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傲氣凜然

龍騰世紀 第一ま六章 圍困 文 / 天子

    第一ま章圍困

    萬縣之戰以川軍聯軍壓倒性的勝利而告終,曹錕麾下各部先後戰死兩千七餘人,受傷四千餘人,其一千三多名重傷者按照戰場慣例被人道的「送終」,剩下的五千二餘名俘虜和兩千餘名傷員,分別關押萬縣內外兩座軍營。《網》

    午時分,兩艘三噸貨船上萬軍民的注視下,載著曹錕及其餘名連長以上軍官徐徐駛離萬縣大碼頭,匯入數艘機輪船和木船組成的川軍第四師運兵船隊逆流而上,開往已被四面包圍並切斷對外聯繫的重慶。

    船隊駛到江心航道,隨船護送的川軍將士很快抬出一桶桶香噴噴的米飯和肉菜,用乾淨的洋鐵碗為每一位沮喪的投降軍官裝上食物。

    曹錕以及麾下余軍官由始至終都得到包季卿和王陵基的禮貌相待,川軍將士沒有毆打和謾罵任何一位放下武器的被俘官兵,所有被俘軍官除了被收繳槍支彈藥,仍然允許保留象徵身份和榮耀的佩刀佩劍,投降的各師旅遺棄的戰旗,也被包季卿和王陵基命令川軍將士找回,折疊整齊後交給所屬各部的主官。

    川軍的這一手玩得極為漂亮,以至餘名投降軍官慢慢現,自己心沒有多少怨恨,胸腹間千回轉的除了懊悔和惆悵之外,剩下的全是對自身前途的深切擔憂。

    此戰過後,興奮的莫過於第三師師長孫兆鸞和楊森、劉湘三人,繳獲的餘匹戰馬數分給了孫兆鸞的第三師,便於該部從陸路趕回重慶備戰;楊森和劉湘以堅決的服從、身先士卒衝鋒前的優秀表現,均獲得包季卿等將領的嘉許,當即被王陵基任命為重組建的川軍第一師第二、第三旅旅長,所繳獲的千多支日制槍械、武器彈藥和十七門日制步兵炮,數撥給兩位晉旅長擴充實力,毀壞的數千支長短槍和三十餘門火炮,交由包季卿率領的邊軍主力三團收集起來,運往成都修理或回爐。

    楊森和劉湘歡天喜地地率部留守萬縣大營,擔負起萬縣和川東的防務重任,押解五千餘名俘虜打掃戰場掩埋屍體,至於到後這些俘虜是留是放,完全任憑兩人處置。

    五月二十日下午,包季卿和王陵基率領的川軍各部順利返回重慶,開始對重慶展開壓迫式包圍,經過兩夜三天航行的曹錕等餘名軍官登上朝天門碼頭進入重慶,與恍然不知大戰已經結束的胡景伊和兩個旅湘軍匯合。聖堂

    獲得急報的陳宦率領數十名將校趕到碼頭迎接,看到傷痕纍纍、神情落寞的曹錕等人時,胡景伊雙腿軟,差點兒摔倒地,胡景伊等人不需要詢問已經知道,他們大的仰仗已經失去,所有的希望這一刻完全破滅。

    八面玲瓏的陳宦很快收拾心情,將曹錕一行迎入城大營,吩咐麾下副官參謀立即準備晚宴,去請來重慶各藥鋪診所和各大教堂的洋大夫給受傷軍官治傷。

    直到日落西山,洗漱衣煥然一的曹錕等五名將領才坐上宴席,沒等陳宦舉起酒杯,曹錕就將三日前的萬縣之戰詳細告知,後痛心疾地說出一番話:

    「之前誰也沒料到川軍已聯合起來,沒料到川軍敢於率先開戰,沒料到川軍的武器裝備如此精良,以致我軍毫無準備之下遭到伏擊,落得個全軍墨的悲慘結局。雖然包季卿和王陵基對我們很客氣,戰後幫我們收攏殘部,救治傷員,但是他們背叛了央政府,背叛了大帥,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四川形勢非常嚴峻。

