊伍北上,鎮壓鬧事刁民。這麼一來,本已被漸漸撫平的民憤更加沸騰,做下如此潑天大案,大部分人都明白自己不能活命了,既然如此,那便鬧個痛快。

    就蕙娘所知,白蓮教、無生教在檯面下也沒少添亂,這麼多方推動之下,臘月十七日,蘇州城的總督府都被圍住了,數百亂民衝擊府門,若非府中戒備森嚴,總督府幾乎都要被攻破。所幸數日後廣州增兵到了,結合江南一帶原本留守的少許駐兵,總算是漸漸穩定住了局勢。現在蘇州基本是平靜下來了,可這股子亂民還沒控制住,他們是最熟悉當地地理的,一個轉身,又化為了最老實不過的住民,衙門急切間也不能將他們全辨認出來。因此,整件事還不能算是完全平息。

    江南是什麼地方,總督府都被圍困了,京裡不收到消息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這件事,要捂肯定是摀不住的,一定得往上報。而往上報時怎麼說,那可就有講究了。因現在衙門封印,正常的奏折是不被傳遞的,只有緊要軍情折子能不受此限,但這事又無論如何也算不上軍情,所以江南總督府還保持了沉默,可已有些舊黨官員按捺不住,運用自己的種種渠道,開始試圖往上頭反映了。

    就權仲白傳遞回來的消息,過了初五人日,大年勉強也算是過去了,燕雲衛肯定得立即向皇帝上報此事。但不論如何,到了初九、初十,宮中都還是寂然無聲,沒有一點反應。不過,內閣諸閣老府中,早已經是通宵達旦地亮起了燈火,各閣老身邊的幕僚們,已經開始為東主分析得失了。

    就是蕙娘,也不能不關心朝廷中的政治變化,雖說鸞台會的用心更多的還在宮廷,但亦不樂見朝中一家獨大,缺少政爭。平時的小打小鬧,他們保持關心也就夠了,但此事非同小可,鬧得不好,楊閣老引咎辭職都有可能。畢竟,促成此事的幾個因素——紡織機是他女兒一手推廣的,遷徙流民是他一力堅持的,就連不能及時平復民憤釀成大禍的江南總督都是他的同黨,舊黨又怎麼會放過這個機會,對他大加攻訐?但此事,就算是鸞台會也只能保持關心,畢竟首輔去留,唯有聖心默運,在這件事上,誰說話都不好使,只要皇帝還看好楊閣老,楊閣老就不會有事,而反之,若皇上有意限制楊閣老,那麼就算新黨勢力再強,也都難以留下他們的首輔了。

    「公爹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了。」娘家人詢問權瑞雲時,她只給了這麼簡單一句答覆。權夫人因此心情大壞,幾天都沒睡好,蕙娘去看她時,她忍不住歎道,「究竟是我命不強,太克子女,四個兒女,難道竟沒一個能在我的身邊?」

    如果楊閣老下台,那麼一家人或者是回江南,或者是去西北,肯定不會留在京城,這樣一來,權夫人身邊竟真是沒個親生子女了。蕙娘安慰她,「事態未必會這麼發展吧,無論如何,還得看皇上的意思。」

    但楊閣老看來對自己的前程是不太樂觀,他不但沒有準備借口反擊舊黨的指責,反而在這當口,安排起了自己孫兒、孫女們的親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楊閣老這是要給自己的未來鋪路,也要給新黨挑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了。

    就算江南出了這麼大的事,但地丁合一,對朝廷的財政終究是極大的改善,新政看來並不會人亡政息——再說,就是短暫地走了彎路也不要緊,宮中不是還有個三皇子呢嗎……

    還沒過正月二十,衙門沒有開印,中朝也沒有半點兒動靜,皇上的身子骨又不好,誰也不知道他在深宮中是否收到了消息,誰都不會在這段時間裡輕舉妄動。京城籠罩在了一重怪異而緊張的氣氛之中,好像一場雷雨已經懸於屋簷,卻遲遲都等不到那道劃破天際的閃電。

