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四卷 巴蜀風情 第二百六十章 青城問道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六十章青城問道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百度搜索

    e.c

    m,)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自第一代天師教創教人張陵,從鶴鳴山學道有成,到青城山創立正一道觀,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漢末因張角以道教起義,後來張魯又利用傳教機會,妖言作亂,佔據漢中與劉焉對抗。

    從而使得道教這個道統,徹底淪為人人喊打的邪教,也使得張陵在蜀地創建天師教,一度被被劉焉父子打壓,要不是張陵名聲太大,劉焉有所顧忌,此刻的青城正一觀,必然早就成為一片廢墟。

    如今的天師教,在蜀郡幾乎是名存實亡,因為劉焉和劉璋都有嚴令,凡是有道士下山傳教,抓住即以謀反論罪。

    坐落在青城山腹地的正一觀,佔地數千畝,擁有九重四進,東西縱橫十八座道觀,房舍廟宇千間,雖然年久失修,但昔日的輝煌,仍然可見一斑。

    諸葛亮領著親兵衛隊,抵達正一觀山門時,早就聞訊而來的正一觀當代天師張重,率領著門下百名弟子,正立於道觀兩旁恭迎。

    為了不打擾山中清淨,諸葛亮並沒有率大軍入山,而是讓陳楚率領的三千兵馬,在山腳下安營紮寨。

    「無上壽福。貧道不知楚侯光臨寒觀,有失遠迎,還望見諒。」站在諸葛亮面前作揖行禮老者,鬚髮皆白,紅光滿面,雙目精光內斂,身披著一件鶴氅,倒也真有幾分仙家風範。

    「主公,此人正是天師張重。」周群低聲跟諸葛亮解說了一聲,學著張重的樣子,拱手還禮。

    「冒昧打擾,還望天師勿怪才好。」諸葛亮作揖道。

    「楚侯大駕光臨。此乃我道門之幸也。」張重欣然點頭道:「貧道已經命弟子備好了茶點,請楚侯入內一敘。」

    「天師請!」諸葛亮欠身禮讓道。

    進入內堂,諸葛亮只帶了周群和趙雲二人陪坐。孫尚香此次隨行,被諸葛亮委任為親兵衛隊隊率,督率親兵衛隊。

    董允和費禕兩個,是諸葛亮的侍從。自然也受衛隊節制,列隊守衛在內堂走廊之上。

    分賓主落座,諸葛亮待送茶的小道士上完茶,坦然舉起茶几,輕抿了一口。讚譽道:「青城的茶,清香甘醇,與道家清靜無為,到有幾分契合的意境。」

    「楚侯喜歡就好,吾道教一門,說起來也與道家出自一門,據師祖所言,吾道教的《太平經》。也正是脫胎至《道德經》的思想而來。」張重雖然沒有周群說的那樣。已經百歲,但他的真實年齡,確實已經高達八十七,二十出頭學道至今,已經六十多年。

    張重對道教經典,研究之透。比之張魯這個所謂天師張陵嫡系後裔,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他主張傳播的道家思想,執政者要以仁義治國。百姓要本分守紀等理念,如此方能天下合一,而不是像張魯一般,以道教思想,蠱惑百姓,竊據權位。

    對於今日諸葛亮的到來,他雖然有些揣摩不透,但他卻感受到了諸葛亮的善意,如今天師教敗落,若能夠得到執政者的支持,這無疑對於光復天師教的門楣,是件莫大的榮光。

    「無為而治,乃是黃老思想的道家治國思想,漢初高祖,文景二帝皆以此道行事,卻也是使得大漢得以中興,然時至今日,此法無疑是不在合適,但黃老之學,教化百姓,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思想,吾觀天師教勸人向善,安分守己這八字真言就很切合實際。」

