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四卷 巴蜀風情 第二百五十九章 巡視益州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五十九章巡視益州

    劉璋父子投降,蜀郡平定,百官封賞,諸葛亮下一步的計劃,自然是休養生息,恢復戰後的創傷,讓百姓和軍士得以安居休整。

    要治理州郡事務,首要之事,自然是清點人口田畝,以及庫存賦稅等等問題。所以在忙完封賞之事後,諸葛亮與法正、張松,率領府衙一干文吏,開始查閱州牧府戶籍典冊,以確認目前益州的人口情況。

    然而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眼下益州九郡加上三個蜀國,共十二個郡國,在漢末動亂之前,在冊人口高大六百萬,而目前諸葛亮掌握的巴郡,廣漢、蜀郡、犍為四郡和越巂北部五縣,三個屬國分別是廣漢郡屬國、犍為郡屬國、蜀郡屬國,全部人口加起來竟然只有一百八十萬。(註:屬國是西漢時期,設置在邊境郡中作為安置少數民族行政區域,設有都尉管轄。)

    其中漢中郡在曹操手中,永昌郡、益州郡、牂牁郡雖然名義上還是劉璋轄制的郡縣,可從歷年這三郡上繳的賦稅,以及三郡軍事勢力來看,這三郡完全是屬於半**的態勢。另外還有一些縣城在這四郡勢力範圍之內,所以這四郡人口自是統計不到諸葛亮掌控的益州勢力範圍之內。

    永昌、益州、牂牁、越巂四郡也被稱之為南中之地,諸葛亮從手中所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三郡郡守,自從五年前上任以來。就沒有回蜀郡述職過。

    而現今有不少傳言,三郡太守現今早已經和佔領越巂郡南部數縣,還有益州郡東部大片區域的南蠻王孟佬,秘密連成一片。形成相互的掣肘而又互助的同盟關係,各郡內的夷人百姓,甚至仍處在奴隸制度統治之下。

    「主公,牂牁太守朱褒,本就是牂牁豪族,世代與夷人雜居,勢力盤根錯節,五年前其家族在牂牁自立。劉璋無力抗爭,只得任命其為太守。」

    「益州太守高定,永昌太守雍闓,與朱褒情況差不多。皆是百年土著世族,依靠著手中私兵部曲崛起,這幾年為了能夠相安無事,也都是象徵性上繳一些賦稅,維持著雙方的和平。」張松眼見諸葛亮眉頭緊鎖。遂把當下三郡的情況解說了一下。

    「唉,本侯還以為取得益州,怎麼也能增加五十萬戶,二百萬人口。卻不曾想到,這大好的天府之國。竟然在劉璋手中縮水之至,我說這次進展益州。為何會這般迅速,原來本侯所得的益州,不過是全盛時期的益州一半還不到啊。」諸葛亮看罷戶籍,大失所望的把竹簡扔在了案幾之上。

    「主公,眼下取得的益州各郡,雖然大幅縮水,但益州的人口還是不少,若加上南中三郡,以及漢中郡的話,人口絕對不下三百萬,下臣以為,當務之急,就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安撫南中三郡,待來年兵強馬壯,再一舉蕩平三郡,如此即增加人口百姓,二來也可以穩定後方。」法正見諸葛亮因為所得人口太少失望,忙勸慰道。

    「南中三郡,是必須平定的,從今日起,就要著手準備這事,最遲明年秋季,吾要領兵平定三郡。」諸葛亮點了點頭,接著道:「準備三千金,錦緞三千匹,另外叫工匠準備三個侯印,派使者給這三人送過去,轉告他們,本侯與他們共襄盛舉,互不征伐。」

    「主公英明,不過下官以為,最好也給蠻王送個王印過去,先對敵示弱,到時趁敵不備,在給與一擊,方能真正的事倍功半。」張松眼中精光一閃,附和的笑道。

    「子喬兄,此策大妙,臣附議。」法正點頭贊同道。

    「此事就這麼定了,該如何處理,你們商議著安排。」諸葛亮表示沒有異議,接著道:「三日之後,本侯決定前往犍為各郡,州府政事,就交給孝直和子喬你們二人處置,軍務之事,聽翼德和俊義二位將軍的。」

