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嶺,千古流傳。從人類有明史記載以來,無論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隋唐宋等,有多少故事在這裡發生,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從這裡走向天下,影響歷史的更替。
大家無心在煥古鎮停留,在船家的招呼下,紛紛向客船走去。天本已黃昏,但船家說:「此地不宜久留,馬上得離開這裡。」客船在蒼茫的暮色中緩慢前行,大家一邊互相清理、包紮傷口,一邊吃些從街上買的大餅充飢。林正這才想到,客船上頗有學問的雲中月先生不知人在哪裡?自從在煥古鎮下船後就一直沒有再見到雲中月。林正詢問船老大,船老大說:「雲中月目的地就是煥古鎮,他下船走了。」林正再次感謝船家的救助之恩,林正感激的說:「真沒想到你們還都是武功高強之人,真應了那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危難之間,方顯英雄本色。幫助之恩,將永世難忘。」船老大哈哈大笑道:「在這亂世行舟,沒有兩下子能行嗎?看你們也是好人,幫助好人也是我們的本分。」
殘陽終於看不見,好的是今夜有月光,還有星星在眨眼睛。藉著天河裡發出的光芒,客船越過崇山峻嶺,越過急流險灘,走出一道道河灣,在瑰麗的夜景中繼續穿行。
張蓮英和林正等還是第一次觀賞到這夜色籠罩的漢江美景,大家忘卻了剛才的打殺,被神秘莫測的漢江夜景深深吸引。高峻的山峰露出朦朧的輪廓,匯聚漢江的小河發出嘩嘩的響聲,墨色的雲霧緩緩在四周飄蕩,江水時不時發出瑩瑩的微光。偶爾幾聲貓頭鷹和不知名的野鳥發出的鳴叫或令人毛骨悚然,或使人身心愉悅。狼也來趕熱鬧,不知站在哪個山頭,對著江中的人們發出嗷嗷的大叫。
客船暫時陷入了沉寂,只有船工划船的木漿在有規律的運動。
一個時辰後,船來到有一片大沙灘的鎮子,在水碼頭停泊。船老大告訴船客:「這裡是漢王城,今晚船就停在這裡,天亮後再趕路。」船老大把船靠在岸邊幾十條船的中間,就在船客們準備下船時,船老大告誡大家:「大家可以下去方便,短暫停留,晚上就靠在船上休息,預防紅衣人追來。安全是大事,千萬不要自行其事。大家在一起,晚上互相照應,就不會出問題。」船客們的好興致馬上被有可能出現的紅衣人沖淡,幾十名船客馬上變得膽怯和小心。由於是深夜,漢王城沉浸在靜謐中。三條街道上的各種店舖都已打烊,沒有一絲燈光。只有十幾條看門的土狗聽到陌生人的動靜在不停地狂吠。
一夜平安,一夜無話。天明後,大家分頭上街吃早飯。等人都回來齊了,船離開漢王城向遠方行去。有船客詢問船家:「漢王城因何得名?」船老大介紹說:「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東征討伐楚國曾在此修建土城屯兵,為進兵伐楚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後來這裡就被人們稱為漢王城。後歷代在此屯兵,作為漢江上的軍事重鎮。元朝初期,朝廷不再在此屯兵,湖廣行省大批移民定居於此,集市開始興起。來往漢江的船隻和客商隨把這裡做為重要的休息和補給物資地。這幾年這裡依舊繁華。」
天近響午時分,太陽正懸中天,坐在船上有些曬。這時船來到一個大灘。江面水域突然廣闊,南北寬度達近百丈,水更是深不見底。江兩邊山勢趨緩,遙遙可看到正北方有一座巍峨大山直衝雲端,山巔雲霧環繞,奇峰聳立,蒼翠欲滴。林正等急問船家:「這是何所在?遠方山峰又是何名?」船家嚴肅答道:「這裡是紅花灘,遠方山峰是鬼谷子先生修煉的地方,名叫鬼谷嶺。」當大家聽到是鬼谷子先生修煉所在,無不肅然起敬。