    「二庵兄、諸位同僚,如今重慶已被川軍層層包圍,只能進不能出,形同孤城,與外界的所有聯繫均已斷,估計大帥至今尚未得知我軍戰敗的消息,包季卿和王陵基委託我帶話給瀾兄和諸位,他們只給我們三天時間考慮,是戰是和,任由諸公自行決定。」

    陳宦的手微微抖,他緩緩放下酒杯,仰望天花板,幽幽長歎:

    「四日前,重慶無法向外送電報的時候,本人就預感到大戰即,可怎麼也沒想到,蕭益民是如此的陰險狡詐,竟然使出佯裝圍困重慶、調集主力攻打貴部援軍的卑鄙勾當……」

    心思縝密的熊炳琦看到陳宦還怨天尤人,忍不住低聲提醒道:

    「二庵兄,現不是歎息的時候,當務之急,是如何面對目前的困局!還有一事,二庵兄需要考慮,自漢南下威逼成都的馮煥章旅如今到了何處?如果馮煥章仍然和以前那樣磨磨蹭蹭陽奉陰違,所部邊走邊看尚未開到川北的廣元,一切還有挽救的可能,要是過了廣元,恐怕也會落得個全軍墨的結果啊!」

    「啊、啊……煥章的後一次來電,正是從廣元出的……」

    陳宦失態地站起來呢喃,臉上全是驚恐之色,曹錕等人面面相覷,後均無奈地搖頭,知道馮玉祥部凶多吉少了。聖堂章節

    川北,劍門關以南十八公里,龍潭村。

    三多戶人家的龍潭村坐落四面環山的河谷之,五丈寬的龍潭溪自北向南穿過村莊,這個入川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此刻已沒有任何民眾,村來去匆匆的全都是身穿深灰色軍裝的官兵,十餘門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已經擺放村口各個山包之上。

    馮玉祥與麾下兩千二余官兵被困南北長一千八余米、東西寬七余米的龍潭村已三天之久,村子東西兩面是綿綿群山,南北兩個通道上的高地已經被四川邊防軍的兩個主力團佔據。

    由蕭益民麾下猛將枟毅率領的兩個團五千官兵,早馮玉祥部到來之前潛行到位,如今已狹長的村子南北兩端架起余挺輕重機槍、兩個ま迫擊炮射陣地,並馮玉祥企圖率部突圍的第一天,齊齊射了余枚炮彈,徹底打掉了馮玉祥率部強行突圍的念頭。

    早有不祥預感的馮玉祥本就不願意率部南下,無奈陳宦一天一個電報催促,坐鎮北京的袁大帥屢調不動的情況下,後給盤踞漢的馮玉祥來一份措辭嚴厲的電令,馮玉祥無奈之下,才十天前率領一個團緩緩入川,將其餘四千官兵留漢,袁大帥下撥的十二門火炮也數留漢,用健馬馱負全旅所有的二十四挺馬克沁重機槍和三十萬子彈南下。

    順利經過廣元、劍閣和劍門雄關的馮玉祥怎麼也沒想到,蕭益民的軍隊會距離劍門關十八公里的龍潭村設下圈套,這個距離和地點非常要命,馮玉祥的兩千餘名官兵一大早離開劍門關,用七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走到龍潭村時已是強弩之末,原以為到了龍潭可以好好休息好好進食,誰知龍潭村的民眾已經數撤走,村的所有糧食和可以充飢的東西全部搬到南面五公里的李家壩,留給馮玉祥和他兩千多官兵的,只是一座空蕩蕩的村子。

    馮玉祥部攜帶的乾糧、鹽巴和肉脯,只能滿足三天的需要,經過三天的對峙與談判,不願意繳械投降的馮玉祥部沒有獲得任何糧食補給,攜帶的軍糧已經消耗一空,再這麼耗下去,無需川軍攻打,就能將馮玉祥兩千多人活活餓死。

