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半德國本土之外,另一個落入曾經被日耳曼人視為奴隸的斯拉夫勢力範圍的德意志核心區域是奧地利。第第3方面軍為左翼從匈牙利西部向奧地利方向展開向心突擊。儘管在這個進攻方向之上德國陸軍仍保有著相當強大的防禦兵力—由德國陸軍上將沃勒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有:第第第6集團軍組成「巴爾克」集團軍級集群以及裝備精良的黨衛軍第第2裝甲集團軍。除此之外德國在奧地利方面還能獲得在其南部地區與保加利亞第第3集團軍對峙的「e」集團軍群的支援。
但是此刻已經走到末路的德**隊,其強大只停留在紙面之上。而即便是紙面上的數字對抗,此刻也他們也處於了絕對的劣勢之下。僅擔任迂迴任務的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麾下的烏克蘭第第第第5集團軍,而擔任主攻的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的烏克蘭第第第第第第第第5軍在內的強大突擊力量。
這場力量對比懸殊的戰役從一開始便沒有絲毫的懸念。儘管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志,德**隊依托隘口、狹窄山間通路、江河,對蘇聯人的進行頑強的抵抗。但是最終到4月初蘇聯軍隊已經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兵鋒直低多瑙河與新錫德爾湖之間的奧匈邊界。
一般認為作為希特勒的故鄉,從1919年奧匈帝國被解體以來都一直希望與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人會和同種同文的德國人並肩戰鬥到最後。但事實上當年夾道歡迎過元的維也納民眾早已在考慮投向莫斯科的懷抱。這一點與德國人在吞併奧地利之後錯誤的政策不無關係,在德**隊進入奧地利的幾個星期之內,所有行政機關的主要職位,以及這個國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控制權,全都由德國人接管了,就連奧地利的納粹分子也被排斥在外。而柏林更不遺餘力地破壞奧地利的國家地位,甚至這個國家的名稱都很快消失了,奧地利先是變成「東部邊區」,後來又被稱之為「大德意志多瑙河區和阿爾卑山區」。
儘管奧地利人的性格隨和,且早已習慣於生活在獨裁統治之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具有幾百年民族意識的國家會被輕易的抹殺。雖然蓋世太保的無孔不入使奧地利人小心翼翼。反抗運動在長時期內只限於形式上的鬥爭,如在工業生產上採取「消極怠工」,用竊竊私語進行宣傳,由醫生提供虛假診斷書等等。
但是隨著德**隊在東線的節節失利以及由英、美、蘇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結束之後所公佈的奧地利作為個遭希特勒侵略之害的自由國家應從德國統治下解放出來的「莫斯科宣言」傳回到奧地利國內。奧地利人的地下抵抗運動開始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大批從前線逃亡回來的奧地利士兵組成的奧地利游擊隊,在包括**人、社會黨人和天主教徒在內的反抗組織的領導之下,在奧地利境內四面出擊。
而另一部分奧地利人則經由卡林西亞和施蒂裡亞到達斯洛文尼亞,參加了南斯拉夫鐵托所領導的軍隊,於1944年11月在斯洛文尼亞組成一個奧地利營,儘管在指揮序列之上,這個營仍由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但是這個營的士兵和軍官卻清一色的都是奧地利人。
1944年12月,在戰爭接近結束的時候,一個新的委員會成立了,即奧地利臨時國家委員會。它負責指導許多地區特別是維也納區的反抗運動。各種地方組織紛紛加入了這個委員會。作為整個奧地利抵抗的象徵。奧地利臨時國家委員會的領導機構由七人委員會,包括社會民主黨人兩名,天主教徒兩名,**人一名,自由黨黨員一名,無黨派一名。顯然這個各黨派聯合執政的委員會從成立之初,奧地利**便處於邊緣和弱勢的地位。
但是隨著蘇聯紅軍逼近維也納,這一局面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在完成了對維也納的合圍之後,莫斯科電台全文廣播了《蘇聯政府搞奧地利人民的宣言》。宣言中表示,奧地利人民與德國境內的德國人不同,他們是「反抗德國人」和「歡迎紅軍解放奧地利的」。宣言又說,蘇聯政府不打算佔領奧地利的任何領土,或改變奧地利的社會秩序。蘇聯政府將恪守保證奧地利獨立的莫斯科宣言,並將把宣言變為現實,支持在奧地利根除納粹統治與重建民主條件和民主制度。