張蓮英看過父親的古書,其中有關於介紹鬼谷子先生的字。書中寫到:鬼谷子,戰國時代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姓王名詡,著名縱橫家、思想家、謀略家。懂兵法戰術,會陰陽八卦,有預言之神奇。教有成名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著有《鬼谷子》一書,全書共十四篇,其中第十三、第十四篇現已失傳。鬼谷子成名後隱居鬼谷,後人再無顏見其面。不想今日,在這秦嶺腹地,雲霧山中,竟找到了鬼谷子的隱居之地。
「不是急著參加武林大會,一定要到鬼谷嶺去尋找鬼谷子先生的居所,學習他的謀略,追尋他的遺風。」林正、劉落、王樹等也這樣想。
突然,船急劇搖晃,紅花灘裡水面開始翻滾,一道彩虹從灘地射出直通向鬼谷嶺的高峰。船老大臉色發綠,急令船工停止划槳,要求大家一起面對鬼谷嶺跪下,開始磕頭禱告。船老大親**香點燃紅蠟,口中唸唸有詞。眾船客在急劇搖晃的船上,個個嚇得驚慌失措,緊緊爬在船上。船老大久走漢江,雖然吃驚,但也從容,兩手拿著香蠟,目光直望向遠方的鬼谷嶺。張蓮英、林正等會精深武功之人,也很緊張,但還是大著膽隨著船老大的目光好奇地向鬼谷嶺上望去。
從灘地升起的七色彩虹直通達鬼谷嶺的最高峰,鬼谷嶺剛才還是雲霧覆蓋,慢慢地山峰頂端的雲霧開始退去,峰頂在彩虹的照耀下,突顯清晰突兀,背後顯出一個半圓的七色光圈掛在天際。漸漸地峰頂更加清晰,好像放大、拉近了一樣,峰頂上現出一座飛簷峭壁的古廟,廟門口的石門枋正中刻有「雲霧天台」四個雄渾蒼勁大字。古廟的兩旁蹲坐著兩個石獅子,古廟的屋頂山上有一個若隱若現的月字。
船老大看到月字後,情緒變得放鬆,急問:「你們當中誰的名字帶月字?」大家面面相覷,不知船老大有何打算,不敢回答。船老大解釋說:「鬼谷子先生願意和名字中有月字的人交朋友,只要名字中含月字的人親自給鬼谷子先生焚香、燒一本書,我們就可以走出這裡,一路太平了。」大家這才鬆了口氣。船客中走出一位十**歲的青年男子,他對船老大說:「我叫孫月,我來給鬼谷子先生燒書。」船老大急忙從船裡的工具箱中拿出一本棉花書,書名《呂氏春秋》,交給那名叫孫月的少年。孫月翻看《呂氏春秋》,好像有些不忍心,但還是一張一張撕下來放在燭火上燒掉。等書的最後一頁燒掉後,奇跡發生了,彩虹和古廟瞬間消失,鬼谷嶺再次被厚厚的雲霧覆蓋,紅花灘風平浪靜,客船恢復了平穩前
行。大家佩服船老大的睿智和膽識,也更加對鬼谷子先生的神明敬佩不已。
客船到達散州石泉巡檢司,稍作休息後,即進入峽谷地帶。
從石泉一路往西,山勢逐漸險惡,江面變得狹窄,江中不時出現暗礁,客船行進更加艱難。
看著兩面陡峭、險峻、高大的山崖,船客們有些壓抑和緊張。
在一處高約幾十丈的巨石峭壁上,大家發現從山頂垂下來的數十條鐵鏈吊著數十個圓木做成的棺材樣的東西。離此不遠的另一面峭壁上也有鑿出的大大小小的石洞,石洞上下三排,位於峭壁的中部。就在大家驚疑間,數只金絲猴突然從懸崖頂部溜下,或抱住鐵鏈,坐在棺材上蕩鞦韆,或從石洞裡鑽進鑽出。鐵鏈在山崖上發出光當、光當的聲音,船客們有些害怕。
金絲猴好像對下面江裡行走的客船和船上的人習以為常,毫不害怕。它們盡情的嬉笑打鬧,在懸崖絕壁上上下攀爬。林正等不得不從心底裡佩服金絲猴的膽量和能耐。這些生活在秦嶺深山裡的靈物,練就一身絕好的生存本領,就是武林中絕頂的高手也沒法和它們相比。
正在大家欣賞金絲猴熟練的攀巖絕技時,一具圓木棺材被一隻金絲猴從鐵鏈中推出,從懸崖上向江面落下。客船這時正處於掉落棺材的下方,大家看清所處的位置,紛紛驚呼。
