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347 【日俄對上了】 文 / 過河老卒

    國際間交往,若去相信所謂的「承諾」而承擔責任,那只能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英國政府在無力阻止日本瘋狂擴軍四十萬的情況下,只得由竇納樂向楊格「承諾」:清ri兩國如因朝鮮問題而交戰,英國將嚴守中立。楊格沒把這句屁話當成一回事兒,在他心裡根本就沒有英國主張的「清國陸軍加日本海軍阻止俄國」的念頭,滿腦子想得都是借用俄國東進野心和日本大陸政策在朝鮮的「交匯點」製造矛盾。

    日本人發現的茂山鐵礦脈就在長白山東麓,距離「山貂營地」只有一百五十多里的山路,距離圖們江左岸的「俄國領地」也只有三百里。鐵礦要開發利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交通問題。清津,在俄國人的勢力範圍之內,日本人必須要在清津建立礦石碼頭,實現清津港與ri港口的直航才能達成在茂山開礦並運到日本加以利用,解決日本國缺乏優質鐵礦石資源的問題。

    在朝鮮的清國總領事唐紹儀不小心就把「茂山鐵礦」的消息透露給俄國人,俄國人立即向朝鮮王國政府提出開礦的要求,朝鮮王國政府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當然的予以拒絕。可是,日本人想要利用清津港也是困難重重。

    甲午戰後,日本人最為急切的需要是建立、壯大本土的軍工體系,八幡制鐵所是日本在軍工體系再投入的重頭戲,八幡制鐵所依賴「海外鐵礦石或者生鐵」的局面無法改變,就勢必牽引日本的國策向「海外尋求低廉鐵礦石供應」轉移。可是,日本在海外擁有「特權」的地區,一為台灣,台灣本身有磁鐵礦藏,可高山人不予開放,清國台灣巡撫衙門一方面承認《馬關條約》規定的日本在台特殊利益,一方面以實際困難婉轉勸告日本的資本慎入「高山地區」。品位低、儲量少、開發難度極大的台灣鐵顯然不符合日本的需要。二為朝鮮,在《馬關條約》中,清國政府承認朝鮮自主,而日本在朝鮮事變後一直有一個旅團的兵力留駐朝鮮,在清俄邊境衝突後又加派了一個旅團,造成事實上「軍事控制」朝鮮的現狀。可惜,控制只是在親ri地區才能達成,在俄國勢力相對強大的地區。日本人寸步難行,例如茂山地區。

    日本人增兵朝鮮的理由是「朝鮮政府對清俄邊境衝突的不安」本來,增兵朝鮮應該進駐鹹鏡北道的,可偏偏就開不進去!從邊境衝突中脫身的俄國人給朝鮮地方官員撐腰是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是清俄達成約束軍事。東清鐵路開建和二十萬俄軍源源開到遠東。

    日本人不得不三思啊!

    為了茂山鐵礦,是否值得在清國新軍的虎視下與俄國開戰?從獲得廉價鐵礦石和焦煤、褐煤的利益需求出發,從國家工業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這一戰視乎無可避免。可是,是與俄國人在朝鮮打一仗嗎?未必,日本人也可以選擇與清國新軍再次在遼東開戰!不過嘛,英國人未必同意。一旦日本的舉動深刻的觸及英國人的利益,就可以招致海洋的封鎖,這是滅頂之災!島國不是陸上大國。島國的資源和產出完全依賴海洋運輸,對海上強權就只能討好,直到自己也變成海上強權。

    故而,日本人的三思最具體表現在陸海軍之爭上。

    日本陸軍對鐵礦石的依賴不那麼直接,在大陸政策的影響下,更願意直接打趴清國新軍,在龐大的清國予取予求。日本海軍要在購艦的基礎上實現完全的自造戰艦,奠定海上強國的基礎,就必須解決大量鋼鐵來源的問題。如今。俄國在遠東的海上力量薄弱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海軍對俄國控制茂山地區鐵礦的態度就異常的強硬。與此相比。陸軍對擊敗清國新軍的底氣不那麼充足,只能依賴於擴軍十三個師團,以期形成二十萬正規軍對清國東三省地區十萬正規軍的優勢。

    在此關乎日本國家氣運的問題上,日本人對英國人不痛不癢的「勸告」非常重視,最後得出「日本必須在遏制俄國的戰略中表現得清國新軍集團更為強硬」才能加強與英國的關係,讓英國在日本和清國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在日本海陸軍的競爭中,日本政治是折中的,最終形成的戰略是略偏重於海軍的「對俄強硬、對清提防」。何解?積極謀求茂山鐵礦和日本在朝鮮的獨霸利益是重點,擴大陸軍滿足陸軍的要求,應付可能的陸戰,特別是對清國新軍的陸戰,是次重點。兩者都是重點,實踐起來有先就有後。