    諸葛亮早在入成都之時,就已經考慮過,要出去走走,只有出巡,才能瞭解百姓的心生疾苦,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知道各地的山川地貌,所以他這會提出要出巡,並不是臨時起意。

    「主公,益州新定,南郡衙署皆未至,是否等安定之後,再前行?」張松勸誡道。

    「無妨,吾此次出巡,會讓子龍將軍陪同,打著他的旗號,以巡視之名出去,另外會從讓神武軍中挑選三千軍士隨行,大纛旗號依舊留在成都。」諸葛亮把手中的羽扇放在案几上,顯示出他已經安排已定。

    「諾!」法正和張松見諸葛亮主意已定,自是不在相勸。

    諸葛亮安排陳楚挑選軍士出巡一事,自是無法隱瞞住神武軍各級將領,其中新任軍中主薄,兼左郎將費觀,字賓伯,得知這個消息後,隨即來到州牧府求見諸葛亮道:「主公,末將聽聞主公即將出巡,特來舉薦侍從兩名,還望主公接納。」

    「哦,賓伯有何人選說說看,若是合適,本侯自當錄用。」諸葛亮朗聲一笑,點了點頭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提議,現今他帳下的鄧艾和馬謖被他安排去統率東州兵,現今他還正需要兩個中郎,幫自己整理文書等繁瑣事務,而這類事情,親兵衛隊的韓隆等人,因為知識原因,自是有難以勝任。

    這個費觀也不是普通人,而是費伯仁胞弟,費伯仁為勸降劉璋,立下功勞,現今被諸葛亮委任為州牧府從事,而費觀他也頗為厚待,讓他在神武軍中任職,要知道神武軍可是諸葛亮的中軍,能進入軍中的,除了才幹出眾外,忠心也是一大考驗。

    「吾長兄之子費禕,年方十五歲。才是敏捷,德行出眾,另外一人是蜀郡長史董和之子董允,年方十六。此二人雖然年少,在蜀郡倒也有幾分名聲,然下官以為,這二人名大於實,猶如趙之趙括,學術雖然精通,但缺乏實踐,將來縱使為官。也難於成為全才,故特意請主公帶二人再身旁磨練幾年。」

    費觀說的這兩個人名,也算是歷史上赫赫有名蜀漢大臣了,不過觀二人事跡。也確實如費觀所言,長於政務,不通軍務,是他們最大的缺點,而這二人。卻偏偏都擔任而來蜀漢丞相職務。

    對於這二人,諸葛亮雖然談不上多熟悉,但蜀漢四賢相這個名頭,費禕和董允榜上有名。也算是名聲不小了。

    「可以,明日就讓他們二人到親兵衛隊報道。擔任中郎之職。」既然是人才,諸葛亮自然地好好培養下。眼下的鄧艾和馬謖,跟了自己小兩年,雖然不敢說現在就能夠獨當一面,但起碼是初具雛形了,再過幾年磨練一下,完全可以勝任大將之位。

    「謝主公,末將告退。」費觀欣喜的作揖而退,費禕董允都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這兩小子好學聰慧,但卻始終厭惡兵戈,這無疑是個大缺點,所以費觀和董和一直想,給二人一個磨礪平台。

    當初劉循領兵的時候,董和就建議過讓二人去劉循軍中歷練,結果二小子去了一天,就被劉循趕回來了,說這哥們往營門一站,就像兩娘們,有損他的軍威士氣。

    傍晚時分,諸葛亮處理完手頭公務,想起明日要出城巡視,這一去起碼得十天半月,所以決定回後院,跟孫尚香打個招呼,也算是告個別,最近諸葛亮忙於接管蜀郡,忙的兩人連三句話都沒能說上,二人的關係,自然也就談不上融洽,更談不上親密了。