    諸葛亮淡淡一笑,接著道:「但道教發揚,吾認為光有這八字還不夠,還應該加上四字,自食其力,人自有自食其力,勤勞務實,才能創造財富,創造幸福,不知天師以為如何?」

    諸葛亮崇尚依法治國,但這個時代,律法在面對強權的時候,往往脆弱得像一層窗戶紙,而統治者有時候,卻還不能強制執行。

    相反這個時候,另一方機構,比如道教和佛教,就能起到一些作用,那就是教化和信仰,而有的時候,尤其是亂世,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往往具有很大凝聚力,現在諸葛亮就需要這樣一股凝聚力。

    他需要道教這個天神的機構,來凝聚治內百姓,用最快的時間,發展農牧業,工商業,以及人口的繁衍,從而達到他強兵富國的願望。

    「楚侯說的好,人只有自食其力,才不會好逸惡勞,也只有這樣才能本分守紀,孝敬父母,和睦友鄰,真正的做到忠君愛國。」張重一聽,就明白了諸葛亮心思,不過諸葛亮的思想,卻也與他傳道理念不謀而合,這不由讓他,一下子對諸葛亮倍生好感。

    「天師道法高深,亮深為敬服啊。」諸葛亮見張重不但能夠領會自己的心思,還能舉一反三,提出忠君愛國的思想,不由高興笑了起來。

    「楚侯謬讚了,並不是貧道道法高深,而是楚侯你深諳吾道教思想,就從今日楚侯親自前來我山門,就足以說明一切了。」張重輕撫著下顎的白鬚,大有意味開懷笑了起來。

    諸葛亮抬頭之時,見大堂的柱子上,刻有一行赤金大字,隨口誦道:「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卻道盡了道教真諦,諸葛亮深思之下,不由暗暗自忖道:「道教能夠傳承千年,香火不衰,果真有其根源啊。」

    諸葛亮在青城山盤桓十餘日,每日與張重談教論道,倒也過得逍遙自在,諸葛亮曾問張重,道教可有長生不老之術。

    張重實誠的回答諸葛亮,說修生養性,延年益壽之法有之,長生之術,虛無縹緲,不足信也。

    諸葛亮在離開青城山時,命人送了張重萬金,並約定待他巡視各郡縣返回成都時,會隆重的邀請張重前往成都宣揚教義。而張重也傳授了一套養生之道給諸葛亮,並且還把道家典籍《太平經》一,贈送給了諸葛亮閱覽。

    從青城山出來。下一站目的地,則是益州邊境重鎮鍵為郡,大軍一路南行,諸葛亮充分的領略到了巴蜀的山河險峻。以及各族人民的風情習俗,讓諸葛亮不得不感歎著,華夏山河的魅力與無盡文明。

    「主公,吾觀你從青城山出來這一路,每日清晨都盤腿而坐。這是不是正一觀的哪裡老道士,教你的秘密法術?」雖然孫尚香依舊還是甲冑在身,頭盔蒙面,但這些時日來,朝夕與諸葛亮相處,二人的關係,到時親近了不少。

    諸葛亮見她好奇的樣子,當即故作神秘的道:「這是長生不老的修煉秘訣。據說修到大成。可以像古代黃帝一般,御龍飛天,嘯傲九重天際?」

    被諸葛亮這麼一忽悠,孫尚香更是來了興趣,忙驅馬靠近諸葛亮身旁道:「那我可以學嗎?」

    「可以倒是可以,就怕你不願意學啊。」諸葛亮微微一笑。一副不是不教你,就怕你不願的神情。

    「我當然願意學啦。」孫尚香連忙應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笑道:「想學的話,晚上到我營帳內來。我單獨教你。」