    蕙娘深知,此時京城水面之下各色人馬都會出動,她也在掂量著是否要伺機和許家接觸,刺探一番許家的姿態與楊七娘的決心,但還沒等到這個機會呢,喬大爺就親自趕到京裡——上一回,就連朝鮮紛爭,都沒能請動他的大駕。

    「這一回我來,不是為宜春號來的。」喬大爺人到京城,肯定得和蕙娘、桂家打個招呼,蕙娘亦自然要邀他來吃飯喝茶。因她身份特殊,和外界有充足的理由頻繁來往,因此在國公府內,她接見外男時,權仲白已經可以不必陪在旁邊。喬大爺說起話來,也就比較放心。才坐下來喝了一口茶,他就迫不及待地反手抹了抹嘴角,向蕙娘說道出了自己的真正來意。「是受諸同仁之托,為晉商聯合會來求侄女兒指點一番,並請你幫著引介一下閣老大人……」

    以宜春號的能耐,想要聯繫楊閣老,那真是不費吹灰之力,曾經宜春號還想倒向楊閣老那邊呢。喬大爺與其說是來請蕙娘幫忙引介的,倒不如說是來和她打個招呼,免得她胡思亂想的。「實話和您說了,不僅是晉商,連徽商、蘇商、浙商,只要是掛了個商字號,能有點錢的,這個年都沒過好。就是盛源號,現在都在太原呢,要不是怕動靜太大,只怕是都要進京了……您也知道,咱們開票號的得廣結善緣,別不開這個面子!這不,到底還是進京來走您的路子,想和閣老大人見一面了。」

    蕙娘蹙眉道,「要見世伯並不難,只是我就不明白了,你們見他有什麼用意呢?」

    喬大爺毫不考慮地道,「咱們做生意的,最怕朝令夕改,朝廷裡和走馬燈一樣地換人,楊閣老既然坐了首輔的位置,就別往下退了,安穩一些年再說吧——」

    他瞅了蕙娘一眼,似乎也察覺到了自己的官腔,便露出歉意笑容,吐了實話,「您也知道,現在生意不好做哇,有些年景,連人都難招。要不是攤丁入畝,我們正經做生意的人家,連工都招不到……」

    蕙娘自己雖然錦衣玉食,但卻也明白,沉重的徭役、丁賦,有時幾乎能壓垮一個普通的家庭,深山老林裡,生活了許多壓根就沒上冊的黑戶,這些人是不能做工的,他們沒有戶籍文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想擁有戶籍了,在地丁合一以後,首先湧現出來的就是這一批黑戶,北方人口,幾乎是立刻就暴增了百萬。這百萬個赤貧的黑戶,是很樂意投入工廠做工,在碼頭扛包,甚至是為了一口飯而免費做活的。

    任何人都喜歡不要錢的奴才,不然,大戶人家為什麼促使奴僕互相婚配?這批人口,幾乎是立刻就把北方的經濟給刺激得更加活躍了,而近幾年地丁合一在南方推廣以後,工人的價錢就更加便宜了。這還僅僅是地丁合一一個政策對商人們的有力影響,還有楊七娘擺弄的新式機器、開埠政策帶來的巨大商機,商人們也許沒有足夠的知識去總結出重商政策和重農政策的區別,但他們卻能發覺,這些變化,泰半都是在楊閣老上台後得到實施的。這些切切實實的既得利益者,絕不會放任楊閣老就此倒下,此事好在還是用工自發,如果是舊黨陰謀摧毀新黨,只怕這群商人,早已想方設法地把王尚書這樣的舊黨往下拉,以此來保住楊閣老了。

    別看楊閣老搞改革,得罪了一大票人,花團錦簇下潛藏的是危機四伏,這些年來,南北方的讀書人漸漸都要和他過不去。但他也不是沒有為自己贏得盟友……而這批商人手中,難道就沒有掌握著大量的讀書種子嗎?眼下朝中重臣,家裡泰半都有大量土地,所以對攤丁入畝極為不熱心。但好比蕙娘這樣,家裡有生財鋪子,根本沒地也無所謂的官宦人家,也在漸漸地增多。楊閣老手裡的力量,絕不止是明面上這麼一點,這一次,他是做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喬大爺見蕙娘沉思不語,便又小心地道,「此次我也就是個傳話人,宜春號不過隨波逐流……」

