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重生之孟洛

第一卷 第十五章中庸之道 文 / 楓香樺錦

    如果沒有額頭上的傷時不時地傳遞出的疼痛,孟洛都已經忘記了那天發生的事兒。她的日子又恢復原來的緊奏,只是原立本說她的身子受損極大,沒有他的吩咐前,不許孟洛做任何激烈的動動,所以每天早上圍著花園跑一圈的的行動被扼止了,連帶著每天要泡加料的藥水也被撤了。於皓然教了她一套柔和的拳法,說是有強身健體的功效,於皓然一邊教還一邊嘀咕,老原說你這小小的身板,受的罪太大了,還兩次都傷了頭,得好好養著,不然一準得早夭。真是的,你說你家不愁吃不愁穿的,還錦衣玉食呢,連那一天三頓吃不飽的人家養的孩子都比你壯實,真是白吃了那麼多好東西。

    孟洛聽著還真是那麼回事,想當年她在孤兒院,那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可她活了三十年大病是沒幾回,小感冒什麼的嘛,煮碗薑湯一喝,悶頭睡一覺,第二天起來又是神清氣爽的。再看這小身板,她剛來那會兒,住在長公主府那是三天兩頭的不舒服,後來被原立本調養調養之後好了點,一個月一回。切,看樣子都是富貴,難道老人總說小孩子要粗養。這麼一想,孟洛打起主意來了。扯了扯於皓然的手,商量的說,師傅,您使勁的鍛煉我吧,我要健健康康,活個七老八十的。

    於皓然聽得樂呵了,拍拍孟洛的小腦袋,讚道:「不錯不錯,覺悟不低,要知道沒個好身體,那是做什麼都不行,身體是一切的本錢。」

    噫,這話聽得怎麼那麼耳熟呢,那不是二十世紀流行的一句話,不過有點不同,原話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師傅改了兩個字,難道於皓然也是穿來的?不不不,不是,肯定不是,她都跟於皓然混了好幾個月了,於皓然要是穿來的,她一早就看出來了,巧合,純屬巧合。

    「發什麼呆呢,不是說要健健康康,活到七老八十嘛,傻呆得你能健康啊,趕緊打拳。」於皓然一看孟洛又晃神了,趕緊把人兒的魂叫回來。孟洛被叫回來了,趕緊動吧,她要健康,跟上輩子一樣健健康康的。

    於皓然瞅了自家徒弟堅定執著的模樣,話說,他已經不記得第幾次的問自己了,他家徒弟真的才三歲嗎?這心性,嘖嘖,可造之才啊!

    打完拳,回去換身衣服,嗯該去上課了。剛進房,原立本指著放在案上還冒著熱氣的藥,喝了吧。孟洛看了那黑漆漆的藥就知道一准苦得半死,卻不敢遲疑地端過,捏著自個兒的鼻子一飲而下,連藥是什麼味都沒敢嘗,瓊兒端來一杯茶水,孟洛漱過了口,這才開始吸氣,噫,嘴巴好像沒什麼苦味。

    不過是些養生的藥,我在裡面加了甘草,不苦。原立本完全看穿孟洛想什麼地說,孟洛裝傻地笑,腦海閃過一道靈光,師傅,不是說是藥三分毒嗎?我吃了華太醫的藥,又吃了你給的,藥效不會相沖吧?

    原立本認真地看了孟洛一眼,淡淡地解釋,「不會,我看過華太醫給你開的藥方。至於是藥三分毒,這話倒是不錯,只是你現在的身體特殊,想不吃藥是不行的。你樂意學醫嗎?」

    孟洛眼睛閃閃地點點頭,肯定的回答。活了那麼多年,把命交到別人手裡的感覺太難受了,而且二十一世紀的人知道那麼些事兒,在二十一世紀當醫生的,沒幾個能讓人踏實,每次去看病的時候那些醫生拽得跟個什麼似的,沒有半點所謂的醫德,她可是看夠了那些醫生的德性了,現在好不容易有個人願意教她,她是怎麼著的也要學的。不為什麼懸壺濟世,就為保自己在意的人,臨危時救他們的命,也救自己的命。