    急躁不安的部下有的主張強行突圍,有的主張通過談判,可能保住元氣返回漢,唯獨馮玉祥由始至終一言不。

    焦慮不安的辯論,川軍將領枟毅再次派人送來一封信,也是後通牒。

    身材魁梧的馮玉祥非常仔細地讀完信,不卑不亢地告訴來使:「明天上午十點之前,是戰是降都會給出明確答覆,請回!」

    身穿四川邊軍作戰服的來使向馮玉祥敬個標準軍禮,騎上馬朝村北牛王廟跑去,很快把馮玉祥的話告訴枟毅。

    枟毅哈哈一笑:「果然不出司令所料,馮玉祥還真夠狡猾的,接到曹錕部被我軍殲滅的消息還不肯投降,還給我們來個緩兵之計,不就是想僥倖逃脫保住面子嗎?要是我估計不錯的話,今天晚上他們很可能就會趁黑突圍。」

    「長官,打不打?」駐紮綿陽的邊軍五團團長李紹基問道。

    「肯定要打,而且還要打疼他!張參謀——」雷厲風行的枟毅隨即做出決定。

    「到!」張參謀來到枟毅面前。

    枟毅命令:「通知南面的警衛二團,密切注意村敵軍動向,若是敵軍向西突圍,就給老子射照明彈,然後用用迫擊炮轟他,讓狙擊隊瞄準當官的打,決不能讓敵人翻越牛背山坳口向西逃竄!」

    「是……長官,天快黑了,要是敵人從西北斷崖下面向北突圍怎麼辦?那條山道只埋設了十幾顆地雷,警衛二團的機槍和迫擊炮都無法封鎖那段死角,而且這兩天敵人多次派出小隊人馬偵查路徑,屬下擔心……」張參謀關切地提醒枟毅。

    枟毅無奈地解釋:「要不是司令吩咐我可能放走馮玉祥,以便今後見面好說話,我早就下令起攻擊了,用得著這荒山野嶺耗時間嗎?西北斷崖下的山道是條唯一能逃出去的險道,只能走人不能走馬,過了山崖才好走一些,如果馮玉祥夠膽量的話,就讓他逃,只要敵人一動,五團的迫擊炮連和機槍連十分鐘之內就能運動到位,用炮火和機槍封死道路,如果馮玉祥運氣不好的話,只能退回村子等著我們去繳械。」

    「明白了!」張參謀並腿立正轉身離去。

    與枟毅同屆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五團長李紹基,對蕭益民的決定非常不解,又不敢當眾質疑蕭益民的命令,只能低聲詢問枟毅:「這個馮煥章是何方神聖?值得司令如此對待?」

    枟毅苦笑道:「我哪兒知道啊?馮玉祥的第十混成旅總兵力為千五餘人,裝備精良兵強馬壯,可他這回只帶來一個團和一個重機槍營的兵力,把輜重營、炮營和另一個步兵團留漢,大出我們的預料,按照我的分析,馮玉祥之所以這麼做,顯然是不願意冒險,很可能已經猜到我們司令要收拾陳宦和曹錕,所以才這麼謹慎。」

    李紹基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估計就是這樣,再一個原因是,川北道路崎嶇,不利於輜重和炮兵行進,從綿陽以北至廣元一線,到處是可以設伏的戰場,馮玉祥謹慎一些是非常明智的,要不是我們說服廣元的張源前輩別摻乎進來,馮玉祥也不會繼續南下,恐怕一遭到廣元民團的打擊他就逃回漢去了。」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

    枟毅大聲附和:「至於司令為何吩咐我們放走馮玉祥,我們暫時不用考慮,但是必須把敵人的馬匹、裝備和大部分官兵留下來,不然我們不白來一趟了嗎?回去要被其他弟兄笑話的!」

    「轟、轟轟——」

    村子西北方向傳來震天爆炸聲,枟毅和李紹基猛然跳起,對視一眼立刻衝出牛王廟,跑到高崗上端起望遠鏡緊張觀察。

    村子西北五余米的斷崖下硝煙瀰漫,馮玉祥部諸多官兵的身影火光和濃煙若隱若現——敵人果然要突圍了!

    ~~~~~~~~~~~~~~~~

    p:保底第二,繼續求自動訂閱和月票!

    這兩天腦力消耗過大,整個人暈暈沉沉的,弟兄們來點票票鼓勵一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