    「楊閣老和祖父不過是政見不和。」蕙娘收回思緒,輕笑著說,「又沒有深仇大恨,現在舊黨有盛源號撐著,咱們宜春號麼,卻不妨左右逢源,和楊家結個善緣,也好的,世伯儘管放手去做就是了。只是我才為王家世伯寫信聯繫舊交,現在又為您寫信引薦,恐怕有點太過炫耀賣弄自己的人脈,又會激起閣老的反感……」

    喬大爺等到她這句話,倒是鬆了口氣:桂家本來就站在二皇子這邊,雖說不牽涉進新舊之爭,但恐怕也略加傾向於舊黨。如果自己再得罪了女公子,雙方不快,喬家受到的壓力就比較大了。現在蕙娘旗幟鮮明地贊同他出面,就是桂家不滿,自己也能有所交代。再怎麼說,女公子在宜春號裡,說話的聲音也比桂家大些。

    他忙不迭地應承下來,言道自己會去另行尋覓門路。又和蕙娘說了些宜春號在海外的發展,「這些年來,從海外運回的銀子實在也並不少了。族中子弟,都有些不敷使用,再加上李總櫃年紀實在也太大了,待朝鮮事完,他的意思,由他的大徒弟繼承總櫃名分……」

    諸事報備完畢了,方請問蕙娘,「按您看,這一次楊閣老能否度過危機呢?」

    「這要看舊黨怎麼表現了。」蕙娘淡淡地道,「更重要的,還得看皇上會怎麼想……恕我直言,這種層次的較量,您們只能添亂,雖是好心,可也容易給楊閣老添麻煩。這事兒,連閣老們都尚且不能做主,更何況是你們呢。」

    喬大爺手中金山銀海,要比大秦所有官員都要富裕,他也不知知道多少官僚的隱秘,見過他們的窘態。甚至就連皇上,也有有求於宜春號的時候,作為這個跨國大票號的日常事務執掌者,他對大秦的影響,不在任何一個國公之下,可非但身無一官半職,此時竟無法就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務出一份力,即使蕙娘所言在理,他也不免流露出不平之色,半晌才歎道,「天威難測,只盼閣老能平安熬過吧。不然,人亡政息,不到三年,票號生意,又要和從前一樣難做了。」

    #

    過了正月二十,衙門開印,朝會如常。這樁業已大部分平息的民亂,頓時被擺到了台前,各色人等的折子都遞到了御前。御史台彈劾何總督、彈劾楊閣老、彈劾任何一個能和此事沾得上邊的新黨,而朝中輿論也是沸沸揚揚,從大義、從治國、從祖宗成法……指責楊閣老的聲音越來越多,甚至連許多不牽涉進黨爭的官員,都認為此事意義重大,起碼是更大危機的伏筆,地丁合一、遷徙流民等政策,是應該暫緩推行了。

    舊黨來勢洶洶,新黨自然也奮起反擊,朝堂中熱鬧非凡,水面下更是時刻都有交鋒。就宜春號傳來的消息,連盛源號都受不住巨大的壓力,出面和王家說項,請王尚書暫緩攻勢。不過王尚書這次是絲毫都沒給情面,他當即就把自己的二兒子一家,打發回老家福建去了。

    「能如此堅定,也不枉祖父當時揀選他作為舊黨的領導了。」蕙娘輕輕地攪動著滾水,讓它均勻地洗淨杯壁。她傾身去取茶洗,「朝堂鬥爭,最忌首鼠兩端、畏首畏尾,如果王尚書會因為一間票號的說情而心軟,舊黨不過三五年內,怕就要分崩離析了。」

    五營統領方埔太太欠了欠身,對蕙娘的慇勤,她有幾分受寵若驚,「世侄女,你這也太客氣了。」

    蕙娘親自泡的功夫茶,本也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得到的。在焦閣老門生中,這茶甚至很有名氣,不因為她的手藝多麼精妙,而因為這茶水,畢竟代表了閣老的恩寵和信賴。

