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干宋。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彊以歸而殺之。曹遂絕其祀。
公元前488年秋,宋國在取得晉國的支持後,開始厲兵秣馬準備伐曹之事。就在宋國磨刀霍霍之際,他的鄰居曹國並沒有多大的反映,國君曹伯陽正在和宰相公孫強在田野裡射獵。曹伯陽不姓曹名伯陽,他本姓姬名陽,由於曹國是一個伯爵,所以稱為曹伯陽。
公元前502年,曹靖公去世,曹伯陽即位,這位國君有一個嗜好那就是射獵,整日不理朝政就知道在田野裡打獵遊玩。三年後的一天晚上,曹國太史做了一個夢,夢見許多君子站在社宮那裡商議要滅掉曹國;曹叔振鐸(曹國的第一位國君)制止了他們,讓他們等待一個名叫公孫強的人,眾君子答應了叔振鐸的要求。天亮後太史派人找遍了曹國,也沒有公孫強這個人。隨後太史就告戒他的兒子:「我死以後,你聽說公孫強執掌政事,一定離開曹國,免遭禍事。」兒子不解的說道:「父親之後孩兒還要記載曹國的歷史,怎麼能離開曹國?」太史嚴肅的說道:「到那時也許曹國都沒有,還要我們這些太史幹什麼?」太史死後不久這位公孫強出場了,他的出場倒是有些特別。
宰相公孫強本來是一個農民,平日裡游手好閒,當別人都在農忙時種地時,他卻整天拿著一把弓箭在田野裡射獵,莊稼自然種的是一塌糊塗。這樣的做法自然惹的父母罵鄰居嫌,但是公孫強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這有什麼不對,繼續射獵遊玩,沒有吃的了就管父母要,放在今天講就是典型的啃老族。
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曹伯陽的即位給同樣喜歡射獵的公孫強帶來了機會,他想到了投其所好找一下這位同行。但是你一個農民總不能空著手找到國君告訴人家你也喜歡打獵,請求國君給你個官位吧。於是公孫強苦思冥想之後,決定給國君帶一件禮物,而這件禮物一定要是國君喜歡的。既然國君喜歡打獵,那他肯定是獵物了,老虎豹子自己射不了,野兔野雞拿不出手,那該送國君什麼呢?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公孫強終於射到了一直白色的大雁,只見這隻大雁渾身雪白,通體沒有一根雜毛,而公孫強射的也很是地方一箭從大雁的脖子處射穿。
公孫強帶著白雁來到曹國王宮,獻上獵物之後,曹伯陽果然高興不已,當下決定要與公孫強比試一番,經過比試曹伯陽自然不是公孫強的對手,為了長期與其切磋射術,曹伯陽當下決定留下公孫強並任命他為首都的行政長官——司城。得到官位的公孫強立刻展現出了他游手好閒時練出的嘴皮子,他想曹伯陽大談射術與治國之道:「啟稟國君,依下官之見其實這治理國家和射箭一樣。」
曹伯陽:「哦,說來看看。」
公孫強:「射箭最講究什麼?無非是一個時機,拉弓的時候不能遲也不能早,遲了獵物就飛走了,早了呢也會驚動獵物。而治理國家也一樣,必須在國家合適的時候安排合適的事情,比如說你不能春天安排收割冬天安排種植。這就是說治理國家要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拿出治理的措施,而沒有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不要自己找事,那樣還會適得其反。」這樣的建議和後來的無為而治有些相識,但是放在當時春秋末年的特定歷史環境下確是大錯而錯,因為你想無為而治但是你的對手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你,稍有不慎就會刀兵相見,甚至滅國。
但是公孫強的話卻對曹伯陽起到了醍醐灌頂的作用,曹伯陽點頭道:「嗯,是這個理。」從此曹伯陽不再喜歡打理朝政,整天與公孫強一起射獵遊玩不亦樂乎。
公孫強由一個農夫一躍成為國家的官員,自然引起了諸多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找到國君的叔父——曹叔,讓他向國君建議罷免公孫強。
曹叔建議國君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公孫強的耳裡,對此他又氣又恨,他決定做一件大事讓這些自以為是的大臣們見識一下自己並不是一個無用之徒,他是有真正本領的有識之士,他就是曹國的管仲樂毅。
蠢才就是蠢才,農夫就是農夫,當然隱居在鄉下的隱士除外,你的智力就是比不上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化人。
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思冥想,公孫強向曹伯陽提出了稱霸諸侯的建議。當然只有蠢才才能提出這樣的建議,他都沒有想一想在當時的天下,齊晉爭霸、吳楚爭雄、秦掃西戎,面對這些大國,你一個只有人家一個郡大小的曹國不要說稱霸就是能夠生存下去都是難事,稱霸只會將自己引入滅亡的深淵。
當這個滑天下之大稽的建議向曹伯陽提出來之後,曹伯陽不但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性,反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般來說一個蠢才並不可怕,因為只要有人勸說他還是可以聽取意見的;但是兩個蠢才遇到一起,那就有點可怕了,因為不管別人怎麼勸說他們兩人一合計找到了支持的支點,就始終覺著別人是錯誤的而他們是英明的、正確的。
曹伯陽:「愛卿以為此事可行?」
公孫強:「當然可行,國君試想一下當年宋襄公以三萬之師都能夠稱霸諸侯,我們曹國今天何止三萬兵馬?稱霸當然可以。」
曹伯陽:「不瞞愛卿,寡君早有此意,只是擔心國內群臣反對才遲遲沒有行動,既然今天你將此事提出來,那麼我們就稱霸一次給他們看看。」
公孫強:「若國君能夠成就此偉業將會千古留名。」
於是曹伯陽召集群臣商討此事,大殿上除了公孫強之外所有的大臣都發對向宋國用兵,群臣認為曹國作為一個三流國家進攻宋國這樣的二流國家從實力上講根本不是對手,在當時情況下,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吳國等為一流強國,宋國、魯國、衛國等是二流強國,而曹國、陳國等就只能算是三流國家了;另外一旦用兵那可不是曹國一家的事情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問題,比如一旦對宋國用兵晉國會不會出兵干預,齊國會不會站在自己一方等等。
但是曹伯陽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決離開晉國(此時的曹國已經是晉國的盟國了)發動了對宋國的戰爭,戰爭的結果自然是失敗而告終。
曹國雖然出兵宋國的戰爭是失敗了,但是由此引發的後果卻是嚴重的,首先是晉國對曹國主動解盟感到氣憤,並由此轉而支持宋國出兵滅曹;其二曹國出兵宋國給比他強大的宋國找到了滅掉曹國的理由和機遇;其三曹國出兵宋國在國際上引起了一致的反對,失去了輿論的支持。
綜合各種因素,曹國距離滅國的時候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