    「侯爺,飯菜已經準備好了,奴婢去請夫人一道前來用餐。」正在廳抱著書簡閱讀的吳莧,見諸葛亮回來,忙放下手中書簡,上前給諸葛亮解下了錦袍,一邊開口說道。

    吳莧正是吳懿胞妹,現今三十一歲,與諸葛亮同年,早年許配給劉焉之子,不料剛過門夫家就病逝,從十七歲守寡至今。

    不過這個吳莧,正如其兄吳懿所言,確實溫婉謙恭,知書達禮,不愧是大家閨秀出身,而且相貌品行都不在黃月英之下,倒也確實是個難得名門女子。

    「你是子遠將軍的妹妹,也算是自家人,不需要自稱奴婢奴婢的,以後喊我大哥便是,我也跟子遠一樣,喊你妹子。」諸葛亮點了點頭,洗了把手,走到主位上坐下了下來。

    「這樣好嘛?」吳莧有些欣喜的問道。

    「這是在後院,自然是我說了算,難道你認為我說了不算?」諸葛亮板著臉回了一句,但他嘴角露出的一絲微笑,卻也道明他並未生氣。

    「咯咯,我聽孔明大哥的,那妾身去請夫人了。」吳莧高興的點頭走了出去。

    望著吳莧的背影,諸葛亮不由暗忖道:「吳懿家族在益州勢力龐大,有東州士子之頭影響力,這人而且還有些才幹,倒也值得拉攏,看來他安排其妹入府,也不是沒有目的啊。」

    這些時日來,諸葛亮也算理清了益州一些老舊勢力的關係,益州目前主要分兩大宗族勢力最強,其一就是當年劉焉從關中帶進蜀地的東州士族,另一派勢力就是張松為首本土勢力,如今若加上自己從荊州帶來的文武將官,也就真成了三足鼎立了。

    而眼下不管是東州勢力,還是本土勢力,還是有不少人念著劉焉父子的情分,這些人一旦搗亂,自己的政令就難以上通下達,所以諸葛亮眼下拉攏張松和吳懿,是很有必要的。

    此刻的諸葛亮不知道的是,就是吳懿這個妹妹吳莧,在歷史上可是劉備名正言順的皇后,絕對的正宮娘娘。

    而此女相貌並不算出眾,起碼比起諸葛亮家中的幾位,如甄宓、大喬、和眼下的孫尚香是要稍遜一籌的,也就是跟鄒欣兒一個等級的美人。

    而眼下此女已經三十一歲了,而歷史上劉備娶她還要晚上好幾年,由此不難想像,以劉備的權勢。完全可以娶個年輕貌美的,可他卻偏偏娶了吳莧,其中很明顯是有政治聯姻的關係,當然吳莧品行端正。也確實是個難得的賢妻良母。

    諸葛亮坐下不久,府中的兩名侍女,就把飯菜端了上來,這會功夫,一身粉紅長裙打扮的孫尚香,也在吳莧的陪伴下,走進了大。

    孫尚香還難得的主動給諸葛亮欠身行了一禮,冷冰冰的態度雖然沒多少改變。但從她行禮的行為來看,由此也不難看出,她對諸葛亮的冷淡,似乎真有了些改變。

    「妹子。你也一起坐下吃吧。」諸葛亮見孫尚香坐定,看了眼站著的吳莧,微笑著說道。

    「孔明大哥,我剛才吃過了,就不妨礙你和夫人用餐了。」吳莧心知諸葛亮今天回來。顯然有話要對孫尚香說,聰慧的她,自是明智的選擇了離開。

    吳莧識大體的聰慧行為,自是贏得諸葛亮的讚賞。這個女人諸葛亮越來越覺得,留下她將來再府院內。做個總管還是很適合的。

    諸葛亮的飯菜並不算豐盛,但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煮羊肉,一碗青菜,一碗肉湯,一碗白米飯,幾乎是所有貧民每日奮鬥的目標了,所以諸葛亮對這樣的食物,自是很滿足的,平時他也不喝酒,所以案几上沒有備酒。

