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行者玄奘

正文 第一章 故鄉的記憶6 文 / 昌如

    說到這裡,他做了個手勢,示意陳禕接著往下讀,自己則閉上眼睛,略帶幾分享受地聽著這孩子用清軟柔嫩的童音誦出如此殊勝的經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吃,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腫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寂空長老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他停下,緩緩說道:「陳禕你看,佛經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先說時、地、人、事,然後才開始記載經典。這便是『序分』,也是為了說明經典所說的是確有其事、真實不虛的,其情其景,歷歷在目。由這段開頭,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經典的記述是如何的慎重其事——阿難說,此經是我親聞佛說者,接著點出了佛說法的地點,聽法的人數,佛與弟子們如何到城中托缽,用過齋後是如何坐著,須菩提又是如何站起來,向佛陀行了個什麼禮節,又向佛陀提出了什麼問題。你看,是不是這樣?」

    陳禕想了想,果然如此,便點頭稱是。

    「佛家所有的經典皆是如此嗎?」他問。

    「正是,」長老說道,「這樣對人、事、時、地都有著清清楚楚的描述,便為我們真實記錄了一部經典的誕生。在這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曉,佛並不輕易說法,而是因時、因人、因地而說。因時是要機緣成熟,因人是要智慧根器,因地是要道場莊嚴。只有這三個因緣都和合,佛陀才開演說法。

    「只要我們深入經藏,就必然知道,佛陀從不在不當的時機不當的地點對不當的人說法,因為佛陀智慧深廣,他懂得有些時候須以身教,以意授。」

    看到陳禕還是不太明白的樣子,長老笑了笑,接著說道:「比如此經開頭,佛在動作上、態度上,實為表『六波羅蜜』的行相。如乞食,是表佈施波羅蜜;於食時,著衣持缽,躬行走乞,是表持戒波羅蜜;次第乞已,不擇貴賤精粗,是表忍辱波羅蜜;收衣缽,洗足,經常如是,是表精進波羅蜜;敷座而坐,是表禪定波羅蜜。五處全是般若行,正是表明般若波羅蜜,於行住坐臥之中,處處可見,如是而已。可知般若功行,全由心內發出。所謂蘊於中,形於外,神露於不知不覺間。此等般若妙用,正是佛不開口的說法境界啊。」

    禕兒靜靜地聽著,似懂非懂……

    當陳禕沉浸在佛法的博大精深中時,父親陳慧卻病了,原本健壯的身體眼看著一天天瘦弱憔悴下來。

    哥哥姐姐想盡了辦法,可是這附近城鎮竟連一個大夫都找不到。

    本來,穎川城內有一個姓王的大夫,在城中開了一家醫館,聽說醫術還頗為高明,然而當大哥匆匆趕到時,才知王大夫一家已經搬走一年多了,醫館也早已關了門。

    鄰居們歎息著說,這位大夫不知怎麼衝撞了官兵,差點把老命給搭上,沒法子,只好帶上老婆孩子回原藉了。

    兄弟姊妹四人圍坐在重病的父親身邊,束手無策,愁眉不展。

    陳禕突然想起家中的藏書裡有些醫書,裡面有不少經驗方,便將其翻了出來,照方開藥。

    時令正值深秋,屋外,落葉凋零,寒霜鋪地;屋內,一隻小小的火盆閃動著溫暖的紅光。

    孩子們守著病重的父親,也是為了維繫住這點親情的溫暖啊!

    野外,秋風瑟瑟,蓑草枯黃,樹枝也都變得光禿禿的,大地一派蕭條景致。

    陳禕身著素服,手提竹籃,來到墓地。

    在母親的墓碑前放下幾碟素菜,又點上一柱香,跪下磕了三個頭之後,陳禕便默默地盤坐下來。

    母親臨終前聽他誦經時那安詳的面容又浮現在眼前,那雙熟悉的眼睛裡飽含著濃濃的慈愛,讓他的心溫暖得想要落淚。

    因此,每次來掃墓時,他都要為母親誦上一段經。

    今天要誦讀的是《雜寶藏經》的第一卷:

    「佛時遊行,到居荷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羅,系屬於人,井上汲水。佛語阿難,往索水來,阿難承佛敕,即往索水,爾時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盥往,既到佛所,放盥著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生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終。既得抱佛,鳴其手足,在一面立……」

    這是他昨日才在靈巖寺的藏經閣中看到的,當時就被經中所述的母子親情深深打動。他自幼愛背各種經典,記性早已練得非比常人,加上又深愛此卷內容,雖只讀了一兩遍,卻已完整地背了下來。

    他感慨地想,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這位名叫迦旦遮羅的老婦人在過去五百生中,想來已無數次地做過佛的母親,以至於此生雖非佛母,見到佛時卻仍然心生慈愛,情不自盡地想要擁抱佛陀。

    也不知我與母親的緣份已經多少世了?今後還將延續多少世?

    母親想必早已往生淨土,超脫生死輪迴,但陳禕從母親臨終時目光中流露出的深深的眷戀中便可看出,母親與他,與這個娑婆世界,緣份未盡。

    或許等到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之時,她會重返娑婆,廣宣佛法,普渡眾生……

    佛母摩耶夫人去世得也很早,經中說,佛陀出生僅七日,她就離開了人世。佛陀得道後,曾以神通力上

    到兜率天宮,為母講經說法;父親淨飯王逝世時,佛陀親自來到父王靈前,執持香爐,在靈柩前面引路送葬,盡了人子之職。

    佛陀臨涅槃時,他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宮通知了佛母。摩耶夫人懷著極大的痛苦,立即跟隨阿那律尊者來到雙林樹下。佛陀本來無生無滅,只是以大悲願力,而示現生滅。當他得知母親前來看望時,立即坐了起來,合掌恭敬以最虔誠的心情,來迎接慈愛的母親,並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獻的清淨光潔的香花。

    佛陀對母親說:人生無常無我、如夢如幻。

    講完妙法後,這才安靜地進入涅槃……

    不知不覺,一個時辰過去了。當陳禕誦完最後一個字時,夕陽已經西沉。

    面對眼前的墓碑,他喃喃地說道:「母親,若您聽到孩兒所誦經,希望您的內心也能得到安寧,收穫法喜……」

    隨後,他懷著虔誠的心,發願將此誦經功德回向給母親,便站起身來,準備回家了。

    這時他又看到了那個守墓老人,正勾著腰,緩緩地走過每一個墳墓,依次給墓地培著新土。

    陳禕注視著這位老人,看著他哼哼嘰嘰地唱著什麼,東倒西歪地走過來;看著他給母親的墓上添土……

    這些年來,從未聽他說過話,也沒見他有什麼親人。或許,他的親人也埋在這裡吧?

    生老病死,是如此的平常,平常得令人絕望。

    陳禕從身上取出幾枚銅錢,交給老人,低聲說:「老人家多費心了。」-?#~妙筆閣?+

    老人也不推辭,哼哼嘰嘰地把錢裝進懷裡。

    「老人家,您一直都在這裡嗎?」陳禕終於忍不住問。

    「是啊,」老人木然地說道,「我在這裡守墓已經四十多年了。」

    這是陳禕第一次聽到他說話,只覺得那聲音暗啞蒼老,就如一棵老樹磣了沙土。

    老人扛起鋤頭走了,邊走邊哼:「死了,死了,一死百了……」

    陳禕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夠在這樣的地方孤獨地生活四十年,與那些死去的人為伴。他默默站立著,目送著老人遠去的身影,喃喃自語:

    「四十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