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事師,雖無服,有父兄之恩,故稱弟子也!轉相傳授者為門生,常有千人,故孔子有門生三千之說。
而其親授業者為入室弟子或親傳弟子,再進一步就是衣缽傳人,這些都是師門嫡系。
王叔公乃張儉父親的好友,所謂長者薦,故朱魁一入門下,就是入室弟子。
自重生來到這個世上,朱魁便養成了一個前世重未有過的好習慣,作為曾經的一個八零後,愛好懶覺,晚睡晚起,身體無比雍散。
如今每天雞鳴即起,洗漱一番後,就開始跑步,繞村而跑,而後看一會書,之後才會去出船打漁。
梅花山莊沒有公雞,但是幾年的跑步習慣已經深入朱魁的骨髓,形成生物鐘。
繞著山莊小跑兩圈結束後,在水井旁提了桶水,擦洗一番,感覺時間差不多後,往前院大堂走去,此刻張儉、何伯都在,案上擺著三份早食,滿滿的粟粥與三碟子野菜,沒有肉和其他。
朱魁來遲了,兩人已經在拌著筷子吃著,剛剛繞莊子跑的時候,是已經看到何伯在打水,卻不想這麼轉身的功夫,飯好了,先生也起來,自己卻錯過了時間,怕是要被先生誤會自己性格散漫,心中叫苦往日晃悠悠的性子要收收。
「弟子姍姍來遲,請先生責罰。」
聞聲,張儉停下手中筷子,橫眼看著朱魁,有不渝之色,他醒來後,來到大堂上,好半會都沒見著人,早食時間竟讓人等,這習慣不好。
張儉食案在主位,何伯在左下位,朱魁食案在右下位,表示入室弟子的地位在張家老僕人之上,當然僅僅身份上,而非信任上。
見朱魁一臉不知道怎麼解釋樣子,何伯有些心軟,便出言幫襯道:「老爺,三郎一早那是打磨個好身體啊,想必剛才應該是去擦掉那身臭汗,未免失禮與老爺面前,下次老朽督促他動作麻利些。」
「下不為例,入席吧!」張儉抬頭說了句,就不再瞧他,埋頭吃自己的。
食不言寢不語,三人安安靜靜的吃完了早食,朱魁本想幫著何伯收拾碗碟,卻聽堂上張儉說道:「你為我弟子,這些事情讓何管事去做就好了,我們要開始上課了。」
木案收拾後好,朱魁規規矩矩的坐在席上,雙手扶膝,聽著張儉說話。
「既手你做弟子,吾必當用心教你。」
張儉說完,從身邊案下,抱起三卷竹簡,置於案上,這些都是他昨夜書寫整理出來的。問道:「你在王世伯那時,可已學完《急就篇》《倉頡篇》等識字之書?自行閱書可有障礙?」
「弟子已然通讀少兒識字篇,這些年早已識字無礙。」朱魁謙虛的說著,他並沒有說出自己已經將王叔公藏書統統看完之事說出來。
「如此甚好,這三卷分別為《九章》《論語》《孝經》,先看論語,再看孝經,看完一遍,有不明之處盡可問我。」張儉跪坐著,指了指案上竹簡。
「是,老師。」朱魁應了句,上前將三卷竹簡抱起,回到自己位置,看了起來。
漢時,除了教習識字讀音,老師親自手把手的教之外,其他基本都是靠自讀與師長解惑的模式。
拿起論語,朱魁平攤在木案上,腦袋上下點頭,平移著,那漆黑的眼珠,文字由下至上跳躍,張儉的書法方正,簡美,讀起來毫不費力,很快就將論語掃射完畢,捲起來,放在一旁。
這卷論語與王叔公那一摸一樣,看來是一個版本。
很快《孝經》與那講述基礎數學的《九宮》也都被他一掃而畢,這三卷書簡他以前都已經看過了,早就能通讀倒背,尤其是《九宮》,他的數學能力早已遠遠超出其範疇,讀起來毫不費力,只不過既然先生吩咐說要看一遍,那他就應命再讀一遍,前後不過百息時間。
「老師,學生已經閱過一遍。」朱魁跪坐拱手行禮道。
「嗯?」張儉轉頭看向他,放下書簡,不過一回神時間,怎麼可能看完,正想發作訓斥,突然回想起那王叔公絹布上寫道,吾那弟子天聰早慧,兼之過目不忘,幼時已博覽群書。
「那好,你將每卷都背過一遍與我聽。」
不想老師竟沒生氣,沒認為自己在敷衍,有些意外,搖頭背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是《論語》,緊接著《九宮》《孝經》也毫不停滯的一一背出。
張儉聽著朱魁晃悠著小腦袋,那清脆的背誦聲,這才發覺,自己卻是小瞧了,昨夜倒是白準備那三卷書,看來先得好好瞭解下,自己這個弟子都會些什麼。
「很好,不想小小年紀就學了這麼多東西,為師在你這年紀的時候,尚不如你。」