    「非得單獨教嗎?」孫尚香有些遲疑的道。

    「那是當然,法不外傳,你要是不學就算了。」諸葛亮淡然一笑,繼續逗著她道。

    「那我考慮一下。」孫尚香聽到要單獨也會諸葛亮,有些猶豫回了一句。

    當天晚上孫尚香終究沒有來,倒不是她不想來,而是當天晚上在村鎮邊上宿營時,諸葛亮前往鄉中走訪,被當地鄉里鄉紳們請去喝酒,這一喝到半夜三更他才醉醺醺返回營帳。

    翌日,天剛微微亮,諸葛亮就醒轉了過來,起身洗漱之後,他穿過營地邊上的村落,來到集鎮外的岷水邊上,選了一處向陽石壁山,盤腿練習道家的吐納養生之道。

    此術正如天師張重所言,雖然不能長生不死,但延年益壽,卻還是大有裨益的,諸葛亮也不期望自己長命百歲,但怎麼也得多個七八十歲不是,人有時候只有活著,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諸葛亮可是記得清楚,三國時代的司馬懿,熬過了曹操祖孫三代,最終竊取了曹家的勝利果實,從而使得司馬家一統天下。

    同樣歷史上的諸葛亮,一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博得賢相美名,可卻五十四歲就病死,而他死後,一生心血打造出來的蜀漢王國,也僅僅維持了二十多年就覆滅。

    所以這樣的事情,諸葛亮絕對是不允許繼續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如今雖然自己的到來,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可三國鼎立的局面,卻還是形成了,而且根據細作反饋回來的消息。

    諸葛亮清楚的獲悉,三國中真正的潛龍司馬懿,此刻同樣在曹操身邊擔任參贊,而且還與曹操目前的長子曹丕關係特別近,司馬懿的兼任與韜晦功夫,那絕對是常人所不能想像的。

    起碼曹操一世梟雄,就沒有看出司馬懿會是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同樣聰明機敏的曹丕,依舊沒有看穿司馬懿,由此可見這人,會是如何的了得。

    諸葛亮現在對自己有三個要求,政務不是必要的,全部放手出去,安心修生養性,其二休養生息三年,利用這三年時間,平定南中之地,其三攻下漢中,悶頭發展農業經濟,全力經營南方之地。

    半個時辰之後,諸葛亮起身又舞了一刻鐘劍術,這才往營地返回,而諸葛亮在訓練的時辰裡,親兵衛隊的軍士,一直在距離諸葛亮五十步外負責警衛。

    諸葛亮在腦海中時刻都告誡著自己,絕對不能犯孫策那樣的錯誤,讓自己一世英名,毀於幾個宵小手中,那樣的死法,還真是輕於鴻毛了。

    「大嬸你這鴨子養的不錯,不知可否能給家裡增加一些收入。」諸葛亮剛走進村口,就見一個村婦,一手拿著長長的細竹,趕著十幾隻肥碩的鴨子,手上牽著個六七歲的男孩,背上還背著一個娃娃,正往村外走著。

    「啥收入嘛,這都養了大半年,可全部賣了。還不值三斗米錢呢。」趕鴨子的大嬸,見諸葛亮身穿著儒服,以為是遊學士子。倒也並不害怕,隨口就回了一句。

    「這麼多鴨子,竟然不值百錢?」諸葛亮聞言,倒著實有些驚訝了。如今成都一石米,是三百五十錢左右,三斗米也就一百零五錢,而眼前這十幾隻鴨子,竟然還不值百錢。這對豢養家畜的百姓來說,也實在太廉價了。

    「大嬸,這鴨子為何會這般廉價?」諸葛亮到真有些好奇了,忙開口詢問道。

    「吾一個婦道人家,那知道這些,反正咱鄉里,都是以物易物,能夠換取三斗米。也夠家裡幾個娃多吃一個月。吾心裡還是知足了。」趕鴨子的村婦,憨厚的一笑,口中喊著趕鴨子的號子聲,漸行漸遠而去。

