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均聽諸葛亮一番解說似是不願去投劉備。他有些奇怪問道:「兄長既然不願徒勞費力,何必又令我代為試探?」
諸葛亮苦笑道:「劉玄德雖不一定能重整漢室江山,卻不失為禮賢下士之明主,若隨此人定能展我平生之所學。在我有生之年可助其創下一番基業,至於百年之後是何人一統這天下,又與我何干?」
諸葛均看出諸葛亮有些無奈,便問道:「兄長以為百年之後何人可得天下?」
諸葛亮道:「北有曹孟德,南有南光華。此二人得天獨厚,只恐怕此生難分高下,天下當落於二人後輩之手。」
諸葛均眼前一亮問道:「兄長何不去投此二人?」
諸葛亮笑著給弟弟解釋道:「此二人麾下武不缺,我便相投也難得重用。若是言不聽計不從,腹中韜略不得施展,我還何苦出仕?不如在此躬耕。再者兄長已然投了南光華,公休(諸葛誕的字)又投了曹孟德,萬一南北二人未能功成,我諸葛家休矣。我投劉玄德也可為諸葛家留條出路。」
原本諸葛亮確實嫌劉備兵微將寡實力太差,可是劉備兩次登門求賢若渴,這讓諸葛亮找到了投效劉備的理由。因為諸葛亮發現不論去投何人都是錦上添花,唯有去投劉備是雪中送炭,必定可得重用。還有一點諸葛亮沒和諸葛均說,就是諸葛亮很想試試自己的本事,看看能否扭轉這乾坤定數。
卻說劉備回到新野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欲再往臥龍崗探訪諸葛亮。這回不止張飛不爽,關羽也不痛快。
關羽勸道:「兄長兩次親往拜見,其禮太過。想必是那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相見。兄長何必再往?」
劉備搖頭道:「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返方見一面。我欲訪大賢豈能失禮於人?」
張飛道:「兄長差矣!一山野村夫怎可與先賢相比?這番不需兄長前往,他若不來,俺只用一條麻繩將他縛來便是。」
劉備聞言苦笑道:「你豈不聞周王訪姜子牙之事?王尚且如此敬賢,你我不及王豈能無禮。你若不願前往,這番便休去,我與雲長同往便是。」
張飛聽劉備要丟下自己便道:「兩位兄長都去,俺也要同去!」
劉備道:「你若同往不可失禮。」
張飛應諾之後,三人便攜帶從人、禮物又往隆中而行。這次距離草廬半里之外,劉備便下馬步行以示尊敬。來到莊前叩門,還是那小書僮開門相迎。
劉備問道:「臥龍先生今日可在莊上?」
小童子笑道:「昨夜方歸,此時正在草堂上熟睡未醒,我這便前去通稟,還請皇叔稍後。」
劉備拉住小童道:「仙童且慢通報,既然先生未醒,我等稍後便是。」說罷吩咐關、張二人在門前等候,劉備自己緩步而入,躬身立於草堂台階之下。
關羽、張飛在門外站立良久不見動靜,便進門來看。見劉備侍立階下,張飛大怒,對關羽道:「這諸葛亮如此傲慢當真該死!兄長侍立階下,他竟高臥不起,俺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是不起!」
張飛說著便要動手放火,關羽急忙拉住,他心中雖怒可是卻不想壞了劉備大事,勸張飛道:「我等已然等了許久,你這一鬧豈不讓兄長白等?我等就在此等候,倒要看看這諸葛亮有何本事。他若真有大才也就罷了,若是無德無識之人,我定一刀將他劈為兩段。」
劉備見二人在門口嘀嘀咕咕說個不停,生怕吵醒諸葛亮,便命二人退出門外等候。小書僮也覺得不太合適,見諸葛亮在床上翻身,便要上前通報,卻又被劉備攔住道:「且勿驚動先生!」
諸葛亮其實根本未睡,只是為了試探劉備誠意而已。劉備又立了一個時辰,諸葛亮覺得差不多了,這才悠悠轉醒口中吟詩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假如此時拜訪諸葛亮的不是劉備而是南燁,那他一定能猜到諸葛亮是在裝睡,因為即便諸葛亮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夢中作詩,而且睡醒一覺睜眼就吟詩的人實在有夠奇葩。可是劉備求賢心切,腳又站的發麻,就沒注意這些細節,心中只剩一個念頭:「你丫可算睡醒了!」
小書僮見諸葛亮起身便上前報道:「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了。」
諸葛亮斥責小童道:「何不早報?容我更衣。」說罷轉入後堂,又過半晌才整衣冠出迎。
劉備三顧茅廬總算見到了諸葛亮,只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態。單看賣相,諸葛亮確實比龐統強多了,劉備當時便生好感,行禮下拜道:「涿郡愚夫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兩次拜望,不得一見,留書於此,不知先生見否?」
諸葛亮還禮道:「南陽野人孔明,疏懶性成。屢蒙皇叔枉臨,不勝慚愧。觀書中之意,足見皇叔憂民憂國之心。」
二人客氣一番敘禮完畢,分賓主落坐,童子獻上茶湯。劉備道:「先生既然知我來意,還望先生不棄賜教。」
諸葛亮道:「亮年幼才疏,豈敢在皇叔面前胡言天下大事?」