    諸葛亮見孫尚香坐下之後,就一直在低頭用餐,也就沒有開口,同樣埋頭吃了起來,直到把案幾前的四大碗食物全部吃完,諸葛亮才打了個飽嗝,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雖然諸葛亮對膳食要求不高,但每頓要吃飽,卻是他對一貫的要求,只要每天保持充足的飯量食慾,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是應對手中繁瑣的事務,再加上日常的訓練,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呃,我臉上有飯粒嗎?」諸葛亮抬頭時,卻發現孫尚香正失神的看著自己,好奇之下,他不由笑著伸手在嘴角抹了一下。

    「沒,沒有。」被諸葛亮盯著的孫尚香,嬌羞的搖了搖頭。

    她剛才是被諸葛亮那津津有味的吃相給吸引了,這些日子以來,還是他們倆單獨坐在一起吃飯,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外表俊逸儒雅的諸葛亮,不但飯量這般大,而且吃起來,儼然像個軍中粗俗的大漢,沒有絲毫的文雅可言。

    「你到蜀地也已經一個多月了,也沒顧得上跟你聊聊,最近過的還習慣吧?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想回江東了,隨時可以回去,當然回去後,想回來,我的家門也隨時歡迎,不過就是有一點,走得時候要打個招呼,千萬不能偷偷走,這在軍中叫逃兵,抓住可是要砍頭,這你可要想好了。」

    諸葛亮柔聲一笑,一副輕鬆的表情說道,他以這樣的口氣說話,就是想緩解一下彼此之間的生分,讓雙方能夠做一些交談。

    「我不想回去,但就是有點想母親,她老人家年紀大了,也不知道身體怎麼樣。」

    孫尚香想起在江陵時,從嫂子大喬還有侄子孫紹處,瞭解到二哥孫權的一些做法,心中是徹底對自己那位二哥失望了,自己此次出嫁,自己那位二哥,同樣是說的冠冕皇,一切都是為了孫氏基業。

    可讓她一個無權無勢的弱女子,肩負所謂的孫氏基業,孫尚香的的內心,充滿著無奈,卻無力反抗,因為這事,就連疼愛她的母親,都對她說,這是命,是作為孫氏家族女子的命,她不能退縮,只能迎往直上,沒有退路可言。

    眼前的這個男人,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成為了自己的夫君,可到現在,他們在一起說的話,還沒有十句。

    但剛才諸葛亮的話中的誠意,她是聽出來了,前次在雒城,諸葛亮說她可以回去,孫尚香一直以為那只是戲言,就如當初在江陵,自己詢問嫂子大喬,是不是諸葛亮強迫她下嫁時,大喬卻堅定而有幸福的回道她說:「今日的選擇,是我自己真正的選擇,我也永不後悔,能夠嫁給孔明為妻,你才會體會到,女人也是能夠獲得尊重的。」

    「想母親了就給她多通通書函,吾會讓各地驛站給你傳回江東,現今益州平定,南郡的家屬衙署,很快就會搬遷到成都。這裡氣候溫暖,比南郡舒適,相信你會慢慢喜歡上這裡的。」諸葛亮點了點頭,寬慰著她說道。

    在諸葛亮眼中。孫尚香無疑是政治的犧牲品,是值得同情的,自己跟她也沒有仇怨,她願意留下,誠心實意融入自己這個大家庭,他也不會反對,想走,他也不會強留。

    因為幸福不是別人施捨的。而是需要自己爭取的,自己給她機會,而她不爭取,自己也就仁至義盡了。畢竟兒女情長對於他來說,終究只是錦上添花之事,而不是他生命最主要的事業。

    當然諸葛亮並不是不重視家人,相反他把黃月英幾個,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誰要是敢讓他們受到欺負,他絕對會傾盡全力,讓對方付出慘重的代價。