張蓮英想:「棺材在客船上方的數十丈地方落下,如果砸在客船上,必定是船毀人亡。」顧不得自身的安危,張蓮英疾呼師妹們一齊努力接住掉落的棺材。
蜀劍三客也開始了行動。林正、劉落、王樹站成一個圓形,直對著棺材掉落的下方,舉起雙手迎接。
船老大也著急起來,一面命令船工們用足力氣划船,一面舉起大刀,準備擊落掉下來的棺材。
氣氛異常緊張,其他船客也在做最壞的打算。
呼呼,啪,一陣聲響過後,在人們的驚愕和恐懼中,棺材掉落在人從中,一位船客接住了它,並隨著巨大的慣性摔倒在船上。大家趕快去扶這位船客。扶起後大家更驚訝的發現,接住棺材的不是別人,正是在紅花灘救了大家的孫月。
孫月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塵,對眾人笑道:「我沒事,只要船沒事就好。」
棺材壓在孫月身上,孫月起到了巨大的緩衝作用,客船的木板上沒有任何撞擊的痕跡。
船老大深深一鞠躬,感謝孫月再次救了大家。孫月說:「我也是救了自己。船家不必感謝。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在努力。」林正等對孫月有了十分的好感。
船家和幾位船客小心翼翼地打開掉落下來的這具懸棺,整塊圓木掏鑿出來的棺材雖然經受了幾百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但依然很結實。表皮雖然腐朽,但搬動起來依然沉重。輕輕打開懸棺的蓋子,內槽有五尺多長,風華腐朽的麻衣下面露出發白的骨髏。看來死者已經去世了許多年。船家很有經驗地用竹棍翻開骨髏的下方,骨髏馬上散了架,下方有一個方形的包袱。包包袱的麻布已腐朽不堪。在竹棍的撥動下,一層層腐朽的麻布被挑開,裡面顯露出一本雪白的棉花製成的書。這種書在唐朝時就比較流行了。
船家用一塊布包住左手,用左手拿起這本棉花書,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這本書上。書的封面上有蒼勁的草書「天問」兩字,筆法順暢似行雲流水,筆力深厚,墨跡早已浸透紙背。打開扉頁,裡面卻空無一字。大家有些失望,這遠古時代的書怎麼會沒有內容呢?
林正說:「這種空白書在現在也很常見,一般是人們用來抄書的本子。現在買一本書很貴,抄書的自然就很平常了。」王樹說:「我也用這種書幫師父抄過書。這書沒有什麼神奇的。」
船老大說:「看來這位祖先死去時,把這本書包成包袱壓在頭底下,做枕頭使用的。」
張蓮英問:「既然是現在都很常見的書,為什麼會出現在先輩的懸棺裡呢?」大家一時都無法回答。
在棺材內再沒有發現什麼東西。船老大讓船工把船停在一個有沙灘的地方。他抱起棺材,和兩名船工一起游上岸,在靠近山體的沙灘上用鐵楸挖了一個大坑,把棺材掩埋好,才返回船上。船老大對眾人說:「是這位小兄弟接住了棺材,救了我們,在棺材內發現的這本無字書就送給這位小兄弟,他是有緣人。」眾人表示贊同。船老大鄭重地用雙手把書交給孫月,孫月用雙手接過,裝進貼身的衣兜裡。
大家望著還在懸崖上玩耍的金絲猴,那只把懸棺推下來的金絲猴知道惹了大禍,已爬上山頂,看著船裡的人們,吱吱的叫著。有船客說:「小猴子,再見!我們還會回來的。」
船繼續前行。在一處開闊的江面,突然傳來一位老者的吟詩聲,「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張蓮英和林正等知道這位老者吟誦的正是唐朝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
張蓮英問船家:「此在何處?」船家說:「此地叫曾溪,當年唐朝宮廷給楊貴妃運送荔枝就經過這裡。所有當地人又把這裡叫荔枝道。」