    「祖父去世時,若非伯父出面倡導,幾乎連披麻戴孝的人都只有喬哥一個,但是這份情誼,就當得了一千杯、一萬杯的茶了。」蕙娘輕聲細語,「您儘管安坐,這都是該當的……」

    方太太又掀了掀身子,方才鬆弛下來,「我們本來也有些擔心,畢竟,王尚書和盛源號的情誼,還要更長久一些。現在他能把得住,眾人也都是為他高興的。只是……這一次,皇上心意究竟如何,我們家那位還想問問世侄女的意思,你跟隨老師多年,是老爺子的衣缽傳人,有些事,沒你指點,我們還真有點沒底。」

    方埔在這一次風暴中,雖然傾向於王尚書,但作為武官,還沒表態發聲。

    蕙娘尋思片刻,到底還是搖了搖頭,「皇上雖然對此事也許有所不滿,但支持新政的決心應該是不會變。楊閣老即使暫避鋒芒,日後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也相當大,更重要的是,楊閣老一派幾乎沒有武臣……」

    就是新黨倒台,武將這一塊也空不出多少職位來。到時候,王尚書將很難回報方埔的好意,而政壇上的人情,又是很容易過期變質的。

    方太太若有所思,不片晌,才微微一笑,誠心道,「世侄女此話,點醒夢中人啊。」

    兩人相視一笑,誰也沒提人情一事,蕙娘道,「仲白上回去給老太太把脈,回來說,老人家怕有些不好了……」

    方太太不免面露憂色,「生老病死,也是難免的。」

    去年老太爺去世,表現積極的幾個人裡,王尚書蕙娘是絲毫都不感他的人情,倒是方埔等數位門生,和老太爺的情分說不上極為特殊,仍肯出力幫忙,蕙娘感念在心,此時便點頭道,「讓世伯儘管放心,日後起復,我一定相機為他打個招呼。」

    送走了千恩萬謝的方太太,又來了張太太、李太太,現在局勢晦暗不明,這些老門生不但看重王尚書的表現,也很看重蕙娘的意見,宜春號表態支持楊閣老,使他們心底都有了少許疑問,因此蕙娘這一段時間,訪客也相當不少。反正鸞台會對此也沒有什麼指示,蕙娘本著旁觀者的心態,也一一盡力為他們謀劃,來著無不稱謝而去,這也都是瑣事不提了。

    進了二月,蘇州那邊的災情統計報上來了,從人命到損失,數據竟是出人意料的低,人命且不說了,大部分都因火災而亡,真被打死的沒幾個——火災去世,這不就有說頭了?而損失,各商戶倒是眾口一詞,都往低了報,最低的竟然有一文錢的,令人不禁發笑。至於流民,說也奇怪,不到半個月功夫,這幫人一個都不見了,也未再為亂。這麼一來,倒使得舊黨的攻擊,有點過於猛烈、過於興奮,使勁太猛了……

    蕙娘亦頗為好奇個中文章,她問得喬大爺還在山西會館居住,便遣人把他請來喫茶,喬大爺吃了幾鍾茶,和吃過了酒一樣,頓時就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

    「都說楊家專出仙女兒,七個女兒裡,就出了一位寧妃娘娘,一位國公夫人,兩位國公家世子少夫人……」喬大爺嘖嘖讚歎,「這話可真不假,別的姑奶奶,我是無緣見識,可這回,七姑奶奶給閣老出的這個主意,說簡單也簡單得要命,咱們就硬是想不出來!都覺得有錢沒地方送,憋屈著呢——要不是她運籌帷幄,我們也不知道自個兒還有這樣的能耐!」

    他知道蕙娘在此事中沒什麼利害關係,不過是坐山觀虎鬥,便備細把楊七娘的安排說給她聽。「咱們別的沒有,就是有錢麼。那些商戶人家,雖說損失慘重,但多半都還是想把生意做下去的,這個打聲招呼的事,十分簡單。就是瞞下人命不往上報,都不算難。江南畢竟是閣老的根本,只要沒人去鬧,誰會多說什麼呢?至於流民,本來過了元宵就有一批要上路的,也是因此才鬧起來,現在前事不問,肯去西北的全都送銀二百兩,這一次送走了三千多人,之前鬧事的那些,恐怕巴不得這一個話頭,全走光了。」