劉備見諸葛亮謙虛便道:「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見先生乃經世奇才,非才疏學淺之輩。既然先生身懷安邦定國之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備平定天下之策。」
諸葛亮笑道:「願聞皇叔之大志。」
劉備見堂中別無他人,便輕聲直言道:「漢室垂危,奸臣竊命。備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今無所成就。先生若肯開備愚魯出山賜教,實為萬幸!」
諸葛亮道:「自董卓起兵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卻能克敵制勝,既是天時,亦為人謀。如今曹操麾下百萬之眾,佔八州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叔雖有除賊之心卻無力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皇叔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光華國師有識人之術大道玄奇,天下賢才歸附百姓敬仰,各地動盪十餘年而交州不亂,皇叔又與其交好,亦可為援而不可圖。
天下除此三家之外,皇叔皆可謀求。荊州北據漢、沔,南臨交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明主不能守,是天賜皇叔之地。益州險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得之以成帝業。如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謀之士思得明君。
皇叔乃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麾下有關、張之勇,若能得荊、益二州,西和諸國,南連國師,東結孫權,內練甲兵。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荊州之兵北上洛陽,皇叔親率益州之眾以擊長安,東西二都得之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為皇叔所謀,皇叔以為如何?」
劉備聞言離席拱手道:「先生之言令備頓開茅塞,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諸葛亮又取出一畫軸掛於牆上,指圖對劉備道:「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皇叔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東讓孫權佔地利,皇叔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天下也。」
劉備聞言奇道:「先生言曹操占天時,孫權佔地利,我佔人和。不知光華國師如何?」
諸葛亮沉吟道:「國師自保交州一地十餘年未曾出兵謀一地,雖有揚州劉繇、益州董斟相投,卻非國師謀求,可見國師並無心爭天下。如此下去,便是天下一統,國師所有還是交州之地。依我之見,那時國師定然舉州歸降,以免生民塗炭,因此不足懼也!」
劉備追問道:「假若國師有心爭天下又當如何?」
諸葛亮皺眉道:「國師成名甚早,斗張角,斬董卓,殺李傕,除袁紹,可奪曹操之天時。交州安定已久,揚州、益州國師各佔其半,若要發兵,揚、益二州無險可守,可奪孫權之地利。國師又興鏢局,設錢莊,救洛陽之瘟疫,遷流民於交州,百姓皆感其恩德,可奪皇叔之人和。國師若爭天下,恐怕天下無一人可與之爭鋒。皇叔寧可謀曹操,不可謀國師。」
劉備聞言吃驚不小,不過目前他也沒有與南燁相爭之意,想的太遠也是無用。劉備收回心神,看著圖中荊、益二州皺眉道:「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豈忍奪之?」
諸葛亮道:「劉表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益州之地必歸皇叔。」
劉備聞言頓首拜謝,又對諸葛亮道:「備雖名微德薄,但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日夜聆聽先生教誨。」
諸葛亮假意推辭道:「亮久樂耕鋤,懶於出仕,恐不能奉命。」
劉備聞言大哭道:「先生不出,蒼生如何?」言罷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諸葛亮本就決定出仕劉備大展宏圖,此時見其意甚誠便道:「主公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命關、張二人獻上禮物。諸葛亮推辭再三方才收下,又留三人共宿一夜,次日與劉備一同離了隆中同歸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