    這會從後面趕了上來的親兵衛隊甲什什長韓隆,見諸葛亮駐足望著趕鴨子的農婦,道:「主公。是不是想吃鴨子,要不屬下去買幾隻來。」

    「這樣。待會你帶足錢,去把村裡所有的鴨子都買回來。就已三十錢一隻價格收購,然後中午命伙房全部燉了,好好犒賞一下營中所有的軍士。」諸葛亮點了點頭,邁步繼續往回走。

    「主公,三十錢一隻,是不是多了點,我可是聽說,這一隻三斤的鴨子,在蜀郡也就三文錢一斤呢。」韓隆聽到諸葛亮竟然要用十倍的價格去收鴨子,不由有些驚訝的道。

    「這事我知道了,就按吾說的辦。」諸葛亮面無表情的回了句,現在看來,這益州某些方面的物價,實在過於低廉,這對於百姓的生活,無疑是有很大傷害的。

    因為諸葛亮要是沒記錯,蜀郡一匹上好的蜀錦,價值千金,就是次等的,那也要百金,百金相當於萬錢,這些達官貴人手中的東西,價值如此貴重,而百姓家裡的牲畜,卻廉價至此,這如何讓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

    回到營地,孫尚香就給諸葛亮端來而來麵餅,看著眼前麵餅,想到治下百姓,生活的環境竟然如此艱苦,諸葛亮完全沒有了食慾,當下歎了口氣道:「不吃了,去叫周群來。」

    孫尚香見諸葛亮出去的時候,還是心情好好的,回來就滿臉不愉,心中驚奇,卻也沒敢詢問。

    走出營帳,離開營帳十餘步距離,孫尚香這才回頭,伸手向韓隆招了招手。

    「主母,喚小的有何吩咐?」別人不知道孫尚香的身份,但親兵衛隊的軍士,可都是知道的,所以這會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韓隆忙上前賠著笑臉道。

    孫尚香也到也沒計較韓隆的稱呼,只是皺眉問:「你可知道主公為何生氣?」

    「生氣?沒有啊,一路都好好的呀。」韓隆搖了搖頭回道。

    「不可能,你說說路上可有發生什麼?」孫尚香想起諸葛亮每天早上,都會食慾大開吃早餐,像今天這樣的事情,她還是第一次碰到,憑著這些時日的朝夕相處,孫尚香斷定,肯定是有什麼事情。

    「哦,對了,主公叫我去把村裡所有的鴨子都買回來,還說中午給營中的兄弟們燉湯。「韓隆立即把路上的事情說了下,接著道:「主母,你說奇怪不?明明在蜀郡買只鴨子,最多只要十五錢,主公卻讓我用三十錢購買,你說主公這是何意?」

    「嗯,這事我知道啦,按主公吩咐去辦就是,對了,去請周群大人過來議事。」孫尚香點了點頭,卻有些明白諸葛亮為何心情不暢,顯然是村裡百姓的疾苦生活,對他產生了感觸。

    想到諸葛亮為了百姓疾苦,而痛心的連飯都吃不下,孫尚香驚異之餘,對諸葛亮的感官,不由有了一些改觀,此時的她自己都不知道,不知不覺之中,她的心中已經有了一道值得她牽掛關懷的身影。

    「諾!」韓隆雖然還是不解,但卻頷首而去。

    諸葛亮營帳之中,諸葛亮讓周群坐下後,道:「仲直,汝給我說說看,為何一戶百姓,圈養的半年的一隻鴨子,到頭來卻只值區區十文錢,而蜀郡那些商舖中的蜀錦,卻有人願意花費百金千金購買?」

    周群愣下了神。思慮下道:「身穿蜀錦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達官貴人,自是趨之若鶩。而一隻鴨子卻是餐桌餐點,肥膩無味,達官貴人不屑吃之,而百姓卻又吃不起。因此這價格,自是上不去。」

    「而這鴨鵝非是六畜家禽,燉湯遠不如雞湯味美,同理家豬的價格,一直沒有羊價格高。如今市面上一隻五十斤的羊,價格竟然與一頭一百五十斤的價格相等,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喜歡吃羊肉,而不是豬肉,這就造成了這些家畜的低廉。