    二百兩銀子,對大部分百姓都算是一筆巨款了。楊七娘一個計劃就花費了六十多萬兩銀子,對一般的政治鬥爭來說,簡直是駭人聽聞,但這麼多大商戶,誰拿不出六十萬兩銀子來?這點錢對宜春就不過是九牛一毛。大家一勻,幾個大商戶你出幾萬兩我出幾萬兩,根本就沒能傷筋動骨。說出去也體面得緊,算是為朝廷分憂,和楊閣老根本就沒干係。輕輕巧巧一個轉身,楊閣老的危機,頓時就消解了七八分。

    「有此話頭,就算不能蒙蔽皇上,起碼也可以令皇上心動了。」蕙娘亦不禁歎道,「我本來還不大看好楊閣老,覺得他的命運,如今只繫於皇上一念之間,沒想到他不愧是天才橫溢之輩,幾個女兒都不簡單,寧妃、孫夫人都不說了。連這個楊七娘,都是真人不露相……」

    喬大爺亦道,「往常都覺得您是天人一般人物,宇內簡直無雙。如今看來,深閨中也是藏龍臥虎,就不知道還有哪位,能和您、七姑奶奶相比了。」

    「唔,也許桂家那位少奶奶也還算得上一個吧,她的氣魄,的確是比得上一般男兒。」蕙娘隨口道,「就是她志不在此,只想一心過好小日子,因此默默無聞罷了。」

    喬大爺一聽就笑了,「怎能說是默默無聞,桂少奶奶大名,我們也都是聽說過的!」

    蕙娘不免也是一笑,她擺了擺手,「世伯說的是,能把桂少帥管住,也算是她的本事吧……」

    送走了喬大爺,她沉吟片刻,便又喚了石英過來,「聽說許家最近有喜事,彷彿是他們家第三代要成親了,可有這事麼?」

    石英扳著手指,一時還想不起來,綠松在旁道,「是長孫要成親了,雖說是庶出長房,但也看得挺重。聽少爺說,他和這位許大少爺曾有些交情,吩咐咱們以自己的名頭送禮過去。離婚禮還有一段日子,禮還沒有過去呢。」

    雖說許世子已經南下,但楊七娘卻還在京城逗留,只要她人在家,家務肯定是她來打理。蕙娘道,「應該也就是這個月的事了吧?送禮過去時,替我捎帶一張帖子,等世子夫人看過以後,看她怎麼說吧。」

    石英恭謹應是,等她下去了,蕙娘對綠松道,「府裡這麼多事,她一個人有點拿不起來,從明兒起,你幫著提點提點,但別攬具體職司,還是跟在我身邊就行了。」

    綠松點頭稱是,她早已回復了從前的寵辱不驚,「上回出府回家,東北那邊又來人了,我按您的吩咐,回報了過去。」

    蕙娘唇邊,不免露出一點笑容,她點了點頭,又問,「雲媽媽那邊,還有沒有再找你?」

    「這幾個月倒是很少聯絡,有見到,不過白問些衣食起居的事,態度鬆弛了許多。」綠松說,「提起您的口吻,也越來越親近,還幾次吩咐,讓我留意平時對您有怨言的管事、下人們,向她上報。」

    從權世贇擺在台前的態度來捉摸他,是要費點心思,可有綠松這個反臥底,蕙娘對他的心路,還是比較瞭解的。看來,經過五年的相處,權世贇對她也是越來越放心了。兩人的盟友關係,算得上十分牢固,甚至於說,對自己這麼一個知情識趣、處處體貼的合作夥伴,雲管事也是發展出了一絲親情,畢竟,他也算是權仲白的族叔……

    蕙娘揚起唇角,微微一笑,她點頭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話真是一點錯也沒有,什麼事能禁得住水磨工夫呢?綠松,你說是不是?」