這一宣言表後,正在著手準備攻堅的托爾布欣元帥立即向維也納人民出呼籲,要求他們盡可能在備方面協助紅軍,同時保證不觸動「個人權利、奧地利公民的所有權、私人社團以及屬於私人的財產」。呼籲書繼續說,在奧地利人民自己「通過民主方式」重新建立奧地利當局之前,將由紅軍任命的臨時市長行使民政職權。行政人員將從當地居民中挑選。呼籲書以這樣的詞句來結束:「用你們自己的功績為奧地利的解放作出貢獻吧。你們這樣做就會加全面解放,重建奧地利的自由和獨立。」
關於號稱「歐洲藝術之都」的維也納在二戰臨近結束的爭奪,西方盟國、聯邦德國和蘇聯方面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說法。西方世界宣稱由於得到1.5人以上的奧地利地下抵抗組織的協助,在市內部分地區蘇聯紅軍只遇到很輕微的抵抗。而關於奧地利地下抵抗組織是如何一夜之間變得如此強大,西方盟國也給出了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在上一年秋季,奧地利全國範圍內分散的抵抗組織因德**隊和國民衝鋒隊中的奧籍兵士紛紛逃亡歸來而得到了加強。而納粹組織為了保衛奧地利,最後企圖招募本地人入伍,組織起了大批奧地利的國民衝鋒隊。這些准軍事組織最終全部轉化成了地下抵抗組織。
而聯邦德國方面則將維也納攻防戰描繪成了北歐神話般的壯麗史詩,在第三帝國後裔的筆下,德**隊在維也納城中,為了保護整個歐洲文明而與野蠻的蘇聯紅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儘管整個城市都被蘇聯軍隊控制,德國步兵仍在地下通道和高層建築物中負隅頑抗。當然還有那輛編號為1227號「黑豹」型坦克在車長吉森的指揮下弗洛伊德大橋阻擊戰中擊毀無數蘇聯坦克甚至包括一輛後來令整個西方顫抖的「斯大林—3」重型坦克的美麗傳說。
與西方和聯邦德國繪聲繪色的描述相比,蘇聯方面關於維也納戰役的記錄顯得生澀和無趣很多。4月5到4月13日,在維也納近接近地和市內進行了激戰。守衛該城的德軍兵力為1個機械化步兵師、8個坦克師、另有約15個獨立營。4月13日,蘇軍經頑強戰鬥後攻克維也納。烏克蘭第第46集團軍向西北追擊德軍被擊潰兵團殘部,於4月15日前進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勞一線;烏克蘭第3方面軍則進抵聖珀爾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馬裡博爾以東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線。
或許來自三個方面的描述都帶有各自的感**彩,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正是基於這種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最終導致了奧地利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蘇聯軍隊不僅沒有感恩相反充滿怨恨。據說批進入維也納的蘇聯軍隊還能保持一定的紀律。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蘇軍開進城市,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蘇聯軍隊在維也納城內大肆搶掠並強*奸婦女。
類似這樣的版本在德國本土、東歐其他國家、南斯拉夫乃至遠東的中國東北和日本北部地區無數遍的重複著。無庸質疑由於戰爭的消耗,蘇聯紅軍中基本上全是簡單幼稚的年輕人已經飽受社會不公的老頭。他們曾經看到自己的國家慘遭蹂躪,自己的村莊化為灰燼,自己的婦女為殘酷的侵略者所污辱,因此他們在享受勝利時的一個反應自然是粗野和放蕩。
但是維也納陷落時和後來一個階段突出表現出來的種種暴行,絕非都是蘇聯士兵幹出來的。蘇聯軍隊所造成的破壞,在許多情況下比納粹分子撤退時所犯下的罪行要輕得多。納粹分子撤退前的破壞堪稱典型,他們把不能帶走的一切補給品和設備全部摧毀。命令救火隊撤出城市,好把許多東西都付之一炬,使人無法搶救。尤其是維也納的象徵、聖殿聖斯蒂芬大教堂,也是納粹分子下令予以徹底摧毀的。
此外,在各大城市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那麼一批不法之徒,其人數隨難民逃兵和地痞流氓的流入而激增。流入的這些人是在蘇軍挺進之前從十幾個國家逃亡出來的。果子酒和杜松子酒到處都是,無人收進空室的酒窖。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的一切正常銷售制度已遭破壞。整個社會生活組織暫時處於崩潰狀態。在這種幻滅和絕望的時刻,就連那些平素矜莊自持、奉公守法的人,為了苟延殘喘,有時候也不得不像小偷土匪那樣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