「老師繆讚了。」說實在經史典籍,朱魁在王叔公藏書中,已經看差不多了。以至於,他以為王叔公安排自己來拜師,是為了讓自己鍍金。
「說說吧,你都已經看過哪些經典?」張儉微笑著問道。
朱魁小臉含笑的回道:「四書五經中,學生最喜《中庸》,還有《孫臏》《孫子》《吳子》等類兵書,也有拜讀,道家《道經》《德經》,法家《韓非子》,以及《鬼谷子》等書……叔祖藏書,學生已經閱盡。」
張儉越聽越驚訝,慢慢的開始不可置信,那王世伯的藏書少說也有個五車吧,那不是說自己的弟子八歲之齡就有儒者老生的閱讀量了,要不要剛剛測試提問了幾句,他還真不敢相信這個事實,難怪王世伯對他讚賞不已,誇得天上地下,獨一無二。
只是這般,自己倒為難了,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教人家的,朱魁完全可以與自己坐堂闊論了。王世伯送他來此,信中一再以長輩之請,讓自己收下,肯定有所考慮的,到底是為何呢?。
「世伯認識好友不少,非讓我這個潛逃在梅花山莊罪犯收為弟子……」
「啊!對了,梅花,是梅花術演。」張家恍然想起,王世伯是想讓自己傳授我張家祖傳下來的梅花術數之道,倒真是好打算,知道任誰見了這聰慧的少年,都會欣喜收下,要知越聰明,才能越又機會將自己的梅花術演發揚光大。
張儉卻是猜到王叔公的意思,對於朱魁,王叔公瞭解很深,雖然朱魁對經史典籍解釋上一遍或者兩遍,就能明白,尤其在算術方面,往往連教都不用教,就可以自行領悟的更多,更深,他自己都比不上。
王叔公自己本身不善易學,於是就想起了張儉這個故人之子,和他們家的梅花術演。
讖語之學,乃當今官學,易學大家,都受世人推崇,將來出仕,也更容易些。
「你可知《易》?」
「學生有看過《易經》也讀過文王《周易》,只是學生愚鈍,能背卻不通其精髓。」朱魁據實答道,六十四卦爻是王叔公唯一要求一定要倒背如流的,他曾說過,《易經》乃萬經之首,諸經皆乃枝幹,唯有易為根莖,通易就可明萬經,不可不重也。
「那好今日就講《易經》」張儉想了想便說道。易,難以自學,千變萬化,他準備以口授為主。
「《易經》其實分有兩篇,一為《易》之篇,講算法,說卜術,非深知《九宮》者,不得習之。其二《經》之篇章,經者典故也,易有六十四卦爻,自有六十四典故,每一典故亦可從不同方面看待,得出不同的理解,故而有《京氏易》有《鄭玄易》。」
「我張家祖上亦有傳《梅花易》,可惜不全,哪怕幾代以來,後人不斷的補全,竟不能未盡其功,一直都不能完整的成為傳世經典。」
「《梅花易》?」朱魁一下就想到是否跟那梅花林有關:「老師,可是與莊外梅花迷林有關?」
「沒想到你這麼快就發現了,吾祖乃秦末名士,曾為趙王,一次意外間發現此地,這梅花樹林暗藏易學之道,便修建山莊至此,以備自己將來老後,隱居此處,慢慢研究。」
「可惜先人未等研究出成果,就已去世,後來曾祖代代下來,總算有所得獲,總結出三法相算,分為四言、五行、六神。卻不能如同《京氏易》那般完整對易經做注,實為憾事。」
「今後我會傳你此三法,望日後你能完成《梅花術演》全部,使之可以流傳百世。」
原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地至理往往都藏於山石草木之中。
張耳,看來能在劉邦、項羽時代混個王位的人,都不是普通人,竟然也是精通易學高手。
可惜朱魁僅僅還處於學習層次,要完善易學,他心底只是想著,自己盡力就好,他對學術著作興趣不是很好,若要為此耗盡心力,那是不可能的。
「好了,學易,先學經,為師先把自己對經義典故上的理解,告訴你做參考。」
果然,朱魁聽著與王叔公說法有些不同,提起案上的毛筆,一邊記下,好做複習。
如此朱魁的求學生涯,就這麼孤獨的開始起來,先學卦辭,學些張儉卦辭的典故解釋,再學如何給卦辭,加注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認為的典故。
而後,算法,術法,列法,陣法。這些讓朱魁的學習,不再簡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