    綠松現在還猜不出雲管事有鬼的話,可以直接自盡了,她估計都已經猜出了蕙娘是爭取到了雲管事的支持,因此,便選擇了一句很得體的回話,「人心都是肉長的,您長年累月地對他好,只要他還有一點良心,自然都會懂得回報。」

    「你說得對,人和人相處,總是要互幫互助,才能越來越好。」蕙娘不知想到了什麼地方,面上竟浮現出了一絲迷人的笑意,可不過片刻,這笑意又收斂了去,「這道理唯獨不適用的就是朝廷和宮廷,在這兩個地方,誰更沒有良心,誰就能爬得越快……」

    綠松一揚眉,「您說的,是王尚書吧……」

    「還是這麼仔細,」蕙娘略帶調侃地一笑,「看來,昨兒那封信,沒能瞞得過你的眼睛。」

    「十四姑娘差來送信的是黃玉,那還是我招待的呢。」綠松說,「我備細問了,姑爺待十四姑娘還是和從前一樣,不冷不熱,挑不出錯,卻也沒什麼熱乎勁兒。不過,這事倒不是姑爺開口,是京裡來了好幾封信,太太也親自發話了,十四姑娘才給您寫了信的……」

    「嗯,這我也看出來了。」蕙娘撇了撇嘴,「是她的字跡,卻不是她的口吻,這封信,她寫好後應該給她婆婆看過。」

    信裡說的是什麼,自然不必多說了。以王尚書的性格,蕙娘此次表現,肯定不能讓他滿意。尤其現在主動和盛源號決裂以後,他就算沒想著吸納宜春號作為舊黨財源,恐怕也想要借此機會,多加強舊黨之間的聯繫。在這時候,蕙娘不為他搖旗吶喊,反而還給方埔此等中堅重臣『先保全自身』的提議,一旦為王尚書捕捉到風聲,他遷怒於文娘,借此對蕙娘施壓,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綠松看蕙娘面色,不免有幾分疑惑,她輕聲說,「這些年來,十四姑娘也懂事多了,也許眼下情形,她還能應付得來。」

    不然,文娘信裡若流露出一點委屈,蕙娘還會這麼雲淡風輕嗎?

    蕙娘唇邊,露出了一絲淡淡的笑意,她的聲調聽不出喜怒,「三月三日,天津港船隊啟航,這是已經定好的吉日。許家那邊的禮,你催促一聲,這幾天就送過去吧,看許少夫人怎麼回話,若是她沒回音,那我們就先動身去文娘那裡,盤桓一陣以後,直接上天津衛去。」

    綠松頓時一凜,她快速說,「我這就下去安排。」

    蕙娘點了點頭,又說,「和你姑爺打聲招呼,明兒沒事,讓他和我一塊回娘家一趟……」

    她唇邊又浮現出一點笑意,「我看今年是紅鸞星動,我們家好多人要有喜事了。」

    今年正是權家下人互相婚配的年紀,綠松還以為她說的是這事,也沒當真,自己退出去傳話辦事不提。她素知蕙娘護短,因此特地先去找石英咕噥了幾句,轉頭石英就向蕙娘請了帖子,親自送到許家去了。到了下午,她帶回了許少夫人的回話。

    「一看帖子就站起來了,問您明天得不得閒……」

    知道她著急,不知道她居然這麼急。蕙娘都有點吃驚了,她只好又和權仲白打了招呼,第二天一大早,便由權仲白把她拉上車,兩人還順便帶了兒子,一道出城往大興方向過去。車馬走了一個時辰多,便到了大興蕙娘的一處莊子上。

    ——這裡她其實也有幾年沒來,此時一下車,連她都吃了一驚,望著遠處那高高的爐子,半晌作聲不得。倒是歪哥很興奮,一下車便喊道,「呀,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我聽說過——」

    他上下跳了一會,方道,「這是、這是夷人村吧!」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次是蕙娘看戲,小七的會合,哈哈哈。如果用小七視角寫也許一樣驚心動魄。

    這一次小七三妞戲份都不少吧XD

    猜猜看蕙娘要給小七看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