    原立本是根本不管孟洛神遊還怎麼的,端起茶喝了一口,今天我們講中庸之道。孟洛回過神,三兩下跑到自己的座位前,拿起筆,擺正姿態聽課。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傳統儒家修行的法寶。中庸之道講的是天人合一,《孟子》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其實不然,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方為天人合一。

    而中庸之道所指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孟洛嗤笑,中庸之道是如此美好,卻又如此深奧。

    原立本當作沒到孟洛的笑容,接著說,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聖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聖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聖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聖人、賢人,還是凡人,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學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達到了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製天下的大綱,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阿洛有什麼想法?」原立本說完了停下來問,孟洛想了想,問,師傅,您覺得這世上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

    原立本笑了笑,答非所問,儒家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卻道,人之初,性本惡。你知道為什麼同樣是對人,兩個學派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說法嗎?

    孟洛搖了搖頭,原立本解釋道:「儒家以仁治天下,凡事以仁為本,故而在他們的眼中,沒有任何人做錯任何事是不能原諒的,儒家人更講究的是以德服人。而法家卻一致推舉以法治天下,凡事講求法度,依法而行,沒有絲毫情面可講。你覺得這儒家法家誰對誰錯?」

    想了想,孟洛回答,他們都對,卻又都錯。

    為什麼?原立本諄諄引導,孟洛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殷殷地看向原立本,原立本道:「儒家以仁治天下,於天下百姓而言,易得民心,然,雖得民心,卻未得盡意,人性中,有善亦有惡,並非人人都能為仁所感化,於此時,便能彰顯法家,依法而治,是為人人心中有度,知何當為,何不為,法言明告於天下,是為約束。儒家法家,都無對錯,只是他們都有缺陷,正如世間之事,從無絕對,只是所在的立場不同,所要做的事也不同。」

    孟洛陷入了沉思,原立本說的很簡單,卻很深奧。原立本摸摸孟洛的腦袋,「阿洛現在聽不懂沒關係,只要記住就行,仁與法,既要守法,又該不忘用仁,仁,有時是無形的法,法,有時亦是仁。」

    無怪乎人人都道中國文化博大精神,不是輕易就能理解的。看看她現在,聽完原立本的中庸之道,她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明白,她是不認同所謂的天人合人,說什麼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切,相對孔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她更深刻感受到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惡。

    不說什麼,就從歷史來說好了,古往今來,有幾個好人好官是有好報的,沒拖累全家一塊死就不錯了。至於所謂的死後流名萬世,她就更鄙視了,人都死了,留名有什麼用,於家人無用,於自己更無用。而就她自身的經歷,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將她拋棄在孤兒院門前,或許她應該感謝她的父母只是把她拋棄而不是把她掐死,可是當了三十年的孤兒,受了三十年的白眼,除了院長,沒有一個人會用憐惜的眼神看她,這讓她如何相信,人性之始,為善最多?至於完全出入社會之後,她更看多了人為了金錢名利出賣自己,什麼親情友情愛情的,在現實的殘酷下,變得什麼不是。相反她所見地的真正的好人,都得不到好報。

    而她孟洛就是一個現實的大俗人,她沒想當什麼好人,她只對對她好的人好,對她不好的人,她連看都懶得看。誰要得罪了她的,就是過了三十年,她也要一筆一筆的討回來。不過,師傅說的世間之事,並無絕對,這句話她百分百認同,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看問題的性質自然也就不同,結果對每個人來說,那更是天壤之別。嗯,師傅這麼說的意思是教她學會從各種立場去看待同一件事,不要輕易下結論?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她還是不要先入為主的丟掉吧,再看看,聽聽師傅的講解,她好像太快否決這本書了,要好好研究研究才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