    「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貧民都吃不起,而富人又更趨於美味,這才是其中根本。就好比耕牛戰馬。是戰略物資,尋常百姓需要耕牛,大軍作戰需要戰馬,可這兩樣東西,在任何時候都屬於短缺的物品,而且又不允許買賣。從而也就造成了有價卻無市,戰馬耕牛奇缺。而豬鴨鵝卻廉價的根本。」

    「說的好,仲直看來你對百姓民生。瞭解不是一般透徹啊,這點上亮不如你,這樣,從即日起,牧曹成立,就由你來擔任從事一職。」

    諸葛亮的思維迅速的轉動了起來,他因為他赫然想起,後世有一種專門集會,那就是買賣牛羊馬匹的,而要增加百姓收入,就要允許百姓自由買賣耕牛和馬匹,然而由各地縣府,因地制宜,成立市曹,負責監督,以防有不法商人,從中牟利和這些物資販賣出境。

    現今的法令規定耕牛馬匹,是戰略物資,不得買賣不得殺害,而是由村裡的裡正統一,交由一些農戶放養,這就讓放養著耕牛的農戶,不但不能創收,反而成了負擔,而且還會打擊百姓積極性,這無疑不利於耕牛增產。

    周群起初還有些猶豫,怕自己無法做好這份職責,到聽完諸葛亮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方案,頓覺眼前一亮,立即起身作揖道:「有主公這番指導,群定當不負所托,把牧曹之事管理好,讓我益州百姓的生活過的更好。」

    「仲直,有信心就好,汝立即回蜀郡準備去,希望回到成都之時,能夠見到你把衙署官僚鋪開,做出一些看得到的成效。」諸葛亮點了點頭,隨即寫了一封任命赦令,蓋上璽印交到了周群手中。

    「請主公放心,下臣定當不辱使命。」周群接令而退,在陳楚安排的一什軍士護送下,連日返回了成都。

    諸葛亮這項決定,在隨後的幾年中,給荊州、益州、交州等地的百姓,帶來了大量的創收,也大大的增加耕牛的數量,從而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尤其是諸葛亮帶頭吃豬肉,鴨肉等舉動,也進一步擴展了百姓這方面的收入。

    要知道諸葛亮控制的荊州,益州、交州都屬於南方地區,這些地方本來就更適合養牛,豬、雞鴨鵝等家畜,相反餐桌上食用的羊,卻主要產自北方,南方雖然也可以圈養,但明顯要比北方的成活率要差得多。

    所以在南方大力推廣養殖牛和豬,以及水稻種植,才是發展的根本,南方地域廣闊,水域眾多,無論是馬匹還是羊,都更不適合生長。

    諸葛亮此刻自己都不知道,就因為他今日的舉動,給他打下了堅固的農業基礎,為他將來統一天下,提供了穩定充足的糧食。

    正午諸葛亮用豐盛的燉鴨,好好的犒賞了三軍將士的肚皮之後,率領兵馬,沿著驛道,繼續朝著邊境的鍵為郡前行了起來。

    鍵為郡治所在武陽城,諸葛亮率領的出巡隊伍,此次打的旗號是趙雲的旗號,而州牧府下發給各郡縣的公文,則是龍威將軍趙雲,代州牧巡視郡縣。

    因此所到的各郡縣官署,官員無不敢懈怠,雖然很多官員,早早就安排了迎接,但諸葛亮卻從來沒有率軍入城居住過,為了不打擾百姓,都是在城外宿營。

    「主公,過了前面那道崗,就是武陽地界,是否需要派人前往郡守府,只會李太守前來拜見?」前軍中的陳楚,一路飛馬來到中軍的諸葛亮跟前。

    「無需知會,繼續前行。」諸葛亮本來就是來巡視,又不是來出遊的,豈能勞師動眾讓人來迎接。

    「諾!」陳楚揚聲應了一聲,飛馬喊道:「主公有令,繼續前行!」

    (新的一周,求訂閱,求推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