    11月28日,一群日本浪人和一群朝鮮浪人在清津港「衝突」禍及了一間俄國商業機構和兩間日本商社。

    30日,日本國政府宣佈「派出軍艦運送陸軍第四師團一部到清津登陸,協助朝鮮王國政府維持當地治安秩序」。同日,俄國人也照會日本駐俄公使,宣佈「為保護俄國在朝鮮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將派出一個團的兵力越過圖們江進駐鹹境北道。

    朝鮮王國政府沒有就日俄兩國的調兵進駐發出任何聲音。

    這一天的清國也不安靜,皇帝和軍方重臣之間的矛盾,因為榮祿的回京而在突然間激化,幾欲爆發。

    欽差大臣在王八泡子的第12旅旅部被僑民給打了,這不是公開打皇帝的臉嘛?!

    光緒對此大為光火,一方面嚴辭斥責12旅旅長隨昌毅保護不力,一方面利用清俄共同修路的機會,向海參崴派出了領事,另一方面則是等待著,等待榮祿回京之時再向「縱容軍民毆打欽差」的新軍東方支隊司令官延山和12旅旅長隨昌毅發難。不過,光緒還是看在永山籌組蒙古騎兵師,而該部力量有可能為皇家所爭取的面子上,放過了延山而專責隨昌毅,意圖以嚴責隨昌毅打擊新軍這群「驕兵悍將」重塑朝廷和天子的威嚴,在30日電諭關外軍團司令官依克唐阿「著即褫奪隨昌毅及相關人等一切軍政職務和頂戴榮銜,永不敘用」。

    楊格接到「上諭電報」是在大遼河入海口的田莊台水面北洋艦隊交通快船「快馬」號上,快馬剛剛起錨就與從上游下來的挖泥船「導海」號相遇,兩船互鳴汽笛致意。

    「導海」號看到快馬號的桅桿上飄著按照北洋艦隊未獲批准,卻依然實行的《海軍軍制定則》懸掛的「陸軍中將」旗,主動讓出主航道,十幾名艦員在左舷站坡致禮。

    「回信號,導海號的弟兄們辛苦了。」

    管駕黎開翼命令信號兵打出旗號,又引來導海號一陣汽笛長鳴。

    快馬是內河、近海快船,排水量25噸,最高航速能達到19節,巡航經濟航速也有13節。導海號是港口或內河挖泥船,肚量大、平底、航速緩慢,整個夏季幾乎都在奉天一帶疏浚渾河,眼看著隆冬將至才撤出內河,準備在營口靠港。

    「回頭,不去奉天了,沿著海岸線瞎轉悠到補煤就成。」

    「是!「黎開翼不明所以,只能在執行命令的同時暗估與方才田莊台碼頭送來的電報有關。究竟是什麼事兒,就不是1892年從水師學堂畢業的小小快船管駕能夠知曉的了。

    楊格隨手撕碎了電報紙,紙屑隨著寒風飄散在河海相交的水面上。他剛剛下令就生出悔意來,覺著自己不能在皇帝「電諭褫奪部下將領職務」之時以躲避的心態應對之。

    「算了,還是去奉天!」

    「是!」黎開翼打輪轉舵,快馬號漸漸加速,以15節的高速向上游而去。

    寬闊的江面和兩岸因為水位降低而露出的河灘淤泥,大遼河帶來的泥沙沉積在河口處,逐漸堆積形成的三角洲,略經整理就是良田,或者是田莊台——營口城市的一部分。

    楊格的心思沒有過多的糾纏在河口城市的發展上,皇帝已經出招了,時機很是正確,由此爆發出來的皇帝、權臣之爭,有助於讓日本人更加放心的在朝鮮對付俄國人設置的障礙,攫取朝鮮的鐵礦資源。清津的事件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日本人故意鼓搗出來的,背後也有英國人的影子。

    當然,現在不能指望著日俄就此開戰,對日本人來說,與俄國決戰而定朝鮮,需要完成陸軍、海軍的擴軍計劃。對俄國人來說,調到遠東的二十萬軍隊還未完全到位,在大鐵路還不能給軍隊提供充足的補給之前,全面戰爭也是不可想像的。兩個國家在清津事件發生後作出的反應,都有點「虛張聲勢」後觀各方動靜而定戰略的架勢。

    日俄都在關注大清國的反應。

    在關注的目光下,皇帝要拿隨昌毅開刀,以維護皇權的威嚴,也是殺雞給猴看,打擊楊某人的聲望。楊格則要維護自己在新軍中樹立的形象和威望,也要讓日俄看到大清國因為君臣矛盾激化而無暇他顧的「機會」。所以,對光緒的「電諭」楊格打算來個置之不理,還需準備著迎接因此而來的激烈風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