    「謝謝你,你果然是個好人。嫂子她說的沒錯。」感受到諸葛亮誠摯的情感,孫尚香有些感動的說道。

    「你是第一個稱讚我是好人的人。相信在你二哥和曹操眼裡,我一定是個大大的壞人。因為他們兩個在我眼中,同樣也是大大的壞人,哈哈……」

    諸葛亮開懷大笑一聲,毫不避諱的說道。

    「你今天跟我說這麼多,是不是又有戰事要出遠門?」孫尚香伸手撩了下臉頰上垂下的髮絲,抬頭反問道。

    「美,當初你在江陵的時候,要是這個扮相,我還真下不得手打你軍棍。」諸葛亮望著孫尚香撩發那嫵媚動作,忍不住開口讚道。

    被諸葛亮這麼一讚美,孫尚香不由嬌羞的底下了頭,心頭隱隱充滿了甜蜜的味道。

    「嗯,真被你猜對了,明日我準備巡視各郡,這一去少說也得半個月,所以特來告知你一下。」諸葛亮回了一句,起身道:「那我走了,以後沒事多出去走走,雖然你現在姿容很美,可我更喜歡英姿勃發,朝氣十足的你哦。」

    「我能跟你一起出去嗎?」諸葛亮走出大門時,孫尚香突然鼓足勇氣喊道。

    「換上你的戎裝,明早在府門口等我,過時不候。」諸葛亮回頭看了眼一臉期盼的孫尚香,滿意的朗聲回道。

    「主公,我們這第一站,去哪裡落腳?」翌日午後,諸葛亮率領的出巡隊伍,已經出了成都三十里外,這會統軍隨行的陳楚,驅馬來到諸葛亮跟前詢問道。

    「仲直,聽說此去西北百里之外,就是有名的道教聖山青城山,不知汝可知曉?」諸葛亮騎著馬背之上,回首對隨行的周群問道。

    「主公,青城山正是天師道天師張陵傳教之地,先前的漢中太守張魯,正是其孫,現今的青城山正一觀天師張重,據說是張陵的關門弟子,如今已經年過百歲,卻已經神采飛揚,下官十年前曾經有幸拜會過。」周群聽到詢問,忙上前回道。

    「子楊,此行就去青城山,由汝率前軍開路。」諸葛亮欣然點頭道,神秘莫測的道教,他還真有幾分好奇,如今益州新定,而益州百姓又對正一道似乎也頗為崇敬,諸葛亮也正好可以利用道教這個信仰,好好的籠絡一下百姓。

    「諾!」陳楚調轉馬頭,立即前軍先行開拔而出。

    「子揚將軍,跟隨主公這些年,也算是歷練出來了,如今他和字義二人,足以列入大將之列了。」趙雲在諸葛亮身旁,看了一眼飛馬而去的陳楚,不由開口讚道。

    可以說陳楚和劉封二人,是諸葛亮真正一手培養出來的,二人十幾歲就跟隨諸葛亮左右,轉眼十幾年過去,二人經歷大小百餘戰,戰功赫赫,就算是封侯的功勳也足夠了。

    「這倆小子,跟子龍你相比,差的還是太遠啊。」諸葛亮淡淡一笑,陳楚和劉封的成長,他自是看在眼裡,但正如他所說,二人要想成長到趙雲這樣的高度,確實還需要更多的歷練和機會。

    「主公緲讚了。」趙雲謙恭的作揖推辭道。

    「繼續前行!」諸葛亮環顧左右的董允和費禕兩個小子,騎在馬背上一副難受的樣子,不由搖了搖頭。

    再看看騎在棗紅馬上,身穿青銅色魚鱗甲,頭戴青銅兜鍪,臉上還掛著皮具的孫尚香,只露出一雙水靈靈大眼她,嘴角不由露出一個欣慰的笑容。

    (大章節求支持,請有能力的訂閱下,就算不訂閱,也給個推薦票什麼的吧……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